专访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学校“特聘教授”周友平

陕西科技大学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跻身陕西省属高校第三,在一举斩获的50项立项资助中,面上项目获批9项,其中3项获得者均为新引进人才,占到1/3。这是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吸引和选拔国内外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学术骨干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博士,激发人才发展活力释放出的红利之一。

我们专访了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学校“特聘教授”周友平,了解他来校之后,开展了哪些工作,又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一项具有全球首创性的研究成果即将问世

按照“固优、强特、扶需、重基”的思路,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原则,分类实施学科“重点支持计划”“培育支持计划”与“扶持发展计划”,进一步汇聚资源,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全力支持优势特色学科、战略新兴(交叉)学科和基础学科,大力引进相关方面人才,意在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周友平教授长期从事稳定同位素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地球化学多学科交叉研究,是国际同位素领域内为数不多的能在原子水平上深刻理解植物合成有机分子过程中C、H和O同位素分馏机制的研究人员。学校引进周教授,不仅填补了在该学术领域的人才空白,更有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纵深发展的考量和胸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一些生态与环境科学的最令人瞩目的进步依赖于稳定性同位素研究,稳定性同位素能够被用来解决生态与环境科学的许多问题。自然丰度稳定同位素,特别是分子及亚分子层面稳定同位素组成在核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有着其它方法无可替代的优势。周教授用一个例子做了生动的说明,“同位素作天然有机分子在生物及地球圈层之间迁移的天然示踪剂,可以利用其协助食品及药品打假。比如陕西盛产猕猴桃,如果有人用其他地方的猕猴桃来以次充好,我们只要用几毫克样品,检测两种地域的猕猴桃的同位素,就能区分出真假。此外,对于人口迁移研究甚至是罪犯痕迹鉴别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位素学科研究领域如此广泛,而周教授的研究则以新颖性、原创性和高度交叉和复杂性为明显的特色。自他来校之后,更是将这一理念一以贯之于他的实验室和研究团队。“据我所知,我的实验室是目前全球唯一跨学科做稳定同位素组学研究的。我能保证我的研究不重复前人工作,不重复制造文章,而是专注于解决研究领域内没有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的问题。”在周教授的带领下,整个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潜心钻研,一项已经坚持了6年的研究即将取得成果问世。该成果首次精确测定出了葡萄糖中每一个氧原子的同位素组成,对于利用碳水化合物如植物纤维素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的同类研究只能做到对葡萄糖分子层面的同位素分析测定。我们的这项应该是全球首创、彻底的原创性成果。”周教授对此很有信心。

从无到有,按国际标准建起自己的实验室

干净、整洁,没有刺鼻的化学试剂味道,门口和室内显眼位置张贴的安全指示和操作规范,收纳整齐的各类试剂和实验器皿——这是每个走进周友平教授实验室的人,下意识能感受到的第一印象。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毫无疑问实验室的产出相当重要,在我的实验室,既要产出,更要通过规则建设和风险控制确保研究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正在审查实验室《GC/MS(色谱质谱仪)使用注意事项》的周友平教授严肃地说。在这份说明中,对于该仪器使用前准备工作、样品配置、使用中和测定完成各环节,都用中英双语做出了明确详细的说明和要求,甚至对于出现停电等突发情况该如何处置、谁来首先负责解答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等都做出了特别规定。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周教授实验室的建设起点即是以国际标准来规划,突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特点,从规章制度、研究工作到风险控制等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将求是、严谨与国际视野渗透至实验室工作各环节中去。“我目前正在进行‘周的实验室’英文网站的测试工作,并协助他培训这里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一个国际化运作的团队。你要知道,对于科学家来说,在科学研究上真正建立起与国际同行的密切联系是很重要的。”该实验室常驻外国专家之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资深质谱专家Charles Hocart教授说。

很难想象,这个标准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验室,从一无所有到顺利产出第一批有用的数据,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2016年8月初开始签订仪器采购合同,当年12月底实验室就开始生产第一批可用数据。”周老师说。这一速度刷新了国内同行建设同类实验室的最快记录。

不仅时间上争分夺秒,建设费用上也是事半功倍。这个250平方米的实验室整体装修,包括所有实验台面、桌椅、办公家具、房间隔断吊顶等配置在内,总花费只有17万元。“我和学校签约的时候就做过保证:花出的每一分钱都会用在科研上。”这是周友平教授的承诺,他说到做到。

周友平教授实验室常驻外国专家之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资深质谱专家Charles Hocart教授

周友平教授实验室常驻外国专家之一,法国南特大学Ben-li Zhang教授,利用NMR(核磁共振)测定分子内自然丰度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开拓者之一

目前,在周教授的领导下,实验室已拥有团队成员8人,其中高水平博士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硕士研究生2人,长期外国专家2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资深质谱专家Charles Hocart教授; 法国南特大学Ben-li Zhang教授,利用NMR(核磁共振)测定分子内自然丰度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开拓者之一)。目前,一支科研技能高度互补,具有原创能力及国际视野、科研经历梯度合理的科研团队已初具规模。

“有远见,引入新的学科方向;有气度,不从外部加压。”

海阔任鱼跃,天高凭鸟飞。周友平教授入职后感受最大的是学校给予的信任和空间,这也成为他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进入新角色的极大助力。在他看来,陕西科技大学是老牌轻工高校,学科设置更偏重于工科,而这并不利于一所高等学府的长远发展,“学校很有远见,在学科建设上没有搞大而全,而是有选择性地引进人才,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比如我的研究方向属于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则是科研的基石,对促进学科建设是很有益的”。周教授还深有感触地说,科研的压力最好不要来自外部,而要来自内部,“给自己加压是一种幸福”,而外部尤其是行政命令式的压力很容易适得其反,“很感谢学校没有给我太多的压力,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研究”。他还建议学校在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考量人才的标准,“不应该只看(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还要看其发展潜力,也就是其所处学科的地位和发展潜力,最好还能参考同行对其在学术影响力、行业内影响力的评价。同行的口碑很重要,可能反映出的情况能更真切一些。”

科学家应保持“忠于科学”的初心

科学研究是一条艰苦崎岖的道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谈到学校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还有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周友平教授表示很理解,但是他仍然希望大家要将目光放长远,将自己的目标与科学家的定位相符合——那就是寻求真理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单为了生产论文和评职称。“于我而言,好比是和自己的职业(科学)结婚了,那么就要忠于自己的伴侣(科学)。”他一天平均工作14个小时,对节假日、寒暑假甚至午休都没有什么概念,“搞科研的确很辛苦,但我还是会享受其中,我会更多地关注、体验这个过程而不是光盯着结果。”

人物资料

周友平,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

引进层次:特聘教授(陕西省第九批“百人计划”全职项目)

入职时间:2016年5月26日

(供稿:陕西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肖琳)

1.《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周友平:不要单单为了生产论文和评职称而做科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周友平:不要单单为了生产论文和评职称而做科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