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微信处理谣言20多万条,惩罚谣言10万条左右;微信官方谣言账号“谣言过滤”识别谣言只需要三步
朋友圈那些谣言,你是转发还是黑
漫画/吴志立
长沙晚报记者李广军
“吃泡菜鱼会感染病毒,病毒名字叫SB250”“银行、公交站、药店、快递公司都成了‘中国走失儿童守护站’”“抵制日本电影《镇子3D》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上映”……你有没有每天一次又一次被这些谣言轰炸过?
面对层出不穷的谣言,你是如何面对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充耳不闻,还是盲目相信甚至担心,还是对谣言说“不”,转发权威谣言?或者-
34岁的闫女士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朋友圈里有很多信息。除了各种谣言,还有很多同学在微信业务上打广告。”严女士说,她不能忍受朋友圈里的各种谣言和垃圾邮件。“很容易有空看到朋友圈。结果感觉看到假新闻和各种吐槽文章,干脆就不用朋友圈了。”
现在,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她笑着说。
信不信由你,这不是问题
如今,通过学习碎片化的知识,从朋友圈吸收生活营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充实自己的重要或必由之路。
在微信朋友圈里,最受欢迎的不是权威新闻和修身小品文,而是相当数量的层出不穷的谣言,涉及健康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爱情转发。
生活不仅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狗血”,更是“神杀”的谣言。
这几天,记者通过在QQ群和微信群发布调查问卷,在街上随机采访,对50名不同年龄的市民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家都对朋友圈里的谣言恨之入骨,别无选择。
28岁的陈海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做策划,他说:“最让我困扰的是,每隔一段时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荒谬的谣言,总是固执地跳出来。这个时候,我要黑发这个消息的人。”
比如这篇《反抗日本电影《荀子3D》将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上映》,内容是“请不要在12月13日进入影院,大家都将为《荀子》的票房而努力……”然后,就是所谓的“腾讯公司和日本人打赌”和“发5组,十秒后你升到4级看到你的头像”等等
“这个谣言漏洞百出,时间等各种关键信息经不起推敲。”陈海苦笑着说,“电影《荀子3D》基本上一年‘上映’好几次。”
其实这个可笑的谣言是腾讯官方微信安全中心发布的2016年十大谣言之一。
“剩下的我能理解。毕竟还是有一些科技含量的。辨别真假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这个...我真是无语了。”张博是90后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微信商。像陈海一样,他对一些低级谣言的传播感到惊讶。
有很多传言称其不熟练:“昨天凌晨2点21分,一名女子死于SB250病毒,年仅21岁,参与救援的医生均被隔离。据悉,该女子在市场买了草鱼,回家做泡鱼。吃了之后发现呕吐头晕,送医院了……”
这则新闻,经各城市媒体记者向疾控中心核实,显示根本不存在“SB250”这种病毒,大部分病菌对高温都没有抵抗力。但这些含有“SB”“250”等恶搞字眼的谣言,依然在严重挑战我们的智商,实在可恨。
其实稍微思考一下,从这些谣言中说实话,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经过调查,记者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的网络谣言培训,网民们能够不相信谣言,不传播谣言,自觉抵制谣言。
b转发不转发,这是个问题
但是,对于其他更具欺骗性的谣言,就没那么容易辨别真假了。
在朋友圈,人们更关注各种关于养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信息,这些信息很难通过似是而非的包装来区分。
也是2016年十大谣言。下面这个明显高几个档次:“请告诉孩子,在外面找不到父母的时候,不要慌,去任何一家银行坐下...十月一日从此,国行正式成为中国走失儿童的安全卫士!”
这个谣言非常令人困惑,因为它符合人们对儿童人身安全的担忧。作为一个10岁男孩的母亲,胡女士很少在朋友圈转发,但她毫不犹豫地转了这条:“无论如何,我放心。”
这个谣言实在是太真实了,它的病毒式传播很容易“十万+”,就连银行的员工也不能幸免。在电视台工作的朱先生告诉记者:“我有一个高中同学,是银行的中层干部。这个消息出来后,我马上转发给同学。我只是在后面加了一句新闻不可信,把之前出现的情况都抄给他听。结果他义愤填膺地说,就算是假的,也能帮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宁愿相信不可信也不可信。因为这个谣言到现在都造成了分歧,我们的关系无法恢复到以前的关系。”
事实上,已经确认国家银行系统没有发出此类通知,银行网点没有能力提供相关服务;去年各种版本的儿童守护点,比如公交站、某连锁企业的门店、书店、药店等等,都在叫嚣谣言。警方还表示,作为父母,教育孩子记住亲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迷路时等待或学会报警是最有效的方法。
2016年,更多谣言难以分辨。“去年,我很幸运的躲过了朋友圈很多谣言的影响。唯一一个被招进来的,我相信如果不是专业的,很少会觉得棘手。”从事销售多年的李斌告诉记者。
他说的是法院最后裁定车位免费供居民使用,开发商无权出租出售!如文中所述,在南京星汉花园车位纠纷案中,法院认为“地下车库属于全体业主,开发商应立即将所有地下车库移交给业主委员会”。这样的“判断”自然会引起全国各地小区业主的关注和刷屏。更有甚者,很多业主拿着这个微信,振振有词地跟物业或房地产商聊:“你看,法院都这么判!"
但这其实是谣言。微信官方谣言账号“谣言过滤器”盛传网上文章其实是2003年的一篇报道,案件最终判决结果与本文相差甚远。现有法律法规明确了小区内车位、车库的归属:地下车位按公共建设分配给全体业主,车位占用共用道路停车,产权归全体业主;未共享的地下停车位产权归开发商所有;地下人防停车位归国家所有。
“转发不转发,这真的是个问题。”李斌说,作为一个社区所有者,他自然愿意转发对自己有益的判断和文章。“不管是不是谣言,我们都需要一个权威的平台来帮助我们识别。”
C拉黑不拉黑是个大问题
在微信朋友圈,以“× ×和×××混吃有毒,不要吃”、“转发救你家人,这些食物不能碰”为主题的文章阅读量很容易“10万+”。当你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会点击吗?可能年轻人都学过这些标题党的套路,但是父母不一样,很可能会转发甚至效仿。这种谣言充斥着“爸爸妈妈的朋友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生活。
“对于那些在朋友圈转发谣言的人,我不惜黑化,但我真的帮不了我爸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市民都很无奈。
近年来,微信以闪电般的速度袭来,许多老年人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加入了行列。他们不聊天,不视频,但经常关注孩子、亲戚、朋友的朋友圈,在朋友圈转发他们认为是好张文的东西。
据记者粗略统计,老年人朋友圈的信息可以分为健康忠告、警诫提醒、心灵鸡汤、育儿宝四类,而这些恰恰是朋友圈谣言频发的领域。
即使被多次打脸批评,“健康谣言”依然是朋友圈最旺的“毒草”。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健康是第一位的,转来转去没什么好坏。
“我发现我的父母对政治谣言极其免疫,很少转发,但那些看似可信的与健康和安全有关的内容却被转发得非常频繁。”被记者调查的王先生,又好气又好笑——“黄瓜太稠买不到”,“西瓜和桃子不能一起吃”等。,都来自王先生父母的朋友圈,并逐渐成为他们的“饮食规则”。“去年夏天,我吃了西瓜之后,又吃了一个桃子,爸爸生气了。”
2016年,关于食物歧视的谣言以多种方式传播,成功挤进十大谣言。今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食物转发提醒。“蘑菇可以和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会中毒;而且香菇小米黄米千万不要一起吃,会产生毒素,医院治不了.....事实上,在媒体记者向医生求证后,已知蘑菇与茄子、小米、黄米一起食用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缺乏科学依据,误食毒蘑菇后才会出现中毒症状。
面对这些谣言,年轻人应该如何帮助父母“清理”朋友圈?近日,腾讯“真实”推出“关爱父母朋友圈”活动,旨在帮助父母驱除谣言。活动期间,嘉宾表示首先要尊重父母,不要挑战父母的世界观;其次,对于父母的朋友圈来说,谣言要重点关注,没有危害的可以忽略;第三,让父母从自己觉得可信的地方获取信息。
周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父母不需要他们分不清的知识,他们需要我们!”他认为孩子应该多回家和父母聊聊天,这样才不会孤独,也不会那么关注手机。
d报告不报告,这应该不是问题
作为一个重度的手机控,刚毕业的王曲平理智平和。“我微信朋友圈有很多朋友。各种信息比比皆是,很多都是谣言。只要确认是谣言,我就果断选择投诉。”他说,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太大,依靠权威部门很难逐个找到和识别。公开举报和投诉可以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很多线索,可以积极有效地打击谣言。
事实核查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辟谣刻不容缓!近日,以辟谣求证为宗旨而诞生的腾讯新闻“真实平台”正式宣布上线。验证对象包括符合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所有信息。
此前,腾讯发布的微信生态安全报告显示,微信公众平台谣言中心累计谣言60多万条,日均科普次数超过160万次,朋友圈谣言链接数超过120万条。2016年累计谣言20多万条,处罚谣言10万条左右。
“要控制谣言,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努力。在社会层面,有关部门要及时辟谣,提高信息透明度,依法严惩发布谣言者。个人方面,每个公民首先要不信,不要造谣。另外,举报谣言也是公民的义务。”湖南楚天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志远介绍。
面对朋友圈泛滥的大量谣言,我们该怎么办?受访的市民和专家给出了建议:
遇到真假难辨的信息,首先要看来源。一些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和阅读量,会编发一些谣言,让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可信。
谣言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利用人们的焦虑和恐惧,试图用各种刺激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来吸引人,所以最好不要看这样的内容,更不要相信。
主流媒体会专门辟谣,可以在网上搜索,登录政府网站,打电话寻找最权威的谣言。
一旦发现谣言,不要转发,要坚决举报。对于微信上的谣言帖子,可以点击文章右下角的“投诉”——选择投诉原因——下一步——投诉描述——提交。
法律条款
散布谣言的人可以被拘留
并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针对散布谣言等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而且,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司法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5000次以上,或者转发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有关规定中规定的“情节严重”,可能构成诽谤罪。
谣言分析
大多数谣言是
焦虑、期望和仇恨的表现
2016年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具体分析了微信的谣言。
报道称,谣言可分为九类: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爱情转发、广告和营销、轶事、色情等。调查显示,70.3%的受访者表示宁愿相信,只有17.6%的人选择不相信。根据本报告的分析,谣言的传播有其社会心理动因,大多数谣言是焦虑、期待和仇恨的表现,归根结底是在失去控制后试图重新获得控制。同时,谣言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方式,人们可以从中获得人际交往的满足感。
谚语识别
真的还是假的?
识别谣言只需要三个步骤
当你遇到疑似谣言的信息时,你只需三步就能辨别真假:
第一步:进入“谣言过滤”微信官方账号;
第二步:复制粘贴你认为可能是谣言的信息,或者直接输入内容,比如“小龙虾是bug吗?”
第三步:助理会马上筛选信息,给你回复。
另外,如果发现谣言,可以通过以下流程投诉:
朋友圈谣言:长按朋友圈谣言的文字内容→“投诉”→选择“谣言”选项进行投诉;
微信官方账号和外部文章:点击菜单“...”→“投诉”→选择相应的谣言选项进行投诉。
1.《微信不知情转发谣言 2016微信处理谣言文章20多万篇 朋友圈那些谣言你转发还是拉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微信不知情转发谣言 2016微信处理谣言文章20多万篇 朋友圈那些谣言你转发还是拉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4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