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com-新重庆客户端2月2日6时30分报道,“这是摆脱贫困、享受好的扶贫搬迁政策的福气。”78岁的罗彩寿兴奋地对负责帮助的童春花说:“谢谢你,我这辈子都不敢想我能过这么好的生活。”
走出大山,告诉我们在哪里
“徐嘉良和梁上亮就是不产粮。”这是一首流传于重庆市万州区磁竹乡盛家村的民歌,也是罗彩寿的故乡。位于盛家村深山里,石头少,树多水少,山高坡陡,距离最近的村级公路1.2公里。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昨天,笔者了解到,罗彩寿一家六口,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徐嘉良,2014年因妻子长期慢性病和孙子女上学被纳入贫困家庭。
“那时候我孙子去磁竹上小学,每天走一个多小时。有一次回家摔倒在地上,脸上青肿。我看上去很苦恼。”罗彩寿想起往事,不禁叹了口气。他能做什么?地里什么也种不了。很难运输和喝水。好在全家人都很勤劳,在家喂了几头猪,给儿子兼职,2015年底才有可能脱贫,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状况。
2017年,各级出台了更大的扶贫搬迁惠贫措施,每户贫困家庭可享受1万元搬迁补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政策。罗彩寿积极响应“应该全部搬迁”的动员,以6万元的补贴在磁柱乡集镇购买了5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从村里搬到乡下,从土房子搬到大楼,一家人开始了他们自己的新生活。离学校只有5分钟的路程。罗彩寿说:“最激动人心的是小孙子,他乐得在床上打滚。”
回到山里,努力工作
穷人家都搬出去了,现在家庭收入成问题。这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问题。磁柱乡全面掌握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劳动力、技能、特长、受教育程度等情况,科学规划,针对每户搬迁户的实际,因地制宜,为每户制定政策,发展产业,确保搬迁户能够“迁入并保持稳定”。
那一年,帮扶负责人童春花和罗彩寿一家一起想办法,想办法,鼓励他们向贫困宣战,让他们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也失去了志气,走出了长期过剩的道路。罗彩寿一家认为,虽然这几年家里养的猪不多,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什么不利用老家的地盘建大型农场?
就这么做,就这么做。罗彩寿的儿子罗华魁,向乡镇申请返村创业,得到了积极回应。他还得到了村里扶贫单位供销合作社和万州移动分公司的大力支持。手续不规范,指定人员配合完善;技术不足的,支持他参加区、乡举办的实用耕作技术培训;基础差,和村里协调解决用水问题。罗华魁本人积极挖掘600多米的集团级道路,一举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感恩山脱贫致富
大山用宽广的胸怀滋养着这片土地。过去看似不可逾越的徐嘉良,现在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战场。走进罗彩寿的农场,宽敞的圈地空间,干净的养殖环境,标准的功能分区,都说明它是一个专业化的生态养殖基地。
罗彩寿站在农场前,深情的看着这一切,既熟悉又陌生。“如果我们没有搬家,我们可能会呆在家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即使我们摆脱了贫困,我们也不会变得富有,”他说。现在两个孙女都上大学,孙子孙女都上中学享受教育补助,两位老人都有养老保险,无忧无虑。所有的养猪场都由他的儿子罗彩寿照顾。由于养殖技术过硬,至今仍受聘为村级动物防疫员,算是在能力范围内做出了一定的社会贡献。
"今年的销售额超过30万元."罗华魁说:“今年,我还申请了一笔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根据市场情况,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邀请两名当地帮工。这一天有了干头,更有了希望。”
1.《万州生活网 万州罗才寿:“搬”出来的新生活 越走越宽的致富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万州生活网 万州罗才寿:“搬”出来的新生活 越走越宽的致富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5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