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三四线城市争相高楼的时代,烟雨低矮的冯静古镇独树一帜,却让我耳目一新。江南就是这样一个致命的吸引力。
枫泾镇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上海八大景点之一。它因历史上位于吴越的交界处而被称为吴越名镇。
不要再堆周庄了。这是一个古镇。古镇应该看起来像古镇,安静,平静,舒适。
和乌镇丽江不一样。它有不同的方式。它本身就是,所以叫风井。但是,说实话,这里没有枫树,至少在秋天的景色里不会变成枫树,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们的适航性。
枫泾是活古镇,没有被圈起来。除了几个小景点,参观古镇不花钱。
和其他古镇最不同的是,镇上有一条界河。自古以来,界河就意味着边界矛盾和血缘,分隔空也分隔和谐。
春秋时期,界河北归吴,南归岳。解放后,虽然不属于两个国家,但也由两个省管理,一半属于江苏松江,另一半属于浙江嘉兴。1951年,全镇划归江苏省松江县管辖,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历史,后迁至上海金山。
上海笑到最后。
相比江南其他热门水乡,枫泾没那么多游客。你可以在这里悠闲地欣赏小桥流水的风景,听着船桨吱吱作响和吴歌响。
枫泾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很古老,但是很老很自信。屋顶瓦片上长满了杂草和青苔。房子主要由两层砖木结构组成。没有几扇破门窗。前后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厅堂、仪门、厅堂。前后楼之间有走道相连,称为走马堂楼。踏进家门就像在读一本发黄的线装书。
砖墙高大,屋顶多为观音兜和巫山屏墙,与徽派不同。胖屋顶把天空空切割成一条柔和的曲线。
长廊是江南水乡的标准,冯静古镇的长廊是最好的之一。长廊内侧是商店和房屋,外侧是城市河流。水系来自浙江天目山,经枫泾流入黄浦江。长廊不仅漂亮,而且实用。“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打伞。”出门不用看天。
“水巷小桥多,人尽在江中眠”是枫泾水乡的真实写照。古镇内水网密布,河流纵横,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镇上有很多桥,号称“三步两桥,望十港”。现存最古老的桥梁是元代的何志桥,至今仍在使用。
过桥,只是走过一条小巷,又是一座匝间桥,路过河边一条青砖石板的老街,走过一座又一座石桥,沿着五里长的河街,铺展开一个又一个古建筑群。
站在任何一座桥上,映入你眼帘的都是飞檐走壁,勾栏亭阁,还有一派江南水乡的清丽淡雅风光。
家家通水,家家见河,船可停在自家门口,倚着诸葛和小轩的窗户。美在小桥,美在流水,美在枕河人家。
选择雨天,撑着伞,走在古镇的巷道里,这叫“意境”。
枫泾古镇不仅可以步行穿过,还可以花少量的钱登上游轮,从水上看岸上的世界。
羡慕那些节外生枝的人,天天活在风景如画的地方,看到活得又远又宽的人。
自元朝以来,枫泾镇一直是一个主要的商业城镇。商人在边境河流的两边来来往往。现在街道两边还是很多商店、酒吧、书店、服装店、青年旅社,不吵。是上海难得一见的地方,年轻文艺家打卡的地方,沿河开了很多茶馆。
镇上有一个古老的婚礼习俗展厅,展示了中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历史。
还有一面“我爱你”墙,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我爱你”的语言。千万别错过。
花盆放在角落里,透露出南方人的细心和情调。在小镇游荡,总有一个角落让你放慢脚步。
北街是古代商业街风格最完整的一条街。狭窄的街道两旁有两层楼。自行车只能在小巷里使用。抬头望天,只能看到狭窄的视线,木格子窗户透露出原木的本色。
在你梦寐以求的小镇,可能有小桥流水,烟雨蒙蒙,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烟火浓郁,难得的宁静。因为知名度低,枫泾并没有被商业化侵蚀,几代枫泾人都是带着油、盐、酱、醋的味道生活在这里的。
在古镇里自由漫步,找个茶叶店休息,吃瓜子,喝茶,观察小镇里行云流水的人和风景,给人一种惬意的感觉。
建筑临街一侧比较平坦,看不到每栋建筑的特点和规模。从后门的城市河望去,家家户户都分支出了河,形成了水乡多彩的住宅景观。偶尔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经过,景色倒映,真是中国的水乡。
有人着急,但真正的古镇之旅,还是要听听夜色中小桥流水的静谧,体会古镇的韵味。
枫泾也是美食天堂。一百多年来大卖的枫泾丁蹄黄酒、桂花顶糕、天香豆腐干,被称为“枫泾四宝”。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枫泾丁蹄,用当地猪蹄和调料精心炖制而成。有吃“香”冷,蒸完吃“糯”的独特味道。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被选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试试看或者拿一些回去。
吃完饭,我就消失了,在古镇的水岸两边游泳。小船来回穿梭,由远及近,缓缓离去...我的心情不自禁地飘散了。我在想,如果我晚上坐船,在摇曳的灯光下摇摆,在嘎吱作响的纸浆中沉醉,那该有多美!
枫泾泛舟,眼神朦胧,内心痴情。
1.《枫泾镇 一个被上海人遗忘了的千年古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枫泾镇 一个被上海人遗忘了的千年古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6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