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原国防部副部长许光达将军,闻名于世。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将军早年曾在安徽淮南从事军事运动和农业运动,在廖家湾生活前后近半年与廖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生前视廖家湾为“第二故乡”。
2005年6月的一个下午,两位“贵宾”突然来到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安城镇廖家湾村。经过他们的自我介绍,村党支部书记廖颜夕、村长廖俊民、会计廖运学等人知道,来访者是许光达将军的儿子少将·许延滨和他的妻子曾正魁。许延滨夫妇的来访是为了代表他们的父亲实现“探亲”的梦想...
许光达,原名徐德华,1 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乡罗伯冲。1925年5月,在长沙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被党组织选中,考入黄埔军校第五炮兵师。1927年7月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军直属炮兵营任见习排长,当时部驻江西九江。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许光达接到通知后,带着几个战友去了南昌,参加了起义部队,编入第25师、第75团、第2营,再次当选第5连长。黄埔一期校友孙为团长,同期同学为团参谋,许光达的搭档廖昊然为黄埔四期五莲党代表。许光达为自己参加了党领导的革命军,很高兴能和这些同学、校友一起战斗。
为了保存革命武装,南昌起义后,党中央决定起义部队进行战略转移,南下广州另辟蹊径。南下途中,25师担任警卫,75团担任25师警卫。9月10日左右,第75团到达粤东大埔镇附近的三合坝时,被钱大钧三个装备精良师的一万多人包围。七十五团战士英勇突围,单枪匹马作战,但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最终被打散。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光达和廖浩然受了伤。廖浩然受了重伤,不能动弹。许光达忍着痛,冒着枪林弹雨,把廖浩然扛到了火线后面。当地红卫兵把他们转移到大埔以北10公里的毛之谦村老家,藏起来治伤。廖浩然伤势好转后,两人乘船从汕头前往上海。那是冬天,他们在上海找派对,身无分文,衣衫褴褛。感谢廖昊然叔叔廖紫英的热心帮助,为两人换了衣服,安排了住宿,提供了四川资金。许光达护送廖昊然从上海到安徽省丰台县廖家湾。一路上,许光达日夜照顾廖浩然,历尽艰辛。对此,廖昊然的家人乃至辽族人都心存感激。他们把许光达关了一个多月,对他很热情。很多年后,廖昊然的侄子廖光达、廖光绪、堂弟廖光龙回忆起小时候廖昊然经常赤膊坐在门前的树荫下,看着孩子们玩耍。他们经常上前看他身上的两个大伤疤,有时候还会用手摸摸。这时,他喃喃自语,仿佛在告诉孩子们,如果不是许光达把重伤的自己背到火线上,然后护送他回家,恐怕他的一根骨头已经抛弃了家乡,许光达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75团作为南方军卫队的卫士,为掩护大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久,朱德率队上井冈山,实现了“朱茂会师”;周恩来赴上海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并迅速在上海设立收容所,收容从南方失散的官兵。许多失散的官兵陆续从世界各地来到上海。有的人读书后被勒令回乡从事农业运动,有的人则通过特殊关系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军事运动。1927年底,经廖自英推荐,中央军委批准,廖、、孙、、等人聚集上海,来到孙的故乡安徽寿县从事军事运动,并协助白建立学术团。这时,廖家湾的许光达和廖浩然积极响应,前去参加。
1928年2月6日,学院团在寿县学院举行成立大会。任命孙、为兵团团长,为副团长,廖、为教育局长,许光达、为教育副官,廖浩然为队官。全团504人,4个中队。团部在寿县中学。团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由薛·、孙·、、许光达、组成。许光达和廖运周负责宣传和组织工作。特别支部由中共安徽省委直接领导,其工作和行动也受中央军委指挥。从思想教育到军事训练,从课堂教学到野战演习,兵团基本上模仿黄埔军校的做法。不仅有党组织,还有共青团组织。学术团成立不久,专门支部就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全团有120多名党员。许光达和廖运周还联系了寿县的秘密党组织,在市里成立了临时工会和学生会,并领导工厂和茶馆的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提高工资。每当兵团外出工作,官兵们都戴着草帽,穿着草鞋,步伐整齐,队伍雄壮,歌声洪亮,气势高昂,往往能吸引人们前来观赏,成为千年古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兵团还举行了多次集会和游行,大张旗鼓地宣传革命。有一段时间,茶馆、饭店、街头的人们经常谈论中国,古城内外的革命氛围日益浓厚。
虽然这种革命势头在千马黑暗时代可以起到一些鼓舞人心的作用,但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势必引起反动势力的警惕和嫉妒。此外,学术团在举行集会、游行、演讲时,有一些激进的言行,特别是为省临时委员会“准备武装暴动”的错误指示购买子弹。蒋介石得知后,便向白施加压力。白崇禧在逆境中不得不“罢黜”孙、首长,并“整顿”警备区,使廖、、许光达、能够“自动撤离”。
离开校队后,许光达等人在省临时委员会的安排下,到寿县外孙叔叔家参加寿县委员会的“改组”会议。会议决定取消小甸集专门支部,与原寿县委员会合并,成立新的寿县委员会。许光达、和孙都是县委委员。会后,在今年7月,根据会议的决定,许光达和廖运周一起等到廖家湾开展农业运动工作。许光达被廖家的长辈廖乔媛安排到廖家湾小学教书,并秘密当小学教师。许光达、廖运周首先在廖家湾组织了原党员廖多凤、廖庆寿、廖多基、廖多元、钟多友,以及退出学术团来到廖家湾的党员,成立了中共江淮支部,隶属丰台县委。任命廖运周为党支部书记,任命许光达为党支部委员。很快湾小学校长廖梦麟、老师廖、廖传哲、裁缝、进步青年廖多友等一批新党员发展起来,江淮分校30人。
江淮党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很快在周边20多个村成立了农民协会。为了加强对贫困农场劳动者的教育,许光达和廖运周共同编写了一份通俗易懂的宣传提纲,由小学教师手抄本和油印,分发给各农业协会团体。他们还要求大辫子和秦大辫子这两个老农工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加以比较记述,进行阶级教育。党支部领导和支持农会与地主、士绅谈判,要求增加农场工人的工资。谈判破裂后,廖家湾及其周边地区的杨庄、小营、大东岗、石港、蔡家岗、姚家湾、中英子等几十个村的党支部和农会组织了500多名农民工于当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罢工,即廖家湾的“六六大罢工”。罢工一直持续到第十天,最后迫使地主、士绅根据农会提出的条件,提高农场工人的工资。罢工获得胜利,受到阜阳党中央的表扬。但此时许光达、廖运周等人的身份暴露,不宜继续在当地活动,于是被组织安排离开廖家湾。后来,许光达奉父母之命回到家乡结婚,并于1929年赴洪湖地区参加组建红六军。从此,许光达在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遍战全国,施展才华,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许光达被授予上将军衔。
许光达早年在寿丰地区从事革命活动,历时近一年,其中约有一半在廖家湾。在此期间,辽人对他们非常照顾,视他们为亲人。许光达才20岁,英俊、优雅、聪明、机智,村里老少都爱他。作为一个湖南人,他说话带有浓重的外国口音,人口稀少。为了以防不测,辽族成员辽乔媛白天安排住在远离村子的大湾瓜棚,晚上让他回村工作。因为许光达一个人,衣着节俭,村里人经常逗他,叫他“光蛋”。很长一段时间,许光达觉得“光蛋”这个词很有意思,于是根据谐音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光达,从此再也不用原来的名字了。
解放后,许光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军务之后,将军经常谈起廖家湾,把廖家湾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希望有生之年回到廖家湾“探亲”。可惜在“文革”中,将军被“造反派”迫害致死,回到第二故乡“探亲”成了一生的遗憾。
2005年6月,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夫人来到廖家湾。下了车,她忽略了行程,向接待员说明了自己的意图。她多次对辽朝给予父亲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说父亲生前经常和家人谈起廖家湾,说廖家湾是他的第二故乡...不幸的是,许延滨夫人这次来是因为她不知道当地行政区划的变化,路径也不熟悉。上午她从南京直飞寿县,然后绕过丰台,下午夫妇俩因为军事原因,要赶去蚌埠机场飞回北京。时间紧迫,双方未能多沟通。离开时,许延滨向每位接待员赠送了由这对夫妇签名并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纪念邮票的首日封作为纪念品。
许光达早年在淮南从事革命活动至今已有89年。如今,淮南地区焕然一新,淮南市廖家湾革命纪念馆建成。许光达在当地的革命经历是博物馆展示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军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淮南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将军若地下知,当不胜欣慰。
1.《廖运周 许光达为什么将安徽淮南的廖家湾视为“第二故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廖运周 许光达为什么将安徽淮南的廖家湾视为“第二故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82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