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且无利可图的工作
对于郭嵩焘来说,他的仕途是跌宕起伏的。
他19岁被举人大学录取,然后连续参加了五次考试,29岁才被高中录取。
我以为和他见面会是一条宽阔的路,但因为父母相继去世,我不得不在仕途初期回家“省心”。这是五年。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郭嵩焘在湖南老家帮助同乡曾国藩一起成立了青年团,后来组建了著名的湘军。而曾国藩的左膀右臂郭嵩焘,只有“夸项”的权力,没有实际的“战功”,最终被剥夺了官职。
此后,郭嵩焘的仕途辗转到了天津、山东等地,因其清正廉明的性格,并未寻求同道精神,却得罪了桑戈林臣亲王、山东巡抚虞雯等诸多官员,屡遭朝廷声讨。
然而郭嵩焘的才华终究是在人间显露出来的。1863年,45岁的郭嵩焘受命出任广东巡抚。第一次当省官,本该是他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所谓的“书生精神”终究是无法在清朝官场上容纳的。1866年,郭嵩焘被免去巡抚职务,突然回到湖南讲学生涯。
这一呆就是将近10年。
郭嵩焘,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使节
不幸的是,这时云南发生了“麦格理事件”,英国翻译遇害,触怒了大英帝国。除了要求各种赔偿,英国人还特意要求清政府派官员到英国道歉。
这可是大事!中国一直只谈“宗藩关系”,不关心“外交”。一直以来,只有蛮族的“进贡”仪式,没有“天使”的道歉。要知道,清政府宁愿割让土地,赔偿,也不愿意让彝族使臣入京。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各国外长才被迫签订《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但是,为了维护位于“世界体系”中心的中国的尊严,多年来,我从未见过外国使节来中国,无奈之下只能羞涩地派出以美国人溥为首的“奇怪”使团出访其他国家。
即使“闭关锁国”的防线被洋人“加固船只,善用枪支”攻破,“防夏大防”也始终坚不可摧。
现在,有必要派中国高级官员去英国道歉。送去英国和世界“头号苦差事”没什么区别。
但是一定要有人做苦工,被冷落很久的郭松涛进入视野了。首先,郭颂-陶以他的“外交事务”而闻名;另一方面,他此时没有重大责任;另一方面,一向“有学者精神”的郭颂陶,一定不能拒绝这份“为国谋利”的工作。
甚至慈禧亲自来做思想工作。毕竟这么大的锅总得有人背。慈禧开导郭嵩焘:“不要忽视别人对你的流言蜚语。他们是外人,什么都不懂。再说了,现在国兵弱,又缺钱,怎么可能再挑起战争?只要你一心为国,不管别人说什么闲话,皇上一定会理解你的心意。”
毕竟郭嵩焘还是挺负责任的。他说:“现在时事这么难,我怎么能坐视不管!”
就这样,郭颂-陶带着几乎充满了士大夫们讥讽的目光踏上了英国之旅,而在他身后的家乡,“汉奸”的舆论压力之大,以至于他的宅邸几乎被愤怒的人们烧毁。
人们还写了一副对联讽刺他:“超越其类,出类拔萃,不准活在尧舜的世界里;不能为人做事,就不能为鬼做事。为什么要去母国?”
郭嵩焘去了英国
视野
1876年10月17日晚,58岁的郭嵩焘登上一艘从上海开往英国的轮船,成为中国在英国的第一任公使,前去道歉并留在了那里。
郭嵩焘离开“父母官之地”,前往“虎狼之地”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但他的责任和野心驱使他尽可能圆满地完成使命。
当他还在船上的时候,他被一个全新的世界所吸引。当他通过《泰晤士报》得知这一情况时,他得知英国连长勒尔斯正在遥远的北极探险,并听说了一个英国人在一场比赛中横渡英吉利海峡,输也不输,最后获胜的故事。
这种事情在国内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是却引起了郭嵩焘的兴趣。他感慨地说:“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自己而不害怕危险,你能衡量自己的心情吗!”这些外国人不再是“虎狼”的“异类”,而是有探索精神,不断进取的冒险家。
郭嵩焘初到伦敦时,被当地的繁华景象所震惊。"街灯如星,车马如马,气如烟."“喧嚣的繁华,宫殿的美丽,几乎没什么可补充的!”
他还被当时伦敦汇聚世界的特点所吸引。他在参观蜡像馆时,看到馆内的蜡像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而国内的蜡像则是林则徐,而且“无论外貌还是外貌”。
郭嵩焘视察各种工业经济。在印刷厂,他了解到《泰晤士报》每天印刷7万份报纸,但只需要30名工人。在邮局,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只用一张邮票就能“远至数万英里,近至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在一起”,更惊讶于电报的跨洋使用。在电器厂,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跟他聊起了“电之道”,让郭嵩焘得到了实践和好评。
除了神器的强大影响力,郭嵩焘还超越了表面文化交流的局限,主动去了解英国的政治制度。
他对英国的政治结构感到惊讶,更惊讶的是看到女性参与上议院的政治。他们两个居然讨论中国政治,说很有见地。他动情地说:“这两位女士...中国文人抓不住。”
如此巨大的影响,彻底扭转了郭嵩焘心目中的中英关系。现在的清政府落后迂腐封闭,在英国的对比下,所有的缺点都凸显出来。郭嵩焘最后的“中国梦”破灭了。他意识到英国“和三代全盛时期一样看待中国。”然而,中国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他想如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想,向高层汇报,以改变中国的面貌。《西游记》两万多字诞生了,但迎接郭嵩焘的却是更为忐忑的命运。
《西游记》一书
夜景
郭嵩焘的《西游记》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他在报道中不仅高度赞扬了外国人的神器,还肯定了外国人的“政教”,声称这些“蛮夷”甚至有“两千年文明”的光荣传承。
正在动摇民族根基,从夷变夏。
攻击接踵而来。有人说他“差点被外国毒害,不能摘”,有人弹劾他。“天地不容,千古不赦。”有的人更是义愤填膺:“所有的血肉之躯都在咬牙切齿。”
迫于压力,《西游记》毁于一旦。
刘锡鸿作为清政府在英国遏制郭颂陶的副大使,自然不能错过这次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他连续列举了“十大罪行”并起诉郭颂-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罪行”有:
参观外国人的堡垒,穿上外国人交给他的衣服。即使冻死,也不要穿外国人的衣服;宴会上遇到巴西国王,其实是站起来相见,开了中国使臣,向小国进贡;在白金汉宫听西方音乐,我去看音乐排行榜,模仿外国人的做法。
刘锡鸿很“义”。他说:“我不会容忍首都指出的这个叛徒。”
1879年1月,郭嵩焘被撤职,在各种打击下回国。迎接他的是家乡各地的揭贴和汹涌的人群,指责他“与外国人交流”。在谩骂当中,郭嵩焘彻底离开了政治舞台。
即使在英国逗留期间,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英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就连慈禧也不得不承认:“郭嵩焘是个好人,完成使命后做了很多事。”
很欣赏郭嵩焘的李鸿章感慨地说:“虽然神仙平淡,洋务真的很有见地,但我从来没有想把它污蔑得这么严重。如果所有达官贵人都把他的经历当做教训,那中国一定不能振兴,以后生存就更难了。”
郭嵩焘凄凉的晚年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在执政和在野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说的人多,做的人少,做的人被说的人折磨。”
在今天的中国,“开放”一词早已成为共识。去年,改革开放迎来了40周年。今年两会,中国通过《外商投资法》,标志着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如果说140多年前郭嵩焘对世界的睁眼还是一次细心的考验,带来的是惊喜和羡慕,那么现在的中国正在逐渐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心,表现出自信和冷静。
郭嵩焘参观法国世博会中国馆
当时常驻英国的郭嵩焘,与国内信息的交流也只是书信往来,一条信息往往过了一个月才到。现在,中国移动的新技术、新服务,如Global Connect、5G等,有助于连接世界,沟通中外,中国的对外开放有着坚实的技术基础。
晚年,郭嵩焘还为自己写了一部《戏书象》。最后一句是:“传了几千代,世界上肯定有这样的人。”
只有睁开眼睛看世界,郭灿·松涛看到历史的潮流,他才能自信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对于国家来说,面对“百年不遇的巨变”,信心从何而来?只有开放。
文/葛炎小然兴
1.《光辉传承 他是时人眼中的“汉奸”,却成了历史的功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光辉传承 他是时人眼中的“汉奸”,却成了历史的功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0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