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万物一体的思想
作者简介陈来,清华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原发表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2期。
摘要
阳明先生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万物一体”的思想,表现出追求内在生命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体验宇宙的特征。他的“万物一体”思想,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了对活着的人的苦难的一种迫切的怜悯之情,把拯救苦难的人作为自己内心的终极关怀,这也清晰地引导了良知实践方向的转变。
在阳明的一生中,他的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他的思想体系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贵州龙场的启示是王阳明学术思想的起点。在这里,我着重从王阳明后期的学术生活进行探讨。
一、中国哲学万物一体思想的起源和特征
在中国哲学史上,万物一体的思想很早就产生了。当然也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我们熟悉的庄子的万物理论,提出“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这样一种万物一体的观念,主要是在相对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消除事物的差异后得到的结果。万物一体的思想在先秦其他学派也有。比如著名学者惠施,曾说“兼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天下》)。特别注意的是他的宇宙是一的思想,不是从认识论上讲的,还和对万物的普遍热爱有关。当然,他的命题比较简单,没有阐明,所以我们无法详细理解他的想法。但如果从“兼爱万物”的角度来谈“天地一体”,墨子的兼爱思想可以看作是天地一体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实看看宋明理学,可以说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已经看不到秦时儒墨思想对话中的尖锐对立。也就是说,兼爱与穷理的尖锐对立在宋明理学中已经很难看到,也就是说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之所以这样解决,是因为北宋明确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所以后来,师洋向程颐请教,说:既然这样说了,儒墨之别应该不存在吧?当时程颐的回答是“一个道理一个区别”。
宋代以后,关于万物统一的思想有两种:一种是“统一”,一种是“统一”。意思是一样的,都出自程浩的一句话。程颢有两段话,是宋明理学的源头,包括阳明万物一体的思想。第一段是这样的:“仁者,天地万物之一。认清自己,为什么不呢?没有自己的,就与自己无关。如果你无情无义,你的气息不连贯,你就不是你自己。”。(《二程记》)那么什么是“独享”?你要认清一个东西是你自己,还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这叫“有你自己的”。如果你不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部分,那就和你没关系。他举了一个例子,说“麻木不仁”就是手脚麻痹。这时身体“已经没气了”,全身都没气了。这时,我觉得身体不是我自己的,因为我感觉不到。他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说“所以,给群众施舍是圣人的职能”。他这段话讲的是“融合”,但实行“融合”的地方是“扶助群众”。
第二段:“仁者如物,义礼知信皆仁。承认这个原则,并真诚地尊重它。不需要防备检查,不需要要钱。这条路东西不对,不足以命名。天地之用,皆为我所用。”其实这两段表达了两种不同的万物一体的思想。第一段讲团结,第二段讲仁。其实第一段是把仁者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作为仁者人道关怀的内在依据。换句话说,他要实现对社会的关注,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这是它的方向。第二段是儒家精神哲学的一种表达,是培养和追求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因此,可以说,的万物一体思想实际上具有双重含义。南宋以后,特别是在明代的发展中,真正占主导地位的一体思想是第二种,即追求内心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精神哲学和宇宙经验。特别是在王阳明先生倡导的阳明学中,他的直传和再传弟子相当普遍。
程在世时,曾说儒家的这种境界在孟子那里已经开了端。一方面,孟子讲“爱民”、“济民”,是一种天地万物一体的爱情观;另一方面,孟子说“万事俱备。反身真诚,快乐。”这是与物和谐的第二种体验和境界。明道先生还指出,如果从宋代本身来看,张载的心性论也促成了这一传统。这就是张载《大心脏》说的:“大心脏能体现世界”。“世间万物”就是程所说的:“你认识你自己,但要认识你自己”。它从自我的感性出发,到达自我的境界。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阳明先生天地一体思想的来源和特点。
二、阳明先生天地一体思想的内容
其实这几年如果还关注阳明学的话,还是比较关注他后期的思想。他早期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理数”、“心外无物”,甚至“致良知”等思想,都被广为传诵。一般认为杨明先生年龄在49-50岁之间,在赣南时期明确提出“致良知”的论题和思想,是杨明先生晚年思想体系的最终定论。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如果只是在49岁到50岁的时候,杨明先生讲的“致良知”不应该是他最后讲的整个“致良知”体系。在他晚年谈论的《致良知》中,至少有两个新元素。第一个是田泉桥上广为人知的四个教字的第一句:“无善无恶身”。江西时期没有提到这一点,江西时期的《致良知》也没有包括这一点。第二,万物一体的思想导致了阳明先生晚年良知体系的变化,或者说对阳明先生晚年思想体系的完善起到了作用,这在越南之前是不存在的。杨明先生年谱中,晚年在岳讲学。当然,这个岳是小岳,不是大岳。这个岳特指岳城,也就是绍兴。他说,“环座有三百个听众,王先生只发“大学”的旨,让人寻求自己的本性,达到自己的良心”。“大学里的事情都是一样的”,说明他说的不仅仅是别的,还有良心。他就是从“万物皆同”的思想和目的出发,让大家去寻求自然和良知。自然当然是自然。换句话说,中年的他谈的是自己当初的想法,晚年的他谈的是自己的良心。晚年不得不在《大学》中以“发出万物一体”的宗旨来解释。也就是说,除了我们熟悉和普遍知道的,他晚年强调的一个讲课内容就是:万物在一个体内。合一就是统一,因为程讲了两句话,一为统一,一为合一。
《大学》的正文没有谈合一与不合一,但我们也知道“贴近人民是最好的”,朱解释的《大学》三纲中“贴近人民”二字就是“新民”。阳明坚持认为“信”字应为“秦”。他不仅把“大学”中的“新”字解释为“亲”,还用“万物一体”的思想解释了“大学”三纲中的“亲民”纲领。”他只下达了“万物一体”的旨,也就是说他晚年几乎谈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想法。当然,他在说话的时候也结合了“真诚”和“良心”的理论。从编年史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万物一体思想,并不是程所讲的宇宙意识体验的第二个也是特别崇高的境界;他关注的是帮助群众、爱人民、贴近人民的社会实践。这是程先生讲的第一个内容。如上所述,南宋以后,尤其是明代,在谈及万物一体的思想时,重点放在这种普遍意识的体验上,而阳明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发明和论述,则强调了第一层含义:亲民的社会实践。这可以说是澄清了杨明先生所强调的诸事合一对宋明理学的重大意义。在这一点上,他的几个弟子,包括再传弟子,并没有完全继承他的万物一体的思想。阳明学第二代中的一些人,仍然追求最高的宇宙体验境界。这个当然是必须的,但是要说明的是,阳明先生自己思想的重点就在这里。纵观整个宋明理学,不能不承认阳明先生在这一点上提出的重心转移其实意义重大。不说别的,对阳明先生的思想本身来说意义重大。
杨明先生关于万物一体思想的第一份材料,是嘉靖三年所写的《答顾东桥》中《论根之根的起源》的最后一段。阳明先生“悼学之终,深忧天下风乱”,想“坚持万物一体的宗旨”。这是最早的关于万物统一的纪录片记录。一般我们以前很注重《给顾东桥的回答》前面关于对象的讨论,很长。但是,杨明在这个回答的最后说,我之前说的比较肤浅,不是根本;我现在只是告诉你最根本的思想,就是“拔掉源头的插头”。在“拉本赛元”论中,他坚持万物一体的思想。他的话是这样的:求圣人之心,我们在学习中要明白圣人之心,那么圣人之心是什么呢?圣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圣人之心的内涵是天地万物合一。在前面那句“万物在大学里统一,使人能寻求自己的本性,从而成为极有良知的人”中,我们可以理解,他在实际谈到万物统一的思想时,也是用万物统一的思想来渗透到对自然和良知的一种认识中去的。这种思想在越南之前是不存在的,最早见于《论本赛缘起》。“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天地之心与圣人之心,始无不同”。一开始,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颗圣人一样的心,但后来,那是因为“有我自己的隐私,但与物质欲望分离”。本来人类的感性可以通向宇宙万物,现在却被屏蔽了。所以他说:“圣人以推天地一体之仁教天下而忧之,使其皆用己之私而去之,以恢复身心之身。”圣人通过开悟,教育,解除隔离,然后激励大家回到自己的内心。那颗心就是你的心。“身心同一性”就是要整合天地万物。他从这方面解释了什么是身心,什么是心。阳明在《论根的起源》一文中,把程先生倡导的一脉相承的思想与他的心理学思想结合起来。万物合一,既是圣人之心,也是所有人身心的同一性。这样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定义什么是本质,什么是本质。这是他用万物一体的概念对心理学的进一步阐发。我曾经讲过“心之有理”和“心外无理”。这到底是什么原理?现在,他集中表现出来,就是天地万物合一。文末他说,如果有人听到我现在的“断本赛之根”的理论,“会有悲哀,会有悲哀,会有痛苦,但愤怒会上升,反复定河,就无法抗拒。那些不是英雄和英雄的人,那些没有什么可以等待的人,那些可以期待的人!”他说我说的话应该很感人。听了之后,你的感受应该是处于一种“悲与悲,但悲与痛”的状态。如果你有资格成为英雄,你就等着崛起吧。此时此刻,如果你听我的话,你一定会成长为一个英雄。这是你的期望。这里的“悲戚然”并非随便使用,而是实际反映了王阳明写《本源论》时所表达的精神状态和心境。所以我们才能感动所有人。一定有“悲愤”的感觉,这种感觉不能停止鼓舞你的心灵,让你成为英雄。
这一点在第二份材料中得到明确证明。这是他两年后,嘉靖五年后写给学生聂的信。第一本书《答聂文薇》在《传》中卷。我刚才说的是“悲伤,悲伤,但是痛苦”的感觉。他不仅要表达万物统一的原理,还要表达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如果说在阿骨打的《本赛缘起》中没有这么明确的话,那在阿涅文薇是最明确的。《编年史》里也记载了钱德宏的话:“是爱情,不要详细回答聂文薇的第一本书”。什么好感?是爱,也就是“真挚的爱,爱”。这种情感让他在谈及万物一体的理念时,身心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能被别人和读过这本书的人强烈地感动。钱德宏也说:“我这一辈子,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从来没有忘记讲课。唯恐我们听不到这个词,我们变得功利而机智,陷入野兽的无知,一心一意的心是终身的。至于死,我们是来找贤者,苦心经营的,虽然师父的儿女不足以安慰他们的感情。”《答聂文薇》第一册,是一封很长的信,上面写着“夫人是天地之心,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一份子。活着的人的苦毒,不就是那些受病痛折磨的人吗?”就我的身体感受而言,最痛苦的是什么?就是面对活着的人的苦难。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我不知道我身体的痛苦,我没有对错。是非之心,不知,不学,所谓良知。”众所周知,他在江西开始谈良心和是非,但这封信里的是非直接针对的是人面对生人的痛苦。会有痛苦的感觉吗?这种感觉就好像我身体的一部分被刀子割破了一样。没有这种感觉,就没有对错。当然,没有是非,不能说没有良心,但是良心是蒙蔽的,不是表现出来的。“良心在人心,圣愚和古今天下没有区别。如果这个世界是君子,但只为自己的良心服务,那么对与错,喜与恶的分享,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这样世界上就没有治愈的方法了。古代人之所以能见善如己,见恶如己,视人之饥如己饥,而守寡者则被推到沟里。”然后他说,我“倚天之灵,偶见良知之学,以为以此治之,则天下可得之。这是因为每当你读到思敏的陷阱时,你都会感到悲伤,忘记你身体的猥亵,并考虑拯救它。”他以“生民之痛毒”开始,最后以“每次读到百姓溺亡,我都痛心疾首”结束。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这段话里讲的良心,也是以万物合一为内涵,身心合一为内涵的。我觉得这个思想在阳明先生后来的思想中有一个转折点。其意义在于拓展了是非概念的含义。我们过去常常谈论对错。在孟子看来,“是非是智慧的终点”。在“四心”中,是非之心负责分辨是非。杨明先生49-50岁的时候说:“是”你知道是“是”,你知道是“不是”是“不是”,这是以前良心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种“悲而悲,凄而痛”,“生民之痛,痛不欲生,每每想到百姓”的情况,叫做是非之心。其实我们这里说的是真诚的爱与慈悲,而不是一颗与慈悲分离的分开的是非之心。如果在49岁到50岁的时候,王阳明先生的良知是建立在狭隘的是非观之上的。自从他提出万物一体的思想,这种是非心的内涵就发生了变化。如前所述,事实上,这种良心,就其具体含义而言,更关心的是同情,而不是孟子意义上的是非。在这里,如果他还在用“是非心”这个概念的话,这个意思已经扩展到了慈悲,他的重点已经放在了慈悲和慈悲上。所以,王阳明的是非之心和良知的内涵,在这个时候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这种万物合一是指向“亲民”的话,当然与慈悲最直接相关。因此,慈悲在他晚年的良知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显然是“万物一体”思想提出后良知学结构的一个变化。他从程先生的话出发,基于对我身体疼痛的这种感知,如果“我不知道我身体的疼痛,我就没有是非之心”,如果你感知不到自己的疼痛,那么你就没有是非之心。所以,在此之前,他的良心是由是非之心定义的;现在,它是由万物统一的感性规定的。我们在这里看他的具体解释,这种感性其实属于“仁”和“合一之仁”,所以与其说是“是非,智慧”,不如说是“慈悲,仁”。所以他的良知,对是非的定义和理解,自万物一体的思想产生以来,在解释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价值观上,除了阳明的世界观和功夫论外,这种天地一体、物我合一的思想也凸显了阳明的价值观,这就是他对生者苦难的迫切悲悯,拯救苦难的人成了他内心的终极关怀。
三、王阳明晚年万物一体思想的意义
阳明的思想在弟子钱德宏的《编年史》中特别强调。在《答聂书》中,我表达了对民生的重视,对民生的关注,对民生的苦难。那么这个想法与“良心”有什么关系呢?当然,首先是良心本身的解释和影响,那么对良心的实践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说,万物一体的思想提出后,这种万物一体就成了他晚年良知学说的一个内容。比如他说他的心是万物的统一,这就成了他良心理论的一种转化。同时,万物一体论显然导致了良知的实践方向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他要强调万物一体的思想,以良知为基础,实现天地万物一体,实现社会大治理。这样,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因为他的万物一体思想的实践方向是亲民的社会实践,所以良心和良知的重心从此会加强一个外向的维度。我们以前常说“心外无理数”,“心外无物”。是因为阳明学更注重内在功夫还是更注重完善主体的内在修养?但在他晚年,良知学的新教法是走向“内圣外王”,而不仅仅是内修。这使他对外王取向的关注,使得包括良知在内的阳明体系成为内外一体的方式。到了中年,他更加强调内在的主观修养。在他晚年,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医助群众”和“亲民”的做法。
杨明在越南生活之前,我们在“大学”的框架下看他的思想。一方面突出了用心识物的哲学阐释,另一方面,他的功夫取向被概括为“内艺声路”。根据詹甘泉对其分物思想的解释,分物是一种积极的思想。所以这个思想体系,包括他的功夫,主要指的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主观修养。晚年的万物一体思想,除了功夫论之外,更强调亲民的外在实践。可以说,这种对亲民、救国、爱民思想的突出强调,构成了对他不讲道理、心外无物的过度内化倾向的平衡。从过于内向,到内外兼修。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现代法国哲学家叫福柯,同时还有一个人叫皮埃尔·阿多。其实福柯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阿多思想的影响,阿多对福柯进行了批判。他的批评认为,自我意识和自我关怀是福柯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他认为自我意识和自我照顾只是一维的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你只谈自我意识和自我关怀,他认为你还是忽略了最根本的状态,即自我与社会、自然、宇宙万物的统一关系。福柯只把自我作为起点和终点,而Ado认为起点可以是自我,但终点应该是自我、宇宙、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整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参考阿多的福柯观来加深对阳明心学思想的理解。我们说王阳明先生晚年强调万物一体,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使他的思想体系从中年到晚年以统一论为代表的自我与宇宙的统一,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和自我关怀,使他的哲学摆脱了对自我意识和自我关怀的一维侧重,走向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杨明晚年的兼收并蓄思想更注重亲民实践,转向程·提出的那种“济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实践。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大概是更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想指出我们应该如何注意万物的统一。现在大家普遍很重视王阳明知行合一。其实他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也很重要。近年来,我国政府特别强调扶贫的重要性。这种扶贫思想的基础和根本,其实来源于孟子对人民的热爱,阳明的亲民实践,万物的悲悯与真诚,以及对活着的人民疾苦的极大真诚的关心。所以阳明先生的万物一体思想,既注重良知这个主体,又能与社会世界、自然相联系,能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很多东西相联系,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
本文转自上海儒学
1.《万物一体 思想丨陈来: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万物一体 思想丨陈来: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07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