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中华鲟的投放对中华鲟野生资源有系统的补充作用。图为4月14日,在长江宜昌段放生点,人们正在放生中华鲟入海。记者刘辉照片
保护中华鲟对于开发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华鲟保护已成为长江生态保护的名片,是加快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把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保护
4月14日,第60届中华鲟放生活动在长江流域举行,500条中华鲟放生长江。他们将在近20天内顺流而下,游入大海。监测结果显示,30年来,已有500多万条中华鲟放归长江,其中50%以上游至长江口。但是随着水生态的恶化,每年洄游到长江进行繁殖的中华鲟数量很少。
保护中华鲟刻不容缓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古鱼,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约1.4亿年前在地球上生活繁衍,是长江中的旗舰物种。中华鲟作为洄游性鱼类,有着强烈的故乡感。他们生在长江,长在海里,十几岁就到了生殖年龄,长途跋涉回到家乡产卵。
在湖北宜昌,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经常在长江里看到中华鲟,但现在很难找到了。据报道,长江是中华鲟唯一的天然繁殖地。
“冷捕、环境污染、水产业无序发展是导致中华鲟灭绝的主要因素。”三峡集团副总工程师孙志宇认为。长江中存在着“无家网”、“电爆毒”等残忍的捕鱼方法,导致鱼获量远远超过其正常繁殖量。
长江沿岸是中国人口最稠密、化学工业分布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活污水、化学废水、化肥和农药残留大量进入长江,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长江流域的船舶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也有影响。
"我们必须肩负起保护中华鲟的责任."孙志宇表示,在中国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中华鲟的保护一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三峡集团投资5亿元用于中华鲟的研究和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生物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孙志宇说。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每个物种的毁灭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巨大损失,有时甚至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中华鲟作为长江的旗舰物种,起着生态风向标的作用,也是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蝴蝶效应。而且中华鲟有生物进化的痕迹,是研究鱼类进化的重要参考。它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不可估量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中华鲟一旦灭绝,其生物链中的其他物种将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其携带的生物信息将不复存在。保护和拯救中华鲟对于开发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华鲟有可能永远存活下去
随着野生中华鲟资源的迅速衰退和濒临灭绝,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使中华鲟永远生存下去成为可能。
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始于1981年。为了保护中华鲟,中国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此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等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中华鲟研究所在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列。1984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成功,幼鲟放归长江。1985年,用人工激素替代雄性中华鲟的脑垂体,诱导雌性中华鲟产卵。2009年,第二代中华鲟人工繁殖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人类找到了一条不依赖珍稀野生亲鱼,长期保存中华鲟的有效途径。
人工养殖中华鲟的投放对中华鲟野生资源有系统的补充作用。中华鲟研究所水生生态研究室副主任姜伟表示,今年投放的中华鲟包括5个年龄梯队,是中华鲟投放历史上最丰富的年龄梯队。个体较大,放生的最大中华鲟9岁。长江和大海基本没有天敌,损失率很小。鉴于中华鲟野生种群雌雄比例严重失衡,雄鱼先于雌鱼消失的可能性,增加了中华鲟雄鱼的释放量,有利于促进中华鲟的自然繁殖。
在长江流域建立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改善中华鲟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在距长江口崇明岛约30公里的滩涂水域建立中华鲟幼鱼自然保护区,在葛洲坝下游15公里范围内建立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员监测发现,中华鲟已经在葛洲坝下产卵场产卵,长江口崇明岛中华鲟幼鱼资源已接近或达到葛洲坝建成前的水平。
实施生态调控可以促进中华鲟的繁殖。中华鲟产卵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初。三峡工程建成后,10月份水库蓄水量较大,显著降低了中华鲟产卵场的泄流量和实际水面。导致葛洲坝下游相应的水位、水温、流速、流速、含沙量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中华鲟长期适应的产卵环境发生变化,推迟了产卵时间,降低了产卵频率。三峡集团多年来进行生态经营,加大流量,刺激鱼类产卵,取得明显成效。监测结果显示,实施生态调度后,宜昌-监利河段四大鱼类自然养殖规模大幅增加,2017年超过30亿。从趋势上看,增加值10倍以上,从数量上看,基本稳定在10亿。
保护长江生态的综合政策
中华鲟保护已成为长江生态保护的名片,是加快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华鲟的自然种群是否会消失,取决于未来长江水生态和水环境的发展。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把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以保护代替发展。
长江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一直被誉为中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原始种子基地。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开始失去平衡,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中华鲟、鲥鱼等物种功能性灭绝,中华鲟和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珍稀特有鱼类全面衰退,经济鱼类资源几近枯竭,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对未来大有裨益,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三峡集团作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深入融入长江经济带,在长江生态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多年来,长江生态保护投资近90亿元,未来三到五年还将再投资50亿元。除了保护中华鲟,三峡集团还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流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鱼类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先后掌握人工养殖技术,实施了通鱼、裂腹鱼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10余种的增殖放流,放流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近160万条。
禁渔是保护中华鲟最有效的措施。农业部门率先在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逐步实施全面禁捕,禁捕期间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坚决清理涉渔“三无”船舶和“无户网”,严厉打击各类违法活动。协调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加快重要生境和重点生境恢复,努力减少人为因素对长江的不利影响。这些措施已经开始显示出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2017年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的快速下降已初步得到遏制,但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在年与年之间呈现出偶发性的趋势,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长江全长6000多公里,流经许多省份,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份额。长江流域的经济涉及水、道路、港口、海岸、生产、城市、生物、湿地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保护长江生态,要全面把握,统筹规划。孙志宇建议,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部门牵头,行业和专业部门配合,制定工作规划和计划,有序协调组织实施,合理配置财政资金和市场资源,打破部门封锁,避免条块分割和低水平重复,充分分享相关成果。
1.《中华鲟多少钱一斤 中华鲟:长江生态的风向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华鲟多少钱一斤 中华鲟:长江生态的风向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4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