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
接近
我大学里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不久前去世了。我想悲伤,但我不能。我以前最喜欢听他的课。其实并不是听课,而是享受,喝醉,做梦,在他机智的言论和舞蹈中做梦,在他激情下意外喷出的唾沫里做梦。他也不是在讲课。他是红楼梦,即杜工部和辛稼轩。他被中国文化大神附身了几千年。一说到动心,他就完全自大了,想要什么都有空。有一次,他用袖口擦鼻子。
他的课我不怎么上,但我是他最喜欢的学生之一。毕业十几年了,经常听同学说他多次打听我。他还在病重的时候把他的新书寄给了我。
我应该为他的死,为他的才华和气质,为他真诚的关心而流泪。其实我是一个容易流泪的人。有时候看一部不优秀的电影,知道导演下一步要煽情了。我知道煽情的手法是可恨的,也是可笑的,但是被电影感动的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哭的自己伤心又惭愧,就像傻了一样。没想到能为一部热门电影流泪,却不能为一个自己最崇拜的老师流泪。我的眼睛干得像一口枯井。我只能在电话里向一些同学表达我的震惊、惋惜、哀悼和怀念,也只能在官方悼词里折腾一些常用词。我很惭愧,甚至害怕自己。在我看来,要寄出的捐赠账单是骗子向死者行贿。
也是对自己不安之心的贿赂。
我不想去参加追悼会。找到我缺席的原因总是很容易的。我怕我的无情会在追悼会上暴露,我怕我不能及时履行悲痛的责任。没错,眼泪往往成为一种责任,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文化责任,是对所有伟人、恩人、亲人、朋友应有的情感回报——无论是离我们近还是远,离我们太近还是离我们不闻,是一种具体的日常存在,还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存在。这与其说是他们需要的,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道德要求。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要求对人来说有点苛刻。尊重是一种情感,不一定低于亲情。我们尊重爱因斯坦和其他伟人,但如果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真实的形象或媒体形象,我们就不能为他们流泪。感恩也是一种情感,不一定低于亲情。我们感谢许多公正的法官、才华横溢的医生和慷慨的慈善家,但如果这些捐助者没有给我们留下真实的形象或媒体形象,我们就不能为他们流泪。我们的眼泪是由我们的生活环境分配的,并不完全属于我们。相反,如果强迫自己用眼泪去证明所有的情绪,用眼泪去为所有的情绪买单,有时候就忍不住装出来,这种装出来比无泪的崇敬和感激还要糟糕。
深情是无情中最坏的无情。
汉语中的“亲”字表现了“亲”与“近”的密切关系,表现了亲属关系对具体表征和感官活动的依赖。即使有血缘关系,亲戚“亲”而不“亲”的时候,亲戚因各种原因远走他乡参与生意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几十年,家庭纽带会逐渐变得薄弱,空洞,“远亲不如近邻”。这时如果没有很深的童年记忆,可能更多的表现为贺卡、礼物、汇票、照片、电话问候、法律义务的承诺等。,而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的、合乎逻辑的决心,而不是听到病情通报时忍不住迸发的伤心泪水。
不是所有“近”的东西都值得崇敬和感激,但可能有“近”的关系。狗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们和我们朝夕相处,他们的死可能会让我们伤心。一部轰动一时的热门电影也是如此,只是因为它的声像“近”,也可能让我们热泪盈眶。做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知道校园里有一个共同的体验,就是坏学生往往比好学生对老师更有感情。一旦离开学校,坏学生比好学生更经常去他们的母校看望老师。可以看出,亲情是一个很特殊的东西,它不一定是和谐和亲近的结果,也是冲突的结果——“亲近”是关键。好学生成绩太好,让老师太担心,所以不存在留在学校,补课,训斥,说话,被开除上课,经常家访,也没有和老师骂完就哭甚至同桌吃饭的故事。但是学生中的捣乱者是“不陌生的”,没有朋友,没有朋友,没有相亲,没有错误,所以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他们胡作非为,所以得到老师更多的声音和表情。即使他们总是心怀怨恨,但他们也是情感的额外收入,是记忆中更深层次的刻骨铭心。一旦怨恨被岁月冲淡,或者被成人的知识化解,深刻的记忆就可以完全转化为温柔。
另一方面,坏学生不一定是坏人,但他们不守规矩,不能容忍管理秩序,不能适应课堂、作业、行为准则等现代理性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坏学生往往是更关注近处事物的人,是更贴近具体,疏远文字的人。比如他们认为一只活老鼠比数学测量问题重要,一条活鱼比语法应用问题重要,一场复仇之战比将来拿着文凭为国立功更刺激。他们也更喜欢美术、体育、劳动等“游戏”类,更喜欢课本上的插图,而不是意义解释。如果说他们以后对老师可能更人性化,那只是他们的感性记忆更多,感性记忆更强。换句话说,他们的独断和无法无天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的感情生活,并没有被管理秩序完全砍掉。不像我这种所谓的好学生,他们已经让文字如期接管了头脑,学会了如期关闭感官,冷却情绪。虽然他们比那些捣蛋鬼早学了数学和语法,但是他们接近事物的能力可能比他们少。
人的成熟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是学习所谓适当的极限,与周围的许多事物保持距离的过程——这就是文明教育的目的。葡萄牙作家佩索阿说:“永远不要靠得太近——这很高尚。”他甚至说:“一个真正的贵族从不碰任何东西。”(见《安冉录》)这里的一个“不太亲近”的原则,就是人的感情有更多的礼貌形式和更理性的内容,使人更容易成为控制各种措施的崇拜者和感恩者,而不是亲近者。然而,别无选择。社会规范还是要收眼泪的。悲喜交加之声不绝于耳,人们必须含泪履行自己对一切情感回报的道德责任:你必须为任何死去的伟人、恩人、亲友哀悼——你不能做一个无情的小人物。
所以,成熟也意味着另一条规则:失去亲密后要善于伪装。
我终于哭了。哭的原因,恰恰是一想到自己不能再哭了,一想到自己不能再哭了就不能哭的愧疚感——这就是我在老师葬礼上鼻子酸酸的原因。
为了给你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正在努力将美语专栏打造成为专业优质的美语微信官方账号。欢迎关注“一起读美语”。即使六月份毕业,也可以携手“一起读美语”,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1.《不打不相亲 你有过这种感受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不打不相亲 你有过这种感受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50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