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妻子胡洁清在他们的小院子里赏花。
小说《一家四代》是老舍本人“非常喜欢”的作品,认为是他“最好的书”。然而,这本书完成于1948年,甚至没有在中国出版。1951年,美国的哈科特和布莱斯公司出版了英文版《四世同堂》,取名《黄色风暴》。同年,《一家四代》在日本出版,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畅销书。1985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中国引起轰动,小说《一家四代》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
搬到北碚
1942年6月,老舍搬到北碚写小说《火葬》。北碚是嘉陵江边的一个小镇,距离重庆50多公里,以前是个很普通的小镇;然而,经过卢作孚和陆子英先生的经营,它已经成为一个“试验区”。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很多学校和机构搬到这里,这里又成了文化区。
为了避免战争,复旦大学、体育学院、戏剧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江苏省医学院、尖山中学、绵人中学都聚集在这里,一些政府机构也搬来了,包括国家编译博物馆、礼乐博物馆、中山文教博物馆、教育电影制片厂。有了这么多的学校和机构,这个城镇一下子繁荣起来了。贝贝也有很多老舍的朋友,比如陈望道、梁实秋和张充和。林语堂也在这里买了一套小房子。
我妻子的经历带来了灵感
《一家四代》的写作始于1944年1月。这部小说的独创性来自于一种特殊的灵感。自1937年离开济南后,他的妻子胡洁青受老舍委托,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沦陷区北平为老舍年迈的母亲服务。1942年老人去世,胡洁青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奔波在路上,终于带着孩子回到了老舍。
她来自沦陷数年的北平,亲身尝到了国殇的惨痛滋味。不仅是她教师生涯的深深悲哀,就连孩子也遭受了很多罪:在学校被日本学生欺负;回家就要吃咽不下的“共和面”。为了不让侵略者知道他们与老舍的关系,改名胡,改名...人间地狱的处境是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来到重庆后,老舍的朋友们纷纷前来吊唁,不厌其烦地向胡杰青询问这几年在古都北平发生的事情。
这时,老舍点燃一支烟,皱着眉头,静静地坐着听。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胡杰青把自己四五年来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愤慨,都告诉了来访的朋友。慢慢的,朋友们就这个话题聊的多了,老舍却开始忙碌起来。他小心翼翼地问日本侵略者在北京做了什么,市民们的反应如何。他和旁边的妻子聊起在北京的亲戚朋友和所有熟人的细节。胡洁清说,某家死了,大家都急于帮忙。他生动地补充了那个家庭葬礼的一些细节;毕竟我看了人家说的话,一一给胡杰青看了。胡洁清很佩服他对北京和北京人的理解,那么深刻,那么细腻,那么真实。终于有一天他对妻子说:“谢谢你,你这次从北京来,给我带了一本小说,我从来没写过。”
老舍最后吐露了这个创作理念,就是“四代同堂”。抗日战争爆发以来,老人在华南献出了生命,他的心与故土紧紧相连。北平城和它的老乡们从来没有放过。胡杰青的叙述,像一盏明灯,重新照亮了他心中最熟悉、最感性的主体领地。
据胡洁清说,老舍“画过...写这篇小说之前,每家每户的房屋居住地图。一个人物住在东房还是西房,什么门,什么窗,哪里有树,哪里有花,什么花,他都标得清清楚楚。”不难想象老舍大概去过那个地方。果然,上世纪70年代末,老舍的家人发现了这个地方,位于北京小杨家胡同,原名小杨卷胡同。在作品中,齐家居住的院落,恰恰是老舍的出生地。
拼命写百万字
在写作之初,老舍设计了《四世同堂》的基本框架。1945年,他在《困惑》的序言中这样描述:“共有100段,每段约一万字,所以总共有几百万字。共有三节,第一节包含三十四节,第二节各包含三十三节,共计一百节。本来不需要划分,因为故事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系列,而不是一个可以分成三个独立单元的“三部曲”。但是为了出版和出书的方便,需要在适当的地方画一条红线,让眼睛看清楚。所以我很不情愿的加了三个小标题,比如“迷茫”“偷生”“饥荒”
但这一次,老舍活得极其辛苦。胡洁清到了北碚后,在编纂馆发现了一个小东西。他在这个月里以合理的价格拿走了一块石头,一家人就用它生活。老舍曾经为是否放弃写作和工作来养家糊口而苦苦挣扎,但他“宁吃苦,不改行”。这顶多是坚守岗位;退一步说,就是读书人是个废物。”。
艰难的生活环境也让老舍的身体每况愈下。贫血、疟疾、痢疾等疾病一直折磨着他。原定两年完成。从1944年1月到年底,只完成了30万字。“这根本不是写作,而是玩命!”老舍这样描述。
1945年冬,抗战胜利后,为了让第三部《饥荒》早日上映,他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磕头》的文章,声称自己赶着写小说,只好求着:“朋友们,帮帮我,别再找我要小文了!”没想到,刚磕完头,1946年3月应邀赴美讲学,写作暂时停滞。
1946年3月4日,美国邀请老舍、曹禺到美国讲学一年。当时老舍的《骆驼祥子》刚被翻译成英文,以《外国司机》的名义出版,一时畅销。他也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享有很高的威望。
访问期间,老舍两次穿越美国大陆,并应加拿大政府邀请,在那里参观、浏览、讲学一个月。老舍遇到了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在《一家四代》英文版出版的时候,她付出了很多努力。
1946年底,曹禺按原计划回国,老舍打算留下来继续写《一家四代》。在赛珍珠的帮助下,他在纽约租了一套公寓,生活的来源主要靠美国的出租车司机(The Cabby)赚取的版税。1948年6月底,老舍终于完成了这部百万字巨著。
当时美国出版商看中了《四世同堂》,决定出版英文版。于是,老舍找到了阿达·普雷威特,两人合作翻译。亦舒介绍:“普雷威特的中文很好,但他不太懂单词。我父亲每天晚上给他读小说,他用打字机翻译。”老舍把他们翻译的前10章手稿送给赛珍珠鉴定,赛珍珠觉得很好,于是老舍和普雷威特继续完成整本书的翻译。英文版虽然字数有所删节,但内容结构完整,100章。它被重新命名为《暴风雨》,并于1951年出版。
莫名其妙消失的最后13章
回国后,老舍把《饥荒》手稿交给《上海文学》杂志主编。1950年,《饥荒》在《文学》杂志连载。连载到87章的时候,杂志突然标注了全文。为什么最后13章没有出版?老舍去世后才提到他们。后13章的手稿也在文革中被毁。
“文革结束,有英文版的《四世同堂》。”亦舒说,这本书是一家美国出版社从香港寄给老舍的样书。为了弥补《一家四代》中文版缺失的部分,译者马晓米模仿老舍的写作风格,将英文版的最后13章进行了翻译,使《一家四代》三部曲和100段还原为全貌。
1.《胡絜青 老舍写《四世同堂》,灵感来自夫人经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胡絜青 老舍写《四世同堂》,灵感来自夫人经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85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