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日喻说》原文逐句翻译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

或告之曰: 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有人告诉他说: 太阳的形状象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或告之曰: 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又有人告诉瞎子说: 太阳的光亮象蜡烛。 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譬喻接着一个譬喻地形容变化,这还有尽头吗?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猜想它,这两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然而道是永远不可求得的吗?

苏子曰: 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我说: 道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强求的。 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

孙武曰: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孙武子说: 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敌人的圈套。

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子夏说: 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得到道。 不去强求而自然而然得到,这就是致的意思吧!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南方多善于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他们七岁就能趟着水走,十岁就会游泳,十五岁就会潜水了。

夫没者岂苟然哉!那潜水的人难道是随便学会潜水的吗?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天天与水打交道,那么十五岁就可以熟悉水性。从小不接触江河湖水的人,即使过了三十岁,连看到舟船也会害怕它。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了怎样潜水的方法,照着潜水人的讲解而到河里去试着游水,却没有一个不遭没顶之灾的。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所以凡是想不学习而一心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过去国家以诗赋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所学繁杂而不崇尚儒道;现在用经义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明白要追求儒道却不肯专心学习。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渤海人吴彦律,是位立志勤学的人,将去礼部应试,我写了《日喻》以勉励他。

苏轼文言文翻译

1.《日喻文言文翻译 苏轼《日喻说》原文逐句翻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日喻文言文翻译 苏轼《日喻说》原文逐句翻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50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