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墙上的斑点》作为纯粹意识流的代表作,在中外文坛享有盛誉。它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然后以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和世界。
作者-易晓明
"
弗吉尼亚伍尔夫
正文|易小明
《元秋笔记》是伍尔夫革命小说的第一次尝试,第一次实验,紧随其后的另一个更著名的实验是《墙上的斑点》,它被认为是伍尔夫的第一部纯意识流小说。它在风格上与《元秋纪事报》大不相同。可见沃尔夫的实验是多样的。她基本上不遵循同样的思路,也不停留在同样的模式。她一生都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在变化中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这真的需要勇气和胆量。伍尔夫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作家中势不可挡。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作家,她发展艺术的自觉特别令人钦佩。
《墙上的斑点》的开头,更多的是偶然和随机。
“大概是今年一月中旬,我第一次抬头看到墙上的斑点。”
小说围绕着这个点展开,或者说,作家对这个点的思考,因为这个点本身真的什么都不是,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圆形标记,在白色的墙上,大约在壁炉上方六七英寸的地方,呈暗黑色”。而且“我们的思想是多么容易被一种新的东西所包围,就像一群蚂蚁热情地拿着一根稻草,拿着它一会儿,然后把它扔在那里……”
接下来,小说一段一段地展示了作者的思想是如何“被提升一段时间,然后被抛到那里”的。
首先,如果斑是指甲留下的痕迹,“我”想象那一定是为了挂小人像。并且猜测这幅画一定是赝品,因此从这幅画像来判断曾经住在这所房子里的人的品味,以及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的思想...“我的”思绪自由地飘离了景点、房子、人,想到了生命的奥秘,想到了人类的无知,想到了生命的机缘。
然后,我又开始想象墙上的斑点。可能是夏天剩下的一片玫瑰花瓣造成的。“我”开始安静、沉稳、从容地思考,离开表面的生硬的个人事实深深地沉入了深渊。然后想到莎士比亚和查理一世种下的花,想到自己的形象,想到未来的小说家,想到希腊人和莎士比亚的概括;从概括,想到了日常规则,想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标准,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男人的观点主宰着我们的生活,它设定了标准,也设定了惠特克的优序……”“我”的意识是跳跃的,变化迅速的,同时又是碎片化的,混乱的。既有记忆的碎片,也有各种流浪的印象,还有自己零散的想法,从一个“瞬间”闪到另一个“瞬间”,速度之快,内容之多变,令人眼花缭乱。读者真的很难跟上叙述者“我”的快速,但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读者可以欣赏到叙述者“我”从“重要时刻”获得的“醉人的、非法的自由感”,同时也可以欣赏到一种“满足的真实感”和自由驰骋的快感。
叙述者不断给墙上的斑点赋予新的想法和新的形象。
“在一些光线下看墙上的斑点,它似乎突出在墙上。.....我想如果我用手指沿着墙壁触摸它,我会在某一点触摸到一个小小的古代墓葬……”于是,叙述者“我”和大多数英国人一样,想到了自己对悲伤的偏爱,想到了埋在草丛下的尸骨,想到了古物收藏者和与附近牧师的通信,最后想到了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种乐器。
叙述者然后回到那个地方,假设这个地方是一颗被钉在墙上两百多年的巨大旧钉子的头。直到现在,由于几代女仆的耐心擦拭,它一直暴露在油漆中。这样做能得到什么?会获得知识吗?于是,叙述者的“我”的思想就被引向了知识的问题。没有长着警察面孔的教授、专家和管家,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可爱的世界─ ─和平而辽阔,鲜红和鲜艳的蓝色花朵在荒野中盛开─ ─这里是多么安静─ ─没有惠特克年鉴─ ─没有尊卑秩序!
然后,叙述者从他的乌托邦世界回到现实,没有了优劣势的顺序,他清醒地认识到:“谁能批判惠特克的优劣势顺序?坎特伯雷大主教后面是大法官,大法官后面是约克大主教。惠特克的哲学是,每个人都必须支持某个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谁应该在谁的后面。”
这是社会规律。如果你对此感到愤怒,那么接受“自然”的建议,接受自然法则,想想墙上的斑点。你不妨看看墙上的斑点,打断那些不愉快的想法。
这样就突出了黑子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点,它代表着一种存在,“一种令人满意的真实感”,可以帮助你摆脱思考的痛苦。于是,“现在越看越觉得自己像是大海捞针”。“在这里,是具体的东西,是真实的东西”。它能把所有的大主教和叙述者头脑中的正义都驱入虚无的幻境。而且我们人类半夜从噩梦中醒来,会开灯静静地躺一会儿,欣赏衣柜,欣赏实物,欣赏现实,欣赏外面的世界。可见,斑,作为物体,作为具体的事物,作为外界,可以代表一种真实感,带来安慰,平复人的不愉快的想法。然后,叙述者把衣柜和木头联系在一起,认为“木头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叙述者的思想由木头——树木——树木生长的草原、森林、河流——树下的牛——被树木染污的河流上游的鱼——河床上的水甲虫组成;“我”也喜欢想象树本身的场景——紧绷而干燥的大自然的感觉——被雷暴摧毁——树液滴落在詹妮弗身上;“我”也喜欢想到这棵树在冬天和夜晚孤独地站在荒野中——树叶紧闭——鸟儿在六月啁啾——昆虫在树皮褶皱上爬行——最后暴风雨袭来,树倒了,生命没有结束——它的一百万条坚定的生命散落在世界上——有些在卧室、船上、人行道上——或者变成了房间的壁板。
解说员说:“这棵树唤起了许多和平快乐的联想”。而这种联想跳跃的速度很快,就像电影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快速闪烁,让叙述者自己很难定格和安顿。不能不承认这种跳跃速度太快,叙述者的“我”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失控,造成障碍,让“我”想了又想,却又想不到前。“我想到什么地方了?你是怎么想出这个主意的?一棵树?一条河?丘陵草原?惠特克年鉴?元夜盛开的水仙花?什么都不记得了。一切都在转动,下沉,溜走,消失...事情陷入了极大的混乱。”
正在混乱的思绪中,有人俯身对叙述者“我”说:
“我要出去买份报纸。”
“是吗?”
“但是买报纸没有意义...没有消息。该死的战争,让这场战争见鬼去吧!...但是,无论如何,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躺在墙上。”
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
喧嚣的生活和战争的残酷把流浪的思绪拉回了现实社会的日常场景,各种想象游戏和不同轨迹漫游的想象环境终于被打破。哦,逼真地看到真正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墙上的斑点》作为纯粹意识流的代表作,在中外文坛享有盛誉。它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然后以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和世界。
正是因为它的新奇和对传统的反作用,批判界面找不到评论的词汇和概念。即使在今天,它的迷茫与困惑,流浪意识的迷失与无迹可寻,依然让人感到归纳与概括的困难。整理复述剧情就更难了。梳理《墙上的斑点》情节的落脚点在于,叙述者几次从流浪思想的终端回到斑点,然后按照新的思路重新走出来。这些往复的轨迹成了这部小说所能把握的主线。
但是,每次叙述者“我”都在思绪中彷徨,没有轨迹可循。有时候人感觉像是幻觉,向前跃起。一件事和另一件事之间既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偶然的联系,甚至没有必然的过渡。可以看出它在主观意识上比《元秋纪事报》走得更远。它基本上抛开了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和外在事物,除了偶尔回到斑的依托对象,几乎完全让人物的意识自由、任意、不受限制、不受依附地流动。伍尔夫向读者展示了人类主观意识的宝藏是多么丰富。把墙上的斑点作为稍微不同的假设,会产生无限多不同的五彩缤纷的思想。正如伍尔夫所说,成千上万的印象像原子一样落入我的脑海。矫枉过正是必然的,女作家大概也明白这一点。她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强烈提升和对客观外部因素的强烈排斥,使她将人物意识流的动态美感表达到了极致。这种真实和魅力,不禁打动读者,让评论家承认。因此一举奠定了现代小说在英国的地位。现代英语小说能很快占据自己的位置,基本上没有太多与传统势力的拉锯战,这与《墙上的斑点》等实验小说的成功有关。几个年轻人就能迅速成功地颠覆从古希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代表论”、“镜像论”等正统文学观念和规则。应该说,《墙上的斑点》作为意识流小说在英国的第一个镜头,缺一不可。
一举成功不容易。首先,很难做到革命性。这是一个没有规则可循,也没有规则可循的开创性工作。与传统小说相比,其更大的困难在于其纯粹的精神。应该说讲个故事或者编个故事都不算太难,有几代前辈可以参考一下。描述现实也相对容易控制,因为人生毕竟是蓝图,人毕竟是原型。纯粹的意识和纯粹的精神是看不到、摸不到、模仿不到、依附不到的。应该说现代小说比传统小说更难。难怪伍尔夫曾经对他的祖先在树荫下轻松地拿着书表示羡慕。《墙上的斑点》最大的困难在于它的杂合性。一般人可能还是传统作家,但很难有资格成为意识流作家。由于其复杂性,作家需要丰富的积累和各种各样的才能,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才能。如叙事能力,即讲故事的能力,或结构能力,即组织材料的能力,或深刻的思想,或独特的主题,这些片面的才能很可能建立一个传统作家,然而,这些在现代作家中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意识流作家不在乎叙事或所谓的主题,只关注人物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印象。然而,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必须通过打破和混合来完成。这种混合完全脱离了外部事件,所以需要作家多方面的技巧。在《墙上的斑点》中,随着叙述者“我”意识的流动,作者渊博的知识和文化,作家对世界、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如对男权社会秩序的厌恶,以及作者对自然风景的体验,如与一棵树相关联的风景,交织在一起。如果只剩下一个方面,就会导致单调性,其取向自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逻辑性、合理性和清晰性,但不能构成真正的非主导意识流风格。伍尔夫有着良好的历史文化底蕴,即对“古葬”的想象和英国人对悲伤的偏爱都显示了作家自身的文化底蕴。从周日下午散步,周日午餐,思考某些规则,再思考标准的制定,男人的标准,惠特克的尊卑顺序,说明女性作家在细微之处看到了真谛,对社会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察。在小说的后面部分,女作家对一棵树及其相关景物的体验式的、细腻的、准确的、生动的描写,充满了作家自己愉悦的心情,是那样的有感染力,那样的引人入胜。如果作家没有这些能力,没有丰富的积累,没有自己的知识,意识为什么会流动,如何流动!作家的内涵,各种能力和素养,才是真正让意识流动的河床。所以在我看来,意识流小说远不止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技巧,只是叙事视角上的一种革新,需要各方面超凡的技巧,比如知识与文化,思想与情感体验,当然也离不开文艺的感悟与智慧,也可以说,看意识流小说,看现代小说,也需要读者具备各种技巧,否则很难读懂,至少不是它的韵味与深意。
如果说《元秋笔记》还有一些叙事时间因素的话,那么《墙上的斑点》只有一个时间点,就是叙述者“我”坐在火堆前看着墙上一个小黑点的瞬间。小说在时间上局促,与传统叙事小说完全相反,只是心理上的延伸和发展。在叙述者假设斑点是不同的东西的情况下,“我”的思想和想象的自由发展共同构建了几个并列的心理空,它们互不相同,彼此相邻。每一个空都有自己的主色调,同时包含了无数印象和感受的细节,以及里面的思想和感受的片段。没有完全符合公认格式的故事、喜剧、悲剧、爱情事件、灾难性结局。叙述者的“我”意识成了小说的绝对中心和绝对权威,没有任何外界可以控制。它随意倾泻流动。从细节上看,有些章节似乎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从印象上看,有些章节显得那么随意。而所有跳跃形成的整体感是可以产生效果的,可以影响读者的思想,引发读者的情绪。心灵的轻盈,看似虚幻的意境,粗枝大叶中蕴含的执着,藏针于棉中的锋利,远离世俗精神世界的纯净,都是令人惊艳的,都有着深深的感染力。
让我们再回到伍尔夫的目标:“生命是一个明亮的光环,生命是一个半透明的信封,与我们的意识一致,围绕着我们。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就是要表达这种多变的、不可描述的、难以界定的内在精神,不管它看起来多么不正常和复杂,并且尽可能少地融入一些外在的杂质吗?”
应该说,伍尔夫以极大的洞察力在理论上向小说家们提出了这一新任务,她以《墙上的斑点》成功地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出色地完成了自己提出的任务。
《墙上的斑点》告诉人们,这是一部小说,这是一部现代小说。
1.《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鉴赏|易晓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鉴赏|易晓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58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