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年长的朋友有这样的印象,在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喜欢在桌子上放一个大玻璃杯。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桌子的木质都不是很好,大部分都是速生杨或者松木,刷了几层清漆再刷上桐油,桌面就会是卡其色或者黑色。木质表面很柔软,笔尖用力一压就会在桌子上留下痕迹。一旦湿了,就及时清理干净,第二天就会胀成一个大包,坑坑洼洼的。所以机智的劳动人民在他们下面放一块玻璃,他们就坚强多了,不怕碰水。玻璃平整坚硬,既能提高纸下书写效率,又能避免被笔尖划伤。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桌面材料。所以一旦能买到便宜的平板玻璃,每个中国白领都想在木桌上铺一块。这是我国80年代到90年代各种办公室常见的玻璃桌面。
中国打字技术落后,平板玻璃技术世界第一,所以十几年来,拿着硬笔工作的白领们,用平板玻璃把桌面硬化了。在其他国家,要么是打字机(电脑)普及较早,要么是平板玻璃技术太差,所以不存在桌子是用玻璃铺成的历史阶段。总之,不要小看廉价的平板玻璃,它曾经是中国最成功的工业成就之一。
玻璃是无定形的,凝固时非常脆,但由于没有确定的晶体结构来维持其形状,所以很难加工。长期以来,玻璃制品要精准,就不要太大,太大就一定不精准。虽然门窗对平板玻璃的需求很大,但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的原因,大块平板玻璃要么太贵,要么根本不平整,不适合普通白领用来摆桌子。
具体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所有的平板玻璃都是用机械方法制造的,具体的操作方式有压延、拉伸、拉丝。但无论哪种方式,无非就是把玻璃加热到半熔化,处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然后用机械处理做平面,和给孩子做橡皮泥没有本质区别。
用铁辊捏塑明显效率低、质量差、应力分布不均匀。至于吹法,更接近手工作坊,质量根本无法控制。平民买的便宜家具,很少有镜子不扭曲形象的。今天都是哈哈镜。所以当时的平板玻璃一般需要切成小块,然后打磨矫正成真正的平面,大块的平板玻璃就是奢侈品。70年代以前,个别房子的窗户是用木框分割成小格子的,因为用整块平板玻璃成本太高。
但在自然界中,由于重力的存在,平面是最常见的几何形态——前提是物质变成液体。玻璃很容易熔化。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人率先用浮法制造平板玻璃。技术原理很简单,就是把玻璃液倒在液态锡上,在重力的作用下,玻璃液的上表面因为重力而变平,下表面因为锡液的重力而变平,然后逐渐冷却玻璃液,形成平板。但是在操作细节上有很多难点,比如如何精确控制玻璃厚度,如何控制熔锡,如何取出冷却后的玻璃,如何在冷却的同时保持连续生产等等。英国作为一个老工业国家,拿出大量资金进行发展,终于在1958年取得突破,建立了第一条连续浮法玻璃生产线,开始生产廉价的大型平板玻璃。
当时中国也想在房子里装一整块玻璃窗,但英国人自己就是想通了,不肯轻易放过;问苏联老大哥,苏联人不会;中国人生气了,自己学习。这种愤怒,居然就出来了。
1971年5月,建材工业部决定在洛阳玻璃厂进行浮法试验。因此,全国各地的玻璃专家聚集在罗博参战。这就是建材史上著名的“千人大战”。
浮法玻璃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企业,没有任何数据可以参考,所以实验遇到很多困难。当时没有大型车床设备,所以钩槽装配工用一个校场补锅,现场加工了一个25m的小锡槽。最大的问题是高温玻璃水在通过锡槽时容易凝结,导致玻璃厚度不均。有时玻璃水会溅到锡槽中,导致工人受伤。经过行业专家三个多月的奋战,我国第一台浮法玻璃于1971年9月23日成功生产,其机械强度、平整度、透光率均优于其他平板玻璃。罗博以超人的智慧和努力,实现了中国人的彩车梦。它的诞生开启了中国玻璃工业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成为世界玻璃工业中世界三大浮法之一,与英国的皮尔金顿和美国的匹兹堡并驾齐驱。
从1958年英国人发明浮法工艺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听到风声,到1971年洛阳浮法玻璃投产,中间只有13年。这是中国企业在工业史上第一次在没有外国技术援助的情况下,紧随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之后。由于工艺自始至终都是自主开发,技术和配件没有瓶颈,中国平板玻璃行业大踏步前进,反过来又忽略了一些明显比中国发达的国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奢侈品有多贵,只要中国人掌握一整套技术,十年之内产量就会爆炸,价格就会暴跌。平板玻璃工业在1971年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在具有技术含量的大型工业产品中,平板玻璃是第一个席卷全球的中国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平板玻璃产量已经是世界冠军——比世界第一钢产量早8年。最后农民的房子没有贴窗纸,一个窗户用了十几块钱。
1.《平板玻璃 中国平板玻璃发展趣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平板玻璃 中国平板玻璃发展趣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04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