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历程 任重道远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80 华诞纪念文集 二零一一年十月 一、院长致辞 2011 年是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喜庆的一年。在这一年,我 们既迎来了学校的 115 周岁华诞,也迎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80 周年的生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有着深远的历史。先辈在 1905 年设立了唐山路矿 学堂矿业科,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和力量蓄积,终于在 1931 年 8 月 1 日成立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今天,作为现任的材料学院院长,我万分地感慨 于材料学科“二十年孕育,八十年建设”这一艰辛而又厚重的奋斗史。 在这不断发展壮大的 80 年里,材料学科一直秉承着优良的学术传统。从 矿冶工程到高速铁路关键材料,我们一直 扣时代脉搏,密切瞄准和跟踪国 家科技和经济建设领域对材料的迫切需求,通过扎实的工作和努力的创新,不 断地创造了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80 年来涌现了吴自良、姚桐斌、陈 能宽 3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魏寿昆、周惠久、陈新民等 16 位中国科 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在这些杰出校友的引领下,脚踏实地、从严治学、刻苦创 新的精神不断在学院的发展史中得以沉淀和传承。作为学院院长,在回顾学 院 80 年的漫漫征途时,我总是不断地被这种精神所感染和鼓舞。 昨天的唐山交大材料学科是足以令人感慨和钦佩的;而历经 80 年的发 展,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科的今天也同样是令人自豪和振奋的。虽然 50 年前 由于院系调整,大部分骨干教师被抽调他校,但经过几代材料人艰苦卓绝的 奋斗,到今天,我校材料学院建设成 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一级学科硕 士点、三个本科专业的办学格局;全院目前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在职 教职工 96 人,在校博士、硕士、本科学生 1586 人。与此同时,学院在科研、教 学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也是捷报频传。“十一五” 以来,学院获得包括两项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励 10 余项,获得发明专利 40 余项,发 表论文 12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400 余篇。科研项目 覆盖了高铁与交通工程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国防及空间应用材料、环境保护 材料、超导材料等领域。胡锦涛总书记视察 诞生在我院的、具有完全自主知 识产权的数控式气压焊轨作业车并给予高度评价,该车已在全国铁路建设中 被广泛推广;氧化锌晶须及其系列改性功能材料已在全国 100 多家企业获得商 品化的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血管支架明显优于国内外现有同 类产品。多位学科带头人担任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主席职务,数 十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在教学方面,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和省级 精品课程两 门,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3 项。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 现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3 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8 人,四川省学 术技术带头人 3 人,省、市突出贡献专家 4 人,校“特聘教授”、“扬华之星”、“竢 实之星”、“希望之星”12 人,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师资储备。 当然,作为材料学院院长,我也深知:材料学院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 严峻的挑战。我们 目前正面临着一些发展中丞待克服的困难,例如学生创 新能力的培养还亟待强化,面向国际化办学有待突破,具有国际影响的领军 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但是,我也坚信,以我们历代材料人所留传的坚韧执着 的精神和当代材料人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斗志,凭借我们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的工作态度,必将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力,继续书写材料学院更为辉煌的明 天,将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材料学院。 最后,在这喜庆的节 日里,我谨代表材料学院向所有西南交大材料人表 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在各自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 积极参与和服务于校庆、院庆活动的材料学子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更要借 此机会,向曾经为材料学院的繁荣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们表示最崇高的 敬意和谢意,向一直支持材料学院发展建设的历届校领导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和谢意,向多年以来支持和关心材料学院成长的各界朋友表示深深的感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11 年 10 月 29 日 二、学院沿革 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 1896 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至今已 有 115 年历史,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 学校成立初期,只有铁路工程科,1906 年学校在唐山复校时,开平矿务局 和铁路局签订协议,由矿务局出资在学校设立矿科以培养矿业工程技术人员, 因此学校更名为路矿学堂。1908 年,由于学校缺乏矿科师资,开平矿务局撤销 合同,学校招收的矿科学生转入铁路工程科。1912 年 1 月 1 日起,我校开始由 交通部管辖,材料工程未单独形成学科,而是涵盖于学校机械、冶金科中,这 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931 年。 1930 年,李书田教授出任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李书田 院长以“本校前身乃路矿学堂,地处矿区”为由,力主恢复矿冶工程科,获铁道 部、教育部批准。于是,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31 年 8 月 1 日,我院矿冶工程系 正式成立。这使我校从单一的土木学科发展成为多学科的工学院,这是学校 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我校由“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更名 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正是由于矿冶系的建立,我校聘请了冶金、采矿等 学科的专家、教授来校执教,继而从我校走出大量冶金、材料界的著名学者、院 士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因此,我们把材料学院的历史追溯到 80 年 前矿冶工程系的成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唐山沦陷,我校师生被迫内迁。分别在湖南湘潭、贵州 平越、四川璧山等地办学,历尽艰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校迁回唐山。1946 年 8 月,教育部批准我校将矿冶系 分为采矿工程系和冶金工程系,使学科专业进一步细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共同组建中国 交通大学,我院更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1 年 6 月,北方交通大学校部决定北京铁道学院材料工程系划归我 院,这是我院第一次建立材料工程系,但当时这个专业主要是培养材料管理 方面的技术人员,从今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义上看,当时我院的冶金系 与之联系更 密。 1952 年暑假,我国高等院校开始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我院冶金系、采矿 系调往北京组建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和中国矿业学院。刚建立一年的材料工程系又被调回 了北京铁道学院,我院仅保留了金材教研室负责为机械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关 “文化大革命” 中,我校搬迁到了四川峨眉,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学校学 科的建设与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 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行业急需材料工程技术人员,为 满足现场 的需要,在许晋堃教授的带领下,我校金材教研室的老师们自 1976 年起便开 始积极着手恢复招生,并通过“先招研究生、后招本科生”的审时度势的决策, 最终于 1979 年恢复招收了四名金材专业的研究生,这也为建立金属材料及热 处理专业做 师资准备。接着在 1981 年招收了首批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 科生。在连续招收了四届本科生的基础上,1985 年 6 月,经学校批准,我校恢 复了材料工程系。在王元良老师的带领和相关老师的大力筹建下,在原金材 专业的基础上新增 焊接专业。1989 年,由于学校学科调整和重组的需要,我 系建材教研室被调整到了土木工程学院,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作出 贡 2001 年,材料工程系迎来 70 岁生日,也迎来了建设发展史上的重要历 史机遇,在这一年,我们撤系建院,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随之取得 了一系列的重大发展,于 2004 年获批成立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0 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学院根据学校统一部署 和发展的需要,设立了金属材料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材料加工系和高分 子材料教研室,形成 “三系一室”的格局。 三、学院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 115 年建校历史、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特 色“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 1931 年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1952 年院系调整时,采矿 系、冶金系和材料系调往他校。1979 年西南交通大学恢复组建了材料学科, 1985 年成立材料工程系,2001 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0 年来,学院孕 育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材料学科专业人才,包括 3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 者和 16 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目前,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 科硕士点和 3 个本科专业;共有教职员工 96 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教授 23 名、博士生导师 21 名,高级职称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 72% ;在校本科生 1174 人、硕士生 327 人、博士生 85 人。依托学院建立了材料 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器官表面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 低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先进焊接技术与表面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研究领域涉及生物材料及其表面改性、功能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纳米材 料与纳米技术、高速铁路关键材料、表面工程及生态环境材料等。“十一五”以 来,承担国家“973”课题、“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 预研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新世纪人才基金等科研项目 100 余项,科研经 费约4000 万元,发表 SCI 检索收录论文 400 余篇,主持国际会议两次,鉴定成 果及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10 余项, 获得发明专利 40 多项,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其中,表面改性的新 型心血管植入器械、纳米抗菌与环境净化材料、新型焊接技术等实现 产业 化或成果转化。 四、学院历任领导及教职工名单 1、中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任党组织领导 任次 职务 姓名 系党总支 书记 王 凯 第一任 系党总支 副书记 梁锦唐 系党总支 副书记 刘 斌 系党总支 书记 刘 斌 第二任 系党总支 副书记 吴社眉 系党总支 书记 戴 虹 第三任 系党总支 副书记 吴社眉 院党委 书记 戴 虹 第四任 院党委 副书记 戈满寿 院党委 书记 冯建国 第五任 院党委 副书记 戈满寿 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任行政领导 任 次 职 务 姓 名 系主任 刘世楷 第一任系主任 副系主任 凤凌云 副系主任 金祖卿 系主任 刘世楷 副系主任 陈成澍 第二任系主任 副系主任 王一戎 副系主任 王元良 副系主任 鄢文彬 系主任 王一戎 副系主任 杨 柳 第三任系主任 副系主任 戴 虹 副系主任 屈金山 副系主任 蔡光军 系主任 屈金山 第四任系主任 副系主任 杨 川 副系主任 张喜燕 院长 周仲荣 副院长 杨 川 第一任院长 副院长 张喜燕 副院长 朱旻昊 院长 周仲荣 副院长 杨 川 第二任院长 副院长 翁 杰 副院长 朱旻昊 院长 黄 楠 副院长 翁 杰 第三任院长 副院长 周祚万 副院长 朱德贵 副院长 吕其兵 3、学院机构设置及人员分布 生物医学工程系 主 任:冷永祥 副主任:卢晓英 党支部书记:孙 鸿 陈俊英 冯 波 黄 楠 冷永祥 李孝红 屈树新 万国江 王 进 汪建新 翁 杰 杨 苹 永 远 周绍兵 段 可 鲁 雄 卢晓英 赵安莎 赵元聪 常向荣 景凤娟 姜崇喜 沈 如 孙 鸿 游天雪 熊开琴 周 杰 周红平 魏 焰 邓维礼 智 金属材料工程系 主 任:戴光泽 副主任:楚珑晟 党支部书记:戴光泽 葛昌纯 戴光泽 黄泽文 杨 川 楚珑晟 韩 靖 刘捍卫 胥永刚 朱德贵 黄兴民 刘力菱 孙红亮 徐 轶 易 锦 张 鲲 赵君文 董立新 高国庆 刘志农 崔国栋 王良辉 材料加工系 主 任:陈 辉 副主任:刘拥军 党支部书记:刘拥军 陈 辉 戴 虹 吕其兵 权高峰 陈 鹏 兰 强 骆德阳 潘厚宏 张英波周友龙 苟国庆 李 达 刘拥军 谭克利 周世恒 陈明鸣 方培泉 刘 艳 吉 华 高分子材料教研室 主 任 :王 勇 党支部书记:王 勇 王 勇 周祚万 陈晓浪 范希梅 胡书春 吕 军 姜 曼 黄 婷 杨静晖 张继红 张 楠 分析测试中心 主 任 :黄 楠 副主任 :屈树新 姜崇喜 沈 如 张继红 李智敏 周红平 院 机 关 办公室主任:刘庆利 党支部书记:邱 慧 冯建国 戈满寿 何莉萍 黄忠臣 刘庆利 邱 慧 陈慧清 李 雪 刘 晓 卢怡帆 王 婉 李雪梅 胡 珂 李 涛 退 休 陈元儒 雷斌隆 刘世楷 陶佑卿 王一戎 王元良 吴大兴 车小莉 胡久富 旷太文 李兴中 王 凯 王钧石 肖允发 赵素 洁 方 健 付淑珍 邱斌武 五、学院杰出校友简介 在西南交通大学长达 115 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可谓 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校友中两院院士就有50 余名,还有 3 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中, 与我院材料工程领域有关的有 17 名。这些校友分别毕业于我校各个不同的历 史时期或先后在我校任教,他们是我们材料学院的骄傲,在这里我们将他们 的简历介绍如下: 吴自良 吴自良,物理冶金专家,浙江浦江人。1939 年毕业于天津北洋 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43 年赴美国留学,获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博士学位。 1950 年回国后,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冶金陶 瓷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和所学术委员会主 任,兼任中南矿冶学院、上海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金属中缺陷、扩散及强 度方面的研究,尤其在点缺陷及位错理论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20 世纪 50 年 代,他主要从事苏联低合金钢 40X 代用品的研究,以我国富产的锰、钼等元素 代替缺少的铬获得成功。20 世纪 60 年代,由他领导并完成的“真空阀门”研制 为我国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 世纪 90 年代,他为提高 大规模集成 电路的成品率,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成效,领导开展体心立方 金属中位错、合金元素的间隙原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 显著进展。著有 《固体中的扩散》等。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9 年 9 月,被中央 军委、国务院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姚桐斌 姚桐斌,江苏无锡人。1945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矿冶 系。1946 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1951 年获博士学位,1953 年在联邦德国 亚亨工业大学任研究员。1956 年,他在瑞士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 年底,姚桐斌回国,到刚刚成立的第五研究院,负责 筹建一个研究所,加入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的研究队伍。1960 年,航天材 料研究所成立,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1960 年至 1964 年,他担任 锰基 材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经过课题组人员的反复 试验,确定了合金的成分,制得了成品,实现 转产定型,并使之成功地应用 于我国以钎焊结构取代老式焊接结构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产品生产中。他成为 国家 1985 年度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之一。 除此之外,他在钛合金、高强铝合金、复合材料、难熔金属焊接新工艺的 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后来都应用在了航天工程上。 1968 年 6 月 8 日姚桐斌在“文化大革命” 中被迫害致死。后经党中央批准,姚桐 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99 年 9 月 18 日,姚桐斌被中央军委、国务院追授“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能宽 陈能宽,金属物理学家,湖南慈利人。1946 年毕业于国立唐山工 学院矿冶系。1950 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5 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 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二机部研究院研究员和副院长、核工业部研究院科技委 员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工 作。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 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践 问题,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 贡献。著有《铝单晶体范性形变的结构研究》、《铁硅合金中立方结构的形成》等 论文和著作。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9 年 9 月,被中央军委、 国务院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严东生 严东生,材料科学家,浙江杭州人。1941 年获得燕京大学化学硕 士学位,后留学美国。1949 年获得伊利诺斯陶瓷学博士学位。1950 年回国后, 任开滦化工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硅酸盐研究 所研究员和副所长、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主席团成员、硅酸 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所长,并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 长、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曾受聘为亚洲科学院副院长,美国陶瓷学会理事。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针对我国包头铁矿石含氟的特点,深入研究了氟化物 对各类耐火材料的侵蚀问题,阐明了在高炉各部的侵蚀机理,提出了适当的 选材建议;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及其他新兴技术发展的需要,开展了等离子喷涂 高温涂层以及高温合金、难熔金属的抗氧化、耐腐蚀的新型涂层研究,研制出 若干种性能良好的涂属材料;针对我国稀土元素蕴藏丰富,探讨了稀土氧化物 ——氧化铍系统的焙体结构模型,为稀土材料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后又开 展无机复合材料、无机高温材料的研究,探讨改善无机材料的脆性、提高断裂 韧性的机理和途径,发展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在一些重要领域得到 应用,其中一些材料属我国首创。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魏寿昆 魏寿昆,冶金学及冶金物理化学专家,天津人。1929 年毕业于北 洋大学矿冶系。1930 年赴德国留学,1935 年获德累斯顿工科大学工学博士学 位,并在阿享工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36 年回国后,任北洋大学教授,西 北联大矿冶系主任、贵州农工学院矿冶系主任和教务主任,重庆大学教授、交 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天 津大学副教务长、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和副院长、中央文教工委主任委员、中 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等职。他在冶金热力学方面的造诣 很高,先后进行过钢铁脱硫、钢液脱磷,活度理论、选择性氧化、固体 电解质 电池定氧和冶金热力学在我国特有矿产综合提取中的应用等研究,取得 优 异成果,并为培养我国冶金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专业炼钢学》、《冶 金过程热力学》等。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周惠久 周惠久,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及热处理专家,辽宁沈阳人。 1931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1935 年赴美国留学,1938 年回国, 任西南联大、重庆大学、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6 年后,任西安交 通大学教授、副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机械工程 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副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我国率先开设“金 属机械性能”课程,为我国材料强度学科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领导 了全国科技规划中机械制造材料强度中心课题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并提 倡和指导了把金属材料强度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建设中的实践,并取得重 大的经济效益。他提出 强度塑形韧性合理配合和应用局部强化,克服机件 薄弱环节等学术思想。著有《金属机械性能》、《钢的回火与强度、塑形配合》等。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陈新民 陈新民,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专家,安徽望江人。1935 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任教,1941 年赴美国留学, 1945 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任北洋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南 矿冶学院院长、常务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名盟中 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 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对我国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学术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熔铁中铬氧平衡》、《金属中气体分析和热力学基 础》等。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沛霖 张沛霖,物理冶金学家,山西平定人。1936 年考入交通大学唐 山工学院矿冶系。抗战时期转学并毕业于西北工学院。1949 年获英国谢菲尔 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51 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和 副所长,二机部二局总工程师,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研究员,中国 核学会常任理事和核材料学会理事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从事核燃 料冶金、核材料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工作,领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的重大技 术问题。如在各种类型核反应堆的燃料元件方面的问题,以及铀的冶金和加工 方面的 问题等,对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 贡献。1980 年当选为中 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徐采栋 徐采栋,冶金物理学家、有色冶金专家,江西奉新人。1943 年毕业 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矿冶系。1949 年获法国格罗布 电化 电冶高等工业学院博 士学位。同年回国,任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工业厅总工程师,贵州省工业综 合研究所研究员和所长,贵州工学院副院长兼冶金系系主任,贵州科学院副 院长和院长,贵州省副省长兼贵州工学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和副主席。 他长期从事有色冶金物理化学的研究,在湿法冶金酸性浸出液除铁理论方面, 有精辟的见解。他用非平衡态统计物理、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方面的新理论成 就,把化工冶金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主持和参加高炉炼汞试验并 获得成功,大幅度提高 炼汞的产量和回收率。主持 电解法制取高锰酸钾 的试验,在国内首次试制成功,并建厂投产。还主持竖炉制钙镁磷肥试验成功 投入生产。著有《汞冶金的理论基础》、《针铁矿法除铁的物理化学》。1980 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肖纪美 肖纪美,金属学家,湖南凤凰人。1943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 矿冶系。1948 年 1 月赴美留学,1950 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博士学位。1957 年 回国,任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物理学教授,兼金属物理研究室主任及材料失效 研究所所长。并任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腐蚀及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 国兵工学会金属材料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早期曾研究硫化物真空冶金的分 解、分馏及还原三个过程,对硫化物的真空冶金有参考价值。以后主要在合金 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学科和氢损伤等领域进行研究。他 领导的科研组,综合应用金属物理、断裂力学和腐蚀科学的研究成果,分析解 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若干重要断裂及材料质量 问题,在断裂分析及 氢损伤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著有《金属材料的腐蚀问题—腐蚀金 属学》、《合金能量学》等。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徐僖 徐僖,江苏南京人。1944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5 年 2 月 至 1945 年 8 月在地处四川丁家坳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任化学课助教。1948 年在美国里海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 重庆塑料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3 年后,历任四川化工学院、成都工学院、 成都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高分子材料系主任,国家科委特种树脂及粘合剂 专业分组副组长,国家科委高分子科学分组成员,中国兵工学会非金属学会 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成 型基础理论和油田化学研究,在高分子超声降解和共聚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合成了一系列有应用前景但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制备的嵌段共聚物。 获 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他在高分子固体润滑剂、金属冷挤 压工艺、流变学、运动枪弹涂层等研究领域也作出重要贡献,多项成果用于军 工,其中“底火壳无铬钝化新工艺”获 1983 年国家发明奖四等奖。他撰写的《高 分子化学原理》是我国第一本高分子科学方面的高等学校教科书。1991 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徐祖耀 徐祖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国际著名材料科学专家, 浙江宁波人。1942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矿冶系。历任唐山铁道学院、北京钢铁学 院、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金相教研室主任、材料科学及工程研究所副 所长、材料科学及工程系主任、1983 年任马氏体相变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国 际金相学报顾问编委,1987 年起任国际贝氏体委员 会委员,1989 年应比利时科学院院士邀请,任鲁玫大学材料系客座教授。他从 合金铜的热加工联系组织和性能研究入手,步入材料科学的研 究已达 50 个春秋,他的科学基础厚实,治学严谨、勤奋,倾注全力投身科教, 并善于应用数、理基础理论于材料科学,主要在马氏体相 变、贝氏体相变、形状记忆材料和材料热力学等领域分别获得一系列国际先 进水平的重要研究成果。迄今已发表中、英文论文 340 余篇,多为国际检索刊 物摘录,并被国外刊物广泛引用。著有专著 8 本,其中《金属学原理》为国内第 一本金属学著作,在金属学界引起极大影响,《相变原理》是国内唯一的高水 平相变理论专著,《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是学术水平较高并深 受相变学者所赏识的在国内广为流传的专著,《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和《金属材料热力学》分别发行万余册,仍不能满足读者需 求,被选为优秀著作,送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览,深受读者欢迎。1980 年以来, 他负责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部委科技项目、中科院科学基金项目、 以及历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 余篇。其中,由他个人完成的“马氏体相变” 研究成果获 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并被选入“ 中国基础研制百例” ;“形状记 忆合金”等三项成果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有两项成果被评为 1980 年、1990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收入“优秀成果选编”。 1987 年后,他在上述领域的研究又有重要建树,如创建有色合金马氏体相变 热力学,发现陶瓷中的贝氏体相变,优化 CeO -ZrO 相 图,新建形状记忆效应 2 2 的条件等,为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我国新型材料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他 在教学上既严格要求以谆谆教诲,又善启发诱导,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数十 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担任学术组织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组委会成员, 特邀论文报告人、主题报告人和会议执行主席等,多次应邀在国外大学和研 究所讲学,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庄育智 庄育智,物理冶金学家,广东潮安人。1946 年毕业于国立唐山 工学院矿冶系。1947 年赴英留学,后获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52 年回国后, 参加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后长期任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并加 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从事物理冶金学研究,是中国难熔金属宇航材料研究 的开创者之一。他领导设计和加工制造 难熔金属真空熔炼、性能测试等设 备,研制成功返回地面人造卫星钼合金蒙皮及铌合金天线,保证了我国第一 颗返回地面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研制完成的钼—30 钨耐锌液腐 蚀合金,填补了国内空白。20 世纪 80 年代后,他开展对耐蚀材料和稀土—过 渡族金属化合物永磁材料和贮氢、超导材料的研究。著有《Y 化合物 01 5 的结构和磁性能》等。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邹世昌 邹世昌,材料科学家,苏太仓县人。1952 年唐山铁道学院冶金工程 系毕业,1958 年在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后任中国科学院 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在国防重点任务研制甲种薄膜项 目中,负责加工成 形部分工作,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在粒子束材料改性、合成、加工和 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100 多篇。他在进 行离子注入损伤及退火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了用二氧化碳激光从背面照射进 行退火及合金化的新方法。用全离子注入技术研制成我国第一块 120 门砷化 镓门阵列电路。合成 SOI 材料和新型 CMOS/SOI 电路。在溅射、损伤和貌相 变化等研究的基础上,用反应粒子束微细加工 闪耀全息光栅,是光栅制造技 术的重大突破,发展了增强沉积合成了氮化硅、氧化钛薄膜。开展了高分子材 料粒子束表面改性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被推选为国际粒子 束领域两个主要学术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 葛昌纯 葛昌纯,浙江平湖人。1952 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冶金系,分配到 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工作,1960 年至 1980 年期间,他参加并负责了中央下达 的 急任务—— 乙种分离膜的研制和生产。乙种分离膜项目后来分别获全国 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一等奖。乙种分离膜是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种纳米符 合多孔薄膜材料和器件,为我国纳米符合多孔功能的材料研究奠定了理论和 技术基础。1976 年至 1980 年间,他又开始进行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在国内 首次采用压力烧结工艺研究成功以尖晶石作为烧结助剂的 Sialoon 陶瓷,并批 量用于做加工模拟实验机的垫块,取代 进口的日本氮化硅垫块,填补了国 内空白。此项成果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 年他调到北京科技大学任 教,在此期间,他开发了具有优良性能的 ST 新型陶瓷刀片并实现 产业化。此 项成果获得了包括 1990 年第五届全国发明展银奖在内的国 际、国内展奖, 1993 年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 2000 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他在材 料科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1965 年他被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树为全院标兵, 1966 年国庆节,被国务院邀请作为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 者,登上天安 门城楼观礼。1988 年被人事部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 家,1990 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200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 年当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邱竹贤 邱竹贤,江苏海 门人,有色金属专家。1943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贵州分校矿冶系。毕业后曾先后在四川 电化冶炼厂、台湾高雄铝厂、抚顺铝厂 任技术员、工程师,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为我国铝冶金科学技术进 步与铝工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铝冶金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55 年他奉调东北工学院任轻金属冶金副教授、教授。40 多年来, 培养出了一大批轻金属冶金专业人才,以及 50 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在 轻金属冶金和融盐电化学方面有深厚的造诣,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从理论 上总结出节电的规律,在实践上使铝电解的 电耗量明显降低,产生巨大的经 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融盐湿润、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四种融盐界 面现象的研究中,有新的发现,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 视。已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撰写《铝冶金物理化学》、《预焙槽炼铝》、 《Molten Salt Technology》等专著 7 本,译著 5 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1 年经国务院学 位评定委员会审批为博士生导师。1989 年当选为挪威皇家科学院数学- 自然科 学院院士。1995 年 5 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清如 陈清如,煤炭工业著名的工程科技专家。1952
“原创力文档”前称为“文档投稿赚钱网”,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成交的100%】。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侵权客服QQ:3005833200 电话:19940600175 欢迎举报,上传者QQ群:784321556
1.《西南交大科技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南交大科技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