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范文

  【篇一:《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一种尊崇自然的教育。从先到后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普遍性和差异性去对待学生。教育的来源有三种:一是自然,也就是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目的是培养自然人,真正的人。二是人,也就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三是事物,也就是环境的影响。这三种教育需配合一致,才是自然的教育。

  一、自由的渴求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那么今后我们要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二、愉悦的教学和学习

  卢梭极力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强调儿童从现实中探索真理,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他说:“我憎恨书籍,他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体。”又说:“教师所教的是为了什么呢?文字!文字!文字而已!在他们所夸示的种种教给儿童的科学中,他们永不注意选择儿童真正有用的知识,因为儿童们不得不去应付事实,也无法不全盘失败了。”因此他建议道:“请勿以文字教育给予你的儿童,它应当是纯由经验而学习。”“凡是他们能够由经验中学习的事体,都不要由书本去学习。”卢梭主张在现实中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相应地,他要求教师放弃繁琐的讲解,提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卢梭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学。”卢梭在《爱弥儿》中,列举许多在现实中师生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例如,爱弥儿在秘密的临海中迷失了路途,于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阳光照射的方向和森林所在部位,推断出回家的路,可见,天文和地理的知识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场合学习的。又如,魔术是操纵水盘中蜡制的小鸭游来游去,这桩秘密被爱弥儿戳穿了,在这一场合中,爱弥儿懂得了有关磁铁的知识。

  为了确保师生共同活动中有效的教学,卢梭倡导尊重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首先,卢梭以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基础上发展出好奇心。在天然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不断探究,发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因此,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了关于良好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卢梭的全部教学论主张无非是这个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从这个原则可以看出,卢梭所谓的“良好的教学”即发现教学,发现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即“学问的兴趣”和“学问的方法”。这两个要素是获得知识,发现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真理本身。因此,卢梭的教学论不是只是本位的,而是兴趣、能力趋向的。

  其次,卢梭十分注重教学要适应儿童、青年身心发育的水平。他希望教师根据儿童水平选择学习内容,从简单的儿童熟悉的事件说起,坚决反对硬把成人的需要作为标准来选择教材。卢梭认为:“人们对于儿童们的知识领域认识错误,把儿童所没有的制师人为儿童已经具备,并且教儿童去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劝告老师道:“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说明”“你在研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要永远就最可见和最新明的现象着手。”此外,卢梭还希望儿童学习的进度要恰当,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他说:“纵令最有天资的儿童,你们也莫要设想在我们教导他的三四年时间内,能对一切艺术和科学都有所理解,以致到他长大时能够独立地进行研究。”

  最后,卢梭要求教学要注重对于事物的接触或直观。卢梭以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基础,因此极为注重要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这就是说:“我们真正的教师时经验和情绪。”也就是由实在关系而得到各种观念的心灵是透彻的。所以这是一条通例: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不要以符号代替实在的实物。因此,卢梭重视实地考察和旅行参观,以便在丰富而确实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探索事物的规律。爱弥儿在学习农业、土壤、物产和种植方法,是亲自夏天观察以及在和农民一道操作中进行的。他采集植物和矿物的标本,是在实地参观调查中进行的,他绝不关在房内死读书,而是走向实际搞研究。

  我们来看看之后的爱弥儿成长的如何:懂得自然常识,懂得人情世故,重视对他有用处的东西,喜爱劳动,性情温和,有耐心又顽强,充满了勇气。不惧怕疾病。具备社会道德。没有恶习,身体康健,思想健全,心地自由。

  我想这也许是所有父母希望自己孩子所能具备的能力了吧。

  【篇二:《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的教育名著。1762年当它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时就轰动了法国和西欧的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读了《爱弥儿》之后,使我对教育有了许多的感想。

  《爱弥儿》第一卷第一节开篇就写道:“凡是出自于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主张让儿童自由地随着自己的天性快乐地成长,而在中国,许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他们逼着孩子学美术和练乐器,甚至寒暑假还得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90后的孩子有多少是有快乐的童年的呢?家长们期望孩子们都能成才,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能够顺着孩子的兴趣来培养孩子会更好。为什么必须把孩子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他们像花园里的树木那样,照家长或社会的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在当今这个社会,尤其在中国,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儿童的天性,这说到底还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在作祟。中国人好面子,如果你让对方下不了台,那最终只会闹个不欢而散。很多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常常逼迫自己的孩子去练孩子不喜欢的乐器等以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如果自己的孩子功课不好,常常会让家长觉得很没面子。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为自己而活,总是要为别人而活,活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里呢?如果小孩在四五岁的时候不玩泥巴玩过家家,那么他要在几岁玩呢?

  话说回来,如果其他家长都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他一项特长,而那些随着自然天性成长的小孩长大后会不会变成毫无特长的庸才呢?到那时他们会不会觉得自卑,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呢?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所以最好是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尽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然后家长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兴趣,才能达到既保护孩子的天性又培养孩子的目的。

  卢梭认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受教育于自然,受教育于人或是受教育于物,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只有这三种教育是一致的,这样的学生,才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只有受教育于人是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学生不仅要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许多家长却误以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常常以自己工作忙或是文化程度跟不上为借口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也就是孩子的性格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而家长才是孩子言传身教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长在把孩子送进学校受教育之前,孩子的性格等方面就已经形成了。老师没有办法完全改变孩子已形成的性格,只能够尽量改善孩子性格中不足的地方,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事实上,现在当家长的也越来越不容易了,一方面要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教导自己的孩子,而现实又常常喜欢和家长们开玩笑。

  有一位母亲教导自己的儿子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凡事不能用暴力来解决。”结果儿子有一天被打破头哭着跑回来,母亲大吃一惊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哭着说:“幼儿园的小朋友打我,我没有还手。”这时候恰好母亲的女友在旁边听见了就说:“他们打你,你就打回去啊,不能让他们欺负了!”于是又一场血战拉开了。这位母亲感到为难了,凡事动用武力,皉睚必报当然不是好性格,那么懦弱无能也并不是讨人喜欢的,总不能每次都报告老师让老师来解决吧,那么这位母亲该如何选择呢?

  还有一位父亲的女儿放学后兴高采烈地回来说:“爸爸,我当上班长了!”父亲说:“很好啊,但你做人要厚道,不可以在老师面前打同学的小报告说同学的坏话,知道吗?”女儿答应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哭着回来说她的班长被老师撤了,父亲忙问:“为什么?”,女儿答道:“老师说我都不向她反映班级里出现的问题,觉得我不够称职。”父亲忙安慰道:“那就算了,不当就不当嘛。”可女儿不依,说道:“可是我喜欢当嘛,同学们都很喜欢我支持我,我觉得我有能力当好班长。”父亲沉默无语了,他既不想让女儿成为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又不想让女儿失去班长一职。

  这些就家教的悖论了,家长们会觉得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教导自己的小孩来适应这个社会了。或许,这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来努力,改变那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但我想家长们在决定怎样教导自己的小孩时,至少要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爱弥儿》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虽然《爱弥儿》有其不足之处,但是其对教育发展的积极意义仍是重大的。

  【篇三:卢梭《爱弥儿》读后感作文】

  卢梭的《爱弥儿》上下册读完了,这部世界着名作品,我用了二个月的时间,一天一小结的读完了。合上书,满脑子都是作者和爱弥儿的形象和故事,这是一部经典的好书,我要把它推荐给喜欢的朋友。

  让·雅克·卢梭,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在瑞士日内瓦,是一个钟表匠的儿子。从小家境贫寒,当过学徒、仆役,从事过各种职业,如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阅读了许多着名哲学家的着作,如洛克、笛卡儿、莱布尼茨等。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

  1742年在巴黎参加了《百科全书》撰稿的工作。他的《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获征文奖,他的文学作品有《新爱露伊丝》,1757年完成了这部小说体裁的教育名着《爱弥儿,或论教育》,中文译本《爱弥儿》。作品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由于《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两部书的发表,使卢梭名声大振。但是,由于触犯了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书被查抄并被当众烧毁,卢梭也被迫逃亡国外。1770年重返法国,居住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完成了他的自传体着作《忏悔录》。1778年病逝。

  《爱弥儿》这部小说体裁的教育专着,作者共分五卷。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出生到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着重论述了2岁到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着重论述了12岁到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15岁至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及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

  《爱弥儿》是作者把自己当作一个父亲,从抚养孤儿爱弥儿开始,叙述了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的“自然教育”思想。全文语言流畅、朴实,事例自然生动,说理浅显易懂,叙述细致周全。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在他看来,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祖国,能履行职责的公民。可是,在当时的专制主义国家中,他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实现不了,他只能使教育的目的,培养“自然人”。他认为的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可以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这是他的“自然教育”的目的,也是他培养爱弥儿的心愿。“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处在他的地位上。”

  卢梭有了“自然教育”的目的,就会有“自然教育”的作用。要实现这个作用,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自然的教育;二是人的教育;三是事物的教育。只有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就能使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达到他们的目标,生活得有意义。“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尊重儿童的自然生长规律,发展儿童的天性,合理引导,使儿童自然成长。只有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恰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就是卢梭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作者具体的叙述了儿童的发展阶段,从四个时期进行全面的讲述:从出生到2岁为婴儿期;从2岁到12岁为童年时期;从12岁到15岁为少年时期;从15岁到成年是青年时期。作者根据不同年龄时期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分阶段的教育。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怎样去做,父母要做些什么等,作者都详细地写出了意见和自己的观点。认真读来,仿佛是和一位教育专家在面谈,浅显的道理,朴素的语言,切身的经验,严格的规则,从爱弥儿的成长言行中均表达了出来。

  作为一位医生,我赞同并理解作者对儿童的阶段期身心教育理念,这些宝贵的经验,在过去了三个世纪的今天,仍然实用。“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授而在于身教。”“我们更大的灾难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身心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显露出来的愚昧、骄傲等种种恶习,我们开始哀叹的是人类的可怜和邪恶。我们完全错了,这个人是照我们奇异的想法培养起来的,自然人不是这个样子的。”“一个父亲,不应该借口贫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推卸亲自教育孩子的责任。倘若他忽视了这些这么神圣的职责,我可以向他预言,他将由于他的错误而流许多辛酸的眼泪,并且永远也无法从哭泣中获得安慰。”我们现实生活中,不赡养父母,为争家产对簿公堂,父子反目成仇的实例,难道还少吗?

  卢梭用了3年的心血,写下了这部教育巨作,把精心培养爱弥儿的全过程的经验和读者分享,真是我们身为人之父母的幸运。作者这五卷的经验和思想,我都很受益,特别是卷五的女子教育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我更为感兴趣。卢梭为了爱弥儿的结婚伴侣苏菲,用了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女孩子的教育问题。具体而全面。如何教育女孩子的德行,如何培养女孩子身为女人的优良品德和为人之妻的责任,以及怎样做好一个自强自爱的女子等,讲的很透彻和实用,代表了多数父母的心声。同时,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特别是对爱弥儿,让他离开热恋着的苏菲的那些话,家有长成的儿女的父母,都应该好好读读。我家有女,正好20岁,不久的将来,也要像爱弥儿一样谈婚论嫁,读完这个篇章,我是受益颇多。我会让女儿也来读读,使她明白,爱情并不仅仅是男欢女爱,而是一种责任和永久不灭的激情。卢梭说,“男人啊,你要敬爱你的伴侣,因为上帝赐她给你,是为了让她在你痛苦的时候来安慰你,在你生病的时候来照顾你。这样的女人才算是真正的妻子。”谁能说我们的父母没有爱情呢?

  卢梭用20年的时间构思,用3年的时间,写下了这部共59。7万字的《爱弥儿》巨着,我用这点文字是不能概括全的。三百多年过去了,今天来读这本半小说体裁的《爱弥儿》,我觉着对我们的教育仍然有用。其中的许多经验和思想,用在我们今天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方面,还是非常好的。尽管有人说卢梭的爱弥儿是一个假想的孤儿的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里,他自己也没有真正地去和爱弥儿生活,所谓的“自然教育”,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是不行的。但是,我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基本的教育理念全人类应该是一致的。卢梭的教育思想与当今的中国教育改革的理念是殊途同归的,是值得我国的教育专家好好借鉴并深刻研究的好书,是每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认真阅读的好书。

  【篇四:《爱弥儿》读后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其实在大学期间已经粗粗阅读过,那时候对这本书就印象深刻,现在回味起来,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2.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

3.《爱弥儿》读后感

4.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

5.《爱弥儿》读后感

6.《爱弥儿》读后感 胡平

7.爱弥儿读后感3000字

8.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9.《爱弥儿》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图文推荐 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感蜻蜓眼读后感 《稀奇古怪四七班》读后感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 爱弥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三本书的读后感 好饿的毛毛虫读后感 巧用“四字诀”,写好读后感 《暮光之城》读后感200字 《狐狸的窗户》读后感:桔梗色的手指 蝴蝶过期居留优秀读后感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读后感 读书计划之四:《倾城之恋》读后感 读《夏洛的网》有感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读后感作文

1.《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