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著名女作家,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张洁的创作一直不断。2012年,我们出版了11卷的《张杰选集》,第一次完整展示了张杰的创作风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杰文集
除了写作,张杰还创作艺术,我从2006年开始学习油画,著名诗人西川评论张杰的画:“作家和诗人画画并不少见,因为都是业余爱好者,所以我从来不苛求。不过看了张杰老师的一些画,还是挺惊讶的。”
今天的文章不是张杰的书评,而是她的画评,一种不同于写作的创作演变。
每个灵魂深处都需要一个面具
文|兴安
作家张洁绘画的出发点不同,她与休闲无关,也不是文学写作的填充与衬托;她的绘画是一种真实的需要,是一种对现状的反抗,是一个把大半辈子都献给了文学,被无数荣誉、怀疑、失望和对文学甚至文字的反思所淹没的作家,文字是表达的工具。
她把自己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命名为《无字》,里面全是90万字,并不是巧合,而是一种说不出的痛苦和绝望。当沉默比言语更有力时,它的结论不是否定言语,而是守护言语。
在她早年淘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如曾经家喻户晓,影响了国内至少两代人的《爱,不能被遗忘》,并从电脑上删除了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之后,张洁决定停止写作,彻底告别文坛,开始了她简单而无忧无虑的油画生涯。
评论家李敬泽曾认为这种拒绝是“无字”之后的“无字”。《无字》之后,张杰用绘画、线条、色彩与世界对话……但我以为这与其说是与世界的对话,不如说是张杰对世界的沉默。她希望用无声的比喻和抽象来远离世界的喧嚣和浮华。所以,我把张洁的选择看作是她在文学/写作之后发现和发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或存在方式。
因为第一次看到张杰画画,和她有很多交流,所以对张杰的油画有一定的了解。如果用传统题材,张杰的作品可以分为山水、静物、动物、人像。但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没有标题的,只有标有时间,用英文签名的,这和她“无字”的初衷完全对应。在她的所有作品中,自画像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读。众所周知,在西方绘画史上,自画像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从丢勒到伦勃朗,从卡拉瓦乔到蒙克,从科尔维兹到弗里达。梵高的自画像尤为重要。如果梵高没有画自画像,他就不会是现在的梵高,他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家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张杰的自画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画像,而是更接近现当代意义的自画像。所以她很少承认或强调哪一张是自画像,而是更喜欢用“画像”这个词,她尽量淡化画像的写实性和脸与创作者的相似性。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张张杰的自画像,分别是“2014年”“2011年”“2014年2月”。《2014》描绘的是一个秃顶的女人,鼻子、嘴巴和下巴都抬起来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冷酷和傲慢的姿态。但她的眼睛是直起的,眼神中隐藏着矛盾而期待的柔光,与背景和遥远的蓝色融为一体。
张杰
2014
帆布油画
作品的构图挺有意义的。大部分艺术家画的是头像,但张杰采用的是横向构图,头像靠右侧,占画面不到一半。这个来源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空白色。还是作者想在人物的反面画图,最后放弃了?好像不是。我试图在电脑上合理地削减这项工作,但结果总是不如以前。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是额头高下巴前倾,一上一下,两条优美的弧线构成了画面的整体平衡,两条弧线的交点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黄金分割的C点。这当然是张杰天生的直觉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但却给我们一种神秘的回味。
张杰
2011
帆布油画
第二张是2011年的,从来没有被张杰认定为自拍,但是我很看重。我曾经在《张杰是神》一文中分析过张杰的创作过程和隐藏的意义。图片“是一个穿着中式侧扣上衣的女人,隐约有点像虚构和事实,像个老幻影。”。她的眼神特别打动我。她斜视,迷人,灵活,宽容和坦率。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部在我看来已经完成的未完成的作品面前,我隐约看到了两个时代的女性,一个是年轻的母亲,一个是成年的女儿,两个不同时代的母女在同一个年龄惊人地重合。这恐怕是天意,超越了技巧和艺术,是张杰潜意识的表现和实现,她可能没有注意到。这幅画让我想起了已经远去却一直牵挂在张杰心中的‘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也让我想起了54岁成了孤儿的张杰。
这幅画的颜色很简单,几乎模糊了油画和素描的界限。几笔就成了杰作。好在这部作品当时没有被作者抹去,让我们看到了张杰内心真正的柔软。
最具争议和震撼力的自拍是张杰的2014年2月。这是一部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画面粗糙,夸张,富有冲击力,可以用现代主义自画像理论来解释。它是一个面具,而不是画家自己的脸。
张杰
2014.2
帆布油画
主色调中的红色和阴影部分的绿、蓝、黑和一点点白色形成了冷与暖的强烈对比。红色就像燃烧的火,吞噬或融化周围的绿树和冰床;红色像溅起的鲜血,在绿地和城墙之间浸润流动。这种红色依然是具有原型意义的红色,让我想起了《地狱里的和尚的自画像》或者玛琳·仲马的《平庸之恶的自画像》。这张面具般的脸让我想起了杜马斯的另一部作品《娜奥米》。
此刻,我觉得这三位大师的作品产生和存在,只是为了说明和证明张杰跨越时间的作品。如果说张杰的前两幅自画像有明显的女性特征或女性意识,那么这幅作品就是张杰绘画中双性同体或雌雄同体观念的深层体现。当然,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解读这部作品。我甚至在这张复杂的脸上发现了很多人物的影子,比如它的眼睛。左边我觉得是普鲁斯特,右边应该是福克纳。两眼合而为一,在苦难和复活中成为耶稣,两眼充满怜悯、救赎和呼喊。
嘴巴也是这项工作的重点。如果脸和眼睛是男性或中性的,那么嘴唇完全代表女性特征。线条细腻柔和,性感傲慢。逼真精准的造型与整个画面的粗糙和蒙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恰好印证了尼采在《善恶的另一面》中的名言:“每个深刻的灵魂都需要一个面具。”这是对错误和肤浅解释的抵制。从张杰对这部作品的偏爱来看,恰恰表达了张杰对世俗庸俗世界的蔑视和疏离。
弗洛伊德曾经把自画像分为三种,即潜意识、伪装和替代。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一种理论是“每个画家都画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杰的所有作品都可以算是她的自画像。比如她画的山石,敞开的大门,美丽的猎豹,甚至汽车,都体现了她自画像的曲折。她画过几次旧车,车轮卡在杂草里,车身斑驳残破,让我想起了她最新的散文集《流浪老狗》,我曾经编辑过。当然,老狗是她的自嘲,是她一个人周游世界,四处漂泊的心情的写照,破车情况也应该是她在当下社会的无奈和孤独的隐喻。
从张洁的自画像出发,试图通过她诗意的、视觉上相互冲突的艺术语言,来探讨张洁的油画作品与她个人内心的关系。当我为了写这篇文章而重新审视张杰的系列自画像时,我不自觉地想起了法国画家库尔贝的一句话:“在你所知的这张微笑的面具后面,我隐藏着悲伤和痛苦,以及像吸血鬼一样攫住我内心的悲伤。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触摸空虚拟。”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对张杰自画像的感受和想法。
6月25日,在今日美术馆,张杰的自画像作品《2014.2》将在“梦里的花: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人艺术”展览中特别展出。我希望这部神奇的作品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忘记我们现有的艺术观念,把它当作一部奇特的作品和灵魂的象征——通过象征和隐喻的转换,看到和被看到,安静而虔诚地领悟,。我相信张杰的自画像同时也在寻找和凝视着这幅画的未来观众。
▽
入梦写作生花——当代语境下的文人艺术展,是梦方文化的开幕邀请展。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当代文人书画群体展,展出了北岛等十几位当代著名作家和诗人的书画作品。
本次展览试图以当代文人的书画形式为主要切入点,探讨当代语境下文人回归艺术活动和文人艺术的现象及其可能性。
展览的主题是“梦中的花”,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题写。著名作家阎连科、欧阳何江和李敬泽以“梦”为题为展览题词。
参展艺术家有:北岛、车前、崔漫莉、冯唐、景阁、老叔、、、路德安、芒克、、、淅川、兴安、、许、杨逵、张大春、张杰、郑培凯。
此次展览由北京师旷协办。它将于2017年6月25日至7月12日在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欢迎光临。
当代作家和诗人展出更多作品
放弃《山001》
纸水墨画,68cm×53cm
2017
张杰
2014.2
帆布油画
徐浩峰的后台
帆布油画
1992年,
张行书自编曲卷
纸水墨画,15m
2017
北岛“此刻021”
纸水墨画,98cm×50cm
2016年
关于策展人
未夕
画家、作家、馆长。生于70年代。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他是《照夜白》、《理想国度》的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陈丹青《静物画册》策展人,2016年,中国油画院。《梦里的花:当代语境中的文人艺术》策展人,2017,今日美术馆。
接近梦想的边缘
“寄于文学,游于艺术,沉醉于梦想”——梦方不仅是一个致力于推动文人艺术的文化机构,更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社区。汇聚文化领域的著名艺术家、作家和学者。他们在这里相互启发,共同想象,跨界创作,旨在打破现代社会专业艺术的分野和文艺之间的隔阂,打造全新的艺术景观。
1.《一张面具应万变 作家张洁的油画 | 每一个深刻的灵魂都需要一张面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张面具应万变 作家张洁的油画 | 每一个深刻的灵魂都需要一张面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9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