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条、一本书、一条河、一座桥...至于兰州,在1000人的眼里,有1000种不同的“城市符号”,但真正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是只有兰州才有的“独特性”。

2019年6月23日,随着兰州地铁1号线的正式开通,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部名城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标志:“一号线”——一条有特色的地铁线。

兰州地铁1号线开通仪式

铁艺医院院长董勇和副院长胡琛代表我院出席了开幕式

挑战:四个独特的问题

作为全国第37个城市,兰州地铁还远未领先,但兰州独特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决定了兰州地铁从诞生之日起就必然伴随着各种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所突破。

作为黄河流经城市的唯一省会城市,蜿蜒的母亲河给兰州带来了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底蕴,但也给交通和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的话说,“兰州地铁的地质条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复杂、最不利的卵石地层。卵石和应时含量极高,尤其是穿越黄河段,风险极大,面临许多世界级难题。”

兰州地铁车辆段

同时,“第三纪粉砂岩”是兰州特有的不良地质条件,俗称“红砂岩”,平时坚硬无比,但开挖时遇水迅速液化,四处流动,施工难度极大,也被公认为“中国罕见的世界级难题”。兰渝铁路呼玛岭隧道遇到类似问题,最后173m砂岩钻了6年!

在这种地层中,兰州地铁不仅要安全顺利通过,还要修建地铁站等大型建筑,难度可想而知。

无独有偶,兰州地铁除了面临大自然带来的挑战外,还必须系统地解决极端条件下通过繁华商业区、缓解地面交通等人为问题。

兰州地铁1号线西关至省政府至东方红广场段是一期工程的重要控制节点工程。盾构隧道不仅要在张掖路地下步行街下长距离通过,还要在周围密集的高层建筑下通过。

建筑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基础形式多样,隧道所在地层主要为湿陷性黄土、卵石土和强风化砂岩,地下水位高,埋深仅4米左右,给极其困难的隧道施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兰州轨道交通办公楼

受“两山一江”狭长地形条件的制约,兰州地面交通特别是东西向交通干道稀少,无论是供不应求的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还是日益增多的公交、私家车,整个城市的道路交通长期处于超载运行的极端状态。但地铁的建设势必会进一步加剧道路拥堵,对沿线交通乃至整个城市的运营都会产生影响。

交通救济,地铁建设中的“套路问题”,在兰州这个道路交通“先天不足”的特殊城市,再加上穿越黄河、攻克“红砂岩”、穿越地下商业区等工程问题,也极大考验着地铁建设者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和智慧。

但正是这些“先天”的困难,决定了只有26公里长的兰州地铁1号线会涌现出一系列主导产业的创意成果,成为中国西部又一条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地铁线。

强攻:穿越黄河第一隧道

东西向的兰州地铁1号线穿越兰州市最重要、最繁忙的核心区域。一期工程已在奥体中心南站至兰州城市学院站、兰州海关站至马坛站段“穿越”黄河。它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下穿黄河的隧道工程,也是全线的重点控制工程,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兰州地铁黄河隧道不同于一般的过江隧道,它与沈安桥、银潭桥相邻。由于邻近桥墩的影响,隧道所在河床局部冲刷深度较大,河流泄洪冲刷条件十分复杂。地铁隧道必须满足线网规划和线路位置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两端车站的布线要求。

因此,在隧道设计中,除了地质地形条件的技术考虑外,还必须综合考虑与河岸、桥台、引桥、坡道等一系列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极高的设计水平,尤其是整体控制能力。

另一方面,位于黄河干流的隧道工程必须连续穿过厚度为200 ~ 300米的卵石层。该地层具有渗透性高、孔隙大的特点,不仅稳定性差,而且含有最大粒径为40 ~ 50 cm的大块坚硬巨砾,是隧道施工的严峻考验。如此艰难的施工条件,不仅在地铁领域,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同时,隧道中部修建通风竖井,确保施工深度45米,平面尺寸600多平方米,不仅面临相同的工程地质问题,而且在施工方法、竖井围护及主体结构类型、降水、预加固等工程措施上,也遇到了许多常规施工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此外,穿越黄河的隧道在设计和施工中还面临着盾构机进出站和过河堤、深大竖井的始发和接收方式、大直径卵石的开挖、破碎和造渣、高压卵石的开挖和密封控制等几十个技术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项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设计、施工、组织和管理上都有很大的难度,但也很有创新性和示范性,对今后类似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为了做好穿黄隧道的设计和施工组织工作,负责工程总体设计的中铁一局勘测设计院聚集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国家勘察设计大师、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刘伟为首的全院最“豪华”的专家团队。多次赴兰州实地考察指导,对多种过黄河方案进行了多轮技术研讨和论证,并邀请了多位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知名院士和专家。

第一钢铁研究所在项目经过的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全面、细致的地质调查,基本摸清了该地区复杂的地质情况;通过同步前期研究、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工程类比,经过多次回顾和专题研究,最终确定了路线选择、盾构选型、隧道支护、防水及滩海深井设计、砂卵石地层降水加固设计、区间防灾减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正式“过黄河”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合黄河流域砂卵石层的特点,中铁一局确立了采用泥水盾构掘进和“保压、降水、控渣”的基本原则,并首次采用易于安装施工的盾构通用环管片设计,采用预埋溜槽的方式避免了管片安装中常规的冲孔环节,不仅减少了对管片的破坏,节约了投资,而且缩短了工期,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兰州地铁1号线因此成为中国首个全线采用这一新技术的地铁项目。

2016年12月27日,随着“金城四号”盾构机从深安大桥北侧中风井破土而出,兰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的所有“四越”黄河隧道顺利竣工,实现了地铁隧道首次穿越黄河的壮举。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代表了目前中国地铁建设的最高水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填补了许多空空白,其技术方法和相关施工技术在国内领先。

创新:从工程到概念的全面突破

气势。铁艺园在一举拿下最难的“路障”的同时,对另一个世界性难题“第三纪粉砂岩”发起了冲锋。

首先,进行了详细的数据收集和理论分析。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类似地质条件下成功施工经验的基础上,中铁一局采用了现场试验、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等综合手段,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针对红砂岩车站建设的难点和特点,对红砂岩分布及工程特性、红砂岩地层中建筑物的保护与控制方法、基坑地下水处理技术、围护设计标准、地基处理技术、盾构接收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设计,指导现场施工、动态设计和动态调整,从根本上保证了红砂岩车站的安全与畅通。

2014年网络规划修订咨询会议

针对地铁隧道穿越张掖路地下商业街和密集高层建筑的潜在风险,铁一所组织开展了盾构隧道穿越重要建筑综合技术研究、区间隧道施工方法专项研究、基于砂卵石地层特征的盾构隧道扰动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等一系列配套专项科研项目。具体条件下的地基加固措施、盾构机选型及施工改进措施、工作面稳定性、微扰动施工控制技术等一系列配套技术措施。精确到施工细节,从根本上抑制了盾构施工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为后续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兰州地铁监控指挥中心

地铁建设中的交通疏解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兰州这样一个交通条件极其有限的狭长城市必须面对和圆满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过程中对交通和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第一铁路研究所在方案规划阶段确立了最小化施工干扰的基本原则。在设计中,除车站明挖施工外,其他路段均采用安全可靠、对环境影响小的盾构法施工,使得地铁施工大多在地下进行,从源头上减轻了地面的交通压力。

小西湖站

同时,牵头兰州理工大学及相关规划设计咨询公司开展交通组织专题研究。结合兰州市拥堵现状、周边环境条件和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区域交通“微循环”和“一借一、三借二”的原则。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开辟部分破碎道路,将施工围挡两侧绿化带、人行道改造成交通救济道路,形成一定区域内交通网络新格局;同时,从线路车站选择、出入口风亭布置、施工方法、围护范围、车站施工工期规划等方面进行阐述。,设计文件对全线各节点提出了详细的交通疏解建议,从源头上为解决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很少有人知道兰州地铁也为了文物保护而“改道”“潜进”。为了解决1号线建设中涉及的东港长城遗址等文物保护问题,第一铁道学院吸收了Xi地铁建设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从规划、研究、选线前期邀请文物部门进行沿线普查,并与省文物部门及相关高校共同制定了地铁沿线文物保护专项规划。

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调整地铁线路和埋深,有效避开敏感区域,在金田道观、府城神宫等文物保护区,将线路埋深调整到文化水平以下十米以上。另一方面,地铁施工中广泛采用路基减振等一整套工程措施,大大减少了地铁施工运营对重点文物的扰动。

兰州大学站

同样不为人知的是,如果不是特意提醒,几乎所有人都不会特别注意。兰州地铁作为人群密集的地铁站,没有空钥匙!

其实这也是铁艺医院精心设计的亮点之一。众所周知,兰州是著名的避暑胜地之一。针对兰州独特的夏季室外气温低、湿度低、空气干燥等气候特点,铁艺医院依托专利“地铁站无冷源空推式通风系统”为兰州地铁采用直接蒸发冷却地铁通风降温

同样领先的是地铁。兰州地铁在西部率先采用载客量大、功能先进、运行可靠的A型车体。这种车身一般适用于人口密度大、流量大的特大城市,目前只在上海、深圳、广州等一些特大城市的部分地铁线路上使用。

除了对兰州地铁东西向客流集中的潜在需求外,也是因为它的设计者是中国一流的勘察设计企业中铁一勘察设计院,在兰州出生长大,一直关心兰州。

感受:家里月色多亮啊!

1953年1月,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勘察设计骨干企业,铁艺院在兰州正式成立。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兰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铁艺园成立之初,就承担了兰州黄河铁路桥的加固工程,著名的“世界黄河第一桥”上的钢拱就出自铁艺园。后来他们又将兰新铁路、包兰铁路、青藏铁路到宝兰高铁、兰新高铁的所有西部铁路干线,以及银滩桥、小西湖立交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全部奉献出来。

宝兰高铁

2005年底,第一铁道学院生产指挥中心东移至Xi安,但兰州一直是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可以说,铁艺医院的根永远在兰州,铁艺医院永远对家乡兰州有着深厚的感情。

2008年,甘肃省和兰州市人民政府前瞻性地提出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改善交通环境,优化城市布局,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同年12月,兰州建设局委托第一铁路研究所开展轨道交通1号线可行性研究。从此,第一铁路医院和兰州地铁有了交集,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从承担兰州地铁规划设计任务的第一天起,第一铁道学院就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以对兰州长远发展负责、为市民提供更好生活环境的使命感,调动了全院最强的技术力量,全面系统地考虑了兰州市的地形、地质条件、环境影响、历史文化,精心设计了地铁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为了在这个家乡修建地铁,第一铁道学院的历任领导都非常关注,无条件支持。王,原铁艺苑董事长、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曾任兰州城市轨道交通相关领导小组组长;现任董事长刘为民、总裁董永多次批示,要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兰州轨道交通工程,打造兰州品牌,回到父老乡亲;前兰州地铁主管副总安光宝、于杰、谭新建经常深入项目部、设计施工现场,慰问一线工人,听取工作汇报,解决现场问题。

城管营站

国内知名地铁专家李坦直接负责该项目,从规划、项目立项到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深入参与和引领兰州地铁的每一步和发展。十几年了,谁也说不清他来了兰州多少次。

在每一个关键项目节点,每一个控制项目现场,每一个重大技术方案论证上,他都是高大优雅的。十年来唯一的变化就是他原本乌黑的头发渐渐结霜变灰。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兰州地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必须无条件地建设和爱护。”

这是感情的寄托,也是第一铁道学院兰州地铁项目部每个人都自觉遵循的原则。

七里河站

在深入研究分析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时序安排、主要技术方案、投资效益和资金安排,系统规划和统筹考虑地铁沿线物业开发、土地综合利用等地铁延伸领域的基础上,第一铁路研究所主持编制了《兰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兰州城市轨道交通短期建设规划》及相应的修订报告, 并承担了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2号线一期工程总承包、4号线一期工程设计总承包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总承包,以及40多个工地、地下空室和市政公用工程的规划。

东方红广场站

2010年5月2日,国办发29号明确提出“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适时启动”;同年9月,由第一铁路研究所完成的《兰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正式获得市政府批准。

2012年7月9日,兰州地铁1号线一期试验段正式开工建设。除了全线的总体设计,第一铁路研究所进入了一个以提供高质量服务为重点的新阶段。

关怀:“保姆”服务

面对兰州地铁市场的建设经验,以及新成立的地铁公司,近百名参与第一铁路所建设的各类专家技术人员,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保姆,为新生的兰州地铁奉献了无私的奉献和心血。

提前进行试验段施工的决定,是为了更好地验证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充分体现对项目和市民负责的科学态度,对铁艺医院人民的故乡寄予深深的爱和关怀。

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的第一铁道学院兰州地铁项目部,主动承担“管家”和“保姆”的职责,积极向业主提供建议,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地铁施工流程,不遗余力地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在兰州地铁线网规划建设规划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一切从零开始,可供建设方和业主参考的基础数据相当匮乏。另外,当时大家对地铁的认识和知识储备都比较浅,管理部门多,往往很难统一意见。项目部积极走访各单位各部门,耐心听取各方意见,反复协调各方立场,直到最终形成大家满意的共识。

基于兰州轨道交通市场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都是站在业主的角度提前规划,精心设计,甚至主动承担了很多本应由业主负责的征地协调、搬迁动员等艰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

众所周知,征地拆迁是城市建设中的首要问题。为了帮助业主共同做好这项艰巨的工作,第一铁路所积极协助业主与被拆迁单位和家庭沟通协商,提前介入,提前安排,配合业主在沿线各个小区张贴详细调查后绘制的征地拆迁图,征求多方意见,成立专门工作组。分工落实到人,挨家挨户调查走访,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路线方案和政策的讲解。

第一站已封顶

由于地处城市核心区,兰州地铁1号线沿线各类地下管线复杂,与周边单位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保证管线搬迁改造的顺利进行,中铁一局成立了专门的地下管线设计小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多次与参与管线搬迁改造的20多个权属单位沟通,定期召开现场调度会议,交流工作信息,研究解决问题。以真诚的态度和极大的耐心,赢得了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地下管线搬迁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

正是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这种“保姆式服务”的得与失,第一铁路医院不仅让兰州地铁迅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也赢得了业主的深深信任。2017年4月,第一铁道学院兰州地铁项目部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受到家乡的肯定和好评。

积累:十年磨一剑

从2008年底项目开工,到今天兰州第一条地铁通车,已经十多年了。十年来,兰州地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中国地铁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那些参与兰州地铁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人,也在实践中一步步锻炼,在项目中成长,成为地铁建设的骨干和领导者。

中国铁路第一医院院长刘为民、兰州地铁公司总经理冯世川和该院副总工程师李潭共同尝试乘坐地铁列车

2010年9月,30多岁的杨志团正式接手兰州地铁1号线整体工程。如果地铁管理机构不到位,基础数据匮乏,他会带领项目组成员千方百计从政府各职能部门收集信息;业主要求工期只有正常时间的一半,于是骑自行车上了华林山,下了谭磊河……就是为了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快选择最佳路线方案。

包括春节在内的这三个月,他每天加班到深夜,有时候干脆就在办公室睡。带着三郎太这种不顾一切的精神,他成功地完成了设计文件的编制和审查,受到业主和专家的高度赞扬。2013年4月,在业主的强烈要求下,杨志团正式调到兰州地铁公司,成为业主最依赖的自己的技术专家。

2016年轨道交通动员大会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今的兰州地铁公司,从总经理冯世川、总工程师杨志团、总经济师李大为,到一些重要的技术主管和部门负责人,很多人都来自第一铁道学院。

近年来,虽然地铁任务设计满满,技术人员高度紧张,但面对业主的需求和要求,第一铁路研究所毫不犹豫地贡献了大量专家和骨干。因为在兰州地铁这样的特殊环境下,他们摸索并形成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迅速走上重要的技术和管理岗位,就像项目部总经理一样。王佳乐说:“在这里,只要你努力,能够做到,你一定会实现你的理想。”

1号线车辆段副总经理贾晓红对此深有体会。他把自己的成长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转型,在工作中实现了从学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型。期间,他曾在地图上标注了一个错误的尺寸,几乎犯了大错,但他也深深体会到了责任的重大;第二阶段是成长,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成长,也是在与其他专业的联合工作中对相关专业基本技能的理解、熟悉和掌握;第三阶段是扩张。做了项目负责人之后,不仅要自己画图,还要协调处理好各个专业和单位的关系和进度,要有全局的眼光和系统的思考。兰州地铁恰恰为他提供了这样一个转型、成长、扩张的机会。

两位项目经理,高志宏和王佳乐

的确,兰州地铁一号线是第一铁道学院唯一的地铁工程,从总承包设计到所有系统设计、工点设计,全程由一家企业垄断。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了能充分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场”。兰州轨道交通项目部自2010年12月成立以来,来自全国12个专业设计部门和第一铁道学院20多个设计院的400多名技术人员参与了兰州轨道交通项目的现场设计。其中常驻现场的设计师多达60人,生产高峰期的设计师往往在100人以上。

项梁作为兰州第一铁道学院桥隧系负责人,负责1号线5站5隧道的设计和现场管理。在1号线一号控制工程省政府站的方案调整中,他打破常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了“分期实施”、“先隧道后车站”、“弃车站运营”的设计方案,有效地保证了全线的如期开通运营。

张为1号线综合监控专业负责人。当他听说2010年兰州要建地铁的时候,他还在广州地铁三号线。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在2012年加入了兰州地铁工程,实现了为家乡工作的夙愿。此后,一路走来,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等整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并在作业现场与集成商、施工单位、调试人员等施工各方建立了灵活高效的沟通机制,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为后续的检测、验收和开通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宽敞明亮的地铁a车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有19名总、副总、专业领导从生产一线走上重要的技术管理岗位,其中有4人进入了第一铁路所乃至政府相关部门的各级管理层,承担起了更为全面、更具挑战性的整体工作。

“用真诚的情感留住人,用精彩的事业吸引人,用艰苦的工作培养人,用合理的制度激励人,是成功的法宝。”原兰州地铁项目部总经理、第一铁道学院城建学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高志宏一语道破“秘密”。

“出差从痛苦变成习惯的时候,最珍惜的就是家人的陪伴;每次背包离开,在孩子小嘴的亲吻和飞吻中,最痛苦的是微笑,让眼泪不落下;每次告别车站,我都在人群中看着穿梭的背影,意识到只有亲人,一步一步;每次回家团聚,我都觉得最幸福的是心里充满喜悦和欢笑的阳光!”

这是现任项目部副总经理高生用散文诗写的一段话。2011年到2019年,在成长进步的同时,也给家人留下了深深的愧疚。现任项目部总经理王佳乐也有同感。

领取五一劳动证书

九年来,“乐嘉”,一个充满美好祝愿的名字,真的变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对他来说,家人和孩子似乎总是心脏病发作,真正与“家”有关的日子屈指可数。他老婆的工作也是常年在外。孩子从小学就要学会照顾自己,担心学习,睡觉,上学。一想到这些,他们的愧疚感就会挥之不去。但他一如既往地认真和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转眼间,那个长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已经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她以为孩子主动请缨就能尽到父亲的义务,结果到家才两天就被电话叫回了现场。

作为1号线总体及项目部总工程师,雷永生坚持了九年。除了白天开会,安排工作,盯着计划,深夜工作准备计划,作为城建院副总工程师,还承担西北、华北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文件审查和专业技术管理。时间似乎永远不够。他只希望明年高考冲刺的时候能和孩子在一起,弥补不能和他们一起成长的缺点。

作为项目部成立以来第一批参与施工的设计师,技术部部长马晓博是1号线开通前“百日之战”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带着团队完成了盾构过黄河隧道关键技术研究、全国首条全线预埋通道设计图纸、节点施工工期极其紧张等多项艰巨任务,连续四年获得轨道公司“先进个人”称号。

问他有什么遗憾,他会习惯性的大声回答,不后悔!但躲闪的眼神透露出他们错过了亲人的葬礼,错过了女儿的出生,错过了与家人的团聚,错过了朋友的相见,错过了太多无法挽回的遗憾。

在兰州地铁项目部,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包括已经步入老年的父母和一直在学习汉语的孩子。但是,在那个年代,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旁观者,这成为很多人的普遍状态。

给排水专业的沙子来兰州的时候,舍不得一岁的孩子,就带着他一起照顾。没想到,来了项目部之后,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去,晚上哄孩子睡觉之后才能继续加班。他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时候还得趁孩子睡着在单位偷偷加班。别无选择,只能把孩子们送回Xi。

本来打算等长假再聚,没想到从五一到端午节一直到国庆结束都没能如愿。当时她很想念孩子。即使走在街上,只要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眼睛就会被深深吸引,久久不能离开。

出席1号线开工仪式的项目部代表

一周前,为了保证1号线如期通车,低压配电系统专业总监吴春来不及体会做爸爸的喜悦,赶紧离开了一周前刚出生的宝宝,第一次赶回兰州。

当廖凯最紧张的时候,他只是简单地搭了一张简易床,在办公室里解决了吃住问题。作为一号线机电副总,已经搬到兰州七年了。当他听到自己的孩子骄傲地对同学说:“我爸爸是设计地铁的工程师”时,他的努力和疲惫变成了感动和一丝骄傲。

九年,这是从项目部成立到1号线开通的长度。3000多个日日夜夜,很多人对项目产生了依恋,实现了婚姻;有些夫妻并肩作战,带着孩子坚守岗位...九年来,他们错过了花前月下的浪漫,错过了孩子长大的小事,甚至错过了跪前孝顺的最后机会。

内疚,后悔,但绝不后悔。因为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们多年的坚持和奉献所能得到的最高回报。而为了千家万户的利益,让更多的人尽快坐上便捷的地铁,也就是坚守这份贡献的价值。

1.《兰州地铁一号线 独家解密:兰州地铁一号线的前世今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兰州地铁一号线 独家解密:兰州地铁一号线的前世今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3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