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德胜小区临终病房门前。新京报记者李/图片
样本1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特点:这个城市唯一的社区有一个临终关怀病房机构
六年前,这座城市首次在社区试点临终关怀服务。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楼,一个名为“生活护理病房”的温暖病房被改造成了最后的港湾。六年来,本着让更多癌症患者在自己家门口的社区里,平静而温暖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的理念,这里的医护人员默默送走了一批患者。他们说,“生活质量和寿命同样重要。”今年3月,市卫生计生委选择北京龙符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作为北京市第一批临终关怀试点单位。
护士正在为晚期癌症患者清洗褥疮。新京报记者李/图片
每个病房播放舒缓的音乐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伟告诉记者,2009年,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与西城区老年健康协会和西城区医学会联合进行的一项家庭调查中发现,许多社区居家患者是晚期癌症患者。因为失去了治疗价值,只能躺在家里的床上等死。大量腹水,皮肤溃烂,恶病质,不能进食,严重贫血...生活条件令人担忧,当时的社区,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五年的探索和研究。2011年5月,经区卫生局批准,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临终关怀科”,姑息护理服务正式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到目前为止,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全市唯一在社区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的机构。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王凌云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有足够的人力,22张床位,10名护士和6名医生,护士的流动性并不大。与私立机构类似的临终关怀机构相比,社区既有家庭又有病房,还有远程咨询支持。在居家护理方面,医护人员会定期上门提供生活指导、疼痛控制、用药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
生命关怀病房护士长向日葵表示,目前病房设有洗浴室,为患者提供平板电脑,开通无线网络,并在病房内安装音乐播放系统。病房环境温馨、干净、舒适,与家人亲近。每个病房都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帮助患者放松,缓解心理压力。
没有病人被“吓死”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部副主任林大晋告诉记者,他们接收的患者主要是癌症晚期患者,此外还有老年脑衰和晚期慢性病患者。患者需要明确的诊断证明,家属应自愿放弃有创介入治疗。他们有的是从家里直接上门,有的是从大医院转来的,相当一部分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由于德胜社区医学会连接北大医院和人民医院,这些周边医院的相关部门的专家也会主动推荐有需要的患者,他们都致力于让患者在生命的尽头感到舒适。住院时间长短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患者可以一直呆到去世。如果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恢复稳定,没有达到最后的死亡阶段,德胜社区的医生也会建议患者回家,由家庭医疗护理进行持续管理。临终关怀包括人文关怀、悲伤咨询、精神交流和心理干预。
林大晋说,姑息治疗涉及四个部分:“身体、精神和社会精神”。以“推心置腹”为主要焦点,他们会先与家人交谈,通常会有引导地直接提问。如果医生在德胜社区生活护理病房的预测与家人的认知一致,他会说出接下来会为患者做什么。例如,他们会尽力帮助患者解决身体疼痛问题,包括疼痛缓解、无法进食、睡眠、排便困难、褥疮、皮肤溃烂等。然后,他们会和他们的家人协商是否要试图渗透到病人体内一点点。“但这种水平的家庭成员其实很可悲。”林大晋说,一些家庭成员不被允许告诉他们的病人真实的情况,他们总是害怕他们所爱的人不能忍受被吓死。“其实这些年我们接触过那么多病人,没有一个被吓死的。”林大晋说。
情况
志愿者陪老人“天天过”
有一个70岁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来的时候他已经截瘫了,被大医院确诊才半年。然而,他搬进来后,护士给他解决了身体疼痛的问题。他舒服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坚持走在地里,但实际上因为肿瘤的骨转移,他已经不能再去地里了。如果不告诉他真相,病人会对医疗产生误解,认为护士没有尽力帮助他康复。后来,他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告诉老人真相。
接下来,护士更密切地观察老人的反应,陪伴老人,随时做好心理干预的准备。三天,老人从第三天开始,一句话不说,滴水不漏,渐渐想通了。他对护士说:“我明白,我不会再要求站起来,我会配合你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学生志愿者轮流陪伴老人,和医护人员一起举办生日聚会,表演节目,和他下棋看书,给老人剪指甲,讲笑话逗他开心。与此同时,照顾老人的大学生志愿者参军了。这位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志愿男孩,就像老人的孙子一样,每两周从部队给老人发一封私人信件。每次写信,信纸都是皱巴巴的。原来这个年轻人利用站岗的空档偷了一封给老人的信。听护士读信,是老人最开心、最期待的时刻。
就这样,老人终于又活了三年。除了病房装修的那一小段时间,老人住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静地“过好每一天”,最后安静平和地走着。“这就是‘生死安全’,这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林大晋说:“有志愿者陪伴对病人来说是一种安慰。对于青年志愿者来说,这种生命教育也是一种精神洗涤。”
“悲伤咨询”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阴霾
一些患者去世后,家属无法逃脱失去亲人的悲痛。林大晋和她的同事应该在一年内给家庭成员必要的“悲伤咨询”。
在病房建立之初,有一位47岁的晚期肺癌女性患者,她是林大晋一段时间以来最年轻的临终患者。林大晋带她去了医院,服用止痛药解决了病人一周的疼痛问题。后来,护士仔细探究了病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原来病人是全职太太,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当时她儿子要高考,所以她所有的精神支柱都是看着儿子上大学,护士们就鼓励她“用”这个。然而,就在孩子死亡的前一天晚上,女病人因为病情严重而死亡。孩子高考受到一定影响,没有考上第一志愿学校。
病人去世后,丈夫出不去,辞职了,家人和爱人去世时一样。这种状态直接导致孩子每天回家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好像妈妈还坐在床上,很疼,也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情和学习。“我们悲痛辅导的支撑点是鼓励父亲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改变现状。”林大晋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劝说,父亲终于苏醒过来,决定陪儿子复读一年。最后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父亲也找到了新的工作,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新京报》记者徐晶晶
第一批临终关怀试点单位
地区名称试点单位名称
北京市东城区龙符医院
北京市西城区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区三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医院
北京老年医院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市房山区房山区第一医院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医院
北京市通州区通州区老年医院
北京市大兴区大兴区九宫医院
北京市大兴区章子英镇中心医院
北京市昌平区昌平区回龙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医院
1.《北京首设15家临终关怀试点单位 临终关怀病房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京首设15家临终关怀试点单位 临终关怀病房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4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