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阅读

这不是一篇新文章,而是一篇发表在《环球时报》上的旧文章。但是最近“印度人才在全球碾压中国人才”的月经贴又越来越流行,只好搬出这篇文章来看看,听听。长期以来,各种流行的网络文章和鸡汤文章都把西方职场中印度出生的人才相对于中国出生的人才的优势归结为语言技能、社会习惯等微观因素,甚至归结为“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素质教育”。虽然这些观察或多或少符合生活经验,用来解释一个现象性的东西,但是太肤浅,太单薄。毕竟,中国人和印度人在西方职场的较量,本质上是高素质精英之间的较量,而这种水平的较量,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投入较量的总人数。长期以来,印度国内发展滞后,缺乏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导致很高比例的印度精英成为西方就业选择的“后备军”。这个过程持续几十年,形成路径依赖。中国依托国内的产业生态系统和独立的科研体系,为中国本土人才创造了大量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中国和印度人口基数差不多。假设人才比例相近,最终进入西方职场的印度出生的人才数量将远远高于中国出生的人才。正是这种绝对的人才投入量的悬殊,导致了两国在西方职场上人才的明显分化。

世界500强公司,尤其是硅谷的高科技行业,频频以印度高级管理层的身份出现。相比之下,与西方印度族群地位、规模、背景相近的华人族群,很少取得可比拟的成就。这种反差已经被中国互联网舆论关注了好几年。

事实上,印度人在西方顶级企业中取得了巨大的职业成功。印度人虽然才华横溢,勤奋努力,可以爬到人生巅峰的微观层面,但也反映了印度国内教育和经济长期受到阻碍,无法抵御西方国家对印度人力资本的疯狂虹吸的结构性宏观背景。

印度在西方职场竞争中的人口基数远高于中国,这是印度人在职场取得比中国人更多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对于中国的优秀本科生来说,发达的研究生院制度、大规模的科研体系、大而活跃的企业部门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道路选择。所以,留学只是他们众多选择中的一个,但绝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连主要的选择都不一定考虑。但是对于印度的优秀本科生,尤其是以严格选拔著称的IITs,印度的研究生教育远远落后于本科教育。研究机构规模小,投入不足,企业部门尽管竞争激烈,但规模极小。因此,留学成为了最主流、最理性的选择。

中印国内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海外人才竞争策略不同。中国海外人才在最终进入职场竞争前往往要经历几大分流:毕业生要考虑是否留在美国就业,是否留在美国长期发展,是否跳槽回国。随着中国发展的加速和中美差距的相对缩小,华裔人才有了很大的选择。而不是在西方职场绞尽脑汁拼个你死我活,可以根据随机情况改变发展路径。但对于印度人才来说,虽然近年来印度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在收入、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还是有天壤之别。所以同一批印度人才从留学到职场竞争一路优胜劣汰,没有明显的分流,最后凸显选拔效果。“兔子总是跑得比猎狗快,因为如果猎狗失败了,就只少了一顿饭,但是如果兔子失败了,就意味着死亡。”中印两国的不同发展塑造了中印两国不同的竞争战略,这是决定职场竞争的导向性因素。

目前,在西方大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中,印裔比华裔更引人注目是客观现实,但这并不能说明印度教育体制和机制的优越性。相反,印度的人才只能被西方利用,这反映了印度“人才虹吸”的困境和对这种虹吸的无奈。

背景介绍:作者毛克基,科技与战略学会会员,南亚问题专家,一位微博@公文包载体柯基,一位知乎@穆克基。文章发表于2019年5月26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南亚研究通讯》,风云之声授权转载。

1.《毛克疾 为啥印裔高管多?这有个“印吹死挺”的答案 | 毛克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毛克疾 为啥印裔高管多?这有个“印吹死挺”的答案 | 毛克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5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