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记者肖勇

今年4月18日,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全国影展启动仪式暨“大美班戈”藏族班戈影视文化走近北京国际电影节全国影展活动在北京国家文化交流中心举行。

那曲区班戈县纳木措民间艺术团的年轻演员带来的班戈之舞,以藏北传统文化的美丽盛宴正式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那一天,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班戈和声琴”,由这些年轻的民间艺人带来,并多次出现在央视舞台上。

班戈,藏语意为“幸运护体”,位于那曲地区,平均海拔4750米以上,以境内“班戈断层”命名。

在藏北草原,班戈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创造了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念青唐古拉山和南柯在海外享有盛名。由这里的人文景观所创造的“班戈和声琴”,曾多次参与区内外的大型演出。

据说“班戈谢琴”是从一千多年前藏族先民去藏北运盐时的盐歌、去藏南换粮时的粮歌、剪羊毛时的剪羊毛歌、打酸奶时的奶桶歌、赞美山川的民歌、赞美肥牛肥羊的放牧歌等不同的歌曲中提炼出来的。这些源于藏北牧民的生活,却在辽阔的草原上,如璀璨的星辰,孕育了藏北明珠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班戈谢琴”。

自治区群美术馆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班戈谢琴”是藏北牧民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并融合自己创作的一种歌舞,体现了藏北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013年央视春晚直通车让区外的人知道了“班戈谢琴”这一藏族传统歌舞。2010年,班戈县80名牧民将班戈河琴从草原转移到藏历新年阶段。

从此,“班戈和声”和跳“和声”的舞者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

一路舞来,源于古代歌舞的斯巴,出生在“班戈和声琴”发源地班戈县尼玛乡。就斯巴而言,他是在村民跳“班戈和声琴”的氛围中长大的。

1984年,思巴中学毕业,回到家乡。放牧结束后,开始去尼玛乡看望会跳会唱“班戈谢琴”的老人,学习传统的歌词、曲调和舞蹈。带着对“棒哥河琴”的热爱,四八在村民们的口碑和手把手的教导过程中,默默的在乡村和田野里奔跑。经过多年的整理和学习,他终于掌握了100多首传统歌词,20多种流传下来的曲调和舞蹈。

一路上,历尽艰辛,只有在闲暇的时候,Spa偶尔会说两句话。但他明白,那些带有时间戳的灿烂民俗文化,迫切需要挖掘和抢救,他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2010年,斯巴被确定为“班戈谢琴”的继承人。2011年,“班戈谢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北优秀传统文化源于草原,草原孕育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班戈和秦’是藏北广大草原孕育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班戈县当地政府一位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自己的感受。

原生态舞蹈《邦哥谢琴》,从草原深处千里迢迢而来,伴着草原和纳木错。在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它不仅是尼玛乡、班戈县、那曲地区的文化名片,也是目前藏族文化的美丽名片。

1.《苍茫草原孕育的璀璨明珠—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苍茫草原孕育的璀璨明珠—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6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