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谢老板推荐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对自己之前的管理思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但也给我造成了很多疑问、困惑和新的想法。我来分享一下我对还原论的理解。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还原论”这个术语,这个术语让我感触很深。几乎立刻就和我现有的管理思路对比了一下,发现“通过流程管理优化效率”正是我管理的整体思路。我在不断的肢解自己的工作,然后交给合适的下属,或者当我觉得下属能力不足的时候,我会自己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通过训练和考核不断的调整,试图达到最好的效率,这几乎就是还原论的整个过程。但现在这本书告诉我,这是一个过时的管理理念,让我思考这个问题。“还原论”真的过时了吗?

以车间生产一线管理为例,我们目前的思路是制定尽可能详细的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然后培训员工严格按照我们的规定操作。如果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我们的经理会修改规定,然后培训员工按照新的更高效的规定操作。偏差管理也是如此,包括我们目前的质量体系。如果出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新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然后要求员工以新的方式操作。之前一直觉得这个过程很好,不管是不是还原论者。我觉得以上过程真的可以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但是看了整本书,真的很认同书中的想法,所以一直在想,问题在哪里?

经过思考,我觉得还原论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领导管理层近百年了。为什么现在不那么适用了?是环境变了!就像书上说的,从复杂到错综。以我们的粉针剂包装为例,我们追求的结果应该是更多的单位时间包装数量,但我们面临着许多变量,包括几十种不同的包装规格,自动线和手动包装,包装进度受购买的注射用水和利多卡因的影响,虽然我们也对问题做出了反应,根据还原论的原则将其肢解,分配到各个部门。并制定了各种改进措施,包括采购生产车间牵头的自动化生产线、与物流牵头的供应商谈判供水等。,这确实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但是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我们能做得更好吗?

如果要做得更好,我觉得问题的核心在于三个人,提出问题的人,肢解问题的人,解决问题的人。目前提问的人一般都是一线人员,因为他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确实会遇到问题。能肢解问题的人和解决问题的人,通常都是我们的管理者,很多时候甚至是很高级的管理者,也就是说,肢解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不是最了解问题的人,这可能会造成最终的解决方案不是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一个问题相关的人有几百个,真正思考如何肢解和解决问题的人只有几个甚至一个。大部分大脑都没用过,只知道如何接订单然后执行。

所以,似乎多动动脑子肯定是个好主意,于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把问题交给发现问题的人分尸解决可以吗?目前看来也不行。经理肢解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他控制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就像我们需要换一个自动包装设备。一个运营商无法告诉你什么样的厂商比较好,也无法知道公司的财务状况,所以无法知道什么样的价格适合我们。因为他的信息有限,我们要请那些有更多资源和信息的人一层一层的去做决定,然后回到我们的老人身边。这个运营商有可能掌握这些资源和信息吗?估计他什么都不用做。估计光是处理这个信息就要占用他很多时间。估计本来应该做的包装工作就不用做了。而且最后的方案真的要他来定,估计结果会很糟糕。所以,这条路好像也行不通。书中“赋权”的新管理模式应该怎么做?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在一个循环中不断挣扎。

我想我一定是漏掉了什么,于是我在书里找了一遍又一遍的答案,然后发现了一个问题。专案组的态势分析室里坐着人,包括特种兵和其他小队的联络官,但并不是整个大型小队都坐在态势分析室里,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小队都在态势分析室里共享情报和资源。事实上,在他们的战局分析室里,几乎都是来自小团队的精英。他们有能力更快地阅读和理解智力,也有能力和资源做出判断并执行。书上说,他们的系统在灵活运行的时候,也需要有人来决定是否进攻,而这个人是坐在战局分析室的各个组长、情报人员等团队的联络官,也是赋权对象。所以我觉得去一个中心肯定不是没有中心,而是从一个中心变成更多的中心。

与我们自身的情况相比,如果把整个公司看成一个大团队,每个车间的所有部门都在小团队之中,同时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形成一些相互交叉的小团队。从高管小团队的角度来看,副总裁是他们分配给中层团队的联络员,然后从中层团队的角度来看,主管和主管是分配给车间和部门小团队的联络员,反之,车间主任也是分配给中层团队的联络员。在信息共享方面,要保证一个小团队内的信息得到充分共享,联络官要负责小团队之间的信息传递。如下图所示,我们的组织结构应该不再是之前的垂直分层模式,而是类似于下面的。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团队。圈子越大,意味着团队的信息和资源越多。一个圈子里的所有人都要充分共享信息,然后通过圈子和圈子的交集,也就是这些联络员,保证信息的传递。同时,他们对自己负责的小团队做出决策。而且这些圈子不是固定的,可能因为事情不同而合并,更重要的是重组后可能会形成新的联络员。比如我们空调度系统的验证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车间、QA、设备的联合工作,而且因为验证的目的主要是针对质量问题,所以我觉得对应的QA主管应该是联络员,也就是这个临时小团队的决策者,或者是解决问题的人。

这样,我们回到刚才买自动包装线的问题。问题应该是车间这个小团队的包装工提出来的。作为包装工,他们了解包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包装形式的特点,如瓶托、小盒、中盒、说明书等。然后我们派驻车间的联络官,也就是车间主任,需要把他在中层团队了解到的信息,比如我们计划需要的产能,不同包装形式的数量,以及我们已经知道的一些设备信息甚至成本等,告知车间小团队,然后请车间团队的每个人给出意见,最后由车间主任做出决定。就这样,提问题的人真正参与了解决问题,最后分尸解决问题的人就是最近的联络官。

综上所述,我认为还原论并没有完全过时,只是肢解和解决问题的人变了。以前的问题都集中在一个经理身上,经理分析解决,可以理解为单中心模式。现在要求我们有更多的中心去解决离他们更近的问题,但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还是应该是还原论,就是发现问题,肢解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我还是想说,这种管理模式很难实现。如何让小团队成员愿意充分分享,是一个大问题。总会有一些原因让我们觉得有些事情是不公开的,信息的充分性是保证决策正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此外,很难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大脑的方式建立相互信任。以我自己为例,我也要求下属在提交之前给我看每一份报告。因为缺乏充分的相互信任或者之前犯的错误,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来加强控制,但同时我也不会把我所了解到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告诉他们,因为我会从我的角度筛选出哪些需要告诉他们,哪些不需要,让他们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最终的结果往往会随着我分配的任务而演变,然后他们会执行它们。简单来说,一个人用脑子,剩下的就是动手,这样我们小团队的效率就全靠我了,因为我是唯一的中心。我一直在想办法让团队成员更独立,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通常要在最终提交的解决方案上签字才能实施,我通常会以各种理由修改或拒绝它们,这实际上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不修改的话,我真的觉得自己达不到要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它们。

项目负责人-罗朝辉

1.《还原论 还原论真的过时了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还原论 还原论真的过时了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68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