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在《镜中读书》中指出:“有多少观察事物和感情的诸侯和人民能谋国?”做不到就做不到。“所谓“总督,观察事物”主要是指那些多智少德的人。他们寻求的越多,带来的邪恶就越多。也就是说,只有理性意识而没有道德意识的人,既找不到国家,也找不到身体,因为“没有是非之外的不幸,也没有义利之外的阴暗”。

王夫之像

道德意识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就战略主体而言,如果只有理性意识而没有道德意识的约束,即使他知道事情的最细微的原因,由此做出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最终都会导致失败,虽然可以取得暂时的成功。但是,如果没有理性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清晰愿景,只固守某种道德,也无法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战略规划、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中,战略主体必须相应地统一理性意识和道德意识,这就是易学中的“仁与智”。

所谓“知道几件事”,就是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细微”方面,真正知道事物“细微”变化的人,也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系辞传》说:“知其几神乎?君子不谄媚,下手不别扭,学识差不多?”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去预见事物的细微迹象,去做事,可以说达到了神化的状态。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谄媚,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傲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几件事。“知几”属于理性意识,“交往中不谄媚,交往中不亵渎”属于道德意识。从语境中可以看出,“知几”的行为已经包含了道德意识。这样,理性意识和道德意识就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其实最高的理性意识本身就是最高的道德意识,反之亦然。比如《同伴传》说:“穷而知之,德也盛。”穷尽事物的细微之处,把握事物变化的方式,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最高理性意识和最高道德意识是完全统一的。

“知几”的理性意识与道德意识密切相关的根本原因是,从长远战略的角度来看,行为主体的道德不一定带来预期的目的,但行为主体的不道德一定会带来灾难。

《系辞传》说:“善不足以成名,恶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无益,小恶无害,恶积不可掩,罪大而不可破。”善的积累不足以获得好的名声,恶的积累不足以给自己带来灾难。小人不做好事是因为好,小,做恶是因为坏,小。所以小恶积重难返,大恶不可救。《坤文言》也有类似的观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更多烦恼。大臣嫁给国王,儿子嫁给父亲,不是一次性的事情。从它来的人渐渐尴尬,现在分辨还不早。”

《易》曰:“霜,冰。”“霜,冰”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微小到显著的。这个过程表现为“积善”带来好的结果,“积恶”带来坏的结果。大臣杀君主,儿子杀父亲,并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到这样一个结果。关键在于能否尽早识别。所谓早期认同,就是在“坚守冰霜”的理性意识基础上,认识到“善”可能带来“善”的结果,“恶”必然带来“凶”的结果。因此,道德的“善恶”直接关系到战略主体要达到的目标。

所以王夫之的“为政观物”只是一个有理性意识但缺乏道德意识的人。而真正的“知几”必须是“仁智兼备”。

【来源:学习次数;作者:陈

1.《陈良栋 陈良栋:《周易》中的“知几”与道德意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陈良栋 陈良栋:《周易》中的“知几”与道德意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69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