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人生问题,几乎一生都致力于此。正因为如此,他走上了一条独特而不寻常的人生道路。
梁漱溟从小聪明,14、15岁开始思考人生。18岁加入同盟会是因为不喜欢革命者争权夺利然后退出。革命无果,事业难成。梁漱溟感到非常痛苦,几次试图自杀,但都失败了。沮丧之余,他决定隐居,专心研究佛教。看破红尘的,公开宣称以后不结婚,不吃肉,不喝酒。他的父母对他不结婚的决定感到非常难过。梁漱溟的哥哥梁焕珍结婚10年了,却一直没有孩子。他的父母曾期望梁漱溟继承这个家庭。但梁漱溟突然宣布要过佛门生活,意味着他们的梁家将被抛在后面。为此,他的家人劝了他几次,都没有结果。1912年6月,他母亲病重。临死前,她把梁漱溟叫到床边,牵着手哭着说:“儿子,我妈活不了几天了。你发生的事让我妈妈太担心了。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成家,梁家必死。我不能死!”几年后,他的父亲梁巨川也投水自尽。
梁漱溟一生热爱儒学。儒家主张入世,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和谐,主张将家庭伦理延伸到整个社会,让每个人都善良美好,相亲相爱,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尤其是儒家的“不孝有三,最大者为后”更是深深打动了他。他意识到自己出家只是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并没有把整个人生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他觉得声明自己过去不结婚是对父母的不孝,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于是他决定尽快结婚,安慰父母。但是,梁漱溟对女人的要求很奇特。听听他是如何讲述的:
“我们结婚的时候,晶仙28岁,我29岁。吴永波先生是媒体。1921年夏天,我受山东教育厅之邀,在济南作了一次暑期讲座,题目是“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说完,我回北京写讲稿,准备去出版社。我正在努力地关房子,但吴先生忽视了我的家。想介绍一下自己和老婆姐姐,问一下我的要求是什么?我回答:我几乎是无条件的,一个人不在乎我的长相;第二,不在乎年龄;第三,学历如何不重要,虽然是文盲,但也不重要;年庚八字没必要查。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老婆。我心中有一个宽厚平和的人;但是,如果这个人网开一面,很平和,对超俗毫无兴趣,又何必去拿呢?那些对非凡感兴趣的人会和我相处。兴趣是超俗的,但勇气不足以补足,必然会遭受庸俗之苦;所以,你要有勇气。我想象想要它的人就是这样。吴先生笑着说,你说无条件,可是你的条件太高了。不过,我想给你介绍的人都有些相似。当时我在努力完成工作,但没有时间谈婚论嫁,荀老师知道吴老师嫁给了一个旗户。虽然是汉旗,感染了满洲风俗,但我不喜欢,所以现在婉言谢绝好心介绍。后来订婚死了,结婚了。新婚之夜,我和荆贤谈了以上三点:大度、低俗、大胆。她不知道“勇气”这个词,问这个词怎么写。她读得不多。它超级低俗强大,她不熟悉。”
梁漱溟文章中提到的景贤,是他后来的妻子黄景贤。黄景贤,原名景奴娟,北京韩军旗人。“静贤”这个名字,据说是梁漱溟改的。至于黄的长相,梁漱溟在《灵堂黄景贤夫人》一文中回忆道:“她的衣服鞋子装饰品都很过时,像个男人一样,和姐姐吴夫人站在一起,颜色比姐姐好。女人能打动男人的地方,她什么也不能说。”黄景贤的脸虽然不是很好看,但是他懂书懂礼貌,心地很好。于是,1921年冬天,梁漱溟和黄景贤相遇不久,就匆匆结婚了。婚后,黄景贤生了一男一女,两人相继去世。后来她生了两个儿子,裴宽和裴淑,把他们养大。1935年8月20日,黄景贤病逝于山东邹平。裴宽11岁,裴枢死时才8岁。
在一起生活的14年里,梁漱溟和黄景贤是什么感受?“我读书,用思想,她读书太少,不用思想,话不多,两个人往往在意识上没有联系。”这样,两个人无法沟通的婚姻感情可想而知。“所以,婚后的十年,彼此感情都不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互融合的深入,梁漱溟开始意识到妻子的优点。“静贤的性格,我在心里知道,似乎可以用‘才爽’这个词来形容她。”梁漱溟不仅看到了妻子的正直和忠诚,也从她默默为自己奉献的工作中感受到了夫妻之间的亲情。“结婚后的14年,让我可以了解生活,体验生活。而从她的勤奋中,她能够过上很简单的生活,让我在社会上可以自由进退,不用我要钱养家,而是专心于我的社会运动。”特别是在黄景贤去世前的四年,夫妻关系达到了一个深刻的层次。黄景贤的死让梁漱溟很难过。在《丧室黄景贤夫人》中,他深情而善良地回忆了这一生:“我对景贤很知足,生了两个孩子。所谓家庭幸福,家庭幸福,父子幸福,对这种味道相当了解。”梁漱溟对妻子的去世感到非常难过:“现在景贤去世,他的家庭似乎破碎了,他突然失去了亲人,唉!我怎么能不受伤!我怎么能不受伤!”为了悼念亡妻,梁漱溟还写了一首诗作为纪念。
我和她结婚十多年了,
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
就因为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
这样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多工作时间。
现在她死了,死不死;
在这样一个国家,
在这样的社会里,
她的死给了我更多时间去思考,
多工作时间。
基于对黄景贤的感情,梁漱溟决定以后不再续婚。“我再也不结婚了,我不会纪念她的善良,不会表现出我的忠诚,我也不应该毁了她留给我的这个机会。”
然而9年后,1944年,梁漱溟第二次结婚。事情是这样的:
1943年夏天,在家乡桂林的梁漱溟被介绍给当地教师陈淑芬女士。47岁的陈淑芬毕业于北师大,但他还没有结婚。此时,51岁的梁漱溟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过去的誓言,狂热地爱上了陈淑芬。陈淑芬比梁漱溟小三岁,是个老姑娘。但是她很漂亮,会打扮,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十岁。梁漱溟是个名人,陈淑芬也是桂林有名的老姑娘。他们相爱的消息很快在桂林乃至整个广西省传开了。新闻界每天跟踪采访。
1944年1月23日下午,梁漱溟和陈淑芬的婚礼在桂林市一家宾馆的宴会厅举行。桂林文化界和学术界的100多人前来庆祝。婚礼由李将军主持。他先向嘉宾宣布结婚程序,然后编剧白鹏飞致辞。白鹏飞的演讲响亮而幽默。他说:“梁先生原籍桂林...抗日战争开始后回到家乡。然而,他在桂林没有家人,所以他不能回家。那最好是成家立业。敞开的心容易被占据。陈女士很晚才离开内阁,因为她一直想嫁给一个哲学家...所以她占了便宜。”话一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著名诗人柳亚子和戏剧家田汉宣读了《婚礼诗》。田汉不愧为艺术大师,他念的《婚礼庆典》这首诗非常感人,常常引起雷鸣般的掌声。在随后的庆祝仪式上,梁漱溟说:“婚姻是人生重要的事情。应该问问龙继之先生,他的人生阅历丰富,期望值很高。”于是,龙继之先生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对婚姻的意义高谈阔论。
应嘉宾要求,梁漱溟兴致勃勃地讲述了他们的爱情故事。“现在听说谈恋爱要花很多钱,出去吃饭,看电影,看剧等等。但是我一分钱都没花。我羞于谈论它,但我甚至没有出去散步。我也给她写过信,让她天气好的时候去山村的河边散步。但是刚好是阴天小雨。她会赴约吗?我犹豫了一会儿,拿了把伞出去了。不出我所料,我在路上遇到了她。由于还在下雨,我们仍然不能去散步。于是我们最后就在路边的亭子里坐了一会儿!”爱情的故事细致感人,引起了嘉宾和朋友的热烈掌声和笑声。讲完爱情故事后,梁漱溟天真烂漫,忍不住唱起了一首“抒情小调”——京剧《黄天霸》。虽然他的声音不太好,唱歌也不标准,但客人们一次又一次地为他鼓掌。唱完歌,梁漱溟突然大声向客人宣布:“我们现在可以走了!”与此同时,他拉着陈淑芬的手走出了宴会厅。
虽然梁漱溟和陈淑芬的婚礼很热闹,但婚后并不太幸福。梁漱溟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工作认真的人。一旦他献身于事业和工作,他就很少照顾家庭。就像他在《宽恕之书》里说的“我不要温饱,我不要家庭”。他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以至于必然会忽视陈淑芬。对此,陈淑芬有许多想法。另外,家里的一切都落在身上,这让陈觉得很辛苦。陈淑芬脾气很大。出了问题他总是很生气,很难讲得通。梁漱溟对陈淑芬的坏脾气最反感,也最不能忍受。所以两个人经常会因为小事发生摩擦。梁漱溟对第二次婚姻不是很满意。1980年,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拜访梁漱溟并询问他与陈淑芬的婚姻时,梁漱溟摇摇头说:“妻子的个性如此坚强,结果是……唉!唉!哎!”在谈话中,梁漱溟还向艾凯教授透露,陈淑芬在与陈淑芬结婚时,并没有向媒人和记者透露他的真实年龄。陈淑芬当时47岁,但约会时隐瞒了陈女士的真实年龄,说她40岁。
陈淑芬个性很强,脾气不好。成为梁漱溟的妻子后,她有时在公共场合不讲礼仪,这让梁漱溟很尴尬。有一次,梁漱溟和他的朋友“怪异的德国音乐家魏希琴”聊起了女人。梁漱溟说过,女性不是创造者,而是有创造力的创造者。他认为年轻女性的身体和责任就是生孩子。但这句话惹恼了陈淑芬,梁漱溟当场无法下台。“在父亲的生活中,家庭生活总是不重要的,无论是第一任还是第二任配偶。我预计,如果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会为他们俩感到遗憾。”二儿子梁佩书说。对比两个妻子,梁漱溟似乎更怀念他的第一任妻子黄景贤,晚年写《纪念第一任妻子黄景贤》,认为“只有她才配做自己的妻子”。虽然梁漱溟后来对婚姻不满意,但他非常感激陈淑芬,因为陈淑芬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嫁给了他,陪伴他从中年到老年,为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此,1979年陈淑芬去世时,梁漱溟亲自为她背诵经文。梁漱溟的弟子胡结婚了,以此为旗:“男女同住一室,西方人相亲相爱,中国人互相尊重。尊重是长久的爱。”“尊”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概念,具有夫妻平等、以梅绮为榜样、互相帮助的内涵。也许这个说法最能代表梁漱溟的婚姻观。
梁漱溟说,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倾向,属于哲学范畴。中国人喜欢把对待人生的态度分为“生而为人”和“入世”,梁漱溟认为太笼统。他把自己的生活态度分为三种。第一种叫“相求”。持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相互追逐:比如饮食、宴席、名誉、商品、利益等。他们一方面被兴趣所诱惑,一方面被问题所刺激,被苦乐所迷惑。第二种人生态度叫“厌学”。这种生活态度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转头看自己。当这样的人冷静地回顾和观察生活时,他们觉得生活太苦了。一方面,他们纠结于饮食男女和所有的欲望,他们不禁有很多痛苦;另一方面,社会充满了无限的偏心、嫉妒、敌意、纷争和你将何去何从,让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如果是这样,就产生了厌世的生活态度。第三种生活态度叫“庄重”。一方面,持这种态度的人有意识地倾听生活的自然流行,寻求自己自然合理的耳朵;另一方面,我有意识地努力生活,充分照顾现在。
梁漱溟先生指出,这三种人生态度各有其深度。寻求世俗之路,庄严是道德之路,厌倦分离是宗教之路。西方人向外发力,眼睛直视前方,追求物质享受,是一种互相寻求的生活态度。印度人讲究宗教生活,是一种厌世的生活态度。中国人强调“诚与诚”、“慎独”、“忠恕”、“仁义”,这是对人生的郑重态度。比较三者,在求索态度浅薄时更难庄重,在两者庄重厌倦分离时更难庄重。寻求和厌恶分离这两条路径也背离了人性。人性不是贪婪,不是禁欲,不是逃避外界,不是安静自制力。人性很自然,圆滑活泼。所以,互相追求,彼此厌倦离开,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推崇的是中国传统儒家的庄严的人生态度。他说,从进步的态度转变为庄重的态度,自然是可能的,但并不容易。普通人从求索的态度转向厌倦离开,再从厌倦离开转向认真。宋明理学大多是这样的。所谓出入儒佛,就是活腻了,再回来努力活在当下。我觉得梁老师的这个观点很重要。这样就可以解释历史上很多人的“非常行为”。例如:弘毅的李叔同大师。作为“二十篇奇闻天下”的集大成者,李叔同早年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领域开创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然而,在经历了辉煌的人生和艺术创作的巅峰之后,他突然离家,去杭州虎扑寺出家。与李叔同不同的是,梁漱溟虽然一度想出家,但最终还是入了儒学,成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誉为“中国最后的儒家”,这显然得益于他睿智而艺术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石飞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批评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陕西省首批100名青年文艺家。陕西散文学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文化、人物研究和写作,文章在各种纸质媒体和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深受读者喜爱。出版了《民国达先生》《追影:真名人恋》《历史的面孔》等15本畅销书。多篇文章入选大学、中小学教材和各种权威选编。
长按识别一个按钮并注意
提交邮件:wenyizhiguang@163.com
1.《梁漱溟简介 梁漱溟 — 一个特立独行的学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梁漱溟简介 梁漱溟 — 一个特立独行的学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7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