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团结老师讲跑老板的故事之前,刀君想先说几句。5月25日,宝鸡盛丰乳业董事长权天临上吊身亡。他的遗书上说“牛场杀了我,农发行破了底线。我伤害了所有人,下辈子都会被举报”。6月1日,农业发展银行扶风县支行回应称,盛丰乳业未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700多万元贷款被挪用至盛丰乳业股东投资的奶牛场。但网民往往认为银行“晴天送伞,雨天收伞”,银行收贷款导致企业家求助于利率更高的民间贷款,最终酿成悲剧。管理失误最终害死创业者,令人痛心;但悲剧发生后,是否应该进行更全面的反思?
王团结曾在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工作,担任部门经理、分行行长,但只说自己是做了十几年一线工作的“银行客户经理”,客户多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在证券市场得不到融资,靠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行业周期的变化往往会转嫁给这些在市场上浮动的小微企业。最后还有银行行长睡不着...
五个跑步的老板
01棉花收购加工厂老板
2011年冬天,我的一个客户跑了。老板一开始是个从街上收棉花的棉花贩子,一步步积累,成立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2009年,老板看到附近一些无纺布企业效益不错,就投资500万左右建了一个无纺布加工厂。当时去视察,看到了最新的设备,但投产后,情况急转直下。2008年国家支持基建项目,无纺布作为防水材料的需求非常旺盛,但2011年需求直线下降。而且好客户在老厂家手里,新人进来,只能是收不好钱的客户。
老板跑了,欠银行600多万,欠私人高利贷600多万。银行600多万,续保多年,旺季放下,淡季还。私营部门有600多万人。据说当初只有300多万人。后来利息越借越高,从2分到5分,加上利润,变成了600多万人。
春节前后,公安局以经济调查的手段将他逮捕,拘留几天,然后释放。我让他来银行,问他有没有还款能力。他从衣服里拿出一大堆白条,说这是客户欠他的款,多次索要也没回。后来担保人帮他补偿了贷款,最后还是有惊无险。
这是小微企业多元化失败的典型案例。
02食品批发商投资KTV
2012年4月,我们给这家食品批发商发放了贷款;9月,他想增加一些配额。我问为什么,他说想合伙开个KTV。我问多少钱,他说800万。我说:“你在寻找死亡。”他们没有任何不安。他们告诉我KTV有多赚钱,不用担心管理。专业KTV管理公司保证日营业额5万元,2年收回全部投资;钱也不是问题。有人说想投资200万股,其实不想。我说,第一,职业经理人不靠谱,小微企业必须自己管理;第二,如果有人买股票,用双手欢迎,减少财务压力和风险。但是,他们已经深深沉浸在对KTV赚钱的渴望中,一句话也不会听我说。
2013年1月,春节前夕,他们的KTV在紧张的建设后投入试运行。总投资达到1000万元,超过预算;但日营业额只有2到3万,和运营公司承诺的5万相差甚远。月营业额50万到60万,不包括各种费用,利润在20万到30万左右。他们很满意。与原来的食品批发行业相比,利润相当可观。
2013年4月,他的贷款到期,还款后,给了他一笔贷款。当时他还算幸运。也许他真的能走出多元化投资的命运,成功转型。然而,坏事发生了。
2013年8月8日,他的伴侣选择了一个非常幸运的日子,跑了。合伙人通过民间借贷融资500万,老板却在500万中担保了200多万,债务人跑了,债权人让他还。
8月12日,我找到他,告诉他目前只有一个办法处理。我赶紧把KTV卖了,还了债,你继续卖你的矿泉水泡面。他说好好想想。当时有人提出400万接手,但半年前是整整1000万,他承受不了。之后银行停止续贷,债权人轮流收,他就跑了。幸运的是,他的联合保险系统的几名成员仍在正常运行,并达成了还款协议。
03购买土地的物流公司的所有者
这是2013年的一个业务,申请人还没获批就跑了。
这是一家名下有20多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的物流公司,无贷款。我去检查了一下,金融柜台的收付还挺忙的,院子里整整齐齐停着一大排货车。除了这个租来的停车场,老板又在工业园买了60亩新厂区。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物流公司要收购这么多工厂。有的物流公司只有一个办公室,只保留车辆档案,甚至不提供停车场。老板含糊地介绍了自己的项目计划:先建1万吨的仓储项目,再建10万吨的溶剂油生产厂。可见他擅长物流,但显然对仓储和生产不太了解。我问他:“新工厂投资多少?”老板说:“买地花600多万,填土100多万,盖楼200万,加起来1000万。”我问他:“资金来源是什么?自有资金比例是多少?”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就四处看看。
不过他的材料上报了,审批人一看还不错:贷款不多,资产实力还可以,但担保人差了点。作为担保人,我来回折腾了好几次,花了一个多月。在审批过程中,他跑了。
听到这个消息,他一共欠了2000多万,都是民间贷款。还听说他贷款主要是用来买地的。两年前园区刚开工,地价很便宜,大概10万亩左右。他的物流项目是政策支持的项目,征地手续办理的很快。当时他手里没有多少钱。他借了七八个,赚了,最后变成了2000多万。后来法院拍卖了那60亩地,成交价2000多万,差点堵住了他的口子,但他还是没有回来。
这个企业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为了买地而买地,不清楚资产的用途。二是利用短期贷款投资固定资产,“短期贷款是长期的”,利用高利率的民间资金。
04大广告水泥厂老板
按照一般的逻辑,企业贷款失败,可以宣告破产而不跑路。这家企业知名度很高,高速公路两旁有很多广告牌。光是这个广告费估计每年就要几百万。这家企业过去是一家小水泥厂。因为靠近市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政府下令搬迁。所以新厂区很气派,500亩土地,三大工程:水泥工程、超细矿粉工程、预应力管桩工程。
我因年底在本公司召开银企对接会而接触到本公司。老板的讲话没有其他人那么慷慨激昂,只说他的产品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和传统水泥不一样,但听起来还是像水泥。会后,春节很快就过去了。春节过后不久,听说企业被债权人封杀,然后被宣布倒闭。
这个企业倒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追赶政策不支持:一是政府拆迁补偿几千万,政府只到位一部分;第二,他认为土地证可以发,银行贷款很容易批。但是,在房地产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水泥行业是一个没有支撑的行业,许多银行没有批准贷款。其次,这里不是水泥厂聚集的区域,也不是生产原材料的地方,所以在市场上没有价格优势。第三,管理混乱。水泥厂倒闭后,有债主去收应收账款,但是去水泥厂的时候说业务员把钱拿走了。当债权人回到自己的企业时,他们没有收到钱。管理松散,手指会漏很多。
虽然资金紧张,但企业还是花了很多不该花的钱。首先圈地500亩,根本用不完。二是企业有加油站,企业车辆不多,浪费。第三,客户是销售人员维护的,但是他们在户外投放广告。
一个三次偿还担保债务的好老板
想到这个案子,我总是百感交集。人是好人,企业是好企业。然而,时势不好,事情就变得更糟。
故事1中棉花收购加工厂的老板跑路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最受伤的一方。他为棉厂老板担保最多,赔偿近400万。当时很多人都以为他要倒了,但他坚强的活了下来。补偿后,银行相应增加了一部分额度,所以存活了下来。
2013年续贷时,他担保的另一家企业又倒闭了,给别人赔了一百万。说到两年两次补偿,他老婆眼里有泪:“这几年攒钱,别说在城里买房换好车了,就是贵的衣服都不舍得买,谁知道最后还会为别人买单!”
谁知道厄运还远没有结束?2014年,他担保的另一户出现了问题。这一次他似乎逃脱不了这场灾难。这个保证不仅赔偿了100多万人,还造成了两个最不利的后果:一是大家都认为他拿不住,没人给他保证;二是某地方银行贷款到期后未续贷,导致我行资金链断裂,贷款逾期。
普通人很难理解这个老板:老板明明知道对外担保有风险,为什么还要担保?各方都在受苦。这个老板也是棉花加工行业的,棉花收购期需要很多钱。这些企业一般位于乡镇,既没有房产证,也没有土地证。如果他们想借钱,就必须互相担保。
而且同行业的担保加剧了风险:市场不好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有的企业觉得没前景,就退出了。像这种老板一样强势的企业家,不仅要努力维持生意,还要补偿别人。这是联合保险体系需要反思的问题。
现金呢?
01长期投资
大多数封闭企业都存在短期贷款和长期投资的问题:短期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短期贷款用的是高成本的民间资金,而固定资产无法产生效益,资金供需不匹配导致资金链很快断裂。但在一定时期内,这个问题是可以掩盖的,企业的问题是不会暴露的。但有两个关键前提:一是经济相对繁荣,经营现金流为正,可以覆盖短期贷款;第二,社会融资环境相对宽松,企业容易获得贷款,可以对短期贷款进行搭桥和再融资。如果货币政策紧缩,银行没有贷款额度,或者经营状况不好,银行不放贷,但短期贷款面临到期,企业马上陷入绝境。
短期贷款和长期投资的不匹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银行和企业。
从银行资金来源来看,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都倾向于短期,且以活期存款为主,定期存款比例不断下降。银行信贷坚持“流动性”原则。如果固定资产分配比例偏高,就会出现“存短贷长”的问题,使资产负债表期限错配。
体现在贷款程序上,短期信贷更容易获批。中长期贷款主要是项目融资。银行普遍认为该品种风险高、期限长、流动性差,因此审批流程复杂,审批时间较长。企业为了投产早出成果,承担风险,用短期贷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往往项目贷款审批的时候,企业已经投产,所以贷后检查和外部监管都存在一些问题。
还款方式上,短期贷款也比较方便。中长期贷款相对利率较高,一般按月还本付息,是对企业现金流的一种考验。但短期贷款到期后,企业用过桥资金“一笔一笔倒”,一定时间内现金流不会减少。有的企业甚至把这种还款方式概括为“只付息,不还本”。
企业的倒闭不一定是资不抵债,但大部分资产大于负债。然而,资产和负债之间存在不匹配。资产是固定资产,很难变现。负债是流动负债,迫在眉睫。资金链一旦断裂,就可以宣告企业倒闭。而且短期贷款和长期投资导致银行短期贷款被投资于固定资产。但有些项目是产能过剩项目,投产后没有达到预期效益。企业长期维持低利润甚至亏损,银行承担巨大风险。即使这些“僵尸企业”想破产,政府不同意,事情也变得更加复杂。
02库存
做信贷的时候有一种常见的检查企业的手段:核库存。存货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核实存货是了解企业资产规模的重要手段。但就算库存是真的,卖不出去又有什么用?
有一家卖家用电器的企业,主要是某一线品牌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女老板的丈夫五年前死于车祸,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独自支撑着公司。贷款逾期一段时间,老板一直拼命找钱,还是找不到。一般来说,借款人的跨行业投资、多元化经营、担保链风险、企业主的不良习惯等。不存在。只是有些账户是她老公赊账出去的,所以她知道的账户不多,也没留下什么文件。也有市场原因。2013年家电市场很不好,因为前两年国家出台家电下乡和节能补贴政策,透支了市场。如果厂家产能变化不大,会给各级代理商分配任务,任务完成不了就取消代理权。她还有近300万的库存,就算促销力度低也无济于事。
其实不仅仅是家电行业,很多其他行业的代理商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上游厂商过剩产能最终转移给经销商。去库存的关键是提高库存周转效率,而这不应该以流通行业库存过重为代价。库存调拨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时间就是成本,没有库存周转效率的提高,就不会有资金周转率的提高;如果不提高资金周转率,可能会导致公司运营停工,资金链断裂。从财务角度看,存货是企业的流动资产,但从运营角度看,存货不是企业的资产,而是一种“废物”。丰田称库存为“万恶之源”。库存过剩不仅积压资金,增加利息支出,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搬运、维护、空,容易造成物资过期无法使用,造成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库存会成为问题的“缓冲器”。当有大量库存时,就会出现交货延迟、设备故障等诸多问题,因此,库存不仅是现金流的杀手,也是管理问题的杀手。
03应收款
对于很多小企业来说,一年的盈亏情况往往要等到第30年收钱才能做决算。应收账款的风险很难察觉,因为企业不是没有订单,产品卖不出去,而是在选择客户时出错,在收款过程中缺乏控制。
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经济下行、产能过剩是外因。2008年经济危机后,外需不足、内需疲软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部分国内企业开始经营困难。此时,他们经常使用自己的信用额度从上游供应商那里获得信用。此外,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严重,行业同质化竞争往往通过价格战、延长账期等方式导致客户流失。这就导致了三角债的恶性循环。
重规模轻效益是内因。销售部门往往只追求销售业绩,而不注重销售的回报。有些企业没有严格的信用审批制度,随意给客户优惠的付款条件,导致以后收回应收账款困难。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个单位的很多应收账款都是好几年前账龄的,外国人对这种现象感到很惊讶,因为在很多国家,合法超过半年的应收账款都必须被视为坏账。
与20世纪90年代主要涉及国有企业的“三角债务”危机不同,本轮经济危机后的“三角债务”涉及更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三角债务最容易形成的产业链中,大企业在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供应上处于上游。如果大企业资金不足,寄生在周围的中小企业就没有了活水来源,就开始互相欠债,三角债的情况就更严重了。已经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将成为“三角债务链”财务压力的主要承担者。被“三角债务链”绑架的企业,总是面临多米诺骨牌式的资金链危机。
04担保圈
故事5中的好老板资金链断了,问题主要出在保障圈。我们银行的工作人员可以明确提出业务运营中的战略问题,但有两个问题,提了也没用。这两个问题,一个是民间借贷,一个是担保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几乎没有民间资金,或多或少,但是频率有高有低,尤其是在还贷的时候,不用说也是借民间资金。更头疼的是保障圈的问题,既然是一个圈,那就纠缠在一起,纠缠不清。
担保圈和高利贷的风险是企业的两大杀手,可以瞬间窒息企业。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一般都缺乏土地、厂房等抵押物。几个规模和实力相当的企业形成联合保险圈和互保圈,一度被认为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保障方式。但这两年行业呈现出空的心态,虚拟经济过度扩张,担保链中的一些企业也介入民间借贷市场。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民间借贷的泡沫会先被戳破,风险会传导到担保圈的企业。
面对担保问题,银行也很纠结。第一,如果企业过于稳健审慎,只做抵押贷款,银行的业务量会大大减少。二是实现抵押难。借款人不还贷,就真的到了诉讼处置阶段,实现抵押的便利性还不如担保。但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房贷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无论企业破产还是出走,无论是否资不抵债,都还有资产,还有挽回的希望。但是如果作为保障,挽回的希望很小,或者说很难。
老板应该学什么管理课程
01谨慎使用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是小微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已经形成了规律。很多小微企业的老板都说,企业经营的产品市场很小,向上发展很容易碰上天花板。他们在主营业务上无法突破,只能寻求其他市场。其实小产品也有很大的市场。老干妈做了一瓶辣椒酱,年产值几十亿,谭木匠用梳子净赚1.2亿。
小微企业很多老板主业经营都没问题,路也熟。然而,交错就业和跨行业发展超出了小微企业的能力。首先是超出了财力。新项目被大量借用。银行借不到钱可以向私营部门借钱,低息贷款也借不到高息。简而言之,我们必须把项目上马。然而,项目投产只是第一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需要购买原材料备货,下游客户也会按部分货款。配套的流动性有时候会超出老板的想象,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第二,超出管理能力。跨行业发展,新项目和老项目是两个不相关的项目,所有人都要重新聘用,老板不懂,员工要有磨合过程。可以断言,新项目投产后的前三年,一般都是亏损的。小微企业三年怎么赔钱?在新项目盈利之前,债权人已经迫使企业关闭。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产
小微企业的老板是最忙最辛苦的人。生产、销售、采购以及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都是一丝不苟,亲力亲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在与小微企业老板们的接触中,我深深体会到他们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他们乐于学习,善于改变,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反思和承认自己的不足。但是他们在用人上却常常左右为难。
但现实地讲,大多数小微企业从事的是一些门槛低的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土地和工厂可以租也可以买,技术和设备也可以买。很少有小微企业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靠什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你必须依靠无形的管理才能看到自己的就业和管理水平。
一个做化妆品代理的老板告诉我,我们的竞争力在哪里?品牌是厂家的,渠道是超市,一部分资金是从银行借的。我们有什么资源?其实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一个能出成绩的销售团队,销售人员业务可以达到普通销售人员的三到五倍,这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这段话改变了我对企业资产的看法。
03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很多小微企业的老板根本没有风险意识,没有风险防范措施,就像在风雨中裸奔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一样。
比如银行收回一笔贷款而不续贷,很大概率就会发生。没有人能保证贷款到期后还会续贷,所以老板要想:到期后银行不批怎么办?有应急预案吗?有什么解决办法吗?现在有些中小企业宁愿用过桥资金也不愿意用自有资金还贷,有些短期资金利率高得惊人。这就是为什么我没有指望银行收回贷款,但我觉得完全有把握去借。生意兴隆不用担心,只是太大意了,意识不到而已。还有一种风险控制方法。如果银行不续贷,我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回现金,还高利贷吗?不被高利贷拖累吗?
有些小微企业甚至不留钱过夜。企业有迫切需求怎么办?大企业来自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或者遭受血淋淋的教训,然后逐步制定一些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04企业转型,老板的意识第一
以前私企快速发展的时候,不妨称之为叛逆期。叛逆时代的成功也有一些偶然的因素。
1、依靠机会。市场机会好的时候,谁都能赚钱。有个老板,豆浆机,做了67年生意,进步不大。然而2008年奶粉危机之后,大家突然都不敢喝牛奶了。在厂家的宣传下,大家都改喝豆浆了,于是不出两年,豆浆机销量飙升,他也赚了不少钱。
2.靠关系。销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关系,一种是通过市场。在中国这样的关系型社会,企业对外销售必然会依赖关系。未来市场秩序会越来越好,企业最终会争夺产品,相关市场会越来越小。“关系是最大的生产力”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新是生产力,我们需要学习和锻炼这种能力。
3.依靠政策。叛逆期阵亡的英雄喜欢走政策的边缘,争取利益最大化。有的企业,在政策的高压下,没有被政策打败,有的企业被打败了。
但不管怎样,叛逆期已经过去了,企业要发展,首先要培养自己的专业管理能力。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郑和岛
1.《跑路老板 我亲历的5个跑路老板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跑路老板 我亲历的5个跑路老板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8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