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是个令人讨厌的词。
但当我们这批人进入养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手足无措,只好再一次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不过,折磨的还是自己。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进入名字洋派充满了“国际化”气息的商场早教中心,你焦虑了。孩子才这么点大,就落后了,怎么办?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怎么办?
你掂量着钱包,心理默念着“揠苗助长”来安慰自己,但思前想后还是拿了几张早教中心的传单,约了几节“试听课”。
先去看看吧,再穷不能穷了孩子。
你去了,看着一帮家长围在一起折腾孩子,你困惑了犹豫了,而当早教中心祭出金发碧眼的洋外教,你幻想着二十年后别人家的孩子操着纯正的英语在领奖台发表获奖感言,而你的孩子一口Chinglish在外国人面前结结巴巴的样子,于是你无可奈何掏钱了。
好吧,让我们停止这么“cynical”,现在开始认真地问一句,早教班,尤其是天价早教班,真的有必要报名吗?
儿童本来就是学霸
早教班,更好理解的叫法应该是“婴幼儿教育”班,1-4岁的婴幼儿是大多数早教机构的主要目标人群。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早教的学费并不便宜。不同城市和不同品牌的早教机构,每节课一般在200元到400元之间。虽然国家在2017年已经规定,教育机构不得提前收费超过3个月,但家长们通常还是会一次性掏出1-3万块钱,购买各种套餐。
2018年7月7日,江苏淮安,少儿艺术中心内家长在教室外等待孩子。孩子上课,家长也没闲着,出钱出人出力
很多家长掏了钱,并非有什么明确目的,更像是被“损失厌恶”的心理所主导,认为孩子如果没有去早教班,就是在闲着,浪费了时间。就像某位家长说的:
“孩子……不能就这样玩过去,应该学点东西……学总比不学好,我们花点钱也安心,英语、舞蹈、画画,都去接触一下。”
可惜,家长们的担心是多虑的。家长们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一直都在高效地学习,只是他们学习的内容在大人们的意识盲区里。
一个例子是语言学习。我们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为例,18个月左右开始,儿童就以惊人的速度在进行语言学习。1岁的小孩只能听懂大概50个词,而3岁左右就飙升到1000个词,5岁时会爆炸性地超过1万个词。
儿童说话的能力也同步高升,不仅词汇量大大增加,语法能力也趋于成熟。到5岁左右,孩子使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就和成年人基本没有差别了(不考虑知识水平和词汇量的话)。
这些进步,大都来自于孩子们主动地学习,他们偷听成年人说话,四处命名,自言自语,编造虚构故事,追着家长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
另一个被家长们忽视且低估的,是对“常识”的学习。这里所谓的常识,是人们共享的关于世界的最基本“知识”——
把可乐放冰箱里,明天早上起来它不会消失;玻璃瓶子易碎;水是冷的;狗和猫都是动物,它们会死;树叶是绿的;盘子是这个形状;爸爸肚子饿了就要吃东西;踩到别人脚别人会叫。
这些极为琐碎的内容,单从某一条来说,既不重要也不准确,但是它们交织在一起为儿童构成了认知世界的基础。
尤其容易被被忽视的是关于人类心智和行为的常识。
假想这个场景。你坐在客厅里玩游戏,室友A回家,把便当放进微波炉里加热,进了房间;室友B出来,看见微波炉里的便当,放进了冰箱;当A出来时,他会去冰箱,还是微波炉里找便当呢?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是简单的常识。但是,很多4岁的孩子却不具有这样的“常识”,他们会认为,A会去冰箱里找便当。直到5岁左右的孩子才能比较无误地答对这个“常识”(具体完成年龄有个体有差异)。
2018年5月5日,西安,有孩子给遇害男孩画了自己画的画,还有的孩子送了自己最喜欢的小火车玩具。在童年时期,小孩就能够慢慢懂得“死亡”这个“常识”了
总而言之,儿童需要学习非常多关于人们的动机和行为,以及相关的原因和结果的知识。
大人们有非常多的盲点,根本不知道哪些是需要学习的常识。然而大多数这些知识就算没有人教,孩子们还是学会了。
孩子们,天生就是学霸。
早教班,可能有害无益
国内一些早教机构在宣传时,会提到北卡罗莱纳州的“初学者计划”来证明早教的作用。
这个计划确实是存在的。1970年,北卡罗莱纳大学发起了一项儿童早期教育跟踪调查计划,这个计划招募了111个婴幼儿,随机分组后,一半的儿童参与早教机构学习,而另一半在近乎原来的状态下成长。
招募的孩子从6周到12周左右开始进入早教中心,直到5岁。多年的跟踪结果显示,那一半进入了早教中心学习的孩子,在18月之后就展现出了智商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在15岁时仍然存在[2]。
初看起来,“早教”似乎真的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细看这个计划就能发现,计划挑选的都是贫穷人家的孩子,母亲的智商也都低于平均水平,“早教”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只是补足了家庭教育贫乏的劣势。而且所谓的优势,也只是相较于同样是贫穷、单身、智商较低母亲家庭出来的孩子而言。
退一步讲,即使这种干预能帮助正常人提高智商,目前市面上的早教机构也没什么用。因为在这项计划中,实验组的孩子们每周都会在早教中心待上50个小时,而一般商业中心一周2小时的“早教”,对本来就正常的孩子很难想象有什么大的作用。
早教中心没有太大作用,早教中心的教学方式却很可能有负面影响。
一方面,教画画跳舞唱歌的机构为了让家长看到孩子确实在进步,免不了像教中小学一样采取教课模式。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早教机构本身变得跟小学一样了,然而,一些研究表明教课模式很可能会抑制儿童的创造力,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麻省理工学院的劳拉·舒尔茨(Laura Schulz)教授和其团队做了个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玩具,这个玩具由4根不同颜色的管子组成,每个管子可以都触发不同的机关,相当于有4种玩法。他们试着考察儿童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反应。
参加Schulz教授实验的小孩正在探索玩具,那些自由探索下的孩子,往往会发现更多的玩法
第一种是“教课模式”,实验员在展示一种玩法后,就把玩具留给孩子并离开。
第二种是“打断模式”,实验员在告诉小朋友一种玩法后,会自言自语地说:“我想起来有点事,我要走一会儿。”留下玩具让孩子自己玩。
第三种是“幼稚模式”,实验员假装对这个玩具一无所知,演示时也会装作碰巧触发了一种机关。
第四种是“基准模式”,实验员只是说一声:“哇,你们看见这个玩具了吗?”放在桌子上,就走掉了。
结果,在教课模式下,孩子们往往被锁死在了被“教会”的那种玩法上,失去了探索能力,发现不了新的玩法;而在其他3种情况下,孩子们都找到了1到2种新的玩法。
女孩拿着紫色和绿色的相机玩具。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益智玩具出现 / unsplash
无独有偶,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家阿里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他们也设计了一个玩具,这个玩具上有多个机关,如果按照正确的顺序触发了对的机关,玩具就会发出音乐。
研究人员在向孩子展示玩法时,不管正确与否,每次都会去触发3个机关,但事实上,真正起作用的是最后两次。如果研究人员表现得像老师一样,孩子们几乎只会按部就班地用3个步骤去触发音乐。
在研究人员看来,这说明了在“教课模式”下,儿童会主动放弃一部分探索能力和好奇心来提高学习效率,因而抑制了孩子探索新事物和创新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过早的对儿童实施学校式教育可能并不是个好主意。
早教班能逆转孩子性格吗
除了唱唱跳跳画画背诗认国旗这种常规早教班,情商早教课又吸引了家长的注意力。
看着《爸爸去哪儿》里开朗健谈的小朋友,不少羡慕不已的新手爸妈们,抱着用“科学的方法”把自己的孩子也打造成“社交万人迷”的梦想,替孩子报名了情商课。
某商业楼的窗户上,贴着各种培训广告,堪称“一条龙”服务。甚至还有“培养情商”、“开发脑力”的新型辅导班广告
代价当然是不菲的。据调查,一节45分钟的情商课,平均收费在600-1000元之间,有的机构还会把课程按等级分为多个阶段,全套课程总共需要7万多元,比一般的早教还要贵。
家长们希望从情商课中得到些什么呢?大概说来有两种,一种是解决近期问题,比如孩子害羞,爱发脾气;而另一种则看得更长远,他们希望课程能塑造孩子的人格。
对想解决最近问题的家长来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高估问题的严重性,你见到的情况可能不过是儿童心理发展中自然的一环。
比如怕生问题,婴儿都会有一个陌生人焦虑期,这在8-10个月的时候会达到焦虑的顶峰,2岁时才会逐渐下降。如果你发现一个2岁大的小孩去上了早教班情商课,没有那么怕陌生人了,这也许只是体现了儿童本身的发育过程,跟早教班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还有不少家长更相信“3岁看到老,4岁定终身”,所以希望乘着这个时候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打下基础,率先塑造起成功人士所具备的性格。情商课能为家长们实现这个愿望吗?
我们知道,婴儿不是一张白纸,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其“天性”,不可能有任何的“科学培养法”忽视天性来塑造人的性格。
即使分开抚养的双胞胎也有惊人的相似性,这是人具有“天性”的明证,想通过“模板式”的培训来扭转天性,是不大可能的
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外向一点。可是人格中的外向性,恰恰属于受遗传影响很大的性格特质(60%左右),很多觉得自己因为不够外向“吃不开”的家长,如果发现的孩子比较内向又要强行“锻炼”孩子的话,恐怕并不是个好主意。
父母们也许会想,那我们可以“改造”遗传“剩下”的部分。且不说这种想法本身有问题,一个违背常识,却被很多心理学家们普遍接受的事情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事实上对孩子的性格影响也不大,那些父母和儿女展现出来的性格相似性很多都来源于遗传而不是父母的对他们的教育方式。
那既然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用,早教情商训练班会不会有用呢?
2010年11月27日,浙江嘉兴小学生身着汉服吟诵《三字经》、《弟子规》,与其说这是为了孩子,不如说这是为了满足家长们的展示欲
从理论上,我们确实难以否认这样一种可能:有一批精英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他们有着的专业的知识,他们设计新的模式,尝试在各个细微之处或多或少地对孩子的性格施加某些正面影响。
但是,现实却是,根据内部人员的说法,所谓专业的“情商训练师”只需要培训一个星期就能上岗,而大多数早教机构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课怎么上,应该教什么,他们自己也在摸索
在这样的现实下,你真的期待几万块的情商训练班,能够改变甚至逆转孩子的性格吗?
本文转自浪潮工作室
1.《60万开一家早教中心,干货看这篇!2万块的早教班,有没有必要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60万开一家早教中心,干货看这篇!2万块的早教班,有没有必要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100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