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将音乐助教的经典理论概括为“风华雪月”。第二部分论述实践中对音乐助教的质疑,概括为“京华秀月”。第三部分是我家音乐助教的经验和心情,概括为“深沉而炽热”。第四部分是我们使用的音乐助教资源下载,这部分没有水,概括为“全部干货”。
哈哈,字码得比较多,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吧~~
理论上的音乐早教
音乐早教的意义
音乐是八大智能之一。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就包括"音乐智能"。"音乐智能"独立存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拥有的一种智能。
音乐早教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意义是毋庸置疑。比如,音乐尤其是新生儿,能够起到平抚情绪的作用。音乐训练能促进大脑右半球的活动,增进整个大脑的功能。学习音乐能够帮助提升听觉记忆达20%,良好的听觉记忆能够帮助提高日后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样是听一遍,记的比别人多,重复性就少,学习效率自然就高。另外,科学家已经通过尝试音乐来代替药物,对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进行非药物性的治疗。
音乐早教的最佳时期
在儿童早期教育中,艺术是激发其他教育潜能的途径。人类艺术潜能从出生到七八岁,直到九岁时达到顶峰。这是艺术的最佳接受期,在长大之后,孩子就开始慢慢转向逻辑思维,而艺术就会慢慢让位。也就是说,0—6岁是大脑开发和艺术教育的关键期。0—3岁就是为开发艺术潜能做准备。与其说此时的"教"不如说是"诱发"。
音乐早教三阶段
从出生到学龄前期,孩子吸收音乐、表达音乐的方式是不同的,戈登教授用"三大类七阶段"来描述了宝宝孩子的不同类型,我们做父母的如果能有所了解,那么在观察和引导孩子时会有的放矢。
第一种类型叫"适应期",其包含三个阶段,从出生至2~4岁。对于所听到的音乐的反应从"以听的方式吸收音乐",到"随意地发出声音咿呀学语",再到"开始有目的地给出反应(如唱一两个音等)"。
第二种类型叫"模仿期",其包含两个阶段,从2~4岁至3~5岁。这时幼儿对所听到的音乐的反应从"意识到自己所表达的音乐元素与外界的音乐不合(如律动时节奏不准,哼唱时跑调)",到"较准确地模仿听到的音高型或节奏型"。
第三种类型叫"同化期",也包含两个阶段,从3~5岁至4~6岁。孩子在这一类型中对音乐的反应从"意识到歌唱与呼吸、律动之间的协调性"到"唱歌时与呼吸、律动完全达到协调"。
音乐早教顺序
音乐学习的顺序和语言学习的顺序非常相似。如同语言学习的顺序是听->说->读->写,音乐学习也是如此:听曲->唱曲->读谱->写曲。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让孩子用学习母语的方式和顺序来学习音乐,那么当孩子正式学习一门乐器的时候将会从容许多,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实践中的音乐早教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生活中,爸妈们大多认识到音乐早教的作用和意义,并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
问题一、音乐早教的效果评估问题。
在我看来,音乐早教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效果评估的不确定性。比如,都知道音乐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但是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进去,却并不是那么快就能看到效果,八大智能中的音乐智能体现在哪里?就好像炒股,持有一只大家都看好的潜力股,但是持有一年没有动静,你还捏得住吗?为什么不把资金投到其他有明显成效的股票上?
再者,孩子变得聪明,一定是早期音乐早教的作用吗?就好像你买了一份餐饮保险,但是吃坏了肚子,就一定是在这个饮食店的这顿饭引起的吗?
和音乐早教相类似的还有情商教育,也是不容易快速看到明显成效,但并不是说情商教育不重要。相比较之下,英语早教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只要及早开展,就会见效;快则两三个月,慢则半年。而且归因很明确——不开展家庭英语早教,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问题二、艺和术的问题。
在《那些年和孩子一起玩过的积木》一文中已经讨论过"艺"和"术"的问题:艺术其实是先有"艺"再有"术"。但是现在很多人把这个问题搞反了,总是特别强调"术",而忽略了"艺"。"艺"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深入理解和产生共鸣,而"术"是一些普遍性的人们总结出的技巧。拿音乐来说,"艺"就是对音乐的欣赏和融入,"术"就是歌唱技巧、演奏技艺等。欣赏音乐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对孩子智力开发也是有益处的,但是由于其不可评估性,被大多数爸妈所忽视;而器乐演奏,虽然对爸妈、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由于其可评估性(通过培训孩子会弹了会拉了!),却为机构和爸妈所追捧。
问题三、推动音乐早教的驱动力
学习乐器和学习英语、数学、科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称之为技能(除了乐理),后者称之为知识。乐器作为一项技能、就像游泳、体操、舞蹈等,必须通过大强度、反复枯燥的训练,达到弹奏时指法、和弦都完全不经过大脑思索而自动完成,才能习得该项技能。
那么,怎样帮助时刻都不安分的孩子日复一日完成规定时间的训练?如果是依靠内驱力,那么孩子一定是有较高的音乐天分,热爱音乐、热爱乐器。如果没有内驱力,外在驱动力又在哪里?完成演奏一首曲子的成就感?表演时那份酷炫的感觉?还是爸妈的奖励?
超超的音乐早教
音乐教育方面我不是专家,这里只是实事求是地谈一点音乐早教方面的实践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我自以为本人还是有一点音乐素养的。我有一个本领,听到一首曲子就能够马上把主旋律用简谱下来,"听音记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大学时同宿舍一个玩乐队的死党也做不到这一点。这让我形成了一个观念——搞音乐是要有一点天分的?!
超超刚出生前后,我也像很多新手爸妈那样,下载了一些《爱和乐》之类的胎教音乐,还有一种胎婴儿启蒙音乐,柔和的音乐配合心跳的音效和节奏,据说是模拟孩子在子宫内听到母亲心跳的声音。但是,就像上面问题一所说,无法评估效果——我不能确定这些胎教音乐对孩子智力开发的作用,或者说能够平抑他的情绪,让孩子不再哭闹,所以,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之后间或会给孩子听些儿歌,开始英语早教后,就以英语儿歌、童谣为主,这样倒也不错,英语早教+音乐早教,一举两得,倒也省事儿。
超超5岁的时候,像大多数爸妈那样,给孩子报了一个乐器培训班。经过一番斟酌和比对,选择了电子琴。因为孩子小,肺还没有发育好,不适合学吹管乐器。选择键盘类的乐器,主要考虑到左右手同时运用,多声部音乐演奏可以同时锻炼和开发左右脑。之所以没有选择钢琴,主要考虑到孩子小指力不够,以及节拍难以掌握;相比较之下,电子琴有自动节拍,且可以模拟各种乐器音色,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报的是5个人的小班,爸妈坐在孩子旁边跟着一起学。我惊奇地发现,孩子的双手协调能力远远超过大人。大人往往顾了左手顾不了右手,孩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似乎比大人更能一心二用(应该去学一下周伯通的左右互搏?)。
之后的经历和众多琴童家庭学琴之路相同。当孩子玩乐器的兴趣转瞬退潮,代之以枯燥乏味的练习,不屈不挠的抵抗是必然,我们家也不能逃过这个劫数。似乎音乐早教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家庭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看来超超似乎并没有音乐天分,也就是说没有内在驱动力。我只能从外在驱动力上动脑筋。
找相关视频
比如超超刚学了弹一首《扬基歌》,我在网上找到《扬基歌》的相关视频,包括不同乐器演奏的视频,以及歌曲背景知识视频,他发现原来和他喜欢的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有关系,果然十分感兴趣,那段日子天天嘴里哼着《扬基歌》。
音乐家传记
了解这首曲子作曲家的生平故事和他的代表作。通过看书和视频,了解作曲家的励志人生,对孩子也是一种情商教育。推荐一个APP,叫做"古典音乐精选",免费的,超超非常喜欢,里面有大部分知名古典音乐作曲家和他们的著名音乐小品。
通过看视频听音乐,超超了解了不少古典音乐名曲。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天,他回来告诉我,他们做早操铃声是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让我颇有些骄傲。
交响乐和乐器
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乐器的。每次学完琴,超超最感兴趣的就是在琴行里面看各种乐器,没有人阻止的话,也会偷偷把玩一下。趁孩子学琴这段时期,用图书+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交响乐知识,乐器分类(弦乐、木管、铜管、键盘、打击)和各自特色。
如果说孩子学琴练琴是"术",我和孩子在课后进行的这些音乐方面的探索和体验姑且可以称作"艺"吧。
1.《【0到1岁婴儿早教音乐下载】超超的音乐早教实践+3G稀有音乐早教资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0到1岁婴儿早教音乐下载】超超的音乐早教实践+3G稀有音乐早教资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10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