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70岁的她每天依旧驻守在紧挨着上海市思南路幼儿园的一栋二层小楼里,这里是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窗外,不时传来操场上孩子们欢乐的咿咿呀呀声。走到楼下,只需穿过一扇小门,她便能直通幼儿园一楼的玩具屋,来到孩子们中间。
近半个世纪与幼儿为伴,郭宗莉从一名普通的幼教老师成长为特级教师、特级园长。退休后,她依旧坚持从事学前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教育是根的事业,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名有着36年党龄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始终相信:“唯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要真正实现“幼有善育”,必须要在科学研究上下一番苦功:多研究一些,研究得更细一些,我们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就更深一些。
仅有情感投入还不够,幼儿教师的“第一专业”是研究幼儿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对标心目中的先进人物,对自己提出高要求。”1975年,郭宗莉如愿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当时,她心中的榜样就是上海首批评上特级教师的幼教界前辈赵赫老师,赵赫也是沪上首位幼教界特级教师。
“她的公开教学和幼儿品德培养报告,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总会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她那样读懂孩子、像她那样熟谙教育规律。”郭宗莉说,为了尽快提高业务能力,她常常主动请更资深的教师来点评自己组织的幼儿活动,每天写下一页页满满的教育笔记。
读懂孩子的需要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怎么才能做到?郭宗莉的秘诀是“先让自己成为孩子”。
作为幼教老师,和孩子交流时,郭宗莉总会用半蹲跪方式,或和孩子同时坐在小椅子上,保持目光平视。幼儿园里有几百个孩子,她能准确叫出每一个孩子名字,靠的正是对于幼儿需求的细致观察。“每个孩子的需要都不一样,表达方式也不一样,通过和他们的沟通对话,每个孩子的特点就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1985年,郭宗莉成为全市最年轻的示范园园长。在她看来,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而怎么去爱,则体现了好老师的专业境界。当时,她和上海几位有研究志趣的同行自发组织了和老一辈特级教师围绕幼教热点与问题的定期研讨。
在一次讨论中,在谈到有些年轻教师带班经验不足的问题时,一位老前辈形象地打比方说,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轧苗头”(上海方言),即还不能对幼儿行为和情绪反应有判断和预见。
结合大家对如何“轧苗头”的教学研讨,郭宗莉也开始反思: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孩子,而每个孩子也有各种各样的言行,如何寻找对孩子行为的恰当解释?如何从孩子的言行中辨别他们真实的需要?追寻这些问题思考,她意识到,教师对幼儿不仅要有情感上的关爱,更要科学地了解幼儿,要对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在各种活动中的言行表现进行意义阐释,从而获得对幼儿感知、经验和行动的深层理解。
自1996年起,郭宗莉从实践问题着手建立逻辑线索,对积累的上万份观察幼儿记录资料进行汇集、分析。将研究幼儿作为幼儿教师的“第一专业”,在她的努力下,幼教专业实践从凭借“经验”逐步走向遵循“规律”。
在细枝末节处创新,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
1999年,郭宗莉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虽然已担任园长多年,但她始终带班参与保育和教育工作。
无论寒暑风雨无阻,每天早上站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孩子们,是郭宗莉的习惯。
起初,她记得很多孩子在和家长分别时都会说上一句话:“今天要早点来接我哦。”看似再平常不过,郭宗莉却从中“轧出了苗头”。
“孩子们之所以会这么说,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幼儿园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随即,郭宗莉着手和老师们一起对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在幼儿园最不喜欢的,正是家长最担心的几点——吃饭、睡觉、上厕所。
吃饭没新鲜感?根据调研情况,在郭宗莉的倡导下,幼儿园开始为小班、中班、大班分设不一样的选择性就餐活动,让小班孩子进餐前自己动手取拿餐具和饭菜,让中班孩子自主选择希望在一起同桌就餐的餐伴,而大班孩子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目的性”的餐桌,例如干净桌、快快桌、示范桌等。
睡觉有孤独感?老师们自制了不同小标记,分别代表“我需要陪睡”“我需要一点陪睡”“我不需要陪睡”。每天午睡前,孩子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标记放在床边,让老师了解自己的状态,有针对性地给予一定安抚,帮助他们尽快安然入睡。
上厕所缺安全感?郭宗莉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不愿意上厕所。仔细观察后她发现,问题恰恰出在厕所设计上。当时的厕所里都是长长的便槽,部分孩子的大脑由于还未发育完全,掌握不好平衡感,站上去感到特别害怕,担心踏空。于是,幼儿园对厕所进行了改造,还在厕所入口转角处设置了一个洗手台盆,并装上几面朝着不同方向的镜子。事实证明,孩子们对如厕的“恐惧感”减少了,且上完厕所容易注意到镜子里的好几个自己,自然而然也养成了在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看似细枝末节的一次次创新,源于郭宗莉和同事们细致入微的观察。“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就是要想方设法给孩子们创造有意义的活动和情境,使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能够体现主动参与性。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而不是让他们被动接受。”郭宗莉首创的幼儿一日生活“活”流程,让很多家长感叹:“这个幼儿园真好,孩子今天来了明天还想来!”
初心不变,持续为“根的事业”奉献光和热
多年担任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工作的地方离中共一大会址不远。近水楼台,耳濡目染。
“每当一大会址举行一些重要纪念活动时,我都会感动不已,让我对‘不忘初心’有更深刻的体会。”郭宗莉说,教育是民生之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使命和社会的期望,而这也是她一辈子追求的梦想。
“勤于思考,乐于总结”,这是郭宗莉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
她曾历时15年,经历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课改方案实验,将幼儿发展需要研究纳入保教过程,并创造性地将“幼儿发展为本”的幼儿教育理念准确地转化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高质量保教实践。
她曾率先创建了让每位幼儿享受优质学前教育的“思优”保教活动体系,为推动学前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上海经验,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的多项教育成果奖。国际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曾评价,“思南路幼儿园代表着改革发展的前沿”。而“思优”教育的经验也被纳入国际知名教育人类学研究项目《三种文化下的学前教育》,引发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老党员,郭宗莉从园长岗位退休后仍不懈努力,为解决上海和全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以及改进幼儿园教育实践积极地开展调研,参与了幼小衔接、0-3岁托育服务和幼教人才培养等重大改革项目的决策咨询与研究指导。
为实现上海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她还创建了上海首个基于学前教育实践规律的实验、实证研究机构,主持上海长周期教育实证研究项目和基地建设,以人民群众共同期盼的“幼有善育”为使命,为守护学前教育的育人价值而持续奋斗。
人物小传
郭宗莉,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原上海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园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园长;曾受聘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儿童研究中心研究员,现被聘为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综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专家,教育部特聘学前教育国培项目专家。担任教育部和上海市幼教高端人才培养导师,曾获“上海市教育功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1.《2015年大班幼儿观察记录看这里!一辈子都在研究幼儿,她为“幼有善育”谱写了许多上海经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5年大班幼儿观察记录看这里!一辈子都在研究幼儿,她为“幼有善育”谱写了许多上海经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162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