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掷地有声的一百天——
长期困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退烧。
这是蹄疾步稳的一百天——
配套政策密集出台,配套工作迅速落实,“双减”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文发布,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之战迅即席卷全国。短短百天,“双减”力度之大,行动之迅猛,几乎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巨大的震动。
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双减”之战,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双减”之战。
第一章
谋定而动
1.擘画
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在小学课堂深耕多年的王欢委员,对教育问题直言不讳:“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制造焦虑、贩卖焦虑’……”
习近平总书记凝神静听,深有感触。“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阅览室,了解社区向青少年提供公益性课后托管服务情况。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层阅览室里,刚刚放学的孩子们正在“四点半课堂”写作业、做手工。临近端午,桌上摆着五颜六色的纸龙舟和香包,总书记看了直夸孩子们手艺好。
“孩子们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首先这件事要由学校来办,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纠正这种现象。”
一句“接得住啊”,满是关切;一句“正在纠正”,饱含期待。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在资本的逻辑下,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产品”。它裹挟着家长和学生在焦虑中身不由己,使公办学校教育体系受到猛烈冲击,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校外教育从来没有如此市场化,如此地影响、取代、干扰正常的学校教育。校外教育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影子,但现在学校教育反而成了校外教育的影子。”有专家直言。
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必须强化,不能削弱!更不能放任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再造一个教育体系。
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他强调:“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也就是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双减”之战要想取得完胜并非唾手可得——
如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如何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吃得饱”?
……
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开发布,鲜明提出“双减”方略——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保证学校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
坚持从严审批机构,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化高中招生改革……
自此,“双减”工作有了明确的路线图。
针对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意见》提出:“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这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2.开局
“双减”号令吹响,雷霆万钧。社会各方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快速反应,令出行随。
“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支持和参与‘双减’等教育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北京会见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代楷模、全国最美教师、教育世家等优秀教师代表时,对广大教师提出希望。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来到教育部后,第一个听取的就是“双减”工作汇报;第一次调研,就是去北京市调研“双减”工作。此后,他又专程前往广东调研相关情况,强调“‘双减’工作中央高度重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涉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将“双减”作为今年部党组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全力推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8月30日,新学期开学前夕,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再次发出“减负担、提质量、强督导”的强烈信号,秋季学期要推动“双减”落地见效。
这段时期,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基本构建起了“1+N”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幸福童年,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和民政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力,各司其职。
改革的重锤落在每一个顽瘴痼疾处。
以《意见》为总纲领,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备改审”、“营改非”、培训材料管理、培训人员管理、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加强收费监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建立监测机制、培训机构登记等10余个文件。对校外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机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培训质量难以保障、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等难题,开出了管用的“药方”,关紧了制度的“笼子”。
……
有学者敏锐地意识到,“双减”不仅是对矫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作出的重要部署,更是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格局进行的综合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说:“落实‘双减’工作,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提升校内教育质量,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明确教育治理的边界,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指出,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新格局的构建腾出更多空间,应在教育改革适应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认识“双减”的意义。
“唯分数论、唯升学论是我国教育问题的顽瘴痼疾,错误的评价导向是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家庭负担过重的问题源泉。《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应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可以说,《意见》的出台,将对教育生态平衡产生深远影响。”吉林师范大学教师黄妍分析。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拿下。
这是一场一刻不能停的接力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双减”之战全面打响,而如何打好开局之战,在一百天内让人民真切感受到“双减”的收获——
校内校外两翼并进,联合出击;加强作业管理、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多路突破,直指目标。
第二章
强基固本
一道作业题牵涉千家万户。从学校到家庭,一场静悄悄的“作业革命”悄然发生。
作业负担过重是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各地迅速开展了一系列部署行动。
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集结号”也一并吹起。
与此同时,各地开始向课堂教学要高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是“双减”行稳致远的“保障线”。
这种改变,来自“双减”给出的明确育人路径。
1.破解作业管理难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真正有效破解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心态。凝共识,聚合力,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家庭,齐心协力共建作业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一句段子道出了多少家庭曾经的烦恼。明确作业性质,界定各方职责成为作业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及时纠偏。各地专门下发文件,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听写批改、制作小手工、下载打印学习资料……这些五花八门的家长作业被叫停,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
截至10月底,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收到的7713.2万份家长问卷显示,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曾是作业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各个击破?
一招做减法——
在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教育集团,每间教室的后墙上都统一设置了作业公示栏,公示内容包括当天作业科目、作业量,并根据中等学生的标准,估算作业总时长。
从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到实施阶梯作业,从建立教师试做机制再到实行班主任统筹裁断制度……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真正做到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控制在合理的时长范围内。
“由于在学校把作业写完了,孩子晚上回家我们还能在一起看看课外书、听听音乐,要不就一起出去打羽毛球、跳绳,增强了孩子体质,真是太开心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卢笛说。
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信息,截至10月底,全国20.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中,99.3%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7.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94.7%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一招做加法——
在辽宁省实验学校,精品校本作业,集操作、书写、绘画、表演等综合实践活动于一体,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到一起,深受学生喜爱。
作业时间缩短了,并不代表质量会降下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背后,蕴含着一场作业观念的变革。
“如果说过去的作业像‘搬砖’,未来的作业需要基于学科中的特定知识模块、能力素质要求或学科方法而设计出一个系统的作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新翠说。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学生作业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在上海市长宁区,初中学段的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和社会实践类作业拥有不同的考核方式,社会实践类作业偏重于研究报告、汇报演出等形式,在学科作业的设计上也通过单点知识、多点知识等体现练习强度。
在浙江绍兴,一场以“多元分层,精准提质”为行动内核的作业设计改革在全市中小学迅速铺开。绍兴提出以“作业设计基本框架”和“作业设计指标体系”两方面作为作业设计改革的路径,对一课、一单元、一册教学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
……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首先想到,要考查学生什么能力,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练习等,先想明白这些问题,就知道该怎么设计作业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表示。
像备课一样备“作业”,变化的背后,凝聚了教师在作业设计中的智慧和心血,更折射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作业量分层、难度分层、形式分层、评价分层是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实验小学的分层作业方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帮扶,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让作业成为学生才能展示的平台。
从“大锅饭”走向“自助餐”,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分层作业巩固知识、收获自信,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如今,信息技术正成为提升作业质量的“利器”。
早上7:30的晨光透过办公室窗户,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六中教师曲海滨打开“教学云平台”,开始分析学生作业等级人数、出错率等数据。利用课前时间,她单独对几名作业出错多的学生进行指导。
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崂山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作业管理,实现学生作业分层、个性化指导。目前,全区39所公办中小学都有“教学云平台”,每名学科教师都能够独立使用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
作业更智慧,学生不喊累。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的教师和学生正在享受“智慧作业”带来的改变。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优化作业管理,浙江、湖南等地在运用数据分析支撑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师生负担明显降低。
2.课后服务打造全面育人“新天地”
一百天前,“双减”政策出台,对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提出细致而准确的要求——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一百天前,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对课后服务中的育人功能精准规划——研究动静结合的课后服务体系,开发特色课程,改变教师工作节奏,优化服务管理。
一百天前,每个家庭对孩子放学后的学习、生活作息做出全新调整——5点半离校,8点洗漱,8点半准时睡觉,保证充足睡眠。
9月1日,全国的中小学生迎来了不一样的新学期,走进了学校生活的“新天地”。他们惊喜地发现,每天3点半后有更加丰富的活动课程;作业不用带回家,老师每天当面批改;不出校门就能接近艺术、体验科技、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这一百天,课后服务的实施,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一次全新探索。
如何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实施?
山东省规定,学校师资不足的,可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服务;各地可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课后服务经费;可统筹安排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弹性上下班”……
如何优化课后服务安排?
沈阳市规定,每周提供5天课后服务,每天不少于2小时,放学后依次开展1小时普惠性课后服务和1小时个性化课后教育,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可提供延时服务……
如何拓展课后服务内容?
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明确,课后服务内容方面,一二年级以听故事、讲故事、看绘本、小游戏、个别辅导等为主;三至六年级以完成当日书面作业为主,后续逐步落实分层作业辅导与答疑。
“确保有意愿的学生100%享受课后服务。”沈阳市教育局局长闫凤霞道出了课后服务的“硬指标”。
课后服务质量与水平,考验着每一位教育者的育人智慧。
平衡基础与提升、共性与个性——
浙江绍兴上虞区实验小学实行AB套餐制的晚托服务,实实在在地帮学生“减掉了书包”。A套餐为“作业与指导”,保障作业时间,提高作业质量和批改效益。B套餐为“艺术与体育锻炼”,艺术课程和体育锻炼课程按单双周、班级序号单双数轮流进行,仅体育锻炼就有40多个项目可供学生选择。
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材施教——
四川省德阳市聘请专业人员,引入志愿者,研发“古蜀探秘”“德阳潮扇代代传”“陶艺”等课后服务校本课程300余种,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创新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的“服务+”项目打破空间限制,将课后服务与研学活动、劳动教育、情感教育、美育结合;带领学生“走出去”,到社区开展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课后服务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科学充满兴趣,对艺术充满热爱,对劳动充满干劲,成为了学生向内探索、向上而生的“新天地”。
这一百天,课后服务的研发,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践创新。
立德树人,课后服务拓展德育新途径——
“特级教师国学大讲堂”活动在江苏省盐城市新都路小学开展,多位特级教师提炼经典国学文化精髓,为学生开设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课程,激发文化认同,提升人文底蕴,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
启智创新,课后服务探索智育新模式——
洪家中心校是位于浙江台州椒江区的一所农村学校,今年的课后服务新开设了“双碳课程”,通过科普实验、企业研学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气候与环境变化,开展力所能及的“减碳”行动。
强健体魄,课后服务营造运动新氛围——
在安徽天长,冰球运动成为一些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之一,小队员们姿势标准、动作熟练、全心投入,一招一式都表现出运动员的风范。
涵养审美,课后服务融合美育新内容——
宁波市邀请书法、音乐、摄影、舞蹈等领域拥有专长的体艺名家给学生们讲授课程。“书法经典作品的鉴赏与学习”“音乐的魅力”“怎样欣赏摄影艺术”等课程在课后服务时段进入校园、进入课堂。
磨炼品质,课后服务开发劳动教育新形式——
“你先去浇水,我把这里的杂草清除一下。”前不久,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柳洲东路分校的学生们在学农基地上,手拿铁锹,学习蔬菜种植。这是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之一。
课后服务,激发中小学校的办学活力,探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最优配置,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这一百天,课后服务的开启,是实现“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奠基工程。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的“三点半”现象,成为众多家庭未解之难题。直面民生难题,回归教育初心。课后服务为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为家长消除了后顾之忧。
确保课后服务时间——
《意见》提出,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
“我们6点钟才下班,老师(在学校)监督小孩把作业做完,我们下班的时间也来得及接小孩,晚上回家就不用担心小孩做作业,我们就叫小孩睡早一点,早睡早起。”海南文昌市树芳小学学生家长为课后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意见》要求,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教育既要做好学科类培训的减法,更要做好非学科类教育的加法。”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引进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充实校内课后服务内容,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的“特长天地”。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成长与发展,是教育民生的直接体现。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一百天来,学校课后服务全面实施,使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营造出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
“使学生热爱运动,科学运动,增强体质,让童年拥抱自然,绽放活力,真正做到让教育返璞归真,让儿童自由生长,让童年熠熠闪光!”“我们努力改善,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课后服务所带来的新任务与新挑战,校长们的回答掷地有声,体现出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截至10月底,全国已有14.3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10914.8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9.7%;748.6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9.8%,另聘请了27.9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总体看,新学期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呈现了新变化新面貌,社会反响良好,学生学习回归了校园,回家写作业时间短了,在小区里玩的孩子多了,课后生活更丰富多彩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
一致的育人理念、一致的创新热情、一致的教育探索,这一百天,全国教育系统用实际行动回答课后服务这项新时代的教育“新命题”。
3.提质增效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张晶晶是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小学的数学老师。“双减”政策出台后,原本40分钟的课堂时间,她会留出15分钟给孩子们完成作业和消化课上学习的新知识。
讲解时间缩短,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安排,张晶晶和同事进行了更细致和全面的课前准备。
落实“双减”,需要有加有减。
一百天来,社会对于“双减”的关注和讨论从未停歇。减少了校外培训,孩子的成绩会不会受到影响?要留出课堂时间用来做检测,教师教学任务能否完成……
回答好如何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有校内“吃得饱”,才不必去校外“加餐”。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是“双减”行稳致远的“保障线”——
山东省教育厅启动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以课改带教改提质量,计划用3年努力,构建起优秀课程资源、师资支撑体系和健全的制度环境,营造出良好教学改革局面;上海市教委出台《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以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为着力点,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为载体,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
考试频率少了,个性化教学多了。信息化手段正助力以学定教在学校大规模实现——
上海市闵行区推进数据驱动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1258工程”,通过打造教育云平台,聚焦课堂教学、适应性学习、家校互动等需求,帮助老师轻松实现课前分析、课中引导、课后追踪的差异化教学;青岛市崂山区借助“教学云平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整体及个体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精准把控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从管理要效率——
南京市鼓励学校试行弹性上下班。一些学校每月一次的“任性假”,为教师送上理解和关怀;更多的教师减负清单在各地出台,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现在的教研活动更加聚焦高质量课堂的构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胡兰如此评价“双减”后学校教研管理的喜人变化。
教育不止冷冰冰的考试!破除唯分数论,重拾起教与学的乐趣、美感与快乐——
成都列出考试管理清单,严控考试内容和次数,减轻学生备考负担,坚持“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学完即考”;上海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小学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小学生学业评价实行等第制。
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做到应教尽教。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地域位置、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在教育公平的天平上失衡——
宁夏通过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应用全覆盖,有效缓解了薄弱学校特别是全区500多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难题。
回望这一百天,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委会,分学科、分领域加强调研指导。各地各校强化教研、精心备课,补齐教学短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普遍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99.1%的学校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教育部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作用,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各年级、各学科全覆盖的优质课程资源。
面对“教育减负”老问题,如何扭转“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天职使命,一个答案呼之欲出——减负不减质,减负要增责。
校内与校外齐抓,减负与提质共举。“双减”呈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全面性。
“敲鼓面—慢慢走;敲鼓边—小步跑;敲鼓环—跳一跳……”在南京市逸仙小学,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正在上一节特别的音乐课。
这是该校“萌娃成长营”系列课程之一,将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小朋友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这个为期一个学期的幼小衔接课程,从目标的设计、学习方法的变革到评价方式的创新,都在探索为儿童减少入学适应坡度、确保他们拥有良好的学校生活的开端,推动“双减”落地。
曾几何时,教育“抢跑”裹挟了家长和学生,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教育焦虑,更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巨大伤害,甚至绑架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原本节奏。
起点公平,才能让教育从“人人不堪其重,却又不得不负重前行”的恶性循环中回归基本。
“双减”启动以来,福建省教育厅出台《福建省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试点探索、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在2023年年底前建立健全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内蒙古开展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幼小“双向衔接”示范区、试点园(校)创建工作,以典型引领,推进全区幼儿园和小学到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科学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往年幼儿园大班基本都没剩几个孩子,很多都去学前班提前学小学内容了。今年我家孩子升大班,她的小伙伴都还在。”看着学校“零起点”教学通知,李女士觉得很是欣慰,“不用再被迫提前做幼小衔接了。”
让“站起来”的人都坐下,教育也就重新找到了美好。
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两个95%”的目标已经如期实现。然而,在现实中,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干部教师轮岗流动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同时也会提升社会对公办教育的信心。”今年9月,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史家教育集团总校长、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多了一个身份——革新里小学校长。
“革新里小学也从区位整体较弱的状态一跃成为了可以期待的优质资源校。”消息传开后,周边百姓无不欣喜。
打破“名校壁垒”和“学区壁垒”,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意见》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被视为推进“双减”落实见效的重要支撑。
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四川省将学校管理体制由“管学校”向“管学区”转变、师资配置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为契机,宁波慈溪区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实时评价平台,“以评促教”构建区域教育新生态;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地全面推进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
“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这样说。
把孩子从“千军万马过中考独木桥”的“军备竞赛”中解放出来!
“以前总觉得上不了好初中,就没希望上到好高中,也就不可能上个好大学。现在看,只要认真踏实地学习,在普通初中也能有很大概率进好高中。”上海家长小美对记者表示,学业竞争的减轻,让自己和孩子的身心焦虑都减轻了不少。
小美的底气和信心来自今年上海的一场改革。在《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的文件里,备受关注的“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意味着每一所学校的学生都有进优质高中的机会。
深化招生改革,调整考试指挥棒。
在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市出台的新中考方案中,增加“校额到校”名额、一些科目开卷考试、一些科目的考试取消百分制转而采用“等级赋分”的方式计分、增加过程性评价等改革举措,意味着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豪赌”,走向了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更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之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过度紧张和过度竞争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学区房价格非理性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有效防止“区域掉队”“学校掉队”的制度“防护网”织紧织牢,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效果释放出了更好的溢出效应。
而在上海市三门中学校长秦娟看来,这场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
把握改革红利,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学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上下好功夫,还需要全社会树立起“绿色质量观”——
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学业成绩如何获得。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将“双减”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重点;浙江金华市用“双减码”预警系统,用绿、黄、红三个码评估学生睡眠时间、锻炼时间、活动时间的多寡。为教师构建包含课后服务能力、家校协同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作业设计能力等多维度评价体系……
以校外培训治理为突破,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抓手,“双减”不仅是一次对“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畸形格局的纠偏,更是吹响公共教育强势回归的号角,是奏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进行曲。
第三章
攻坚克难
童年本该是听着池塘边榕树上蝉鸣的惬意夏天,本该是坐看秋千上蝴蝶停留的无忧时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个周末和假期变成了少年儿童们在家与补习班之间“两点一线”的奔忙。压弯的脊柱、疲惫的双眼、消失的笑容,让人心疼。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校外培训机构的宣传标语四处泛滥,用“唯分数”“唯考试”“唯升学”的焦虑裹挟着学生和家长,与全面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而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引发的教育乱象还不止于此。
从公办学校“挖”走名师,破坏教育生态;直接靠宣传话术包装“名师”,教育质量堪忧;泄露学生、家长信息;机构卷款跑路,家长退费无门……
改变,刻不容缓!
校外培训机构牵涉利益众多,谁都知道这是一块硬骨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资质审批、培训服务管理、从业人员管理等一系列难题、顽疾,有关部门化整为零、逐一突破。校外培训机构常态运营监管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
在北京,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门槛是“1+1+3”,即资金监管+办学许可证+三个重要文件(《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引》《校外培训机构行为规范》《北京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标准(暂行)》)。北京以此标准严格审核有合法合规的办学资质、符合办学标准的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时,东城、丰台、房山、通州、昌平、大兴、怀柔、密云等区陆续公布学科类培训机构白名单。
同样作为全国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9个试点地区之一,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一标准两办法”,为民办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准入管理、规范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同时,上海的“减”法这样做: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竞赛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进行严查严管;对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活动中出现超前、拔高、抢学等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开展依法依规监管和处罚。
教育“红线”不可碰,规范培训行为绝不“放水”。各地拿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
内蒙古自治区要求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一经发现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广西通过“查处一批、整顿一批、关停一批、取缔一批、规范一批”,切实净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市场,规范培训行为,压减培训机构数量。湖北省十堰市发布《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告知书》,严肃“喊话”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掩人耳目,利用咖啡店打游击……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抱有侥幸心理,试图披上“马甲”逃避监管。转入“地下”的隐形培训,给改革的推进带来新的挑战。
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释放明确信号:对于各种地下或变形的学科类违规补课活动,绝不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科学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常态运营监管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取得积极成效。
以北京市为例,截至10月25日,北京研制“营转非”“备改审”方案,以政策突破解决治理难题。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98%,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60%,无证机构动态清零的区达到12个。累计对120多家机构予以通报、对多名教师调离教师岗位,对多家违规企业顶格罚款1500余万元,从严从快大力整顿校外培训营销乱象,市属媒体、公共场所等全面停播培训广告。
当“双减”巨轮驶向更深阔的海域,既需要劈波斩浪的勇气,还需要细细思考,把握校外培训机构正其身的航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指导,要求实行政府指导价,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各地制定的浮动幅度,上浮不得超过10%,下浮可不限。
“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言犹在耳。
在河南省的计划表上,2021年10月底前,各地要全面摸清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规模类型、经营收入、收费标准等情况,确保成本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可参考性;11月底前,各地要统筹考虑学科类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学生家庭承受能力以及当前培训机构实际收费水平等因素,以实现降费减负为目标,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合理制定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拟订初步定价方案;12月底前,各地要按程序制定出台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政府指导价管理政策并组织实施;后期要根据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开展跟踪评估,建立健全培训收费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和收费监管长效机制。
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的举措,还写在福建、湖南、宁夏等多地的文件中。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的渠道更加畅通。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制定 “一窗受理”工作机制,实现办理材料“一窗进”,证书“一窗出”,大大提高了办件效率。
为助力培训机构“营转非”,10月,教育部再次印发文件,要求培训机构倒排工期,优化登记工作流程、加快推进工作进度。
国以人立,教以人兴。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如何更加规范?
9月,我国首份专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制定的管理文件出台。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了《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这是国家第一次以政府行文的方式,清晰表述了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身份角色和队伍构成,首次提出从业人员的结构性要求。
该文件明确,机构专职教学、教研人员原则上不低于机构从业人员总数的50%;面向中小学生、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的线下培训,每班次专职教学人员原则上不低于学生人数的2%、不低于儿童人数的6%。
“这样确切的教职比和师生比,无疑为保障机构的培训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设置了关键的约束性指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郅庭瑾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文件还首次提出建设“黑名单”管理制度,对触碰“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等11类行为“红线”且情节严重的,经查实、审核后,纳入全国统一监管平台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黑名单”管理。
与“转型”同步推进的,是日益完善的推动校外培训市场有序运行的配套政策。
自“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双减”工作台账监测指标体系、培训机构监管平台相继搭建,“线上校外教育培训巡查”专项活动持续开展。教育部会同相关部委组成暗访调研组,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实地暗访调研;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进一步规范合同当事人签约、履约行为,提升校外培训机构服务质量,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
密集出台的政策举措,如声声鼓点,警醒更帮助着校外培训市场加强自律,构成“双减”落地的背景音。
“双减”之下,校内教育生态同样要在向阳处生长。监管部门敢于“亮剑”,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坚决说“不”,坚决抵制有偿补课行为。
刀刃向内,决心何等坚定。
2021年7月,海南省琼海市某学校教师王某某和杜某某接受本班学生家长约请,对部分学生进行有偿补课。琼海市教育局给予王某某警告处分,扣发2021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年终奖,两年内不得参与岗位晋级、评优评先,调离原单位;扣发杜某某2021年度下半年奖励性绩效工资和50%年终奖,两年内不得参与岗位晋级、评优评先。
2021年7月至8月,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某中学九年级某班叶某某(班主任)、瞿某某、林某、王某某、朱某5名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有偿辅导。乐清市教育局给予叶某某(班主任)政纪立案处分、调离原单位;给予瞿某某、林某、王某某、朱某等4名任课教师政纪立案处分;对该校校长林某某进行追责。
发现一起,严查一起;惩处一个,教育一片。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回望数月前,在“双减”靴子落地之时,教育股一度集体暴跌,引起一片震动。但今天再看,政策并未把路封死,而是把迷途已久的校外培训拉回正轨——在校内教育之外,校外培训应当是一种良性的补充。
改革的阵痛过后,多彩的童年重新焕发光彩。
这个暑假,华南某城市家长李勤(化名)终于又看到了孩子的笑脸。他不再给孩子报学科类培训班,而为孩子报了10天的暑期托管。“孩子说,老师在课上引导大家开动脑筋,答对了还有奖励,因此特别期待第二天的课程。孩子回来后没有作业,我们不用因为辅导作业的问题烦恼,现在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了。”李勤从孩子的神情感觉到,他比上校外培训机构时开心多了。
国庆假期里,安徽省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家长陈芸也有了这样的感触。“这个假期,没有辅导班和大量的家庭作业,让我们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做很多事。”陈芸说,国庆假期她和孩子一起看《长津湖》、去图书馆、做垃圾分类小调查,大大密切了亲子关系。
根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对全国511043名家长的调查,“双减”政策实施后,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缓解比例更高。
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曾这样解读:“《意见》的出台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政策安排。”
如今,从孩子们更加丰富的童年生活、更加幸福的笑脸、更加健康的体魄、更加美好的亲子关系中,我们更能读懂“双减”的深远意义。
第四章
勠力同心
课后服务2小时,不仅要为家长纾困,还要守护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职业成就感。
编制、经费、补贴,一项项措施保障教师权利,让教师感受到各方的尊重。
1.强化保障
困扰家长已久的“课后三点半”难题,如今有了最优解——“5+2”,即每周5个工作日开展课后服务,保障每天不少于2小时。
2小时,凝聚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初心,激起千层浪。截至10月底,30个省份相继出台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31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748.6万名教师和27.9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到课后服务工作中。
这是一次超大规模的实践,千头万绪必须理出纲与目。
配足配齐教师的编制保障,是第一个关键处。
“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双减’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政策精神,各地要根据学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在这个方面,宁波早有谋划。”浙江省宁波市委编办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为此,宁波市县两级党委编办会同教育等相关部门,摸清底数、科学测算、系统研究,加大对基础教育“看得见”的支撑保障。今年,宁波市已核增1100余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已占宁波全市事业编制总量的31.38%。
创新之举,往往能激活一池春水。
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宁波创新实施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编制总额,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分配、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跨学段、跨学校调配成为现实。今年已有430余名高中学段编制划转至义务教育学段,编制资源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
无独有偶,在广西,一个“周转池”解了缺编之困。
今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编办、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发文,运用大数据手段统筹全区常态化空编资源,在不改变各级各事业单位编制数的前提下,把沉淀的空编使用权汇集起来,调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
效用有多大?经大数据精准测算,近6万个事业编制,全部投放到广西各地中小学,实现区、市、县全面达标。未来,还将按学年动态调整周转编制配备。
长沙市雨花区,木工、陶艺、剪纸、茶艺等系列非遗课后服务课程在40余所学校落地,深受学生喜爱。
这份课后服务“大餐”,由长沙市雨花区每年拨付16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买单。
经费关乎办好课后服务的底气。多个省市拿出专门的财政经费,对课后服务工作予以支持。
每生每年1000元,是深圳市提出的各学校课后服务专项经费预算的控制数,纳入政府经费保障。深圳市教育局明确,从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分批、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学校课后服务将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学校以及购买服务的校外机构和个人,均不得向学生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这意味着,学生可免费享受课后服务。
同样的利好也在河北省铺开。课后服务开展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53亿元。家长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孩子也能享受优质课后服务。
在江苏,这笔费用有着详细的条目。
2020年,江苏省财政对苏北地区市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的30%、年生均300元标准,共下达1.9亿元课后服务专项补助经费。从2021年起,江苏省财政将每年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列入省对市县固定补助基数,引导地方财政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做到课后服务覆盖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
今年8月,江苏省再次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可由财政全额保障课后服务经费。财力保障难以到位的地区,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按每生每学期不超过300元标准收取课后服务费。
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是党和国家心头最重要的事。
财政支持以外的课后服务费怎么收更合理?每一步探索都考验着施策者的智慧。
在四川天府新区第一小学,课后服务相关费用由家长与机构进行谈判,最终确定物美价廉的课程服务。比如一堂篮球课,校外培训市场价为100元到200元不等,但同样品质的篮球课在课后服务中收费为25元。天府一小相关负责人说:“家长的全方位参与打消了他们对课程品质和收费的质疑,保障了课后服务更好地推进。”
河南省开封市也在探索。在课后服务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下,政府主要承担场地资源、水电消耗、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家长主要承担劳务报酬成本。各学校课后服务具体收费事项、费用开支等则由学校和家长委员协商。
平衡公益性与课后服务质量,各地因地制宜,定下“规矩”。安徽省合肥市明确,对于引进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个性化课程”,由家长自愿参加并按照每生每学期不超过600元的标准承担相关费用;湖南省株洲市明确收费标准,最高不超过5元/课时,每天不超过10元;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分段收费,第一时段收费每生每月不高于50元,第二时段每生每月不高于80元……
2小时,不仅要为家长纾困,还要守护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职业成就感。
不能让为家长分忧的“惠民工程”建立在教师的“无偿劳动”之上,已是社会共识。
今年,江苏、广东深圳、甘肃兰州等地陆续出台相关文件,确定了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的补贴标准。深圳市提出,对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按照每人每次不低于150元、不高于3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江苏省则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在法定工作日课后服务报酬按照每课时不低于60元的标准核定发放。
“目前学校教师课后延时服务的补贴为每课时75元,购买服务的指导价格是每课时300元,每名教师平均一周有4个课时,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较高。”深圳市龙华区龙华第三小学校长费聿玲说。
2小时,传递着教育的温度,因此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小学班主任在校时间普遍在11个小时左右,批改作业、备课等工作都要下班后在家进行。”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张义宝坦言,尽管教师都积极参与了课后服务,但教师责任重、压力大,需要给他们“松松绑”。
自新学期开展课后服务以来,张义宝和学校管理层反复商讨,最终制定了人性化的管理举措,实行弹性工作制、设立临时宿舍、开展心理疏导等。
北京市通过错休制等方式积极探索弹性上下班制度,保障教师权益。“学校发挥全体教师力量,校长和年级主任一起参与,轮流照看班级,这样可以让班主任和主课教师有更多的弹性时间。”北京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执行校长梁小彤说。
在浙江省金华市,“无理由休息日”是很多学校的“标配”。金华市武义县武川小学校长胡爱萍介绍,学校给每名教师发放“时间银行储蓄卡”,将晚托服务时间折算成时间积分,存入该储蓄卡中,用储蓄的时间积分兑换零星小假。教师的“微心愿”也可以说给学校听,学校还为加班教师点外卖、订蔬菜鱼肉。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
改革还在向着更深处进发。浙江省课后服务内容更丰富了,包括放学后托管服务、初中晚自习服务、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暑期托管服务以及为在校学生配套提供的就餐服务等;辽宁省每年9月邀请家长到学校体验课后服务内容,参与学校管理;山东省日照市加强课后服务督导检查,坚持开门问计,收集的1.46万条建议,将拼凑出人民群众心中最渴望的课后服务景象……
2小时,2小时,2小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每一份用心的奉献与探索,都将成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生动的注脚。
2.四方协同
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独角戏”,“双减”好生态的营造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协同,形成统一战线。
除风险,保平稳。作为系统工程,“双减”不只关乎一校一生,更牵动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不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下策。不回避、不逃避,“双减”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回应突出的社会矛盾:
仅以北京12345热线统计为例,“双减”政策出台后,7月25日至27日中午,涉及培训机构退费、“跑路”的相关诉求就达到1084件。“退费难”的根源在于资金监管难题,那就从源头出发解决。北京出台预收费管理办法,建设监管平台,开展“冒烟指数监测”,防止机构“卷钱跑路”;上海已有12家商业银行参与银行定期划扣机制的试行推广工作,以新型资金监管机制,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你想从事一线教学还是管理、行政岗位?你的期待薪资是多少?是否打算留京工作?”今年8月,北京朝阳区人力社保局通过电话与教培公司分流人员进行电话摸查,为他们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解决培训机构分流人员再就业难题。
“孩子回家基本没有作业了,但是会不会更沉迷游戏了?”面对“双减”,家长和社会都有疑虑: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后,如何引导孩子把“多”出来的时间用在有趣有益的事情上?
一招防——
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最严游戏监管令”,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游戏企业推出新举措,通过限制游戏充值消费、严打身份冒用等,加强对未成年用户保护。
一招拓——
上海徐汇区向学生、家长免费开放40所学校体育场地,通过预约即可在周末享受运动场上的时光;暑期,温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拓展服务,增设了亲子绘本阅读、亲子瓯绣等家庭教育类活动,推出声乐、科技、非遗等为主题的暑期系列特色公益活动20余场次。
汇众智、强合力。
没有优质课程?联合省直有关部门,江苏省在南京市5个区开展了科学家、院士、体育教练员和专业人士参加课后服务试点工作,首批免费向学校推送462门优质体育和科技类课程;山东省日照市组织开展少年宫进校园、体育艺术科技工作者进校园、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园服务活动,实现了校内外联动。
缺乏师资力量?今年暑假,华东师范大学有248名学生加入上海市爱心暑托班志愿者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中共党史等多学科专业优势,组建跨学科的团队,精心设计、反复打磨,为爱心暑托班打造精品课程。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小学邀请即将退休的教师加入“源泉银龄教师‘双减’课后辅导中心”,协助进行课后服务;诸暨市关工委进一步发挥“五老+志愿者”工作队伍的作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自然教育。
没有活动场地?闷热而漫长的暑假中,珠海市斗门区的村里娃多了清凉好去处——乡村“复兴少年宫”。借助志愿服务力量、设计系列特色课程,今年暑假,斗门区已开展近700场乡村“复兴少年宫”主题活动,累计吸引超过3万人次报名参加,为农村孩子的快乐成长、实现梦想带去了更多可能。
……
曾经,走在湖北省赤壁市书院路上,马路两边五颜六色的校外培训广告大煞风景。“双减”政策出台后,当地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排查、集中整治,全市户外广告乱象得到扭转。环境优了,老百姓的心舒畅了。
“‘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将查处无证办学违法行为、关停无证办学校外培训机构作为执法重点。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对无证办学违法行为立案141件,责令63家无证培训机构停止办学;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广告专项治理,公开曝光多起教育培训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查处价格违法及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并对多家机构开出顶格处罚。
社会各部门协同发力的同时,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是否支持“双减”直接影响着这项工作的成色。
“您希望社区(村)提供哪些家庭教育支持服务?”“您认为自己教育孩子的困难在哪里?”针对这些“双减”背景下家长们重点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江苏省南通市妇联结合实际,开发了“家庭基础档案表”线上填写小程序,通过一户一档“家庭档案”的建立,有效收集一批家长们亟待解决的家庭教育问题。
精准调研、个性化辅导,全国多地的妇联、社区居委会等机构积极行动起来,有的放矢地解决家长关切问题,指导家长更好地了解子女的需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让孩子上补习班,学习成绩退步了怎么办?”“孩子早早做完作业,回家不知该干啥?”学校给学生减负,家长给孩子增负,曾是以往减负过程中陷入的怪圈。如何帮助家长缓解教育焦虑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广州,市教育局专门召开“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工作研讨会,请来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市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家长代表共聚一堂,聆听家长焦虑,直面工作困难,探讨解决方案。
在山东高密,教体局聘请特级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优秀家长30多人担任辅导员,开设家教基础课、专题课和咨询课,举办70多场公益讲座,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家教需求。
为了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北京市地坛小学开设了班主任接待日。家长在家庭教育辅导中遇到了瓶颈,可以主动约班主任,征求班主任建议;班主任也可主动约家长到校深谈,找到问题的根源,家校携手,正确引导学生。
减轻学业负担,不代表减去父母的责任,与之相反,它考验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智慧。父母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家校共育机制,通过开展常态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助力家长提升科学育儿素养。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社治委、妇联正式联合推出“4C家长”培训制度,首次对合格家长的基本标准、培训课程、能力评估等进行量化和明确,进一步完善家校社三方协同家庭教育长效机制;浙江省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达到一定积分后给家长颁发不同等级的“家长执照”,待时机成熟时在全省推行。
家长教育大讲堂、家长教育沙龙、家教名师校园行……在北京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举办了一系列面向家长的品牌活动,为家长全面正确解读“双减”政策,转变家长成绩至上的旧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新理念。
家长不仅仅是学习者和受益方,也是家校社协同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在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小,家长走上了讲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补充力量。学校根据家长工作的性质,利用“家长百家讲坛”为学生学习不同领域知识开展讲座,课程内容涉及科技、消防、体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形成由专家团队、教师团队和家长团队共同参与的1+3模式。
入校晨检、义务讲座、活动护导……天津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开设了一系列家长志愿岗位,让家长加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来,不仅普及了科学育人观念,也打消家长们的顾虑,拥护、支持、参与学校“双减”工作。
……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这一百天的答卷,昭示着“双减”之战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统稿:本报记者 高毅哲 参与采写:本报记者 张东 焦以璇 林焕新 梁丹 见习记者 张欣)
1.《【5以内的单双数大班教案】百日答卷——写在“双减”政策实施一百天之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5以内的单双数大班教案】百日答卷——写在“双减”政策实施一百天之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18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