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观赏牡丹的习俗。第一句,牡丹的“妖无威仪”、“净无情意”,衬托出牡丹的高标准和美丽魅力,使牡丹具备妖、纯、威、情四大资质,成为最美的花。第二句用“花开时,京师动”这句话来表现人们出来观赏牡丹的热闹场面,以此来赞美作为恋人的牡丹之美。该诗以拟人、对比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作为花界“真正国色”的地位,真实地展现了当年北京牡丹花盛开引起轰动效应的场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理想的人格精神。

原创作品

欣赏牡丹

庭前的牡丹妖娆艳丽却乏骨,池中的荷花清雅干净却乏趣。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美人,到了花期吸引了无数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白话翻译

院子里的牡丹花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荷花光洁,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才是最美的花。花开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创作背景

牡丹是中国的名花。它在晚春开花,它的花又大又漂亮。到了唐代,高宗和武侯从汾津(今陕西汾河流域)被移植到北京,玄宗仍被视为珍宝。这首诗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地点,《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由陶敏和陶宏宇注释,根据李正风在诗中的“国色”,推测这首诗是大和二年(828)至五年(831)在长安所作。屈退元《刘禹锡集笺证》认为这首诗写于作者重入长安时的唐大河;高志忠《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这首诗是与《浑侍中宅牡丹》同时写的;吴刚、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怀疑这首诗是永贞革新时期写的。

1.《刘禹锡在牡丹这一形象上寄托了什么 刘禹锡在牡丹上面寄托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刘禹锡在牡丹这一形象上寄托了什么 刘禹锡在牡丹上面寄托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32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