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原意是美丽的歌,通常则译作“美声唱法或美声歌唱”,是指17和18世纪之时,注重音色美的一种歌唱方法。

  美声唱法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低是其特点之一,因此,这种唱法能产生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同时又具有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此外,美声唱法还十分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这些也是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的形成:

  美声唱法的形成和歌剧一样,起始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艺术集团。当这个艺术集团以挑战性的姿态酝酿歌剧的时候,实际上也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歌唱方法,即“美声唱法”。卡奇尼成为这一唱法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并对这一新唱法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594年,世界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诞生后,意大利作曲家佩里与卡奇尼合作写了第一部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乐谱的歌剧《尤丽狄茜》。佩里和卡奇尼的歌剧,音乐是以单调的朗诵调为主,中间穿插着合唱和舞蹈。后来,在意大利作曲家蒙泰韦尔迪的歌剧中,他将佩里、卡奇尼式的单调的朗诵调加以提炼,使朗诵调的音乐语言变得较为丰富,并获得了匀称的形式,从而预示了歌剧中咏叹调的诞生。在他的歌剧创作中,也已初具了a-b-a结构的咏叹调形式。在斯卡拉蒂的歌剧创作中,确立了具有丰富旋律的a-b-a形式的咏叹调在歌剧中的中心地位。咏叹调作为一种独唱形式,往往被安排在戏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以现剧中人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它是歌剧中的核心段落。咏叹调的演唱,注重优美的音质和华丽的演唱技巧,在这方面的要求往往胜于戏剧表演。在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中,戏剧表演与乐队伴奏均屈居于从属地位,剧中不用传统的合唱及芭蕾场面,而是用高度发展独唱技术。由于独唱的咏叹调要求歌唱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优美的音质,因此,一种新风格的发声演唱方法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美声唱法”。

  17、18世纪,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是阉人歌唱家。他们用美声唱法把正歌剧推向了颠峰。因此,这一时期在音乐史上被称为“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在18世纪,托西和曼奇尼分别发表了有关美声唱法的论著,对这种唱法作了详细的阐述。

  西班牙声乐理论家——西亚

  美声唱法在意大利至19世纪而臻于极盛。著名的西班牙声乐教师、声乐理论家加西亚,对美声唱法以及美声学派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但随其父、男高音歌唱家老加西亚赴美国等地巡回演出,而且结合自身的体会,专门研究人体与发声的生理学问题,并于1841年4月向法兰西科学研究院提交了论文《关于人声的研究报告》。1847年,他又出版了《歌唱艺术论文集》。1855年,加西亚发明了喉镜。喉镜对观察和研究人在发声时的生理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利用喉镜观察及自己多年教学与演唱的实践,发现并认为演唱时声带闭合不良,是声音嘶哑、漏气、音色不明亮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声门冲击’’的理论。当时的声乐界,很多人由于对“冲击”一词的理解不一,以为他提倡用喉音起音。后来,通过他的教学成绩以及他于1894年发表的《对歌唱的一些体会》,他的理论终于被声乐界理解并接受。从此,打破了美声唱法学派的“口授”传统,加西亚从事声乐教学75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他是19世纪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典型代表。

  美声唱法自产生以来,其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一直随着时代以及所演唱的作品的发展而发展,这种演唱方法由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是歌唱艺术中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唱法之一。

1.《阉人唱法 意大利美声唱法专业的基本常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阉人唱法 意大利美声唱法专业的基本常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4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