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
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来自生活,良好品德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经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唤起内心真正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应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关注生活,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引领生活的过程中,自我构建道德情感、道德经验、道德意识,形成法治思维。以下是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组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的教学策略。
第一,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前提。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营造的和谐愉快的气氛可以使学生敢于说真话、表达真心,也可以使教师们引导学生们走上箭,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要求师生在人格平等、互动中民主、相处的气氛中和谐。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互契合,形成师生相亲相爱的真挚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们的教师要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欣赏鼓励学生,宽容学生。
第二,以《生活事件》为教材。
副编版小学道德和法治以“生活事件”为基本素材组织教材。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主体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态,包括生活主体的言行,是生活主体的主动或被动处境。因此,我们在组织教育时也要以学生周围的“生活事件”为教材。这样可以解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生活事件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包含核心价值,具有价值导向性。以教材为基础的“生活事件”反映了儿童成长带来的道德基本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生活事件经过教室解剖和晋升,成为孩子们反思生活的“镜子”和构建自我的“营养”。
例如,在教授《我们班他们班》的时候,我们围绕刚刚结束的班级拔河比赛和朗诵比赛展开了课程,讨论了比赛中的班级竞争和团结。教授《我们神圣的国土》时包括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我介绍了国庆70周年阅兵群众游行中的各省彩车,这一生活事件。就像认识家庭成员,知道我国省级行政区一样。教《国家机构有哪些》的时候,从我们周围的乡镇政府、派出所等生活事件开始。
三、以生活情景介绍教室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课。不仅可以具体化和可视化所学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内在动力。同时,加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感性、亲切性和实用性。
比如在教《做个“开心果”》的时候,首先请学生上台讲笑话,活跃课堂气氛,适当切题。教《家庭的记忆》的时候,我从每个学生带来的全家福照片中带来了新课,学生沉浸在幸福的气氛中梳理家庭成员的关系,展示自己调查的自己的“家庭史”等。在教《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时候,引入1分钟的公益广告视频“法律在我们身边”。在这段视频中,它将法律形象生活化了。登山的时候需要电缆,在工地工作的时候需要安全帽,学游泳的时候需要游泳圈,开车的时候需要安全带。这种引入可以快速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第四,以生活教育构建课堂
新课程标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氛围下完成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索,共同学习、分享快乐、共同发展。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倾听学生的声音,把握他们的心理矛盾,让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体验,从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作为人学习,帮助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抓住好时机,组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引入生活,让生动的生活进入课堂教育学生。
在教授《生命最宝贵》的这门课上,我安排了“体验生命的困难”、“爱惜身体、珍惜生命”等生活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生命、珍惜身体的意识。教《我能行》的时候,我和害羞的学生一起表演节目,和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一起完成长跑。教《我是一张纸》的时候,带着学生学习造纸。通过这些活动,教育融入我们的生活,生活变成我们的道德和法治教育。
第五,以生活经验深化教育。
道德和法治教学改革的突出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不是给他们现成的结论。(约翰f肯尼迪,教育)这种熏陶必须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教师必须努力恢复社会生活的状况,必须为学生“模拟”社会真相,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围绕问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在这种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由于学生们面对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会随着问题的加深形成情感的共鸣,从而获得情感的升华。因此,在我们组织教育时,我们要面对学生生活,创造多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接近生活的情况下感受、体验、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法治专权”时,我们用模拟法庭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法律的正义、威严和对弱者的保护。在教四年级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时,我们让学生与父母进行角色交换,体验父母的辛苦。教书
学三年级《走近我们的老师》时,使用职业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当一天“小老师”,这样使学生真正走近了老师。道德与法治课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帮助”不是代替,不是一种强制命令,而是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这样才能内化成学生内在的心理品质。那种脱离了生活单纯的说教,能够让学生记住道德知识,但很难升华为自己的道德情感。
六、以回归生活来拓展课堂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显著特点,学习是为了应用。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用学过的理论指导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这对学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的程度,又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情感得以升华,知识得以应用。因此,当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学会一定的道理后,就要回归生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以知导行,以情促行,知行合一,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包饺子、亲手书写春联,以及在元宵节亲手制作灯笼,让学生们度过了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在学习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后,我让学生与妈妈一起帮爸爸戒烟。学完了《安全记心上》之后,让学生寻找学校、家庭和社区中的安全隐患,并提交给相关人员。这些活动使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并在生活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泉,教师要时刻将生活源头活水引入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堂小天地变成生活大舞台。从而彰显道德与法治的魅力,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1.《【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生活德育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生活德育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39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