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系列访谈解码]
编辑: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了“中国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学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相关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力量从数量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突破积分向提高系统能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取得了重大进步。为了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光明网解码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系列采访,就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基础研究中的问题解决方法等问题采访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国芳少将。
中国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光明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你感觉到的我们最大的成绩或变化是什么?
王一芳:我认为有些方面比较突出。第一,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整体性、结构性的重大变化,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二,我们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在过去10年里一直在稳步增加,科技创新各方面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第三,创新成果不断产生,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特别明显的例子是,2012年,我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了振荡概率。我们当时想邀请外国媒体参加我们的记者招待会,但他们没有积极性,所以一个也没来。但是最近几年情况完全不同。很多外国记者持续关注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希望跟踪我们的进展,期待我们的成果。这表明,中国创新领域的成绩足以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提高科学技术的原创能力需要很长时间
光明网:如你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同时,我们认识到,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后发追赶型国家,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在你看来,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芳:我国和最发达国家创新能力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主要表现是,我国在“从0到1”的颠覆性概念、思想、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仍然很少。这些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需要长期努力。目前,我们的研究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了国外的平均水平,但在最高位、最原创的思想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我们的论文产量居世界前列,但真正有独创性的研究文章比较少。对原创文章贡献度的评价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影响力。从公众可以理解的表现来看,我们离诺贝尔奖还很远。诺贝尔奖并不代表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原创能力的短板。(威廉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报道))而且,如果说这种差异有多大,这是定量的,难以表达的。事实上,我们的发展开始得比较晚,所以肯定不如西方发达。中国的科技创新要达到世界前列,必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的科学家想成为领域公认的权威专家。也需要时间。相应地,导师的水平也会直接影响科研团队的水平,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会有不小的差异,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到下一代人可以缩小差距,甚至可以赶上。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光明网:目前有观点认为基础研究离实际应用很远,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应用研究,服务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基础研究在整个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王芳:我认为基础研究是根源。我认为只有掌握了根源,才能不被别人吊死,才有机会自由发展自己的科学和技术。(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如果不通过基础研究明确科学原理,技术开发就是被动的水。技术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如果永远跟随流行,永远放慢反驳者,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就不可能实现超越。只有提高原创能力,实现更多的“0到1”突破,才能解决“脖子”问题,占据发展中的“桥头堡”和“制高点”。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互补,但我们现在实际上并不均衡。如果要引导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平衡,国家的投资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很简单的道理,国家经费投入多了,自然这个领域就会飞速发展,投入少了,自然就会增长缓慢。因此,推进基础研究推进“大江大河”,国家要发挥导向作用,通过多渠道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更多地支持基础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加强基础研究的重点是下放权力和赋予能力
光明网: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但现实中,以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性大、成果慢、成果转化困难为由,我国基础研究领域仍然相对薄弱。你认为能切实提高基础研究地位吗,疼痛在哪里?该怎么解决?
王芳芳:基础研究不能功利化,需要长期积累,长期稳定的投入,不能有波浪性的变化。一项研究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也可能需要个人和团队的训练和努力,如果中间有短暂的中断(例如人力流失),可能会牺牲前期投入,因此必须有长期稳定的支持。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些人可能认知有偏差,希望基础研究能迅速产生相应的应用成果。(威廉莎士比亚,《泰晤士报》,《科学》)这显然是不现实和不恰当的要求。基础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有10年、20年、更长时间等待的耐心。一方面要有足够宽容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全方位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坚定地加强基础研究。
目前,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经费上的投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也存在不少差异。中国的基础研究投资是R & ampd投资只有6%,而发达国家通常只有15%至25%。如果这种差距继续存在,我们的基础研究很难在短期内做出特别大的改善。我们说:“给足够的钱,放手。
”,才能促成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问世。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更多是一种完全基于竞争的管理体制。课题组一般直接到科技部、基金委等政府相关部门去申请经费,相当于部委直接管到课题组,研究所或者大学缺乏发言权。应该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兴趣,鼓励科学家自主选题,让真正的专家能够有权决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着急做,应该怎么做。如果给了科研单位稳定支持以及决定权,科研单位都做到“守土有责”,科研人员就能更加心无旁骛地做一些有价值、需要长期支持的研究,以及难的、大的题目。
中国与国外在高能物理研究上的差距正在缩小
光明网:能为我们介绍下目前在高能物理领域,有哪些已经完成或即将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吗?您对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有何展望?
王贻芳: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刚刚完成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一些项目正在开展建设,比如说江门中微子实验;还有正在规划的未来实验,如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等等。在这些重大科技项目的不断涌现下,中国与国外在高能物理研究上的差距正在缩小。
未来,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想真正走在国际前面,还是需要更多支持,尤其是资金投入。因为高能物理的研究必须依赖装置,它的实验成果必须依赖装置。我们希望在各个领域能有一批国际领先的装置,从而奠定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领先的基本地位。
青年科学家不要关起门来“自我陶醉”
光明网: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结合您自身科研经历,您对当下青年科学家有何寄语?
王贻芳:我希望这一代青年科学家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站位要高一些,要把自己放在国际的大舞台上去比较、去竞争,向国际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看齐,不要关起门来“自我陶醉”“自我比划”。无论是和我们三十年前的科研待遇相比,还是与国外相比,我们的青年科学家,特别是国内顶尖青年科学家的压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相反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开阔视野需要提高。希望更多的年轻科学家有纯粹的好奇心,在重大科学问题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光明网记者刘梦甜采访整理)
相关链接:
【思享家】从追赶到超越,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思享家】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思享家】更好发挥企业在创新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1.《【初中生兴趣科学感悟作文】王芳院士:保持纯粹的好奇心,为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初中生兴趣科学感悟作文】王芳院士:保持纯粹的好奇心,为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6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