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宾退录名言】人生哲学经典语录200篇:我很好地培养我的豪爽精神

那一刻,这一刻也是

名门的诞生

彼得1点,这是2点1点。五百年必有王三兴,其间必有著名的太子四。

——-公孙酋长

读完整个名句

1彼得:以前。二李:现在。三王:也就是说,行王道的人,王道是国王的路。四位世子:辅佐国王,德行声明都是世人推崇的贤人。

以前是一种情况,现在是另一种情况。从历史上看,每500年就会出现一位圣王,其间也会出现辅佐圣王的贤人。

名门的故事

在全国诸侯中,孟子最有力地认为齐国是效法周朝、统一中国的国家,特别是齐威王在位36年、齐宣王在位19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齐国的全盛时期。孟子想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推进“王天下”的政治理想,他确实对齐国充满期待,但最后的结局只能说,孟子和齐国无缘。

这篇文章的故事是孟子第一次访问珍娜。齐威王当时登上了打败魏惠王的兴致,对孟子这样的学者的访问不太感兴趣。齐威王发了邀请孟子上法庭的话,但有个性的孟子也表现出学者的毅力,委婉地拒绝了。因此,双方实际上没有见面,也没有对话,孟子离开了齐国,前往其他国家。

在路程中,孟子的学生认为老师受到这种待遇不高兴。孟子说:“那一刻,这一刻也是。”现在的形势和以前不一样了。每500年,明军辅佐一个明军的智者也会出现,但从周朝的开国到现在已经有700年了,按道理,圣贤会出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孟子得意地说要太平天下,现在除此之外还有谁?他感受到了这种天意,怎么会不高兴呢?

多年来新说名句

汉代道奇的文学家东方朔著有汉部名著《答客难》,以“客人”为中介对话的主人公。这个“客人”嘲讽东方朔棋王《博文辩志》,为什么不能像苏张仪一样以极人身为威?东方老师叹了口气。“那时候,这一刻怎么能一样呢?”时代不同了,怎么会有同样的结果呢?

汉代末,刘备、关羽、张飞结成李家兄弟后,他逃到朱万那里讨伐黄建执政党。当时有一个执政党叫韩忠,寡妇没能战胜群众,从城市派人投降,但朱万不同意。刘备告诉朱军,当时汉高祖获得天下的原因是可以招募胜夏顺。朱万立即回答说:“那一刻,这一刻也是。”汉高祖起义在天下大乱的时候,需要以附加奖励的方式聚集有意义的人,但现在黄建党人在天下统一时造反,只要遇到障碍,就选择投降。所以法院一旦接受,就等于养虎为患。(333

目前最火爆的“此时此刻,那时”现象在演艺界。在林志玲引领模特备受瞩目的风潮中,许多搭便车的“名模”崭露头角,成为与众不同的明日之星。另外,所谓的名媛淑女们也开始作为商品模特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微风广场的孙润和力霸集团王玲玲的千金。普罗大众的口味变化无常,变化无常,这正是创造“此时也是那时”的最佳推动力。

今天的世界,除了我,还有谁

名门的诞生

孟子说:“丈夫不肯平天下。如果要平定天下,今天的世界,抛弃我1,还有谁?(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我怎么会毫不犹豫呢!”

——-公孙酋长

读完整个名句

第1辑:放弃,消除,消除。

孟子说:“天大概不想太平天下。如果想和平治理天下,今天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我为什么不开心?”

名门的故事

“抛弃我的人”是朗朗上口的成语,其根源来自孟子的这句名言。孟子和忠宇一起离开齐国时,忠宇认为孟子受到了不敬的待遇,所以心情不好。孟子不仅不这样,还平心而论道理,忠恕道。平治天下,抛弃我,抛弃谁?乍一听,孟子以为自己充满了傲慢,其实孟子把天下的大任者放在了自己的肩上。然而,当齐威王遇到这样一位不懂得人才的君主时,孟子的“抛弃我的人”多少有点自我嘲弄的意思吧!

“抛弃我的人”充分体现了儒家理论入世的性质,参与政治是改善天下社会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秦朝大统一帝国出现之前,对政治参与的经验有限,国王是否以“专业理论”辅佐国政的需求也不清楚。因此,在“百家争鸣”时代,能够获得王毅最大利益的“专业理论”当然会得到最受欢迎的眼神。孟子即使有不让步的气魄,《民贵军警》的旗帜对当时为了争夺天下而经常牺牲老百姓利益的国王来说似乎太不顺眼了。

多年来新说名句

韩高祖要另立太子,吕后去找张良商量对策,策动四位八十岁的老人,跟着太子去韩高祖庆祝生日。石干,这四位高德权的人表示,这位太子“仁孝、孔敬爱史、天下不延长脖子,想成为太子”,成功阻止了韩高祖设立单独太子的计划。后来,韩高祖把当时是太子的韩惠帝形容为“虹口区,一举两得”。羽毛已经就位,横跨整个世界。“很难动摇。韩高祖的赞成语和孟子的“如果想平定天下,今天的世界,除了我,还有谁?“”确实有异曲同工的妙处,但汉朝时真正有“我是谁”野心的人是韩高祖自己的妻子吕后。(莎士比亚)。

清代刘璋在曾国藩上写了文章《三国演义第二回》篇,其中“我面向学者,以高正林先生为宗宗,……。我读了那本书的话和附庸校花,毅然守先后,抛弃了我谁的意思,多么强大。”(莎士比亚) (温斯顿。)“曾国藩称赞高正林的文章内容,保存前人的成就,等待后人继承发扬的任务,有‘不要丢下我不管’的野心。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如果没有天下之忧,不肩负天下“想我的人”的宏旨,怎么能说这么深的道理呢?

法高山圣严法师自叹说:过了40岁后,对日本发火了。

留学,就是抱着发扬佛教、“舍我其谁”的志向,终于取得博士学位,回台湾之后并成立中华佛学研究所。《慈济月刊》第391期的“取经之行”这个单元中,有一篇小短文《赈灾,慈悲与智慧的锻炼》,让人读后心中充满慈悲。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新手成老手,老将带新兵,在拔苦予乐的菩萨道上相互扶持,在超凡入圣的修行路上相互成就,舍我其谁。”如果我们不像圣人一样有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胸襟,也要有平凡人圆满布施天下万物、舍我其谁的智慧。

有为者亦若是

名句的诞生

舜何人1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滕文公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何人:什么样的人。

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像舜一样!

名句的故事

话说滕文公以世子身份奉命出使楚国的去回程中,都特别前去拜见正在宋国的孟子。滕文公的去程,孟子以尧舜之道为例证,对他阐述施行仁政的道理;滕文公的回程,孟子引用颜渊说过的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来勉励滕文公师法尧舜之道。

缘起于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的辅佐,写下“尊王攘夷”的历史地位,孔子对此推崇不已,也希望自己能够辅佐圣君、施行仁政。孔子这样的政治抱负也泽及于他的弟子,都期许能成为像管仲、隰朋一样,获得一位圣君的赏识。而根据史籍记载判断,齐桓公四十一年时,管仲、隰朋离开人世后,齐桓公便不若以往明君之姿,霸业也开始走下坡。可能是受这样的历史背景影响,让颜渊感叹圣君的消逝,有感而发地说出:“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十三经注》,阮元刻本)

孟子用这句话鼓励滕文公,言语之间充满“大丈夫当如此耳”的气魄,滕文公多少也不负期待,尔后几乎每事必向孟子请益。只是对于一个事齐事楚都无法自己决定的国家而言,怎么会有能力施展孟子宏图大志呢?

历久弥新说名句

宋朝知名的文人范仲淹,他的儿子范纯仁颇有乃父之风,从布衣官至宰相,抱持“忠恕”作为他处世的态度,也以此教育他的子弟。他曾告诫弟子说:“六经,圣人之事也,知一字则行一字,要须‘造次颠沛必于是’,则所谓‘有为者亦若是’尔,岂不在人邪?”意思是说,六经是记录圣人的言行,知道一个就去奉行一个,不论在任何世道不安的局面,也要能够把持去行圣人之道,所谓“有作为的人就应该要这样”,不就是端赖个人的选择吗?(《宋史·范纯仁列传》)

除了范纯仁把这句话作为教育子弟的标准之外,我们所熟知的《三字经》当中,便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唐朝立志当清官的刘晏,七岁时就通过童子科的考试,他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因此做了翰林院的正字官。所以虽然年纪小,只要勤勉努力、奋发向上,也可以像唐晏一样有所作为。

有为者,果真亦若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你自己选择放弃自己!

不直,则道不见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1矣。不直2,则道不见3;我且直之。”

———滕文公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见:读jiàn,见面的意思。2直:纠正。3见:读xiàn,通现、显现的意思。

孟子说:“我今天可以见他了。我如果不纠正他的想法,儒家的道理就无法发扬光大;我还是直接纠正他。”

名句的故事

有一个墨子学说的信徒叫做夷之,他透过孟子学生徐辟的介绍,要去求见孟子,不巧孟子生病了。过了几天,夷之又请徐辟代他转达求见之意。孟子得知后便觉得一定要见见夷之,因为他认为墨家主张“薄葬”,对于丧事的办理应当节俭用度,可是夷之却“厚葬”他自己的父母,这与夷之所信奉的墨家理念是相反的。

徐辟将孟子的话转告给夷之。夷之辩称:“爱护世人并没有亲疏等级的分别,我不过是先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徐辟将这话传给孟子,这下可让孟子抓到矛盾之处了。孟子发现,夷之信奉墨家的道理,却做出跟墨家学说相反的行为,却还坚称是从自己父母实行兼爱的主张。孟子接着发挥他说故事的功夫。

孟子说,古时有个人不埋葬自己的父母,将父母的遗体随意放在荒郊野外,后来经过这个地方看见野兽、鸟虫聚集在尸体上争食,这个为人子的看到这种情况,不禁感到不忍心,于是赶快将父母下葬。孟子认为,如果这样做是对的,那么为人子女的之所以选择厚葬自己的父母,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徐辟听完后告诉夷之,夷之很失望,只说:“孟子已经教导我了。”夷之最大的错误在于,一方面信奉墨家的学说,另一方面不知不觉地做出儒家的主张。至于孟子,只是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比喻,便将儒家的道理“孝”显现出来了,真理果真是越辩越明。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不直,则道不见”,足见孟子体认自己身负儒家学说的发扬重任,也让孟子的口才发挥到极点。西洋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世称“街头哲学家”,也喜欢在街头与人对谈,透过讨论的过程找到所谓真正的智慧。而在古希腊时期还有一个哲学学派称为“诡辩学派”,顾名思义这个学派的哲学家口才一定很好,而他们也喜欢透过演讲的方式说服群众,最注重的理念也是围绕在政治领域。事实上,诡辩学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政治人物,而不是辩驳知识真理。

中国有一部重要的史籍《战国策》,该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于游说各国君主或互相争辩时,所提出政治主张、外交策略,全书完整呈现战国时期之谋臣策士无与伦比的能耐。这些策士,也是“不直,则道不见”,让他们的主张充分应用在当代社会。例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不仅文辞畅达,更是比喻不断、条条精彩,不仅解救自己被逐的困境,还将他所侍奉的秦国推向另一个历史高峰。

汉朝东方朔一次得知,汉武帝要处死杀了上林苑的鹿的猎人,群臣为了讨好汉武帝,都附和着说此人该杀。东方朔则不以为然,心想居然要为了一头鹿杀掉一个人。他灵机一动便告诉汉武帝:“这人应该让他死三遍。第一大罪,他让陛下为了鹿杀人;第二大罪,他让天下都知道,陛下重鹿轻人;第三大罪,当匈奴来侵犯时,便可用鹿去驱杀敌人。可是如果鹿死了,人也死了,谁去对抗敌人呢?”汉武帝听完后知道是自己的决策错误,便放了猎人。东方朔的辩才及时纠正了汉武帝,让他明了为人君的道理,也救了无辜的猎人一命。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名句的诞生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2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耘:除草。2非徒:不但,不仅。

普天之下不以拔高禾苗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进行田间管理是无益处而放弃不干的,是不锄草的人;用外力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便是那拔高禾苗的人,只是这样做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伤害它。

名句的故事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这句话,是孟子在对公孙丑讲述如何“养浩然之气”时所举的一个例子。

有个宋国人由于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因此便用手去提禾苗的顶端,试图将它拔高,好能够早日收成。在他好不容易将整个田中的禾苗都拔高并且疲倦至极地回到家里后,他迫不及待地告诉家人:“我今天真是累坏了,但这都无所谓,因为我已经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听到父亲这么说后,连忙跑至田中探望究竟,却发现早上被父亲所拔高的禾苗,现在已经完全地枯萎了。

孟子在说明“养浩然之气”时,之所以语重心长地讲了这个“拔苗助长”(亦或可说成“揠苗助长”)的故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表达“浩然之气”的“直养而无害”。所谓“直养而无害”之意,指的是让这个浩然正气自然而然地发展,切莫因为急于求成,而使用任何外力去助长,否则即助长不成还造成反效果,让原本的“正气”成了“浊气”,到时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

孟子在讲述自己的论点之时,经常使用“寓言”的方式来做譬喻,就像我们熟知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便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如此不仅生动活泼,并且也寓教于乐,比直接说教让人容易接受得多,也容易牢记得多。

历久弥新说名句

“拔苗助长”与“揠苗助长”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使用率极高的典故,但或许有不少人并不知道其来由是孟子,并且原意是与“养浩然之气”这个严肃的话题连结在一起。

“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之所以使用率高、流传度广,自然是由于有不少人习惯于违反自然,不懂得“顺应自然”以及“不逆不悖”的道理,并且期望能以最快的方式达到最终的目的,殊不知如此一来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而今,由于人们多将孩童比喻成新苗、小禾苗,因此“拔苗助长”的成语似乎多在讨论“孩童教育”时出现,例如:“幼儿教育揠苗助长的趋势令全国人忧心”、“揠苗助长不足取,家长‘跟进’很无奈”之类,用意不外乎是劝告那些心急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千万不要因“求好心切”,而干扰了孩童们的正常成长。除此之外,在描述一些“急功近利”的行径上,“拔苗助长”之语也是人们惯常所使用的。

不久前外国媒体曾报道,有一位智商高达298的美国八岁神童闹自杀,原因是他的母亲疏于照顾他的真正需求,只把他当成摇钱树,让他不断地超龄学习,并且四处表演,最后导致神童在不堪压力的情况下,走向“轻生”一途。尽管这个孩子的“自杀”之举因及早发现而抢救过来,但这位曾被称为“地球史上最伟大天才”男孩的事迹,不正体现出“揠苗助长”的真切寓意,并且也格外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吗?

你是否也有“拔苗助长”的痛苦经历呢?而在看完了孟子所讲述的这么多隐含深刻寓意但却生动有意思的小故事之后,你是否也能试着想出一个类似的小故事来呢?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1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2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滕文公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媒妁:婚姻介绍人,俗称媒人。2踰墙:跳墙,暗指不合礼法。

孟子说:“不等待父母的命令与媒人的说合,就钻洞从隙缝中互相窥看,爬过墙去跟人家私奔,这会被父母和国人所看不起。古时候的人不是不想做官,是厌恶做官时无法遵循正道;不遵从正道的做官者,就好像是钻洞、钻墙缝的人一样。”

名句的故事

在儒家的观念中,出仕是读书人理所当然的社会责任,孔夫子便认为“不仕无义”,又诚如同孟子所说,一个读书人如果失去官职,就好像诸侯失去自己的封国一样。事实上,对儒家而言,出仕并不是为了侍奉君主,或为了自己的权禄,出仕是为了“道”的推行,所以孟子才会说:“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因此“天下有道”的时代,就是孔子、孟子认为应该出来做官的时代,而且是读书人的义务,如果不幸亲临“无道”的时代,那就该退隐山林。这样的观点深深影响后代读书人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抉择,也充分赋予知识分子随时可以拂袖而去的尊严。

然而,我们来看看当时战国时代的背景,孟子的政治前途根本被纵横家之流挡住了。他实际上在这句话中,是用男女私自苟合这种被人引以为耻的现象,来形容并谴责当时的纵横家,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官职。

跟孔孟思想不同的是,当时的法家代表者韩非便认为,读书人就是应该为君主谋求最高的利益,因此出仕就是要“禄仕”,就是要获得官爵与富贵。韩非并且反对退隐的观点,特别是在儒家的影响下,很多人都把这些隐者当做是贤德之人。韩非认为这些所谓的隐士,是自私且骄傲的,是“无功而显”的人。

两两相较之下,我们也看到得志与不得志之间的对话,是多么的针锋相对。

历久弥新说名句

石昂是五代时期的临淄人,家中有藏书数千卷,很多读书人都喜欢跟他来往,当时的节度使符习景仰他的德行,便请他担任临淄令一职。一次,符习前往京城不在家,由监军杨彦朗留守他的府邸,不巧石昂因公事前去拜访符习。符习的管家因为杨彦朗避讳“石”这个字,所以把石昂的名字通报为“右”昂。石昂听了很生气,一进门便责备杨彦朗,之后石昂更是直接辞官回家,并告诫他的子孙:“吾本不欲仕乱世,果为刑人所辱,子孙其以我为戒!”(《五代史·石昂列传》)石昂告诉他的子孙,他本来就不打算在乱世中做官,果然被下贱的人所侮辱,大家应该以他为殷鉴。这就是孔孟留给读书人的骨气呀!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因为当时明太祖刚得天下,认为要矫正元朝法治的松弛,一开国即用重典,所以很多读书人都不愿意出来做官。这个情况有多严重呢?“无一日无过之人,出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刑部者,无枉直之判”,居然每天都有人受审,而且身份贵贱已经没有差别了,甚至无法获得公平的裁决。赵翼也提到武将、文臣都少有善终者;朱元璋用法真是严苛呀!照道理,汉族终于脱离异族的控制,读书人应该乐于出来服务社会,现在却纷纷走避,可见士人选择君主无道则隐,损失的不只是皇帝,还有天下百姓。

蔡玉铃小姐写了一篇文章《大人物二三事———写我知道的蒋彦士先生》。其中谈到已故的蒋先生在担任台湾教育部长一职时,一艘载着年轻学子的船在苏澳港沉船,蒋先生为此负起责任。作者这样描述:“孟子云:‘古之人未尝不欲仕,又恶不由其道也。’辞官是何等痛苦之事,但蒋先生却毅然为之,其辞职负责态度,颇有古人君子之风,更为现代政务官立下大勇大义典范。”这就是儒家为天下行道,失道时,便知所进退的风范。

孔子,圣之时者也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伯夷1,圣之清2者也;伊尹3,圣之任4者也;柳下惠5,圣之和6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万章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伯夷:人名,孤竹君的长子。2清:清高。3伊尹:人名。名挚,商初的贤相。4任:责任。5柳下惠:展禽,名获,字子禽,春秋时代鲁国的公族。居柳下邑,卒后谥为惠,故后人称柳下惠。6和:随和,平易。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有责任感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重时宜的人。孔子可以说是集大成的。”

名句的故事

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分别是古代不同类型的圣贤,各有其优点。对一般人而言,既然都是圣贤,就很难分辨圣贤与圣贤之间有何差别。但是,孟子可以。

孟子形容伯夷是“圣之清者”,因为伯夷有人格上的洁癖。伯夷眼睛不看妖艳的颜色,耳朵不听淫靡之声。不是他中意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百姓,不去使唤。他的洁癖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不愿意与暴君暴民吃同样的食物,不愿意与他们踩在同一块土地上。孟子认为伯夷的洁癖(高尚节操)可以使贪心的人变廉洁,懦弱的人能立志。因此是圣贤。

而柳下惠则是属于“圣之和者”,柳下惠刚好跟伯夷相反,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他都无所谓,他的观念是:“你是你,我是我;你即使在我身旁赤裸身体,又怎能玷污我呢?”所以即使是侍奉昏君,他也不会觉得羞耻;即使是奸臣,他还是会跟他们当同事,因此三教九流人人都可以跟他交往,而获得随和好相处的封号。孟子认为柳下惠的好脾气、随和,能使狭隘的人变得宽广,刻薄的人变得敦厚。

至于伊尹,孟子称他为“圣之任者”。与柳下惠不同,柳下惠是你叫他出来做官,他就出来做官;你叫他辞职,他就整理行李回家。而伊尹,则是天下太平的时候,他要侍奉英名的君主,天下大乱的时候,他更要出来解救苍生。他的观念是:“只要想到天下众民中,有一男或一女还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感觉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入了山沟似的。”换言之,他自己把天下的重担一肩扛起,因此,孟子称他为圣贤里面最负责任的人。

说了这么多优秀的圣贤,孟子要称赞的是,竟有人比他们还优秀,那个人就是孔子。孟子认为伯夷的器量太狭隘了,柳下惠的态度则不够严肃,而孔子则是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随和的时候随和,该洁癖的时候洁癖,该随便的时候随便;因此孟子称他为“圣之时者”。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生火做饭,捞起刚洗好的米就连忙上路。而离开鲁国时却说:“我要慢慢地走啊,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该快点儿离开就快点儿离开,该久留就久留,该闲居就闲居,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既能快又能慢,既能严肃又能随和,因此,孟子称孔子是“集大成者”,换言之,所有圣贤的优点都拥有了,因此是圣中之圣。

历久弥新说名句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大家已经见怪不怪。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现代人听起来应该就像天边的一朵云一样,遥不可及。有一次柳下惠出外办事,夜宿于城间口,天寒地冻,突然跑来一位弱女子,身单衣薄。柳下惠害怕她会冻死,所以就用衣服将她裹在怀里取暖。坐了一夜,两人始终相敬如“宾”。

这故事不知道怎么流传开来,连孔子都知道了,甚至还有柳下惠的粉丝(fancy)。有一位鲁国的男子,自己一人独居,邻居是一位寡妇,也是独居。一天晚上,暴风雨至,寡妇屋坏,于是寡妇敲那男子的门,请求让她躲躲雨。然而那男子竟然拒绝了。寡妇从窗口喊道:“你怎么可以见死不救,毫无同情之心。”男子回答说:“我听说男女不过六十不同居,现在,你我都年轻,所以我不能收留你。”寡妇不放弃:“你为何不学学柳下惠,坐怀不乱呢?”男子则回答:“柳下惠可以做得到,但是我却不行。我现在正是以我的‘做不到’来学柳下惠的‘做得到’。”

这个做不成柳下惠的男子的故事又传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的称赞很有深度:“向柳下惠学习的人没有一个比得上这个男子!学习贤人的品德而不蹈袭贤人的行为,这才是真正智者的表现。”做得到的是君子,做不到的也是君子,够玄妙了吧。

柳下惠以“坐怀不乱”而传颂千古,相传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弟弟,叫盗跖,也同样传颂千古,只不过传颂的是他有名的“盗”德。有天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原则吗?”(“盗亦有道乎?”)盗跖回答说:“做任何事情都有原则。做大盗的也不例外。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就难以成为大盗。”(《庄子》)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盗亦有道”。

这两个兄弟一个“坐怀不乱”、一个“盗亦有道”,一个是“圣之和者”,另一个不知道孟子会如何称呼?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名句的诞生

“敢问夫子恶乎长?”1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2之气。”

———公孙丑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这一段是节选于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2浩然:盛大的样子。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名句的故事

虽然后人对孟子的评价多是“善辩”,但孟子对自己的评价则是“知言”,以及“善养浩然之气”。

所谓的“知言”,也就是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借由别人的言语之中了解其为人及心中所想。身为一个为理想而四处游说的说客,孟子自然要懂得察言观色,更要由别人的话语之中读出他人的真正思想,因为如此一来,他才能让人在最舒服、最愿意聆听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彻底、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孟子的“知言”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游说的技巧。

孟子的第二个特点:“善养浩然之气”。而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对此也有所解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总的来说,就是一种人生修养,也是一种秉持着道德的精神状态,培养的也就是今人所说的“意志力”。因为浩然之气是与仁、义、礼、智、信为主的“善”之本性相辅相成的,若是浩然之气得以蓬勃彰显,那么人的善性就得到体认和升华。

由孟子的种种作为,我们能看到他身上浩然之气的体现。当齐王以无礼态度召见他时,他予以冷冷回绝;在他国君主要送他金钱、财富时,他仍不忘自己的初衷而谢绝之。用孟子自己的话来说,浩然之气的最终极表现便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浩然之气不仅表现在应对进退之间,也表现在他的文章上。苏辙便曾如此评价孟子的文章:“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冲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归究其意便是:文气磅礴,直可流传千古,泽被后人。

历久弥新说名句

自孟子说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句之后,那种刚正、无畏的大气魄感动了多少代的中国人,并且也让多少仁人志士群起效尤,以“养己身之浩然正气”为职志。而这其中的佼佼者,自然非文天祥莫属。“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

这种至大至刚、正义凛然的气魄,如此坚强的意志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们,让人愿意为了追求自己远大的目标,置个人的死生于度外,例如秋瑾,例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尽管西方人也许不太懂得“浩然正气”的真正喻意,但对于“知言”,他们倒是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Every tree is known by it sown fruit”(观其言行,知其为人),与孟子的“知言”倒是有共通之处。

孟子虽已过去千年,但他所提出的“养浩然之气”以及“知言”还是相当值得我们效法,毕竟真理是绝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的。

勤修恒业,审定章程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译文】

善于安排生活的人,只是使家中全体成员不分年纪大小,家内家外,都能勤奋地做好自己从事的事业,而不必去刻意追求富贵,也会使家道安乐;长于处理世事的人,只是就事情对与不对做出判断,事情可行不可行做出决定,然后订立制度和程序,并不一定是事情对自己个人有利才去做。

【评说】

古代有一富家子弟分家,老二贪图富贵,占尽家中所有金银财富,而老大稳重善良,只将家中田地划归己有。结果数年之后,老二将巨额家财用尽,而老大却在土地上勤恳耕作,生活和睦美满。可见暴富导致挥霍,未必是好事,所以有远见的人并不刻意去追求如何大富大贵,而是教导子孙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使家庭用度如细水长流。

善于处理事体的人,总是本着公正的态度,判断事情是否合乎情理,而不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这样自然能得人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利不可贪,学业在德行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译文】

得到不该得的名声和利益,福分终究会成为灾祸;最难以忍耐的贫穷和困厄能够忍耐过去,困苦一定会转变为甘甜。人的资质高低,在于是否忠厚守信,并不在于善耍手段;学业精深的人,不仅在于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评说】

虽然名利之心,人皆有之,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只能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如果贪求不义之财,获取非己之名,表面上看是暂时得到福分,但最后终会被人识破,财去名空,还落得个骗子之罪名。

天分的高低,主要是看其人是否忠诚实在守信用,如果耍小聪明,设机关耍手段,一定不会对社会有什么益处。做学问也是如此,学业的精深,是为了用之于社会,造福于人民。如果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做危害社会的事,那么文章做得再妙,也是一个无德之人。

1.《【宾退录名言】人生哲学经典语录200篇:我很好地培养我的豪爽精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宾退录名言】人生哲学经典语录200篇:我很好地培养我的豪爽精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77553.html

上一篇

【名言做人忠】司马光十句名言,终身修德,永名

【宾退录名言】对《颜氏家训》名言的欣赏不仅记得知识,还记得智慧

【宾退录名言】对《颜氏家训》名言的欣赏不仅记得知识,还记得智慧

宾退录名言相关介绍,对《颜氏家训》古典名言的欣赏不仅记得知识,还记得智慧。 1.兄弟,分形活泼的人 出自北朝安吉秋《颜氏家训》。所谓的兄弟在形体上很难分离,但在气质上是一样的。 2.连帽,多争的土地 出自北朝安吉秋《颜氏...

【宾退录名言】《管子》管理学名言48句

【宾退录名言】《管子》管理学名言48句

宾退录名言相关介绍,《管子》名言录48句 关中(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观众担任国奖、大兴改革、商业重视、富国强兵,终于帮助齐桓公成为公...

【宾退录名言】老人的最新宣言透露了多少人的心声

【宾退录名言】老人的最新宣言透露了多少人的心声

宾退录名言相关介绍,黑云气体9波,难产多,但双层极目 洛法兰特洛法兰特洛法兰特送月光,庆郎白珍奇常兴云 王果茵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心风宪地 神怪何贤丽耶,前丞相孤独地遇见了高熙 兴在枕头沟浊度、平清城城市都制造了蓝色的蛾子...

【宾退录名言】《孟子》里的格言、警句、成语

【宾退录名言】《孟子》里的格言、警句、成语

宾退录名言相关介绍,《孟子》 笑1,50步,100步 作战时后退50步的人嘲笑后退100步的人。比喻自己和别人有一样的缺点。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很轻,但不自觉地嘲笑别人。是你。 【原文】“填鼓,顶刀片,丢下机甲艺兵离开,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