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收集秦朝成语故事!一碗王八汤引起的血案,永远不要低估墨汁的力量

秦朝时期是指秦朝建立前的历史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象征。这一时期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

秦朝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诸子百家、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被誉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史称“百家争鸣”。

食指大动。

秦左秋明《左传宣公四年》 :

本来是好吃的,有吃的征兆的意思,所以看到好吃的东西,描述了贪婪的样子。说起这个成语,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另一个成语“染指地带”。描述采取不符合分数的利益。

晋左秋明《左传宣公四年》子公怒,染丁,尝出。单击

这两个成语都来自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郑国君郑荣公,另一个是大臣和宗室会员司宋。

有一天,儿子宋和他的同事儿子一起上班,儿子宋发现自己的食指在动,他对儿子耳朵说:“他一天动手指,一定会吃异物。”儿子回了信,到教堂去,将信疑了,厨子发现楚被切成块乌龟献给郑灵公,给大家品尝。儿子回到儿子宋爱丽丝拇指旁,两人互相看着笑。郑永公发现后问他们笑什么,孔子谈到了这个原委。郑永公说:“真的这么有灵效吗?”说。

大家就座后,各大臣面前都有甲鱼,唯独没有儿子宋。郑灵公和大家都在吃的调料,也有笑,儿子宋琪再也忍不住了,猛地站起来,走到大庭前,伸出手指往里面泡,尝了尝味道,慌慌张张地走了出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笑名言)。这就是染指的由来。

于是灵公大怒,坚持要杀宋子人,结果宋子人威胁要归还儿子,一起杀了郑灵公。后来宋的儿子也杀了王,儿子没有死,但还治了罪。

国军没有君主的气魄,一名大臣僭越失礼。因为一碗王八汤,一对君臣死于非命,一个国家政局陷入混乱,真是得不偿失。

2、停止战争,当作萝卜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听到臣子的敌人,一定会显示子孙,不会忘记武术。楚子道:‘非尔也知道。"布文,停止折磨。"”。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停止兵库是武功,只有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人利用它表示通过正义的战争平息电话,寻求和平。不用武力降服对方才是真正的武功。

公元前597年,清朝被楚国包围,秦国为了拯救郑国,派遣了以纯林部为首的军队与楚国作战。

黄河边上,正军无法阻止向楚国投降。这时秦国内部出现了分歧。以中军主教练纯林部为首的一些将领认为应该撤军回国,避免了超军的起薪。以中军副司令选曲为首的一些将军认为,要捍卫秦国的霸主地位,与楚军交战。

纯林部控制不住选曲,他独自带领自己的军队越过黄河,准备与楚军决战。顺林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进入,我害怕吃败仗;撤退,就像把第一个山谷送到虎口,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司马汉信说:“如果选曲失败,主教练的过失将会增加。”不仅失去了军队,还失去了政局,这太严重了。还不如进军。如果赢不了,有失败的责任,群众也能分担一部分,总比只有你一个人承担要好。(莎士比亚。)。“纯林部不得不带领军队过河。

楚军此时正在黄河边休息,准备回国。听说秦大军已经越过黄河,楚庄王想早点撤退,以避免与秦国交战。但是他的臣子吴森认为:“如果和秦军交战,一定会赢。”陈军的将军都是新换的,不能行使命令。特别是纯林部的副手,首先刚愎自用,不听指挥,陈军不行,一定会失败。再说,你是国王,和对方的队长吵架后逃跑也是耻辱。" "

楚庄王听从吴三的意见,命令军队做好对秦军的一切准备。楚军利用谣言引诱先出击,然后又袭击了秦军的中军。纯林部前期防御不足,楚军气势凶猛,无法抵抗,看了橡胶签名,命令迅速越过黄河,企图以天险摆脱困境。但是时间紧迫,为了抢船过河,在进军内部互相残杀。楚军趁机掩盖杀人,秦军大败,损失惨重。

楚军大获全胜,将士们高兴得不得了。医生潘唐向酋长王提出:“王,我们取得这次胜利具有很大的意义。”我听说要战胜敌人,建纪念碑,以后给子孙看,让他们不要忘记前人的武功。(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元帅名言》)我想你也应该这样做,堆砌陈军的尸体,把泥土封在山丘上作为纪念。" "

“不,不能这样。”楚庄王反对说:“战争不是为了宣传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奸,给老百姓带来稳定的生活。”你知道这个“萝卜”字吗?甲骨文中“无”一词由“停”和“高”两个字组成,“输”是“无”!停止军事高中是真正的武功。武功要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奸、消除战争、保持强大、企业一体化、国民稳定、民众团结、财产增加。现在吉恩,

楚两国交兵,士卒皆有死伤,百姓生活不能安宁,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用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为了执行命令而战死,他们也没有错。我们还是先在黄河边上祭拜河神,然后回国。”

楚庄王没有修筑纪念碑以表彰这次战功,很快班师回国。

这则成语寓意,止戈为武这个成语强调“化干戈为玉帛”的思想,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应适可而止,得胜便收藏兵器,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看重使用武力。楚庄王是把止息干戈当做一种美德来追求的。他打了胜仗后没有继续对晋国使用武力,而是罢兵回国,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都体现了楚庄王的“仁德”思想。可见,楚庄王说的“止戈为武”并非是在“强调用武力解除敌人的武装(得胜之后再收藏武器)”,而是指“停止使用武器(武力)(放对方一条生路,避免战争涂炭更多的生灵)”。也就是说,在楚庄王看来,停止对晋军使用武器(武力)(使晋国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德。

3、秉笔直书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意思是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夸张,不隐讳。这个成语得从一个臣子带了“绿帽子”后讲起。

春秋时,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后,便设计杀了庄公,立庄公的弟弟为国君,他自己则封为相国,专断朝政。

杀了给他戴绿帽子的齐庄公后,崔杼担心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留下千古骂名。于是他叫来齐国的史官太史伯,让他们记载为国君是患病而亡。太史伯看了看崔杼,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简,提笔而书。

书罢,他将竹简递给崔杼。崔杼接过竹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大怒,挥剑杀了太史伯。

按当时的惯例,史官是世袭的。于是,崔杼又召来太史的二弟太史仲,再是三弟太史叔,没想到这哥俩都不肯按照崔杼所说的写,最后也被杀掉了。

最后,他找来全家最小的弟弟太史季,太史季把竹简摊开来递给崔杼,崔杼一看,依旧是那几个字,叹息一声,让太史季退下。

齐国的另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太史兄弟皆被杀害,抱着竹简急匆匆赶来,要前赴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记载史册,见太史季已经据实记载,才返回去。

于是史书上便留下了这样的话:“周灵王二十四年,齐庄公六年,春三月乙亥,崔杼弑齐庄公光于其府……”。终于将崔杼的恶行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确凿可信的历史资料。而齐太史兄弟不畏强暴,前仆后继,秉笔直书的义举也永载史册,为历代所传诵。

齐太史秉笔直书的故事给后人的鼓舞和启发是很大的,它永远鼓励着人们实事求是,勇敢的去追求、坚持真理。

4、二桃杀三士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载: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二桃杀三士”比喻用计谋杀人。讲述的是,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齐相晏婴想要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他们,让其论功取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

在“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中,晏婴巧妙地利用矛盾,不费吹灰之力,不露一点声色,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就除掉了三个居功自傲的谋逆之臣,又不得罪景公,让人不由赞佩他高超的计谋和智慧。同时,三员武将以匹夫之勇,恃才傲物,彼此相互争功,最终自尝苦果,让人唏嘘。从而告诉人们骄狂必惹来众多非议,最终自取祸败的道理。

5、疲于奔命

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

春秋时,各诸侯国互相征伐,打了胜仗的大将一般都会得到国君的奖赏。 有一次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向楚庄王提出要求,希望楚王能把楚国北部的两处地方封赏给他。这样的要求虽然有一点儿过分,但是既然他立了大功,楚庄王就想答应他。

但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说如果把这两处地方封赏出去,那么北方的晋国和郑国就有可能来侵犯楚国。结果,楚王没有将这两处地方封赏给子重,为此子重非常恼恨巫臣。

楚国还有一个大臣,名叫子反。他很想娶美丽的夏姬,但巫臣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可是后来巫臣自己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晋国去了。据说巫臣为了夏姬苦等筹划了十一年,比争夺古希腊第一美女海伦的特洛伊战争还多一年,夏姬的确无与伦比。

子反对巫臣恨之人骨。楚庄王死后,楚共王即位。这时巫臣已在晋国当了大夫。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诛灭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怒,决心复仇。他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信中写道:“你们两个怀着邪念, 向国君进谗言,而且贪得无厌,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点点私欲,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人,实在太可恶了。我一一定要叫你们忙碌奔走,疲敝而死。”

为了给自己的家族报仇,巫臣带了一些战车和军士离开晋国,来到落后的吴国,帮助吴军兵士训练驾车射箭,吴国的军事力量很快得到了提高。

接着巫臣又鼓动吴人反抗楚国,唆使吴王派军队不停地侵袭楚国边境。在巫臣的精心训练下,吴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军不断出兵,逐个击破楚国东边的属国,经过一段时间, 这些属国渐渐并入了吴国版图。吴国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对楚国的边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告急文书不断传到楚国都城。

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便派子重、子反率军前往救援。由于吴国对楚国及其属国的侵袭从不间断,所以子重、子反总是刚平定一“ 处战事归来,还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处战事。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大军往返奔波,竟达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尽,而巫臣也终于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成语寓意:巫臣和子重、子反为了报复,都在设计陷害着对方。到头来,巫臣的家族被灭,子重、子反也落了个疲于奔命的下场。他们都为了害别人,最终还是害了自己。如果他们都能够胸怀宽广一点儿,一笑泯恩仇,就不会有悲剧发生。如果他们能放下怨恨,以一颗宽容的心原谅别人,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一种解脱;如果他们萦绕于仇恨之中,不能释怀,不管将来能不能够完成“复仇计划”,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一种折磨。

6、卧薪尝胆

出自西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意思是指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提到这个成语,许多人脑海里会想到这样一段话“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段话是蒲松龄的一副励志自挽联。对联中的下半句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逆袭吞吴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寓意: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7、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讲述了一个家族通过把带人的努力,历时三百年,最后成功成为君主的故事。

姜太公大家都知道,他实际是姓姜,氏吕,名尚,字子牙。他在帮助武王伐纣之后,被分封在齐国,所以齐国世世代代都是姜姓吕氏在管理。

可这一切随着一个家族的到来而改变了。齐桓公和管仲这对黄金搭档称霸成为春秋一霸时,南方的陈国发生内乱,一位公子举家躲到了齐国,这个人就是田完,也称陈完。

齐桓公可怜这一家子,便让田完当了齐国的工正。之后田完的子子孙孙都在雄起,终于到了田完的第八世孙,田和这一代,并和周安王搭上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陈代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西周分封原则的崩塌,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终结,也开启了各国争霸兼并更加惨烈的战国时代。

8、班门弄斧

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班门弄斧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

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的白灰给扫掉了,连鼻子尖的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门前耍弄,那就有点儿不自量力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 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 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 谪仙楼、捉月亭等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 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 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 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 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9、围魏救赵

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这个成语讲述的是两个师出同门的学霸在战场上一分高下的故事。这两位学霸分别是魏国的庞涓和齐国的孙膑。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

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膑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十三年后,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成语寓意:孙膑就是看准了魏国内部空虚,才想出了对魏国趁虚而入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救赵国的目的。因此避实就虚,击中要害,才是解围的好方法。就像生活中,有时候遇到困难正面迎击得不到解决,逆向思维,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反而更有效。当然这要做到知己知彼,看到事情有隙可乘,才不会坐失良机。

10、胡服骑射

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将军楼缓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

因此,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更多精彩内容:

1、干货分享|先秦时期的成语故事,值得收藏!(上)

2、高利贷早在元朝就有了,春秋出现了中国首富!中国集市发展简史,值得收藏!

3、古人洗头发,用什么洗?唐朝最奇葩,明朝最高雅

4、在北宋,歌伎真的只卖艺!别再冤枉赵盼儿张好好了

1.《【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收集秦朝成语故事!一碗王八汤引起的血案,永远不要低估墨汁的力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收集秦朝成语故事!一碗王八汤引起的血案,永远不要低估墨汁的力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92269.html

上一篇

【语文必修2成语故事】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必修4知识总结,预习必修!

下一篇

【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中国成语故事抄写第四天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清廉成语故事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清廉成语故事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相关介绍,(重庆纪律委员会审计委员会| |责任编辑郭兴)...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隐瞒大德(第944集)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隐瞒大德(第944集)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相关介绍,这个不隐藏大德的成语故事源于《左传僖公三十年三》。“陈伯昭服务郊区,香师哭着说。苦役叔侮辱二三者,也有孤独的罪。代替孟明也不是孤独的错误。医生是什么罪?而且我不隐瞒大德。Mitter。”。 不比喻一次...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隐瞒大德(第944集)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隐瞒大德(第944集)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相关介绍,这个不隐藏大德的成语故事源于《左传僖公三十年三》。“陈伯昭服务郊区,香师哭着说。苦役叔侮辱二三者,也有孤独的罪。代替孟明也不是孤独的错误。医生是什么罪?而且我不隐瞒大德。Mitter。”。 不比喻一次...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典故中的韩愈:伤风败俗,朝夕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典故中的韩愈:伤风败俗,朝夕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相关介绍,唐朝中期的文坛“铁三角”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各自排队不同而已,他们都做过审查监察,都有近政审查清明。 “永信革新”,打击的是郑进分离主义者、宦官和大官员的利益。只是当时的皇帝是唐顺宗移送,用“既然流...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季氏篇》的成语故事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季氏篇》的成语故事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相关介绍,[陈力烈] ——陈力:贡献才能;乙:负责;十:官职,职位。贡献才能,担任相应的官职。 原文《论语季氏》:“拜托,主任说:‘真力热,停不下来。’。” ——支持岌岌可危的局面。 原文《论语季氏》:“岌岌可...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三灵五世》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三灵五世》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相关介绍,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他写过著名的着作《孙子兵法》。一次孙武去吴国。王高兴地看了他:”老师的着作,非常佩服!你能当场练习吗?孙武说是:王又问:”我可以在女生中训练一队士兵吗?"孙武又...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三灵五世》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三灵五世》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相关介绍,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他写过著名的着作《孙子兵法》。一次孙武去吴国。王高兴地看了他:”老师的着作,非常佩服!你能当场练习吗?孙武说是:王又问:”我可以在女生中训练一队士兵吗?"孙武又...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阅读少年《史记》学习成语。——不断更新陈文公流放故事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阅读少年《史记》学习成语。——不断更新陈文公流放故事

与责任有关的成语故事相关介绍,今天我们继续谈谈春秋五霸中的另一个霸主3354陈文公。 陈文公成为国军之前,我们称他为进攻者。今天的故事讲述了陈儿子19年的流亡生活。不是你看错了,是庇护。他没有像一般国军一样无忧无虑地过着雍容华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