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说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有理有据”。旁边可以引用的一篇文章会比一篇枯燥而有道理的文章高出几个等级。
积累素材绝不是素材书或网络上抄袭下一篇文章的名人名言或哲理故事什么的,也不是通过突击背诵就能解决的事情。真正能做好、写得好的同学其实很少。
湖南省理科状元唐嫣语文取得146分的好成绩,比文科状元语文高23分,作文得满分。唐嫣以这么高的语文成绩,一时间引起了全国人的惊叹和膜拜。当问到学习语文的秘诀时,当初杂志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其中几页笔记本引起了小鱼姐姐的注意。
与我们摘抄好单词时的杂乱不同,当初英不仅对收集的素材进行分类,有条不紊地总结,按书名、主题名区分,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和注释素材,分析别人写得好的地方,调查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
小鱼姐姐不能感叹学霸就是学霸。不仅比我们有天赋和勤奋,而且比我们有方法和效率。(莎士比亚)。
但是不要担心。清北前辈们在《北大清华学长的写作黑科技》本书里总结了自己的作文高分经验。接下来,小鱼姐姐分享这本书的“黑科技”,教大家如何用手积累和整理作文素材,建立“素材逻辑”。
积累素材,从哪里开始呢?
我们可以把积累素材的方向分为两种。一个是艺术和文化类,一个是生活和市政类。在艺术和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围绕书、影、音展开,这里说的主要是著名的文学作品和他们的创作者。在积累与文艺作品相关的素材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三种“度”,即角度、规模和限度。
1.角度
当我们面对文艺作品时,可以从书、电影、音乐等四个角度发掘它。
首先是作品本身。这部作品本身传达了什么主题、观点和态度?你支持还是反对这个观点或态度?它能成为你今后任何写作论点的支持吗?这部作品的主题如何表达?它是展示在正面还是被侧面突出?那是不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够独特,可以给我们参考一下?
第二,我们可以理解这部作品背后的故事,即其创作背景。一个时代的作品一定会染上前一个时代的底色——。其风格是明朗还是凉凉,明确还是浑浊,最终与那个时代的特色和作家本身的经验密切相关。
接下来,我们可以思考这部作品产生了什么影响。它对你有什么启发?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它在社会或历史上留下了痕迹吗?也就是说,这部作品是否产生了相应的社会影响?
最后是关于作品和人。这延长了其他方面的积累大象,即人物。书有作者,小说有书的典型人物。电影、话剧、导演、作家、演员、剧中有角色。音乐和歌曲,歌手或词曲作家.这些作品中的人,或者藏在作品后面的人,都值得我们发掘。
2.规模
27"/>我们分析作品的时候,就像拿着一个可以调节的放大镜,既可以远远地观望,去看作品与人的联系、与环境的联系等这些比较宏观的东西,也可以稍微放大一点,去看作品里面的结构、情节与人物,那些人物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是怎样做出选择的,以及他们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从这些人物身上,或许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大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再放大一点去看更微观细节的东西,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优秀的语言表达——文章里面经典的段落、影视剧里的台词、歌曲里的歌词……
我们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模仿其风格进行化用。细心一点的同学还可以去分析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其他细节。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同学平常积累素材时,实际上跳过了宏观和中观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尺度,其实这是漏掉了很多东西的,十分可惜。
3.限度
“限度”是我们选择材料时的一些考量。我们要把握好小众与大众的限度、一般与特殊的限度、绝对与相对的限度。
很明显,大家都懂得要有意识地去避开那些已经烂大街的东西,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追求小众。要知道,太过于小众的东西,你是没有办法在文章里用三两句话就解释清楚的,更不要说用它来佐证你的观点。
我们可以去发掘一些小众的人物,也可以选择知名作家相对不常见的作品,也完全可以把相对旧的东西挖掘出新的内容。
我们用鲁迅来举个例子。这个人物应该算是家喻户晓的。大多数人如果作文写鲁迅,大概率会这样写:写他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写他家道中落,弃医从文;写他是一个民主战士。说到他的作品,就只知道《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
我们都知道鲁迅的《野草》,但是有多少人真的仔仔细细地读过这本集子?而只要你花一点点时间去读,你就可以在《秋夜》这篇文章中发现,一直被网民调侃的那“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也可以在一篇叫《墓碣文》的文章里读到“抉心自识,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为何能知”这样震撼的句子。除了阿Q、狂人、孔乙己,你还会知道更多经典而且深刻,却被你的很多同龄人盲目排斥的一些优秀作品和人物形象……
▶整理素材,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刚才用一种“广撒网”的策略打开了收集素材的思路。接下来的问题是,当你没有信息可用的时候,你可能会不知所措,但是,当你面对很多信息的时候,如果不能够及时做好整理归纳,这些信息也会变成无用的信息。
因此,整理素材的工作也十分重要。整理素材要始终坚持两个意识:一个是分类意识,一个是应用意识。
1.分类意识
关于分类,我们并不太主张按“主题”来给素材归类(尽管很多素材书上会这么做),这是一种非常死板机械的归类方法。如果你没有整理到相应主题的素材,遇到这类文章的时候就没有东西可以写了吗?按照主题归类,会要求我们积累的素材越多越好、越广越好,但这样是不现实的。
我们想要做到的,是一个素材能够在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文题目中都可以运用。所以,我们在这里采取这种分类方法:第一个是人物,第二个是传统文化,第三个是生活与时政。
这样分类,就非常方便我们整理。我们不需要去纠结鲁迅到底是属于爱国还是属于勤奋,只要把他当作一个人物就好了,然后我们可以挖掘他多方面的成就和特质。
若是人物,对于一个文学家或是哲学家,我们在看他的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到经典优美的句子(名言警句);如果他写过小说,我们可以去了解里面典型的人物,以及这个人物反映出来的精神特质。此外,也可以去了解他的观点与思想对于当时那个时代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反映我们中华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素材,既可以文艺小清新,也可以大气磅礴;它可以包括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一些哲学观念,也可以是一些传统技能及它们传承的故事……
生活和时政也是这样,你可以把它写得贴近生活、接地气,也可以以小见大,比如说用一些关键词来反映社会、反映时代、反映我们现在的大国风采等。
2.应用意识
素材整理的应用意识,我们用感受、发现、思考和实践这四个词语来解释它。
感受就是充分理解。你可以不用知道很多,但是你最好了解得比其他人更深入、更透彻。理解不深刻的东西用出来很有可能就是不恰当的。发现就是我们要有更宽广的眼界,去发现一种内容更多的可能性。一个好的素材应该是能够被塑造的,它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能够投射各种各样的观点,能够被放到各种各样的文章中去。
我们之前提到三种作文题目的类型:国家时事、社会话题和传统新材料。在国家时事类的作文中,我们需要的素材是有大格局、大情怀的;在社会话题这一类的作文中,我们想要的素材是比较接地气、比较有实践性的;在传统新材料这一类的作文中,我们用到的素材则可以更加丰富多彩、更活泼。
这一切不是归结于你掌握了什么样的素材,而是归结于你怎么样去把你所掌握的知识更好地表达出来,怎么用更丰富的语言把它放在不同的情境当中。
当你寻找素材时,你需要先思考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角度——这个材料可以挖掘的视角够不够多、够不够新颖独特?想象一下你可能会在什么样的场景用到它?
如果你觉得还不错,那么你就要对它进行一些适当的裁剪,也就是改编,让它变得更加方便记忆、更加容易使用。最好你可以写上一小段文字,假装你是在写一个作文片段,这样你的印象会更深刻,在考场上你也可以更轻松地把它回忆起来。
最后,对于还有几个月就要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时间非常紧张,自己的积累又不算多,这种情况又如何解决呢?
我们没有大块的时间去看书,就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去浏览一些新闻,不管你是刷微博、看知乎,还是读《人民日报》《南方周末》,都有可以吸收的内容;我们的素材比较匮乏,就可以用专题、分类的形式进行整理,针对高考作文的特点进行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高中状元作文素材】湖南高考理科状元笔记曝光:作文写得好的人都具备“素材逻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状元作文素材】湖南高考理科状元笔记曝光:作文写得好的人都具备“素材逻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0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