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 《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

  ⑤旗帜:“民主”“科学”

  ⑥主要内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

  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民主义的发展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七、毛泽东思想

  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

  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

  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八、邓小平理论

  、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专题二 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成就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3 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1983 年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9 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 年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二、新中国的教育

  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文革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见教材130页

 


1.《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 201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考点精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 201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考点精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