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下面是本站分享的论语名句: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解释翻译】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这句是讲孝道。『曾子』是孔老夫子的学生,是他最年轻的学生。「曾子」本身是一位大孝子,他在二十四孝里面是有排名的。记载中说,他对母亲纯孝,有一天到山上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道如何接待,心里就有点紧张,就很想呼唤自己的儿子早点回家。当时也没有手机,不能够通讯,他母亲就想了一个方法,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平日对自己非常的孝顺,念念都不忘父母的,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这一咬,十指连心,就很痛,结果曾子在山上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好像家里出了什么事,于是赶紧从山上往家里跑,回到家里一看,才知道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告诉他说,我不知道怎么样把你呼唤回来,只好咬自己的手指,让你能够得到感知。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如果不是曾子念念都念着自己的父母,没有一时一刻忘记,如何能够得到这样的感应!

  实在讲这种感应、这种能力人皆有之,人的心性本来就是畅通无阻的,通达十方法界的。如果一个证得自性的人,这个宇宙当中哪一个星球,哪一个众生,有什么样的念头,他都能够感知得到,因为他心性的能力没有障碍。圣人教我们要悟明心性,也就是《大学》里讲的「明明德」,那就要从尽孝开始。因为我们凡人虽然没有能得到通达十方的能力,但是从跟父母感通这里入手比较容易能够成就。跟父母一体的心,就能够超越时空,就能够跟父母心心相印,感而遂通。由尽孝,对父母尽孝开始,将这一颗孝心扩展到对一切人、一切物,跟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感通,这就是大圣大贤了。曾子有纯孝之心,所以有这种能力,他也成就圣贤。

  在这里他给我们开示说,『慎终追远』。什么叫「慎终」?慎终,朱熹朱夫子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这就是《弟子规》里讲到的「丧尽礼」。「追远」,「追远者,祭尽其诚」,祭尽诚。慎就是谨慎,终是父母寿终,做儿女的必须要用最谨慎的态度去治理丧事。因为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恩重如山,现在父母离我们而去,我们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那种哀戚之情是非常重的。由于哀戚之心,便对丧礼就非常的慎重,用这种丧礼来表达儿女对父母深重的哀悼、深刻的怀念、无限的感恩。所以丧礼非常的重要。古人三种礼都是极其慎重的,一个是婚礼,一个是丧礼,一个是祭礼。如果没有礼,这种哀戚之情就没有表达的方式了,所以应该恢复丧礼。过去一个朝代的建立,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制礼作乐。一个没有礼乐的国家,孔夫子说这叫乱世。所以国家对人民的领导就是用礼用乐。乐就是艺术。礼,古人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些都要有一套规矩。如果没有规矩,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我们要希望能够实现和谐社会,这些礼非常有必要去恢复、去制定,制定一套跟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又能表达古圣先贤赋予礼的内涵的这一套礼节,非常的重要。

  追远是讲祭礼。追远是追思自己过世的父母祖先,丧葬以后要依礼、依时追念祭祀。追远这个意思包括对自己过世的父母,父母虽然已经过世很久了,仍然每年春秋祭祀不可少。第二个,对自己历代的祖先,虽然已经距离现今很远了,但是也要祭祀。这个远,包括父母和祖宗两个意思。祭祀的时候必须诚敬。《朱子治家格言》里讲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用诚敬的心来祭祀,表达对祖先、对父母感恩怀念,这是不忘本,这是养我们厚道的存心。你想想,遥远的祖先我们都不忘记他们,都念念感恩他们,都想着念念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要光耀门楣,这是多么的厚道!如果父母在世,我们怎么会不对父母尽孝?连这么远的祖先我们都不忘,怎么能忘记现前的父母?所以慎终追远就是培养孝心,它的结果就是民德归厚。所以这里有因有果,修如是因,得如是果。

  『民德归厚』是什么意思?朱子说:「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当人民百姓常常能够慎终追远,人民必定能够增长孝德,所以变得厚道。这个厚道是什么意思?邢昺的批注里面说「不偷薄」。不偷,偷盗的偷,民心不偷,是讲互相不会占便宜,只会多给人恩惠,绝没有占取别人便宜的这些念头。薄是什么?刻薄。人能够慎终追远,他就变得厚道,他不会想着占人便宜,不会想着利益,他心里只存着道义,所以他就能厚道待人,他绝不会刻薄。所以我们来到一个地方,如果看这个地方的民风,就从这一点来看,看看这个地方是不是有慎终追远。我过去曾经到潮汕地区讲课,广东潮州、汕头的地区。我就发现那个地区的人民对慎终追远很重视,丧礼办得很隆重,每年都祭祀祖先,到四月五号的清明节,每一家都祭祀,没有例外的。那我们就能够断定,这个地方的民风纯朴,他会厚道。假如我们来到一个地方,看到这里的人民总想占人便宜。譬如说你到一个商店去买东西,他见到你是外省来的,他就要价要很高,对本地的要价就很低,这是什么?偷心,不厚道。那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可能就不和谐了。因为什么?人人都想着利,义的观念就淡薄了。重利轻义,甚至是见利忘义,社会的风气怎么能和谐?如何改变,曾子已经告诉我们。要社会和谐,人心厚道,这是果,因在哪?提倡孝道。如何提倡?慎终追远就是一个好方法。

  所以我过去在各地讲学的时候,我常常提倡,那是好几年前的事情,我说我有个梦想,是希望从国家中央到地方,由政府来提倡祭祀祖先。在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国,人民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毛泽东同志就提倡祭祀黄帝。他特别撰写了「祭黄帝文」,跟朱德同志和党中央一起派特别代表去黄帝陵拜祭,这是团结全中国人民的一种方法。所以祭祖是共产党优良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应该恢复,应该大力提倡。古代的帝王年年都祭天、祭地、祭祖,所以朝廷上下文武百官乃至全国老百姓都会祭祖。人民对天地有敬畏之心,对祖宗常常不忘,那这个朝野能够多么和谐,民德归厚!特别是有灾难的时候,譬如说国家有地震、有瘟疫了,或者是干旱、水涝,等等天灾人祸的时候,帝王都会出来带领文武百官祭天地、祭祖宗,团结一气来消解这个灾难。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提倡祭祀黄帝是一个道理。

  朱夫子在他的《四书集注》里面讲,「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他是说,终者,这是已经寿终的人,父母。父母过世了,人可能就会容易疏忽了,孝心可能就会减退了,用这种丧礼去谨饬之,让人们能够通过这种礼来提起孝心,人心就能变得厚道。远者是已经过世很久的父母,很遥远的祖先,这是人之所易忘,很容易忘记,而能够依时追祭他们,不忘本,这就是厚道。民心厚,国家的基础就厚,国力就能够强盛。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很深,所以它的枝叶就能茂盛,它就能够抵抗风雨的侵袭,能够经受灾难的考验。朱夫子又讲,「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自为就是自己这么做,自己能慎终追远,自己的德就厚,这是自利。一个国家领导人能够做到慎终追远,他的德行就厚。由一位厚德君子来做领导人,这是万民之福。老百姓看到他这么做,也跟着受到感化。这个化之,是被感化,被他教化。他用他的身行来教化老百姓,人民百姓就向他学习,把原来不好的习气给改掉。原来可能常常会忘记父母祖先,现在慎终追远,就能够常常不忘,这就化了。这一化,民风就转化,变得和谐了,人民百姓的道德也就变得厚了,这个国家就有福了。

  我们想不仅国家领导人要这么做,每一个人都应该这么做,每一个人都要让自己的德厚,你的德厚,你的福就厚。古人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谁?一个普通老百姓。不要说这是别人,应该说这是我。天下兴亡,我有责任,我要做出好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万民做个表率,这就是教化。孔老夫子当年大部分时间他没有做大官,他也是一个平民老百姓,但是他教化的这种影响力,超过当时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为什么他能做到?他有这种担当,天下兴亡,我有责任。我慎终追远,让我的德厚,也能够让万民的德厚,这是教民以孝。圣贤施教以孝为本。《孝经》里面讲到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说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我们希望社会和谐,天下太平,怎么做?教孝道,从我做起。

  我记得一九九四年我姥姥去世的时候,这说话已经是十五年前了。当时我正在广州念大学,我母亲带着我送我姥姥往生。在她走之前,我母亲就到处去请教那些有学问的人,如何送终。要做好临终关怀,让老人家能够在非常舒服、宁静的状态下含笑而去,不能让她有痛苦。所以我母亲到处去走访,才知道原来在她往生的时候一定要给她念佛,念佛是的临终关怀。我们另外也知道,一个人走的时候叫四大分离,身体器官像撕裂一样的痛苦。古德比喻「如生龟脱壳」,人的灵魂从身体里出来,那种痛苦就像你把龟的肉体从壳里拔出来一样。所以这个时候不能碰她,连她的床也不能碰,至少八小时之内不能碰她的身体。不能对她哭泣,因为这会让她觉得身体痛苦,心里会哀痛,这都影响她安详往生。所以我们学了这些知识以后,在姥姥往生的时候就这样如理如法的来送她,给她念佛,安慰她,劝导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的这种临终关怀下,她是含笑走的。十二个小时以后,我们再碰她的身体,才发现她全身柔软,可见得她走的时候非常安详,一点也不紧张。人走了以后为什么身体会很硬?因为他走的时候很痛苦、很紧张,所以会很硬。如果是很柔软的,我们就能断定,他走得很愉悦。这是什么?我们要慎终,谨慎的对待她临终离去的这个时候。

  当然,现在我们的丧礼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人用各人的丧礼,有的人用西方的,有的人用我们中国传统的。因为什么?没有一套标准的礼仪,所以各人用各人的。希望国家有一套正规、标准的礼仪,全国人民遵守。我们现在虽然没有统一标准的,但是也要尽到自己的哀戚、慎终这样的心情。她走了以后,我和母亲每一年清明、冬至,这些是祭祖的日子,都为她老人家和过去的祖先来祭祀。国家没有一套标准的祭礼,我们就采用我们自己制定的这套礼仪。祭祀有纪念的意思、有怀念的意思,我们在祖先牌位前读诵传统的经典,提醒自己不能忘记祖训,要好好的做人,提升自己的品德学问,用这样的一个行动去报答祖先。这是祭祖的意义之所在。

  我过去在大学里教书,在美国大学教过四年,在澳洲大学也教过四年,被大学授予终身教职,也有不少的大学聘任我做主席教授。别人说:你才三十多岁,这么年轻,好像挺有成就的。其实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样的智慧能力,超过我们的很多!假如说真是有这样幸运的话,这个幸运很可能就是来自于祖宗的福荫。我们自己能够慎终追远,所以还算有一点这样的福报。「民德归厚」,我们能慎终追远,我们的德也就厚了,德厚了,福也就厚了。所以我们想希望自己的一生幸福美满,必须要修厚德。厚德来自于孝道,具体这一句,曾子教我们「慎终追远」。

  我爷爷今年九十一岁,现在我来孝养他,他也过得非常的安稳,每天无忧无虑,这是老年有这样的福报。他的福报从哪得来的?我细细的思惟,他一个的优点是一生都祭祖,年年至少两次上山扫墓,祭祀祖先。他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他是十几岁就没有父母了,可是他能对父母念念不忘,对祖先念念不忘,常常带着自己的儿孙上山祭祖。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这个印象,到了清明、冬至这些祭祖的日子,就扛着锄头跟着爷爷,跟着我父亲、叔叔他们一起上山整理墓园,去祭祀。所以到他现在九十几岁,能够享受到儿孙的孝养,这是他自己有这个厚德。

  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师对这句的批注说,「厚是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这是点睛之语。民德归厚的厚,它是本性本来具有的性德,本来性德就是厚的。这里讲归厚,这个归用的意思非常的深。这个归就说明什么?你本来就有,像你归家一样。你的家本来就有,你有一个老家,你现在在外面游荡了很久,现在回家了,这叫归。我们的性德本来就有,现在怎么样?迷失了,我们偏离了本性,本性是本善,「人之初,性本善」,现在我们的本性不起作用,性德不能现前,是我们的习性在起作用。我们什么习性?自私自利、贪婪、愤怒、嫉妒、怨恨、刻薄等等等等。贪瞋痴慢、杀盗淫妄,这些都是习性,本来没有的,本性里没有这些习性。所以我们染上这习性就是偏离了本性,现在教我们复其本性,把本性恢复起来,从不好的习性那里回头,回归到本性上来,这叫归。能够回归本性,这个人就叫圣人。在禅宗里面有一句话讲到,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是大圣人,见了性就成了佛。所以复其本性,你就成为大圣人。如何复其本性?孝道,用孝心去开启性德的宝藏,回归本性,彰显性德。所以慎终追远就是培养我们孝心的方法。

  民国时代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批注有一个《补注》,他说到:「知真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知民德本厚。流于薄者,习为之也。」我们知道自己的真性具有无量无边的性德,真性是人人本有的,它里头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无量的才艺、无量的财富,什么都是无量。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不是数字,它是比喻无量无边,整个宇宙都是真性所变现的,而且真性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我们现在迷失了真性,怎么办?要回归。真性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叫做厚。民德本来就是厚的,那现在为什么薄了?薄了是因为习染,染上不良的习气,才致使本来就很厚的德现在薄了,本来无量无边的性德,现在流不出来了。就像山上的泉水,本来是无量无边的,它不断的在流,现在一些石头把它挡住,把泉眼给封起来,它流不出来,这条小溪就干旱了。这就是厚的德变得薄了。

  江谦先生说:「教民慎终追远,其事甚多。不但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而已。」如何能够使本厚的民德现在又重归于厚?教民慎终追远。慎终追远,这种事相是很多很多,也是无量无边,不仅是朱夫子讲的「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而已」,它包括得很广泛。江先生他举例说,「言其小者,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便是追远。饭食已讫,一箸一器,必安放整齐,便是慎终。」从小的来说,他举几个例子。我们刚学了《朱子治家格言》,这里面就讲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惜福,对一粒饭、一碗粥都要想到来之不易,多少人的辛勤汗水换来的,这是追远;看到眼前的粥饭,想到它的来处,这叫追思远方,追远。你看,这也是培养厚德。

  我们吃饭之前都念感恩词: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师长教导之恩,感恩同学互相帮助之恩,感恩农民伯伯辛勤劳动以及所有为此付出的人。佛教里面讲的「上报四重恩」,第一个是父母恩,第二是老师恩,第三是国土恩(国土是祖国),第四是众生恩。感恩祖国人民的培养,这是追远。「饭食已讫」,就是吃完饭了,我们把碗筷都洗干净放整齐,这叫慎终。你看看,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含有慎终追远。我们吃饭不也在修行吗?说到吃饭,我们就知道睡觉也是这样。睡觉的时候就想到,我今天晚上能够安稳的在这里睡着(睡觉),要想到感恩祖国的安定繁荣。如果祖国社会不安定,我们睡觉哪能安稳?感恩父母给我们的养育,让我们有好身体,今天晚上睡在自己家床上,不是睡在病床上。感恩老师教诲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想到老师教诲。「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就是这么做的。你看看,这叫追远。睡完觉起来了,把被子都迭好,这也是慎终。乃至读书,《弟子规》里讲到的「读看毕,还原处」,这也是慎终。做事有始有终,这都属于慎终的范围。

  「言其大者,如弘扬净土法门,教人临命终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真慎终。发弘誓愿,普度众生,以报多生多劫父母养育之恩,是真追远。」这是讲到大的方面,慎终是讲帮助一切人,包括自己临命终时能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把这些道理广泛的弘扬,这是慎终。我跟母亲送我姥姥往生的时候,也是感恩我们向这些善知识们学习净土法门,所以我们能够顺利的将姥姥送到极乐世界。她后来还给我报梦,她往生三七以后,二十一天之后给我报梦说:我现在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请你来念佛送我一程。我在梦中很高兴,就给她念佛,大声的念佛,这念佛声把自己念醒了,然后看看表,晚上三点,知道她这个时候往生净土了。这是什么?真正的报恩。父母真正能够出离生死,出离六道,往生净土,我们的孝道才叫圆满。然后用这个孝心对一切众生,这是发弘誓愿,广度一切众生。为什么?众生皆是我父母,确实是这样的。多生多劫以来,一切众生都跟我们有缘分,都跟我们互为父母兄弟。所以真正发大愿度众生,这叫真的追远,无量劫的父母我们都要去报恩。所以若不是真正弘扬佛法,令一切人皈依三宝,把这些道理弄清楚,那慎终追远岂能叫圆满?人民都能够皈依三宝,都能恢复自性性德,这叫做真正的民德归厚。

  所以儒释道这三家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这三家都是教育,不是宗教。这三家的教育是互补的,互相促进、互相提升的,在教育上也是互相圆融的。我们看到蕅益大师跟江谦先生对于《论语》的解释,就知道他们真正是通达儒释道的人,他能圆解《论语》里面的教诲,将夫子的心法为我们圆满的开显出来。然后才知道,真正要在传统文化上得到精髓,得到真正的圣贤心法,我们儒释道三家要互相参看,在教义上能够圆通,不能够互相排斥。好,第九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一章我们就讲习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1.《 论语名句: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论语名句: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