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理念,形成友好人格

以尊重为价值取向,在与未成年人交往中提高“友好”人格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中期研究报告。

(以尊重为价值导向,在与未成年人交往中提高“友好”人格素养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组)

《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提升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是全国重点课题。

尊重课题已经持续研究了25年,现阶段已发展成为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主的全国66所课题学校。在"十三五"课题研究中,我们遵循尊重课题的核心理念,结合时代发展的教育需求,深入研究了在相互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环节—— "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中的"亲切",并以此为新的研究方向。

友好的人格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也是我们履行“德寿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尊重教育发展到纵深的延伸和实践。

第一,传承时代教育,尊重理念,诠释“友好”的品质

回顾 25年的研究过程,我们总是以“尊重”为教育理念和突破口,将“尊重”应用于与人交往行为习惯的培养。“95”、“尊重基础道德”研究与实践(注:PPT可以提出“95”的“尊重基础道德”研究与实践、“15”的“注重人格素质,进行尊重教育”、“15”。形成尊重所有孩子理念的校园文化研究。)直到今天,从“十三五”计划的“亲切的“人格素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仍然沿用传承尊重课题的研究方式——从实际问题着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挖掘和反思,剖析现有教育的桎梏。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重新审视“友好人格素养”的内涵,思考“友好”的时代意义。

(一)以“问题”为出发点,关注“友好”人格

在“十三五”课题研究的两年里,我们以尊重为价值导向,带着提高未成年人“友好”人格素养的问题,带领课题学校教师深入思考。

“尊重”是“友善”的基础。“尊重”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它的外延扩大到对自我、他人、环境和社会的基本原则。亲切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亲切的人际关系。在教育中,我们把它分解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原则。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以“自己”为原点,指导老师们研究和思考。我们的什么教育行为是友好的?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的某些教育习惯不能反映“尊重”。在这样不断的追问和研究中,逐渐将重点放在促进“友好”人格素养的正确教育行为上。

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学生,尊重学生意见,尊重学生表达的权力,通过班会、采访等多种形式真实了解学生对不幸事件的感受,探讨师生共同对友好行为的感悟,通过在小事上体现“友好”分解为具体的行为表现,促进了学生友好人格素养的提高,问题意识促进了研究的深度。在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促进“友好人格”的发展。

(b)以"过程"为重点开展"友好"行动;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指向自己,在——“我”“怎么样”上下功夫。研究人员致力于“如何实践尊重理念”,把“我”作为具体事件的第一要素,关注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反思自己的行为。以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验体验“友好”行为表现,让“友好人格”通过具体的行为,特别是平凡的小事出现。例如,和平理九苏卫健老师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对象,盲目追星,忽视亲情的现象,举办主题班会《追星路上话亲情》,活动,带领学生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建立心灵桥梁,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唤醒学生友好的人格素养,——篇教育主题尊重活动就是对这种友好行为的提炼和不

课题研究的指向性是培养未成年人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善待人的人格素养。为了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只有在尊重、平等、友好的研究氛围中,才能真正促进“友好”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鼓励在研究过程中按照尊重的原则讲真话、反思和质疑、挖掘细节、提炼的行为中反映的教育理念。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带领课题组师生继续抓住“实”、“真”、“神”、“深”、“提”。

观察真实的,真实的现象。紧密结合教师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真的:说出真实的想法。通过沟通揭示实际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新:从新的角度思考。这样做友好吗?

深度:深度挖掘背后的原因;寻找习惯背后的观念根源。

提及:精炼总结方法。以具体行动体现友好素养。

此前,在“反思教育习惯、改变教育行为”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将生活中有关“友好”行为的“习惯”与“反思”结合起来,质疑日常生活、学习的习惯做法,学会从反思中分辨,以友好的方式进行。在反思过程中促进友好人格素养的提高。

(c)以实践为跳板,强调"友善"的含义。

“常怀友善之心,伸出友善之手,做出友善之举,建立友善关系,营造友善氛围,做个友善之人”,是每一位尊重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研究中,课题组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未成年人发自内心地理解“友善”的内涵与真谛,自觉提升友善人格素养,才能够使“友善”价值观真正得以践行。两年来,课题组干部教师明确方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触发“友善”感悟;小事做起,换位思考,友善待人,将友善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市第二幼儿园的孙娟老师在《我爱园林叔叔》主题活动中,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帮一帮”“暖一暖”引导幼儿爱护美丽的环境,珍惜和尊重为照顾美丽环境而付出辛苦的人,引领幼儿从小养成友善的优良品质;北京五中朝阳双合分校李蒙老师通过“感知优点”“赞美跟进”“共育友善”,引领学生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长处,学习欣赏他人,从而深刻感受“我的身边有朵花”的友善理念。

以友善提升自我,以友善成就未来,两年中,友善人格素养的培育与践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和睦,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理解与认同,课题校的学生能够以平等、真诚、互助的态度正确对待学习及生活中的人与事,能够以阳光、美好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帮助他人、肯定他人,理解他人,这一切推动了相互尊重的氛围不断形成,促进了友善人格素养的培育与践行。

二、创新实施方法,以尊重行为发展“友善”人格

(一)创新研究路径——关注情感体验,体现友善

以情感沟通师生的认知与行为,是尊重教育课题校每一名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所秉承的理念,研究中,老师们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尊重意识是在养成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拨动情感之弦,打开思考之窗,体验践行的力量,让学生将认知上的变化迁移到行动中,切实感受行动上的变化带来的喜悦。一直以来,尊重教育的主题活动设计是不同于常规主题活动设计的。我们更关注于在教育活动体验中,着眼于触及、扎根人的心灵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参与,防止用统一的、既定的规范约束学生,即强调活动设计要走进学生心灵,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教育体验,形成真实的教育效果。这一研究路径对尊重教育及“友善”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真正的教育效果。

(二)创新研究方式——善于换位思考,理解友善

挖掘问题本源,剖析问题成因,是每一位尊重教育者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只有找到问题的本源才能解决问题。但是教育要真正走入学生心灵并不容易,对学生的尊重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学生价值的认可——“眼中有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事教育活动。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强调老师通过换位思考,课题校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形成感悟。而这种“感同身受”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实施方法——创设人文环境,浸润友善

“尊重”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教育不能灌输,品德的形成更是如此。这种尊重、友善的素养更是需要学生在自我体验的教育过程中、自我提升,潜移默化的形成。

研究中,老师们注重创设一个真实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讲自己身边的故事,用他们的真实感受来提升自己认识,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产生共鸣,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有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鉴别、把握、确认,选择“自己认为的最好”或“按自己认为对的做”,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选择及道德推理能力,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聚焦“情”与“行”,梳理阶段性研究成果

“十三五”研究聚焦“友善”人格素养。近一年来,课题组立足案例研究法,进行了“友善的心灵感悟”教育案例的征集,在案例撰写的过程中,课题校师生通过对一件件小事的叙述,感受友善的力量。

(一)从情入手,形成“友善”人格素养的心灵感悟

从情入手,走入心灵。尊重教育研究注重以情感作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通过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在心灵的震撼中发现、认识自身的潜能与价值,培养尊重习惯,提升“友善”人格素养。

在“友善的心灵感悟”教育案例的征集中,课题校师生撰写了近千篇自己亲身经历的友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全部来源于师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二)从行出发,提炼出“友善”人格素养的行为准则

研究中,我们在“分解友善”的基础上,得出“友善若干条”行为准则。内容涉及了:心中有他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善待他人,友好相处;帮助他人,不计得失;体谅包容,以德报怨;坚持原则,不盲目;友善共享,超越责任;不等同于友善的教育行为等等方面,每一条友善行为的背后都是师生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感悟,而这些感悟的提炼就构成了我们对“友善”的理解和落地的行为指南。

在“十三五”的研究中,尊重教育研究引领师生们对触动自己内心的事情进行梳理、分析,用“尊重”的标尺量一量,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怎么做。同时,这些小故事促使尊重教育研究者反思,在尊重教育的研究中,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教师又该怎样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我们在细枝末节的琐碎小事上进行着感悟,在感悟中探讨着教育的大问题,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无形中促进了未成年人对“友善”的理解,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的教育环境。

四、结语

尊重教育在“十三五”这两年的研究中,进一步辐射到更多的省、市,涉及到更多的学校、干部、教师,在学习、引领、营造、互动、宣讲、带动的机制下注重普及性,紧密结合实际,形成看得懂、好操作的教育方式。课题组更是始终秉持尊重教育25年的成果意识,及时把在研究中所获得感悟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推向一线教师与学生,使尊重的理念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

东城区是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尊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以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在教育、社会与文化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尊重教育之理念,以 “真情、妙悟、铸造”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1.《【善待他人的班会作文初中】尊重理念,形成友好人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善待他人的班会作文初中】尊重理念,形成友好人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2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