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改革为中心,解决“有限的教学时空和无限的知识增长”的矛盾成为首要任务。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最能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使学习成为帮助年轻一代成长的负担,而不是负担,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余淑香老师深刻地指出,我国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在基础教育的范畴内,语文学科——,特别是高中作文教育如何提高效果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严重。
一、提高高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作文不是不能教的
作文是最难以捉摸的,因为它与人的灵感、才能、个性和创造性关系最密切。社会上很多人普遍认为作文几乎不规则,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老师教的。笔者认为,与高水平思维活动相关的写作(如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主要依靠作家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主要表现出作家对语言的个性化。对这种创造活动的主要评价依据是能否为读者提供独特的精神世界,这种写作活动确实有很多不能教的地方。然而,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少有的漂亮文章、作家,而是训练所有学生,至少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写出“平庸的好文章”。“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字表达能力(如造句的一般技巧、母编安排的基本章法、传达情感的基本技能、一般应用文体的基本形式等)仍然有很多共同点,教与不教有很大区别。”中学作文教学要研究如何在特定环境和一段时间内帮助学习者尽快构建语言文字表达的几个阶段。因此,“作文是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不能成为教师在教学中自己“混乱”和“不做”的理由。
作文教学的定位与重点
对中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其目的是训练思维方法,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掌握能力,加强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因此,“中学生的写作训练要非常有针对性,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文章内容来源于生活,具有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
在我看来,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其中思想修养、认识水平重要的——好文章必须有思想,空洞华丽的辞藻永远无法积累好作文。所谓的“文才道”,对于这里的“道”,我一直建议学生们用“对世界的认识”来理解。这个认识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己逐渐提升和深化的。第二,丰富的生活积累起来。很多作文命题的出发点在于引导学生在真正的情感中认识生活,感知学生主体情感的体验,测试他们对自己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的认识理解能力。近年来,面对高考作文唱“真声”的鲜明态势,很多中学生都要包容生活,关注自己的生活,努力积累具有个性色彩的“我”的素材。第三,通过良好语言表达的关口。任何思想都用语言表达,任何语言都为思想服务。因此,要用流利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要整合美丽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语言水平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3.努力实现作文教学的程序化
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高中作文训练应重视系统化、系列化。只有顺利实现各种单一能力的“特别关卡”,才能真正打好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平时的教育中,要按照写作过程(沈帝-义理-先材-版式-修改定型化)的各个阶段有秩序地进行指导,并将各个能力点的训练整合到不同文体的写作中。当务之急是实现作文教学的过程化。要实现程序化,必须:(1)筛选出对高中生作文有实际影响的关键点——知识点、训练点,构成作文教育的基本要素。(2)将这些键按特定顺序排列,构成相对系统的课程知识框架。(3)围绕这些核心事项,设计阶段明确、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隐含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训练,掌握作文的“规定动作”、“分解动作”。实现教学过程化的前提是选择有关高中生作文的有效知识体系,然后围绕这些知识点设计训练点。(具体可以包括“沈制能力训练”、“立意能力训练”、“先才能力训练”、“构思能力训练”、“记叙文专业训练”、“议论文专业训练”、“文学体裁特定训练”等。另外,在“记叙文专业训练”中,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将生活素材转换成作文材料”、“细节的魅力”、“蓝色设定”等小主题。
4.情感因素不容忽视
学习者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一旦缺乏,教学活动就一定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能力,而在于鼓励、觉醒和鼓舞”4。相反,感情不足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失去美的教育和没有灵性的教育。高中生是一个理智、有感情的活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明显影响写作的学习动机。以鼓励、欣赏、包容的态度贯穿写作教育的全过程。(包括之前作文阶段的“阅读猜想”、作文阶段的“模仿样本”、后期作文阶段的“修改解说”)重视发展性评价,善于在学生习作中发现“闪光点”。(例如:读不成熟但有特色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子、独创性的单词时,可以用符号表示,表彰和色彩鲜明的批评语,以鼓励。),要让学生对教师的真实欣赏吐露真意,展现真心,突破一切虚伪的自我包装和人为设定。
/p>二、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相关实践
从教以来,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艰苦的摸索,也积累下一些可资借鉴的做法与创新课例。下面择其要者略作介绍。
做法一:提倡写随笔——放飞自由的心灵
钱理群教授认为:“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怎么写。”⑤钱教授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⑥
如何解决“不想写”和“写什么”?我的考虑是,必须确立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充分的写作自由;宽松自由的写作状态,才能扭转学生被动的写作心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们教师要转变作文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实施自由写作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善于“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⑦。我的做法是,在完成正常的应试作文(考场作文和正常教学计划中教师出题的作文训练,可称为应试作文)之外,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所有学生自主、少有教师主观介入的写作,可称自由写作)。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写随笔,每周至少交一篇,教师只对文章作即兴的阅读感受式的评点,基本不苛求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的完善;定期选出其中的优秀之作,让全班学生互评与共赏。
记得引导写随笔之初,我讲过一个小故事:韩寒的一位粉丝希望韩寒能为她写一句话,韩寒问:“写什么?”粉丝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结果,韩寒便把这几个字分毫不差地写在了粉丝的笔记本上。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谈谈对这段轶事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乍读这则轶事,很为韩寒的可爱捧腹;笑过后细细品味,“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很有道理,这应该是作文的真谛。初写随笔的高一第一学期,教师明确倡导“三无主义”,即“思想无禁区,作文无模式,字数无限制”,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字就写多少字,只要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行。从第二学期起,仍然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拟题,自主确定写作内容,但要求写成完整的作文(一般不少于800字)。从高二开始,教师提出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主张拓展随笔的选材视野——由关注家庭、学校生活,转向透视大千世界、瞩目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还主张练一练“素描基本功”,指明这是描写小人物的绝招——其实被我们写入作文的多数是小人物,他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璀璨夺目的光环。小人物有什么特征?这要靠自己去发现,去抓拍细节。从高三起,与写随笔相配合,建议学生建立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学习手册。这个学习本应分门别类,有作文题、构思路数、精彩作文概要(包括自己所写作文的精彩片段)、写作资料(资料可分“个人”“家庭”“校园”“社会”“历史”“自然”这样一些类别);还可编个索引,以后要看哪一方面的内容知道到哪里找。三年一轮的学习实践表明,自由地写随笔成效喜人,学生整体写作状况好转,作文题材的涉及面较广,情感的真实性增强,语言表达的形式丰富多样,学生个性得到展现(有时不乏新奇之意、惊人之语)。由此可见,提倡写随笔且持续地予以落实,确实能扭转学生怕写拒写的消极心态,并让他们逐步走出“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做法二:引导读美文——构建有灵魂的写作生活
作文教学的本质“不属于文章学而属于教育学”⑧。可以说,作文水平的提高与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是协调同步发展的,而与语言表达同步发展起来的思想、精神、情操、人格是写作能力发展的核心。写作应该跟生活、做人、思考、读书等联系起来,要提高学生的识见,就得构建有灵魂的写作生活。而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美文,正是构建有灵魂的写作生活的基础。学生读作文选、参考书没关系,但我会时时提醒大家,既然都是读,那就更该选择那些含金量高的、经过反复推敲的经典作品,并且要把经典读出现代意蕴;还应多读篇幅虽短但内涵丰厚的时文——这类文章多见于文摘性的报刊或晚报的随笔栏,可在教师指导下定向阅读,也可通过剪报的形式张贴在教室内,供大家阅读。具体说来,高中生阅读的文章一是要“含有哲理的”,强调的是对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或是有比较强烈的思想内蕴,令人深思,给人启发。二是要“有真情实感的”,反对假大空和胡编乱造,强调个人的生活感悟,而且这种感悟是积极的、健康的。三是要“有才识的”,“才”即才气,指其在思想、形式上有创新之处;“识”指有见识、有知识,能使人开卷有益。阅读时务必多思,注意把同类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各家的风格与长短;还可采用类比、联想、逆向等方式来学写它数篇,以逐渐提高自己作文的品位和底蕴。
有时,教师不妨开设专题阅读课——按题材类别、写法特点等定专题。比如2008—2009学年度,我在班内上了“关注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金融海啸与民生疾苦”“奥巴马总统与平民偶像”“我们的娱乐生活”“周老虎与诚信危机”“非主流现象”“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网络生态”“‘豹尾’的魅力”“模仿范例巧创新”“聚合同类,凸现差异”等专题阅读课;2009—2010学年度,则开设了“建国60周年”“2010年两会”“后哥本哈根时代”“诈捐门与公信危机”“网络生态”“中美关系面面观”“体坛风云”“人生感悟与生存智慧”“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百态千姿众生相”“岁月已记取你的笑容(文化巨匠剪影)”“同写亲情,笔法迥异”等十多堂阅读课(专题文章由学生参与编选)。
有时,可在练写某道作文题前,让学生阅读一组同主题的经典名篇、时文佳作。比如指导学生就命题作文“尊严”写作前,教师先提供两则素材,让学生发表看法:
素材一:这几年,有关儿童慈善事业的电视节目似乎特别流行,这本是好事,可看多了,就发现这些节目形式多有雷同,无非是让主持人当众介绍了捐助双方的姓名、职业、年龄乃至住址后,再让受助者甚至他们的孩子走上台,将一叠叠厚薄不一的人民币放到台上受捐助的孩子手上。通过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周围观众的笑脸,不停闪动的灯光,也看到了同样纯真的孩子,却又不是同样轻松的孩子。末了,热心的主持人还会把话筒凑上去,问这些孩子有何想法。回答正如人们所期望的,是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报答大家的期望”之类。
素材二:“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是台东菜贩陈树菊的毕生信念。她省吃俭用,把结余下来的1000多万台币(约合人民币214万)全部捐给了孤儿院、学校、儿童基金会。世界皆惊,但陈树菊却依然那样淡定而从容。在美国领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期间,她最牵挂的是那个小菜摊。刚回台湾,她第一件事就是赶回小菜摊卖菜。7月4号,马英九专程拜会陈树菊,从她手上买了价值两万台币的青菜。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到了小菜摊跟前,也得老老实实地跟普通市民一道排队,排到了才有资格买菜,跟陈树菊对话。
怎样联系以上素材评说“尊严”这一话题?学生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后,教师介绍时文《请保留他们最后的尊严》和《有尊严,小菜摊也能撬动世界》。这些时文的相关论述,足以发人深省。如笑蜀的《有尊严,小菜摊也能撬动世界》这样阐发:
那无疑是一个足够稳定的小菜摊。它很小,但并不因为小就可以任意侵犯,它稳定到即便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也不能丝毫撼动的地步,陈树菊也才能与它一直相依为命,才能通过毕生打拼,为社会奉献那么多爱。……
这就是说,人都有爱心,但爱心须有所依托。对普通人来说,对小人物来说,爱心的依托就是他们的小饭碗。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小饭碗不只有着饭碗的意义,更有着超验的价值。譬如就陈树菊而言,她的那个小菜摊,就简直可以说是一个神圣的小菜摊,救活了不知多少人的生命,润泽了不知多少人的心灵。对那样的小菜摊抱以足够的敬畏吧。须知,颠覆每一个小菜摊,砸烂每一个小饭碗,都不仅是颠覆了摊主个人的生计,更是阻断了爱心的活水源头。 (原载《南方周末》2010年7月15日)
文中像“对普通人来说,对小人物来说,爱心的依托就是他们的小饭碗”“颠覆每一个小菜摊……更是阻断了爱心的活水源头”等议论,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做法三:突出作文升格——由提升中悟出“应该这么写”
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中强调,“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⑨。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作文评讲,着力引导学生针对写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诊断,即不仅关注“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还应关注“不该怎么写”“应该如何改”。要言之,须引领学生从反思的角度,用审视的眼光,对存在的问题作归因分析——弄清自身写作存在的弊病是什么,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途径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此,教师很有必要多上作文升格课,在升格过程中展示典型,放大细节,让学生在一系列“特写镜头”前揣摩要领,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
笔者作文升格方面的尝试,已整理成文的计有9篇,包括“扣题不紧”类病文升格、“立意少新意”类病文升格、“内容空泛”类病文升格、“选材欠集中”类病文升格、“用例显牵强”类病文升格、“说理欠充分”类病文升格、“层次不合理”类病文升格、“语言欠通顺”类病文升格以及“缺乏‘亮点’类”病文升格等(其中大多已公开发表)。
做法四:尝试下水作文——分享写作体验
教师真要领悟、把握写作规律,进而提升教学实效,必得先有作文方面的切身体验,否则,所有的指导和评讲终究难免隔靴搔痒。试想,如果将师生同题作文同时展示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增;教师再来一番现身说法,和学生共享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学生自然能从中获得启发(或得到教训)。
当然,尝试教师下水,并不意味着学生每写一篇作文,教师一定就要“下水”一次——这两年我试写的下水文,其实不过《微澜》《心底里的珍藏》《道是无情却有情》《三个世界和一个地球》《记忆深处》等十余篇——而是指教师最好长期坚持散文、短评等文体的写作,为自己的作文教学积累一份丰富而鲜活的资源。同时,无论命题还是批改,无论辅导还是评讲,都要“设身处境”“感同身受”,要有切身体会,能换位体验;而非只知道提要求,只知道讲几句枯燥的写作知识,只知道写几句干瘪无味的评语。
做法五:热情鼓励并提供成功的机会——强化学习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⑩被称赞、被认可,是每个人本性中最深刻的心理需求,教师应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发挥激励作用,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
在日常教学中,我把作文看作学生的一项“重”脑力劳动——一篇有个性的作文,总是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闪烁着他们灵感的火花。学生珍惜自己的精神产品,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认可,所以,只要学生作文在材料、见解、构思、表达等某一点上有个性,就通过评定高分、批语鼓励、宣读表扬等方式给他们以充分肯定。我还尽量给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增强作文的动力与信心。“发表”有不同的形式和等级,可在教室张贴,在学校广播,在文学社社刊刊登,也可组织手抄报展览或编辑个人作品集……此外,对于确有特色的习作,应多向各级各类报刊推荐。近六七年,经我辅导,学生每年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作品都不下五十篇。这些习作的发表,不仅对作者本人是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学生也起到强烈的推动、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①黄厚江著《作文评价的标准及其实施办法》,《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0期
②郑桂华著《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张伟明著《从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看中学作文教学思想转变》,《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9期
④[德]第斯多惠著《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⑤⑥钱理群著《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⑦[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⑧曹勇军著《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河南教育》2006年第4期
⑨王得后、李庆西著《鲁迅杂文基础读本·不应该那么写》,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⑩陶思璇著《欣赏的神奇力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来源:公众号京师书院
1.《【怎样学语文作文高中】唐惠中:提高高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怎样学语文作文高中】唐惠中:提高高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50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