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广州完全下水作文、评论和后感。

深圳教育科学研究所葛娟

深圳市宝安区第一外国语学校刘世健

[提出原文]

22.阅读下面的资料,根据需要写作。(60分)

今年春节,顾氏家族成员从各地回到古宅庆祝新年,分享天伦之乐。

大太爷爷一家四大东堂,都住在老房子里。大太爷爷早年以画像为业,儿子开照相馆,孙子开工作室,曾孙女开发美图软件,在网络上大受欢迎。

李太爷爷参加了抗日战争,儿子是大庆油田的技术人员。孙女改革开放初开始到深圳创业,曾孙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

三太爷爷年轻的时候去旧金山努力工作,儿子在当地开了一家小超市,孙子娶了当地姑娘,曾孙彼得今年18岁,中文名叫顾炎祖,第一次跟着爸爸去中国看望祖先。

炎祖在网上上传了大太爷爷手绘的祖先肖像画和家人的历代团聚照片。这些照片以黑白和彩色讲述了家人的故事。(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他的家人) (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他的家人)他评论说,这次聚会给他带来了很多温暖和感动,他对照顾家人的家庭观念感到好奇。

顾氏家族是无数中国家族的缩影。每个人都在写家庭的历史,每个家庭的历史都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请根据以上资料写一篇文章,回复炎祖的信息,帮助他了解中国的家庭文化。

要求: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自己的题目,不要做剧本,不要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超过800个字符。

[下水作文]

可以看出“彼得”是“读祖先”

——对“家庭文化”的回应

深圳教育科学研究所葛娟

“彼得”,当你叫这个名字的时候,你立刻说“是的!”是的,这是18年来和你在一起的名字。“艳照”这个名字也应该是你出生时你父辈给你起的名字,过去你只是“彼得”,在你父亲和你的中国亲属心里,你是“艳照”。

是的,在顾氏家族里,你不是彼得,只是“艳照人”。你知道吗?“念祖”这三个字中,“九”是姓,“读”是辈分,“乔”是你的名字。为什么这里有顾氏家族文化的秘密和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魔力。

《读祖先》中深藏着家族文化的基因密码。调查你们区氏家族的辈分排名,发现了“郑慧成小姐,读起源”的话。辈分者是一个家族的基因序列,表达着家族的传承和家族的梦想。例如,这种“祈年院”等“祈年院”显然是希望祖先们世世代代继承下去的。(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家人)所以,“读”一词不仅是辈分字,“读祖先”一词表达的是弘扬朱德,不忘周恩来的意思。

《祖读》中深刻蕴涵着家庭文化发展动力的秘密。18岁的你,第一次来中国看望祖先,带着你的好奇心去找各区的家人成员。那都是和你一样经常的人。一位坚守顾氏家族老房子的大泰爷爷,从肖像画到照片、美图,都可以进行一次“口述资料师”调查。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技术在身体上发展和传承。比如从外地回来的李太爷爷一家,抗战救国的铁血豪情,技术报国铁人传承,国际护卫的自豪感,创业开放的神奇梦想。啊,在这样的“口述史”中,你会看到家庭奋斗与国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老祖宗》包含了融合“忠孝”的家国情怀。“缅怀祖先”是“孝”。从大太爷爷手绘的祖先画像中,可以从赵爷爷、赵奶奶的眼神中探索出家人的遗传特征。(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皱着他们的眉头,有顾氏家族的精神指导。从18岁开始向上追溯,有一条包含一个家庭曲折和美丽的长河。(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美丽名言)“想念祖国”是“忠诚”。你的曾祖父的异国动乱也有中国近代的动荡和屈辱。在国内各行各业奋进的各长辈身上,也可以发现顾氏家族对国家进步的奉献和努力。你会发现中国大地上的每个姓氏家族都有共同的血统传承。“忠孝”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将“国”和“家”紧密融合在一起,整个民族能够不断地延续,重振强大的文化基因。

读祖先,我希望你能通过更多的“寻根旅行”真正洞察“读祖先”的含义。到时候你得到的人决不是“温暖和感动”。你一定会对自己说“彼得”。现在我是“艳照”(944字)

[陈秀作文评论]

可以看出“彼得”是“读祖先”

——对“家庭文化”的回应

作者:深圳教育科学研究所葛帆

评论: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刘世健

(材料作文的写作如何找到最好的切割角度?这篇文章的题目给人的启示是,材料的“矛盾点”往往是事故的“爆破点”。用“彼得”和“祖读”完成写作语境的整体布局,以简洁处理繁杂,一定要采取积极的姿态。)

“彼得”,当你叫这个名字的时候,你立刻说“是的!”是的,这是18年来和你在一起的名字。“艳照”这个名字也应该是你出生时你父辈给你起的名字,过去你只是“彼得”,在你父亲和你的中国亲属心里,你是“艳照”。

(用名字剪,和“你”对话,对象感就会立刻显现出来。从“彼得”向“炎祖”的转变也是从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的转变,自然引入了本文主题——家庭文化。看起来轻快,但实际上不容易,体现作品。

者提炼要点、安排思路的匠心)

是的,在顾氏家族里,你不是Peter,只能是“顾念祖”。你知道吗?“顾念祖”三个字里,“顾”为姓氏,“念”是辈份,“祖”是你的名。为什么?这里有顾氏家族文化的秘密,也有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神奇。

(此处布局,先收后放。由后文逆推,方知“秘密”“神奇”均为精心伏笔。“收”得紧凑,才能“放”得自如)

“念祖”里面,深藏家族文化中的基因密码。查了你们顾氏家族的辈份排名,发现这句“鼎惠声杨,念终纪远”。辈份字就是一个家族的基因排序,它昭示着家族传承,表达着家族梦想,比如这个“念终纪远”,显然祖辈希望代代有为,赓续传承。所以“念”字不仅是一个辈份字,而“念祖”一词所表达的还有弘扬祖德、不忘祖恩之意。

(承接上文家族文化的秘密,“辈分字”寄寓着家族传承与梦想。“鼎惠声杨,念终纪远”一句原材料并无出现,算是作者虚构创造,但它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给材料中的“顾念祖”留言以帮助他理解家庭文化,实际上这是一种虚拟的、情境交际的写作——有别于基于事实基础的严谨论证——因此可以凭借合情合理的想象将“情境”进一步具体化,以使“交际”过程有所凭借,从而更好完成交际目的。如果只是空泛地谈“念祖”这个名字,论证的力量势必大为减弱)

“念祖”里面,还深蕴家族文化发展动力的秘密。18岁的你,第一次来中国探亲祭祖,带着你的好奇,去探寻每个顾氏家族成员,那都是与你同种同宗的人。你可以尝试一次“口述史料”调查,比如坚守顾氏家族老宅的大太爷爷一支,从画像到照相,再到美图,你可以从那里看到,一技在身的发展与传承;比如从外地回来的二太爷爷一家,他们的故事里,有抗战救国的铁血豪情,有技术报国铁人传承,有国际护航的自豪骄傲,有创业开放的神奇梦想……,从这些“口述史”里,你一定会看到家族奋斗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联。

(本段仍然承接家族文化的秘密,但语意再进一层,说到“家族文化发展动力”,历数各代家族成员事迹,实际上是上段“家族传承与梦想”在历史现实中的具体化。两段由“虚”到“实”,本段再由“事实”到“本质”,即“家族奋斗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联”:写作脉络十分清晰。)

最重要的是,“念祖”里面,包含着“忠孝”融合的家国情怀。“追念先祖”是“孝”。大太爷爷手绘的祖辈画像里,祖爷爷、祖奶奶的眉尖眼角上,可以探寻出家族基因特征;他们的颦蹙展颜里,有着顾氏家族的精神图谱。从18岁的你往上追溯,有一条绵亘的长河,抒写着一个家族的曲折与美丽。“感念祖国”是“忠”。在你曾祖的异国闯荡里,也有着中国近代的动荡与屈辱;在国内各行各业努力奋进的各个长辈身上,也会发现顾氏家族对于国家进步的一种付出与努力……你还会发现,中国大地上的每个姓氏宗族,都有着共同的血脉传承。“忠孝”之神奇,在于它能使“国”与“家”紧密融合,成为整个民族绵延不绝、复兴强大的文化基因。

(如果说前两段用“承”的方法完成推进,本段则用“转”的方法完成拉升。由探求“顾氏家族文化的秘密”转向揭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神奇”。本来这是很大的一个话题,作者却做到了“避虚就实”:一是使用“具象”,刻画“眉尖眼角”“颦蹙展颜”等细节,有了这些生动细节,画面自然就不“虚”了;二是进行“铺陈”,通过祖辈、长辈、其他姓氏的铺陈渲染,气势大为增强,情感自然也不“虚”了。其实,在情境交际中,这些都是打动人心、增强感染力的常见手段。只不过,作者在用得更加纯熟自然,让人易于接受)

念祖,我希望你能通过更多的“寻根之旅”,真正洞察“念祖”的意义,到那时,你所获得绝不仅仅是“温暖和感动”,你一定会对自己说:曾经我是“Peter”,现在我是“顾念祖”。(944字)

(结句有力,收结全文。给人的启示是,如果前文能够一以贯之、气脉相连,结尾只要自然收拢,便能做到神收气敛、饱满有力。相反,如果文意断裂,一味在结尾用力,是无法取得如此效果的。)

【总评】

某位老教授曾用“文气很长”来评价一篇好作文,我觉得“文气很长”也正是葛老师此文的一大亮点。从文章的第一行“题目”到最后一行“结句”,一气呵成,略无阻滞,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但要做到“文气很长”并不容易,因为语言的组织背后是思想的条理。叶圣陶先生谈写作教学时,特别强调要“想清楚”,使“朦胧的思想”成为“清晰的思想”,使“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成为“有条理有组织完密的语言”。清晰思考并且清晰表达,这应成为议论文写作训练的首要之务。葛老师此作可为我们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训练路径,那就是“一以贯之”。先学习提炼“一”,找到最有价值的写作点(如本文“念祖”背后的家族文化),然后再学习“贯之”,使全部语段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合乎逻辑地展开(如本文“承”与“转”的写法)。常言“用字如用兵,攻心如攻城”, “一以贯之”才能集中优势兵力攻破一点,从而完成“攻心”之目的。这也是本文让人感觉论证有力的原因所在。

当然,在“文气很长”之外还应追求“文气很盛”,否则语言空洞、情感卑弱,文气再长也没有用。“文气很盛”涉及到表达的“具体”与“充分”这两个指标。特别在情景交际的写作中,应努力做到情境更具体可感、表意更加充分淋漓。在这方面,本文也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前面已有细评,此处不再赘述。

总的来说,“文气很长”偏重思维素养,“文气很盛”偏重语言表达,前者追求清晰连贯之“理”,后者追求具体充分之“情”。情理兼备,堪为示范,这是我对葛老师这篇作文的总体评价。


【下水作文写作感想】

“回应”自应有“回响”

——2019年广州一模下水作文写作感想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葛福安

在我看来,2019年广州一模 “回应顾念祖理解家族文化网上留言”的作文题,是典型的“任务驱动、情境交际”作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表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这道作文题,“具体的情境”又可分主情境和次情境。“主情境”就是海外华侨第四代Peter以“顾念祖”的身份回国祭祖,背后关联顾氏三支四代的故事与发展。这一情境又可作由浅及深的层次延展,浅层就是探亲祭祖的事件视角,中层是每支每代顾氏家族成员“每个人都在谱写家族的历史”的历史视角,深层则可探寻到“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的时代视角。而“次情境”则是作文要求中的“回应顾念祖的留言”,它建立起写作者和顾念祖之间的交际情境,为的是强化考场写作的虚拟真实。不过,这一情境中又包含着写作任务要求,“写一篇文章,回应顾念祖的留言,帮助他理解中国的家族文化”。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回应顾念祖的留言”这一具体任务起主导作用,它连接起写作方和对话方;“帮助他理解中国家族文化”则是写作目的,体现写作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回应”决定着这次写作质量高低。

其实,也不难理解,“回应”一词本身就隐含着“为什么要回应”“回应谁”“如何回应”以及“回应什么”等几个方面。借用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套话,我觉得,写这类“回应类作文”,应该做到“回应”自应有“回响”。要想做到“回应”与“回响”,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谁的“回应”?谁的“回响”?

回应者当然是写作者,即在考场中应考的高中生。拿2018年全国一卷的题目来说,就是2000年出、应考时是18岁的世纪宝宝们。高考作文的命题基本是定位于高三毕业生,即18岁的即将走向社会的“准成年人”,正是这些人在考场里接受高考作文这种形式的选拔。广一模这个作文题,也应该定位于此。而回应对象,其实也是18岁的青年,只不过他是海外华裔第四代。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作文题目的交际双方,也与18年的高考题接近,即把写作过程中的交际双方都定位于18岁的青年,一个是对中国家族文化有相当了解、有中华文化教育背景的中国中学生,另一个是海外华裔的第四代,也是18岁的青年,只不过,他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家族文化有隔膜,在第一次回乡探亲祭祖后对中国家族文化产生强烈好奇。

从“回应”的形式来看,交际的重点似乎是在顾念祖一方,毕竟是他提出的问题。但是,这只是表面。这场交际的背后,还有一个评判者,最直接的是考试作文的阅卷人。更深层的评判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意志”:通过一张答卷,来考查答卷人的语文素养(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以及品德与学养,视野与情怀、综合能力等等。

简单来说,这次情境交际写作的任务,就是通过“回应网上留言”去帮助一个对中国家族文化感到既陌生又好奇的华人青年去深刻理解这种文化,以便让他获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就是“回应”之后的“回响”。

如果你的留言让评判者觉得,这“回应”能够带来“回响”,能非常真实而自然地带来“回响”,那么,你的“回应”就是成功的,否则,这就不算成功“回应”。

二、“回应点”在哪里?

“回应”动作本身是有方向,有层次的。就如同山那边传过来一个声音,你作出回应,首先要找准方向,然后,针对那声音的需求层次进行有层次、有顺序的回应。这才是成功的回应。

具体到这个作文题,作文材料中所涉及的人物、代际关系、个人成就、家国关联比较复杂,那么,从哪个角度去回应呢?看了作文材料,我对“Peter今年18岁,中文名字叫顾念祖,第一次随父亲到中国探亲祭祖”这句话很有“情绪”:既然那么“念祖怀乡”,为什么要到18岁才让“顾念祖”到中国探亲祭祖?为什么还是“随父亲”,我的感觉,这海外顾家一支,对于中国家族文化的传承教育是不足甚至缺位的,所以,才有了顾氏海外一支四代对家族文化、祖宗、祖国的隔膜。当然,如果顾念祖的祖辈父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那就没有这篇作文啦,这个“锅”应该由命题人来背(嘿嘿)。这种情绪下,我想从洋文名“Peter”和中文名“顾念祖”来切入,“帮助”顾念祖读懂自己中文名字里的精神含义,由此深入到家族姓氏文化中的辈份文化,再深入至家族文化,应该是可以让这场以“回应”和“帮助”为名,以中国家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为价值指向的作文变得可行,可信和可为。

更主要的是,顾念祖其实已经开始了他的中国家族文化的理解与探寻之旅,甚至说,他的求助本身,就是中国家族文化理解与探寻的一部分。“顾念祖”这三个字本身,就是家族文化的一个结果。所以,我在文章,写到顾氏家族辈份的“鼎惠声杨,念终纪远”这句话,说真的,这并不是我虚拟,而是从顾氏宗族网上找到的。即便不去找,如果引入《红楼梦》里的辈份文化,从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的“水字辈”,到贾代化、贾代善的“人字辈”,到贾赦、贾政、贾敏的“文字辈”,再到贾琏、贾宝玉的“玉字辈”,到贾蓉、贾蔷、贾芸的“草字辈”,这些知识也可以引之入文的。而且,从对中国家族文化的理解上,写作者应该比顾念祖占有资源优势,而对材料中或材料外的相关中国家族文化的深度分析,应该能体现出写作者的知识拥有程度和文化素养程度。因此,虽然这个作文题目的材料相当丰富,丰富到把部分材料写透就足够800字的程度,但是,对于作文材料富足的多材料作文题,能把多材料进行梳理、归类,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

而这种梳理、归类、整合的过程,就是寻找写作支点和写作角度的过程。比如,在这篇下水作文里,我就选择了“Peter”和“顾念祖”这对矛盾作为“回应点”,写来就顺畅了一些。

三、“回应”帮助,“帮”什么?

“回应”的目的是“帮助”,这里也大有文章可做。说教是帮助,引导是帮助,出谋划策也是帮助。但指手划脚、自以为是的帮助,可能是有害的帮助。

那么,顾念祖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获得了解家族文化的方式方法,这样才会让他真正获得“自助”。毕竟,对中国家族文化的了解,也不是以这次网上留言为结束,甚至说,这只是其中小部分,既然顾念祖对家族文化有了好奇心,那么,你不留言,他也会去自我探寻。当然,你也应该明白,这个“留言”的文章就是一次写作任务,留言只是其形,考查写作者的语文能力,才是终极目标。因此,你可以把这场名义上是留言的写作任务写出你对中国家族文化的深刻认识,但是,你也不能像布道者一样,对他就中国家族文化大讲特讲,那样会是一场失败的帮助,刚刚在他心里产生的那份好奇,会被这种不讲方式的说教浇灭。

所以,我在写文章时,有意引导顾念祖把目光投向家族成员内容,投向家族的历史过往,建议他做“家族口述史”,做家族史的纵深探究。这种探寻与探究,才是有深度,深刻的,融入灵魂的。因此,从帮助顾念祖理解中国家庭文化这一任务来看,最大的帮助,应该是引发他“自助”,毕竟,他才是他的家族文化资源中最丰富的拥有者。

四、“回应”深处有“家国”

当然,这个作文题最无法回避的是家族文化背后的“家国”。这也是写作者站立于面对年轻海外华裔应该回应的主题,也是这个作文题指向宏大主旨的价值所在。作文题的引导语中这句“顾氏家族是无数中国家族的缩影”就是这样一个指向。“无数中国家族的缩影”体现在哪里?当然是代代传承,为国为家,不断努力,奋斗不舍的那份家族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这也是这篇以“回应”为名的写作的价值所在。

当然,从家族到家国,从家族文化到民族精神的提升,都应该考虑18岁的顾念祖这样一个交流对象,价值推送不可硬推。因此,家族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文章占怎样一个比例,这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什么?仍然应该是写作任务中的交际对象顾念祖,如果你大谈特谈中华家族文化,全然不顾及一个只是对自己家族文化有些好奇的海外华裔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你的留言能不能被打开,被阅读,可能都是未知数。

五、用什么样方式“回应”?

既然是“回应”留言,而且这留言有一个明确的对象,那么,你在写作“留言”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则留言的读者——顾念祖。本身,这场写作就是一次交际活动,交际背后有情境,有交际对象,有交际核心话题,有交际目的。

因此,这篇“留言”式的文章,写给谁,为什么写,写什么,都已经被这个情境和任务固定。这里,“写给谁”是最重要的写作驱动力。“写给谁”也决定了“写什么”和“怎么写”。2017年“选二、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理解你心中的中国”的那个作文题,写文言文就不合适;2018年“写给2035年18岁的‘同龄人’”,你写负能量、让跨时代同龄人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的文章就不合适。

应该说,这个作文题目的良苦用心在于“理解中国家族文化”,背后是语文新课标里的四大核心素养之“文化理解与传承”,考试是借“回应”和“帮助”,看考生对“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认识与表达。这些都是大的话题,不少作文题也有涉及,但是,宏大话题的难度,就在于让中学生“宏大地写”,文章写成《人民日报》“社论”,《光明日报》“头条”……但高中生写的考场作文,虽然可以“激扬文字”,可以“挥斥方遒”,但是,一味地装腔作势,从“语言得体”一端,就有可商量的地方。这种文章,易大,易装,不太符合写作者的身份,不够真实,自然无法通过写作表达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也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因此,现在的考场写作,弃“话题作文”而选“材料作文”,选“情境交际”“任务驱动”作文,也是别有用意焉。

2019年广州一模的这道“回应顾念祖关于家族文化”的作文题目,不禁让我想到另一个“回应”的作文题。就是2018年深圳二模“子思回应母校同学关于儒家文化在现实中挤不上公交车的困境”的作文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也是“回应”类的情境、任务作文题。2018年深圳二模测试时,考场作文出现了忽略这样一个具体“回应”情境要求,仍是按照“引材料、立观点、分析论证、联系现实、得出结论”(即“引议联结”)结构来写文章的情况,或者暴露出不能入境、仍死守套路的情况。其实,只要考生能入境意识较强,形成对话关系,明确交际任务,文章写起来,可能要比没有情境、没有任务要求而要自己确定写作情境、确定写作任务或写作价值的作文更好写一些。


1.《【说我家这些年的变化高中作文】2020年全国名校摩西考试作文(92)家庭历史和时代变迁作文评论及范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说我家这些年的变化高中作文】2020年全国名校摩西考试作文(92)家庭历史和时代变迁作文评论及范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6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