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木马,风筝,弹弓。托马斯,芭比娃娃,巴拉拉马善。专家认为,传统游戏和玩具的消亡完全不同,或者反映出退步的游戏观和教育观
本版写作/养成晚报记者海子怡
作为一个80年代或更早出生的人,应该记得小时候的游戏和玩具——捉迷藏、老鹰抓小鸡、跳橡皮筋、捏泥巴、放风筝。在夜晚的灯光下,和小伙伴追逐自己的影子,很开心。玩的时候,在邻居的花园里很早就知道了什么是月季,什么是牡丹。几十年后,还能记得爸爸用了半天时间把树枝磨细,高高地飞起来,做了一个遥远的风筝。
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孩子们在做什么?各大商场的波波池,网上订购的托马斯、芭比娃娃,如果不够的话,丢了ipad,到处覆盖的wifi就解决了父母的所有问题。
传统游戏和玩具的消亡不仅意味着流水线上大量生产的儿童玩具的丰富,还意味着当前儿童与自然联系的缺乏、原创能力的缺乏以及与父母情感的联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戏剧),艺术)有些专家认为,这反映了截然不同或倒退的游戏观和教育观。因此,如何恢复传统民间游戏和玩具,或者从中获得灵感,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童年的快乐发展、儿童教育的促进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解自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当代环境中儿童教育被削弱的部分。
a访谈
最大的教育是玩
广东金融大学玩具与讲师彭瑶:
最大的教育是玩
通过购买,孩子们体会不到父母的付出
两性晚报:你认为传统玩具和现代玩具有什么区别?
彭燕:现代城市化的推进正在逐渐隔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工业化生产正在造成现代玩具和游戏同质化的结果。例如芭比等出生在美国社会环境中的玩具也在中国大量普及。国内很多牛家玩具一眼就能看出是出口电内销售模仿的产物,但真正反映地方特色的玩具很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戏剧))大规模的大量生产通常不考虑当地文化的特性。孩子们只要玩这种玩具,思维就容易固化,不能通过玩具的游戏过程理解生活中的城市文化,也不能通过游戏理解地方的自然、人文。这种地方知识的教育功能经常在我们传统的游戏和玩具中体现出来。传统的玩具和游戏作为地区生活、历史、文化,被投射到儿童游戏载体上,作为整个群体情感的继承和传播,最终沉入人类潜意识的深处。而且,传统玩具的创造智慧也是一种思维工具。与大规模生产不同,有助于形成多种思维方式。
养成晚报:传统游戏在很多现代人眼里是古老而无趣的。另外,孩子们会乐意玩吗?
彭燕:传统游戏不强调游戏材料本身的形式,而是强调孩子们如何寻找和组织游戏材料的能力,一部分依靠游戏训练,影响父母的口碑。起源于宋代的游戏叫“枣麦”,就是现在陀螺的前身,材料要用北方狗头枣核。想就地取材,南方没有枣树怎么办?巧的是,两天前吃了荔枝,突然想起做了“枣核”玩具,而不是枣核。今年六一儿童节,我在越秀区举办了工作坊,有30多个家庭参加。孩子们对荔枝核的“枣麦”兴趣特别高,甚至超过了我为他们准备的专业玩具。小孩子们自发地玩了更多耸人听闻的游戏。一个孩子角逐荔枝核,没有人提出发散要求。他自己high后什么活动都没有,集中精力在这个上。(莎士比亚)。
两性晚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和情感如何与孩子相关?
彭燕:传统玩具大多基于自然的天然材料,手感和质感不能被产业化材料取代。传统玩具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农耕社会通过几千年来与自然打交道的经验,教你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根据季节的不同,农耕社会最大的智慧之一是自然节奏。按照自然的季节规律,可以享受到更加和睦的生活的健康状态。祖先们已经有了这种智慧。我们的传统游戏其实也根据节奏玩不同的游戏,其中包含了古人对娱乐和自然节奏的应对方法。比如,我们口下有图兰的游戏习俗,小孩子一个人拿着白煮蛋,对着两颗蛋的头目或尾巴,看谁能打破对方的蛋,就能赢。这个游戏其实源于“口下胸贴蛋,孩子不度过夏天”的习俗。夏天的孩子们带着鸡蛋出去玩或学习,吵架结束后会吃坏鸡蛋。(莎士比亚)。
除此之外,传统玩具还反映了爱和关怀的必要性。以前物质匮乏,家长们又想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很多东西只能自己做,家长做完了工作,顺手捡了柴枝,削了两次就变成了弹弓。(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族》)父母的情感和价值观是以这样简单、无意识的方式通过传统玩具传达给孩子们的。孩子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传统的创造过程。日本很多工艺匠在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强调了家长工作过程对他人生的影响。做个小玩具,即使很粗糙,孩子们也会感激的。物质通过购买行为反复得到满足,孩子们反而体会不到父母的奉献。(莎士比亚)。
学习传统民俗的思维方式更重要
两性晚报:现在市场上不常见传统玩具。小时候自己制作道具的各种游戏也很少,这是为什么?
彭燕:一方面,受到全球化商品经济的影响。玩具公司希望通过量产销售获得最大利润,许多以自然材料为基础的玩具与现代的工业生产模式不一致。另一方面,关于城市化,高楼大厦取代了平房,孩子的活动空间被束缚,游戏的小区环境也消失了,很多集体游戏(比如跳绳)没有活动空间。商品经济带来的物质非常丰富,孩子们不需要自己找游戏材料,拿什么钱买已经成为了思维方式。
阳城晚报:如何让孩子们成为传统熏陶?
彭燕:为儿童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时候,
不要有一种道德上的负担感,认为我们一定要传承,这是义务。我们已经从农业文明进入到了工业文明,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对现在的生活一定会产生影响,它会反哺现代文明。现在经常被提及的“永续农业”,这是西方引入的一个名称,但是我们几百年前就有桑基鱼塘。既然前人几千年已经通过努力发展出了和自然打交道的很多智慧和方法,为什么我们要弃之不用呢?即使不考虑传承的负担,就是为了以后的生存,我们都要向传统取经的。当然,在传承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懂得去粗取经,去糟粕取精华。在我理解,儿童作为民俗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的被普及者,其实比起程式、形式,能够学习到传统民俗的思考方式更为重要。羊城晚报:传统文明和现代可持续的关系是什么?
彭琬琰:吃当地的东西,用当季的东西。反季和异地的东西都是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恰当运用本地的资源,可持续的生活态度,这是农业文明对我们未来生活很重要启示,也是现代提倡低碳生活所倡导的。我觉得小孩子从小接触传统文化是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比如我想把手机声音放大,不一定用插电音箱,用竹筒就可以。这就是运用自然材料的天然属性解决问题。这个产品已经被开发出来,在欧洲卖得很好。
中国的智慧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羊城晚报:现在孩子好像普遍动手能力比较差?
彭琬琰:幼儿园老师布置手工作业,学生做不了,最后变成家长做。家长总埋怨自己孩子动手能力差,家长给孩子自由度了吗?家长有没有动手给孩子做一个什么东西?其实有些东西不难的,多花点心思就可以办到。如果家长太依赖于市场环境,独立的动手意识就很差。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能通过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却依赖消费解决。要培养孩子脱离市场的独立动手能力,跟家庭有没有物质条件无关,一些发达国家大人修缮房屋、做家具,孩子在旁边看,看着长大自然就会了,这也培养了他们在强大商品社会里独立行走世界的能力,这就是他们的文化基因。现在的玩具几乎大部分都是用金钱买,不行就扔个IPAD,让孩子自己,不要烦着家长最好。小孩与家长情感被剥离了,现在有几个孩子知道父母的生存状态?
羊城晚报:但另一方面,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学习,幼儿园就参加很多兴趣班、辅导班,像“虎妈”一样对孩子要求严格。
彭琬琰:我觉得学前教育期间,最大的教育就是玩,家长需要提供更多锻炼他思维和成长的玩法。游戏力是一种能力。游戏也要和儿童发展规律结合,很多家长特别强调儿童认知上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知识的灌输是必要的,但不必在学前阶段,孩子太小还不懂。还是要让孩子实现主动内化,积极和被动是完全不同的。通过游戏,让孩子边学边玩,增加对各方面的兴趣。
羊城晚报:现在成人的思维普遍都挺固化,玩的能力差。
彭琬琰:我见过有个孩子有用超轻粘土搓成球后用来打弹弓,家长就会很生气,就觉得孩子破坏超轻粘土本身划定的游戏规则,骂他浪费。固然超轻粘土橡皮泥主要是培养孩子在造型动手方面的能力,可是为什么不能作为弹球呢,超轻粘土的材料特质让它有了做弹球的可能,家长片面迎合了商品的规则,限制孩子地创造性。孩子的创造性在游戏中是要被最大限度地鼓励的。只要他不打人就行了。儿童有多少自觉意识,决定他玩的质量,最好在游戏过程中让儿童参与规则,儿童参与玩法的创新,儿童自发性效率是最高的。
羊城晚报:那家长应该怎么做?
彭琬琰:首先,家长要有玩的能力,不要太依赖市场,比如孩子不想吃饭,家长给儿童做食物玩具,两个人斗“鸡蛋”,孩子边玩边吃,很开心。其实做玩具,没有那么难,也不要流于形式。比如玩皮影戏,不一定要拿皮做,拿纸张做也可以,也不需要戏台,你台灯对着墙就能把剪纸的影子投射到墙面上,只要孩子能利用影子的原理做出这样一个东西,并编出故事自己讲出来,手工好不好看其实都是次要的。其次,要对物质生活、对孩子要求适当留白。比如,我们的文化是讲究意境的,是给他搞个扫把当木马,还是真正买一个木马给孩子的想象空间大?女孩子喜欢巴拉拉小魔仙角色扮演,家长可以和她一起做一个道具。最后就是要学会在适当时机引导孩子学习,比如玩竹蜻蜓时,家长可以将空气动力学结合起来讲,中国的智慧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羊城晚报:这对国内的玩具设计师来说有什么启发?
彭琬琰:对设计师而言,有使用传统的符号作为外观设计的,也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产品结合的。将传统民俗带到现代城市环境中游戏,这也是设计师研究的方向,我们过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较片面,但其实可以更综合地考虑问题,比如,我和学生设计一款“广府36行”玩具,是针对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了解到岭南文化。地域性是传统游戏里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这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儿童的思考方式中很弱化的部分。
B探究
传统的“玩”与“具”
唐代已臻全盛
唐代是中国民间玩具由发展到全盛时期,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玩具得以开发,当时流行的玩物,已非陶俑之属,面塑、瓷塑、丝帛、扎纸、雕木、彩绘等玩具在民间流行甚广,其题材都较以前丰富多彩。宋代的玩具,具有了岁时节令的活动现象,许多玩具已成为传统节日的标志。
宋代最为普及的泥玩具是“磨喝乐”,在农历七月七日之前大量上市,小孩子们都买回去“乞巧”。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磨喝乐是一个小胖娃娃,穿着红背心,系着青纱裙子,手里拿着一枝荷花或荷叶,相貌端庄十分可爱。磨喝乐在当时不仅是普通人家孩子玩耍的主要玩具,也是皇室贵族孩子玩具之一。
元明两代,民间玩具题材渗入了杂剧故事艺术中,也是风格定型时期,而明代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各种玩具得到了发扬光大,新涌现的专业化玩具生产不断,技艺水平显著提高,形制日趋精致,其品类更多地涉及了吉祥寓意的范围,并有许多具有产地特点的玩具得以形成,像陕西凤翔泥偶鬼脸、河南淮阳“泥泥狗”、江苏核雕艺人王叔远的“核舟”、广东吴川的梅录泥人和佛山的“纸朴”,江西景德镇的瓷玩、江苏宜兴的陶玩和广东石湾的“陶公仔”都已形成了特定的艺术风格。
中国民间玩具艺术在清代发展到高峰阶段,其生产格局,风格样式和技术品类已基本完备。其材质之丰富、行工之熟巧、形制之精美、题材之广泛,均超出了以往的水平,还有许多技艺品类为清代新创,如无锡的“印段镶手”技法,南京的“西洋镜”,苏州的“影戏洋画”、“自走洋人”,北京的“猴戏”、“鬃人”,等等。
注重智力开发
传统玩具分为“玩”、“具”,但就物质的“具”来说,它的取材极为丰富:木材、竹材、织物、金属、泥土甚至于各种草本植物等等,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材料都能用在传统玩具的制作过程中。比如泥哨、面塑、布老虎、竹节龙等,这些材料取材方便、价格便宜、环保绿色,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自然朴实的特点。这个制作过程让儿童对材料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自然材料的特性也有了比较直接的感受,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认识自然、创造世界的热情,开阔了思维,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传统游戏多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精神。“天时就是与时令结合起来的玩法。”彭琬琰说,比如立春时节玩的游戏“打春牛”,在敲打的过程中五谷会掉下来,意味着五谷丰登。地利就是就地取材,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强调固守材料,比如骑竹马,产竹子的地方可以用竹子来做马,产麦子的地方可以用麦秆来做马;保留了它的游戏形式即可,它是什么材料并不重要。人和,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强调集体性、互动性和情感的联系。
“其实中国很早就有早教了,童叶庚在七巧板的基础上发明的益智图,又出了三个系列的教学书籍”,彭琬琰说,中国向来注重对智力的启发,拥有大量的智力玩具和趣味数学题,启发人们的数学、物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九连环、七巧板、孔明锁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益智游戏也一直被国外认可。比如鲁班锁,就是几何造型,如果家长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在游戏中将它和榫卯建筑联系在一起引导孩子。七巧板可以说是中国益智玩具之祖,它是一种拼板玩具。清朝学者童叶庚将七巧板扩展为十五巧板,干脆命名为“益智图”,意即此图有益于提高智力。彭琬琰认为,巧板游戏至少在三个方面提高了孩子的技能,一是语言逻辑和图形逻辑的联想能力,过去的文人画,诗画不离,用巧板玩具完成诗画拼图,边拼诗就记住了;二是图形几何构成能力,封闭的图形拼图可以增强孩子对图形的认知;三是发散能力,他可以自己制造规则,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拼个现代机器人都没问题。
C链接
兔儿爷
北京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它渊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孔明锁
也叫八卦锁、鲁班锁,曾广泛流传于汉族民间的智力玩具,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民间还有“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叫法。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就像一张纸对折一下就能够立得起来,展现了一种看似简单却不平凡的智慧。
面塑、糖塑玩具
面塑玩具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由于面粉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食,因此面塑玩具主要在今北方地区流行。糖塑玩具是以红糖和白糖为原料,熬成糖液后做成各式玩具,如人物、动物及花草等。面塑、糖塑玩具既有观赏性,又有可食用的实用性。
走马灯
古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和转鹭灯(唐)、马骑灯(宋),汉族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因在灯各个面上多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猴爬杆
以金属、木、竹、石、牙、骨等硬质材料为主要原料,经过浇铸、锻打、锯切、砍削、雕琢等工艺制成的玩具,如木制棒棒人、石猴、石马、竹节龙、木头刀枪、猴爬杆等。些动感玩具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既有娱玩的功能,又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在使儿童体验到审美的快感的同时,达到对他们进行开发智慧、增长知识、引起好奇心和独立思维的启蒙教育的目的。
传统游戏
打春牛
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为鞭春。汉族民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先到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
斗蟋蟀
汉族民间博戏之一,是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但这种休闲方式很残酷。斗蟋仅有雄性,它们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二虫鏖战,战败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争斗,倒是鲜有“战死沙场”的情况。
放风筝
汉族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汉族人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
跳房子
也叫跳飞机,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当普遍,在有些儿童游乐场、公园和小学操场等都会有跳房子的位置。有时就算在一块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笔或树枝,小朋友亦会在地上画起“跳房子”的九个格,然后一起跳玩。
传统玩具
抓周
抓周,中国传统风俗。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魏晋南北朝时已存在,“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现在也有些会放鼠标、牙刷等现代物品,也有些会以图像卡片代替实物让婴儿抓取。
1.《【七巧板十五巧板成语故事】以前的玩具是自己做的。现在的玩具是用钱买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七巧板十五巧板成语故事】以前的玩具是自己做的。现在的玩具是用钱买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6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