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郑燮,即郑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尝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下面就和本站一起来了解下郑燮的诗词《新竹》,欢迎阅读!
《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赏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两句写“新枝”与“老干”的关系:新枝之所以能够高于旧枝,是依赖于老枝的扶持。这两句由竹子本身的生长生发开来,有象征的作用。“新竹”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即一个时代的青年晚辈;“老干”则代表着老一辈、长辈。这两句是说,虽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但新生的力量却少不了老一代的积极扶持与栽培,因此,后辈不能忘却前辈的扶持教导之恩。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两句是对未来的展望,说来年新生的竹子会更加茂盛,暗示了新生力量在老干的扶持下将会更加强大。
这首诗,现在用来歌咏老师教书育人的伟大功业,也用来表达对老师长辈的感激之情。
扩展阅读:郑板桥的人物评价
扬州画家李鳝(《楹联丛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清代袁枚: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清代学者康有为: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书画家启功(《论书绝句》):坦白胸襟品,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题画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杨守敬(《学书迩言》):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扩展阅读:郑板桥的绘画艺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1.《 郑燮的经典诗词《新竹》赏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郑燮的经典诗词《新竹》赏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