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中山镇松花寨生态观光茶园
东南网12月18日消息(福建日报记者戴敏通讯员陈伟天温延光)在5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引起文明兴兴,生态衰退导致文明衰落。
在我省生态版图上,龙岩以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清新的福建”生态品牌的亮色。生态已经成为闽西最大的优势和品牌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位于福建西部的龙岩不断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创造了“长征经验”和“武平林改革”等全国典型经验。今天,民书上随处可见碧水青山,慢慢展开了一幅名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新画。
闽西初冬,碧海依旧。
走在闽西大地上,一层绿色展现在眼前,放眼望去,远处青山上山坡上的枫树伸成绿色,银杏树发出金黄色的光芒,马枪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低头看着,周围的河水干净清澈,阳光下海岸美丽的投影照耀着。现在,这碧绿山水和谐的风景在闽西已经很不寻常了。
长征水土流失治理是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四周的山峰都是红色的,照耀着可怕的血光。那里有虫子的声音、老鼠的痕迹、没有栖息的鸟,只有凄凉的寂静永远伴随着毁灭的闪光精神。(莎士比亚。)这一描述摘自1941年张贞贤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报告。从那时起,长征国民开始了治理水土的艰难旅程。
几代人做梦,几代人奋斗,断言荒凉的山不放松,山和河不绿不罢休。(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千里迢迢》)在过去的40年里,几代长征人发扬了“滴水穿石,人十”的精神,与百万亩黄山作斗争,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征经验”,使中国水土流失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担心长征水土流失的管理。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他对长汀县水土流失管理和生态建设发出了两次重要指示,提出了“陈胜传承”的更高要求,揭开了长汀县水土流失管理的新篇章。
几年来,高举“陈胜全胜”的旗帜,张正贤继续发扬“滴水穿石,人10”的精神,努力打造水土流失管理“长征经验”升级版,“绿水青山用力书写金山银山”的新画卷。
巍峨的群山雄踞闽西,绵延千里,万峰青翠。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已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被誉为全国最蓝的省份,龙岩在省内占据翘楚。这得益于被称为“家庭共同生产合同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1年,武平在全省率先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2001年12月30日,武平万安乡胜文村村李桂林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林权证。
“林开义的方向是正确的。关键是踏踏实实往前走,真正使老百姓受益。”2002年6月,在这一改革的关键时刻,当时的省长习近平在武平视察现场发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共同生产合同责任制一样从山上转移到山上”的重要指示。
以“明确产权、释放经营权、落实处分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帷幕。2008年,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武平林开创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决定。
今天,民书上人和森林和谐共存,绿水青山美权回到民书人民身边。据统计,熔岩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63%上升到78.9%,继续位居全省第一。
今天,在闽西,林下经济蓬勃发展,“不砍树也能致富”这句话一步步照亮了现实。“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目前,龙岩市下层经济经营面积达967.7万亩,实现产值155.9亿元。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2万亩,实现产值60.3亿元。全市森林旅游已吸引游客635.3万人,直接收入6.4亿韩元,社会总产值25.4亿韩元。
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岩市拉开了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斗的帷幕,将闽西生态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度。在生态环境保护战斗实施过程中,熔岩集中进行了水、大气、土壤三种污染防治攻防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环境质量,加固了生态“保护墙”。
2017年,龙岩市生态环境再次收到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单。熔岩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好的天数比例达到了99.2%。城市内河、县级以上中央水源地、重点湖泊库水质目标率均达到100%。根据计划,龙岩市提出,从2019年开始一年,到2020年,城市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在95%以上,小流域水质总体比III类高90%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总体比III类高95%以上
山常绿、水上清、空气清新、生态优势更加突出,有望成为闽西今后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
永定镇城楼四顺昌照片
p>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邱妤 通讯员 刘琦)在永定区湖坑镇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振成楼里,土生土长的楼主人林日耕是这里最受游客欢迎的导游。对于土楼,他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土楼从刚开始只有零星的几个游客来,到后来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我有时候一天给上百个游客讲解。旅游业的发展给整个村子都带来了很大变化。”谈起洪坑土楼的旅游业发展,这位被大家亲切称呼为“阿耕”的楼主林日耕,感慨万千。
从一个落后的山村到旅游业蓬勃发展。阿耕回忆,上世纪70年代前,为了生存,土楼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到广东、漳州等地打工,土楼里面也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只有农忙时,年轻人才回来帮忙。当时,土楼里面只住着4户人家,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因为落后,全村更是看不到一辆自行车。
改革开放初期,阿耕从漳州南靖一带打工回来,是当时振成楼里唯一的一个年轻人,在那个时代,偶尔也会有个别游客前来振成楼参观,这让阿耕觉得奇怪。“有人来看土楼,我就跟进来,不知道他们来看土楼什么。这个跟我说你这个土楼很漂亮,那个游客也给我建议说你可以搞旅游,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旅游。我们农村比较落后,外面的人来,有知识,眼光远,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提了一些建议。”阿耕说,外面的专家学者来参观土楼,说的土楼的一些知识内容,他每天整理记录下来,这些渐渐地也变成阿耕的导游词,开启了阿耕的导游路。
但旅游业要发展,首先要有路,当地老百姓便自发组织用锄头开始慢慢开路,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1991年洪坑村通了公路。
同年,适逢当时的永定县成立旅游局,并聘请阿耕为土楼的第一位管理员兼宣传员。之后,当地政府又举行了首届永定客家土楼观光节,邀请了海内外游客来参观,永定土楼开始渐渐被大家所熟知。
土楼旅游业的发展,也让阿耕先尝到甜头。“游客多了,没地方住,没地方吃饭。我带头开始开起了阿耕饭店、阿耕民宿。旅游业发展起来真的太好了,因为旅游开发,我是第一个富起来的。”阿耕说。
近几年,随着洪坑村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这里的村民从原来的农村走向城市,现在则变成了城市迁回农村。村里年轻人回村当起了导游、开起了农家乐,老人们则在家里卖些土特产等,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腰包也越来越鼓,在家里坐享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发展旅游事业对大家都好,我们住,政府负责给我们打扫卫生、修缮土楼,政府每年还给楼里的住户租金,真的非常好。旅游业发展起来,整个村庄也变得非常干净整洁。”阿耕说。
得益于改革开放,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当地村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车。如今,阿耕的孩子们也回到家乡,全家吃起了“旅游饭”。“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书,儿媳也是老师,现在也都回来当导游,女儿女婿也回来办起了农家乐,全家都做旅游业了,吃旅游饭。”讲到如今的幸福生活,阿耕的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龙岩:传承与保护红色文化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赖志昌)
初冬时节,位于上杭古田镇的红色旅游景区内,游客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党员干部、国内外专家学者。
如今的古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圣地,今年1至11月,古田红色旅游区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与此同时,为迎接古田会议召开九十周年和新古田会议召开五周年重要纪念节点,从2017年起,古田会议旧址群还开展了新一轮修缮工程,包括会址、政治部、司令部等12处革命旧址的修缮。此外,当地政府还规划建设古田中央苏区公园,并结合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存,形成多元文化体验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实际上,古田红色文化保护只是龙岩市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一个缩影。龙岩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素有“二十年红旗不倒”之誉。这里共有古田会议会址等革命遗址475处,其中41处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是龙岩的底色与特色,更是其宝贵的资源财富。为了把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好,龙岩市出台了《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并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这也是福建省首部由设区市制定的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地方性法规。龙岩还因地制宜,编制了《古田会议旧址群维修保护规划方案》《龙岩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龙岩市中央红色交通线保护利用规划》等,对全市重点革命旧址的保护修缮、内容展呈、周边整治、宣传开发等作出全面规划。同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对全市295处革命旧址实施保护利用。
2017年,全市共投入近5000万元实施了以古田会议会址为代表的36个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提升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由龙岩市委宣传部牵头,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校、古田会议纪念馆精心收集整理了100篇红色故事,汇编成通俗易懂的《闽西红色故事100篇》,让红色故事更好地为社会熟知。此外还编辑出版了《古田会议精神读本》《古田会议文献资料》《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等30多部100多本红色文化专著,组织编撰大型书籍《中央苏区(闽西)文献资料丛编》10册,全方位、多角度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
此外,红色培训产业目前在龙岩方兴未艾。近年来,龙岩市充分发挥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苏区精神等革命传统资源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化人性教育中的作用,积极开展铸魂育人工作。目前已形成以古田为轴心、97个红色现场教学点组成的闽西干部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来古田、来闽西,穿红军服,吃红军饭,走红军路……
台胞谢东庆的“第二故乡”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凌生 通讯员 陈晓霞)
12月4日,2018两岸企业家峰会在厦门举行。作为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重要代表,65岁的台商谢东庆应邀参加峰会。
谈到这次峰会,谢东庆告诉记者,此行一个大收获是见到了自己极为尊敬的企业家郭台铭。郭台铭与他约定,如果有空,一定到永福参观自己的樱花园。
实际上,向每一个新认识的“老乡”推介永福,已经成为谢东庆的一种习惯,“来到永福二十多年,我们早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这里的变化发展也见证了我们台湾茶农的发展”。
谢东庆是台湾彰化县人,到大陆发展之前,主要在台湾南投县从事家居家具生意。由于父辈和朋友有着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他很早就有种植高山茶的想法,但苦于岛内土地有限,这个计划一直无法实施。1987年两岸放开限制,看到岛内越来越多人到大陆发展,谢东庆终于找到了机会。
1996年,谢东庆踏上漳平永福这片热土,并成为当地第一个台湾茶农。“永福原来是种反季节蔬菜的地方,海拔、气候、温度都非常适合种植高山茶。”谢东庆说,他带着专家团队,几番考察,最后承包了后盂一片600多亩的山坡,创办了台品高山茶场。
当时的永福基础设施极其落后,山下开路、山上平整土地,谢东庆请了300多人,连续奋战近三个月,才把荒山开垦出来。由于是半路出家,谢东庆刚开始在茶叶种植和产品加工方面一窍不通,于是,他从老家请来专家组成团队,一点点学习、一步步摸索,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只有他自己清楚。“这里以前的采茶方式是直接用手指拧,费时、费力又伤手。”谢东庆说,为了规范采茶方式,培养茶工带刀片作业习惯,他们曾专门在当地小学租用教室开展技能培训,从小范围接受到现在标准化普及,用了五六年时间。
随着事业的发展,谢东庆先是在永福租用镇里的粮站作为临时茶厂,后来又在邓家坊和华安分别拿下400亩地扩大种植规模,继而又在兰田、福里正式建厂制茶。谢东庆在永福干得风生水起,在他的推介和影响下,来永福投资兴业的台商多了起来。
“道路硬化、节水灌溉、电费优惠等方面,政府对我们的服务非常好。”谢东庆说,近年来,两岸交流更加密切,在大陆方面强有力的惠及台胞政策刺激下,台商到永福种茶成为一种风潮,这里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陆阿里山”。2006年7月,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在永福镇挂牌成立,并于2008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阿里山、日月潭、梨山都是产茶区,台湾茶产业发展好很重要的是结合了观光旅游。”在谢东庆看来,休闲观光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美化环境、吸引游客非常重要。正是在这种思路下,2003年开始,谢东庆陆续从台湾引进8000株樱花树套种在自己的茶园。谢东庆的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几年发展,樱花园成为永福乃至漳平著名的景点。
“以前从台湾到永福需要整整两天时间,现在只要半天就够了。”谢东庆说,大陆这些年的变化非常大,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如今,他的家人也生活在永福,这里成为他真正的家。
1.《【闽西生态作文范文高中语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熔岩篇《绿水青山场,红色土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闽西生态作文范文高中语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熔岩篇《绿水青山场,红色土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9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