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分作文肯定不是临场训练出来的,而是平时修炼出来的,它需要你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提升我们的境界,锤炼我们的思想。文章恰如人的影子,人的境界提高了,思想独立了,文章自然也立竿见影。本站为大家整理了201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三篇,一起看看吧。

  

篇一:“中国味”





  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


  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


  中国味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对恋人的思念,她在帘卷西风中,人比黄花瘦地等待着,她对明诚的等待坚如磐石,衣带渐宽终不悔。无言的爱孕育那份心酸,中国味是无尽含蓄的等待。


  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詹州”的淡然。乌台案平息后,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下了一方窄窄的土地,并判你一个“监视居住”,他们的丑恶嘴脸大笑着,要看你那高贵的头颅如何低垂。但你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处之。中国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接着,爱妃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复返。你自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死来保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中国味是我心一片磁石针,终向南方心不改的忠贞。在蒙古铁骑入侵,国破家亡,在惶恐的滩头,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世界,你被俘虏,他们威逼利诱你投降,你只选择了三条路:腰斩,活剐,下油锅。你皆不怕,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中国味是无畏的忠肝义胆。


  中国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


  中国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淡定;


  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临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


  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忧思情怀;


  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志向;


  中国味是……


  ……


  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念,给我们以坚定,给我们以淡然,给我们一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坚强的后盾………


 

 篇二:越有“中国味”,越具“世界性”





  高教授: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钟国伟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会,欢迎大家光临!钟国伟同学提交的论文题目是《越有“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现在按照程序进行。


  冯教授:请问钟国伟同学,你提出“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的论题,是基于什么依据考虑的?


  钟国伟: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提示了我,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科技和工业,不要总是存在依赖他人的企图。所以,我提出这个论题。


  李教授:请钟国伟同学,你能够再简要地阐述一下你的论题的正确性吧。


  钟国伟:好的。我之所以要论述“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的论题,我是有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过程的。


  首先,人类学常识告诉我们,作为黄种人的中国人颇具“世界性”。作为中国人无论你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你都无法改变你的肤色。即使你不承认是中国人,或者你加入了外国国籍,但你的“肤色”无法改变,你不再是中国人,但依然具有“中国色”。所以,这种“中国味”就颇具世界性。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告诉我们,越是“中国味”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万里长城,安徽徽州的传统建筑等很具中国特色,一直被认为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很具“世界性”。相反,有的地方为了建设所谓的洋楼而破坏具有传统特色的古建筑,结果让清一色的洋楼掩盖了“中国味”,走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样的洋楼感觉。由于失去了“中国味”也就无法在国际上具有“世界性”了。因此,想要我们的建筑具有“世界性”,就要保持我们的“中国味”。


  再次,一步破碎的中国的科技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味”,就没有中国科技和民族工业。众所周知,我们的汽车工业一直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依赖于欧美和日本汽车,跟他们合资制造汽车赚钱而不思进取以至于失去了独立的创造能力。我们的电子科技一直在依赖于欧美国家,所以一旦遭遇人家卡脖子,一些电子工业就会瘫痪。例如,我们的中兴、华为等已经尝到了这种苦味。我很敬佩华为老总任正非,他带领他的团队“卧薪尝胆”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科技“5G”,给了欧美科技大国史无前例的震撼。华为公司这种极具“中国味”的科技产品,代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十足“中国味”的,更是震惊“世界性”的。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属于自己的作品,缺乏民族性的,个性化实业,是永远不会代表中国,具有“世界性”的。所以说,越是民族的,越是国家的,越是国家的,才越是世界的。所以说,“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


  各位教授,关于“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的论题,我就谈到这里。谢谢!


  高教授:各位评委,对于钟国伟同学答辩的问题,还要什么意见吗?


  高教授见大家摇摇头表示没有意见了,总结道:钟国伟同学的论文选题新颖而颇具现实意义,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希望钟国伟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力争成为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钟国伟:谢谢高教授,谢各位评委!


  2019年6月7日星期五


 

 篇三:在“万方乐奏”中寻找“中国味”





  我喜欢音乐,但不太懂音乐。因为我没有专门研究过音乐知识,既不识简谱,更不懂五线谱。不过,积多年之经验,我还是能分辨出不同国度和地域的音调。欧美的、非洲的、印巴次大陆的、日本的,等等。虽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做出判断还不是太难的。


  各国和各民族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缘,不仅曲调源于自己的生活和特殊情感,而且也离不开特定乐器作为载体。因此,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是显而易见的。


  正因为音乐具有历史渊缘,人们首先都适应和接受本国和本民族普遍认同的音乐形式和音调,音乐家一般都在本国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升和光大的问题。


  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以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只有得到全民族的认同,才有资格成为世界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二是世界本身就是由各具特点、丰富多彩的东西所构成的。没有自己的特点,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也就无法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


  音乐也是这样。当我们阅尽琳琅满目的世界寻找归去的路,不由自主还是想起蕴藏在国乐中让人魂牵梦绕的味道,这是顺理成章的。


  尽管这个世界是相互包容的,但要有“中国味”才能站得住。西洋乐器固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巨大,接受度剧增,但在中国至少在魂上还有着自己的坚持。交响曲我们有《北京喜讯到边寨》、钢琴曲我们有《黄河》、小提琴我们有《梁祝》,等等,不一而足。它们在形式上已突破了传统国乐,因为其中用了西方的“器”,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中国的呢?关键是其“体”还是我们的。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喜爱,这是共性。但因国家民族及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各异,音乐也就有了各自特点的多样性,这体现了个性。共性即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正是为了在音乐上促进这个世界的和谐并向着大同迈进。


  


1.《 201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三篇:“中国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201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三篇:“中国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