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鹏书
新世纪以来,草原文化研究逐渐深入,“草原文学”、“草原艺术”等概念相继提出,但对什么是“草原文学”、什么是“草原艺术”存在分歧,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比较同意“草原文学”和“草原艺术”是草原文化范畴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也就是说,《草原文学》和《草原艺术》实际上是内蒙古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表现自然景观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形象化概括。这种概括有助于形成内蒙古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优势和特色,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内蒙古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景观中独树一帜。
阐明这一点,就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草原画”。其实,表达游牧民族的草原生活可以说是内蒙古艺术家们不懈的追求和创作母题。以美术为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展示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畜牧业生产和民族团结是美术家们的主要工作。那些作品大多生活情趣浓厚,感情真挚质朴。我们今天仍然很亲切。60年代中期和以后的10年左右,文学艺术创作受到沉重打击,真正的艺术创作几乎停滞不前。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逐渐繁荣起来,表现草原生活,成为内蒙古美术家的执着追求。在此期间,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但是近几年真正深刻地表现草原生活的优秀美术作品并不多。内蒙古大部分表现草原生活的作品停留在对草原生活的表面描写上,甚至对过去草原风气的表面描写上,作品缺乏真实的感情,对草原的现实视而不见,空虚做作,缺乏现实基础和感情的基本色彩。改变这种状况,在创作上取得突破,已经成为内蒙古美术界有识之士的迫切追求和希望。但是如何突破,从哪里下手不是简单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表达民族风情,就必须超越民族风情,发掘民族风情背后的民族精神。地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必须有机结合。民族传统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这些应该成为内蒙古当代“草原绘画”的价值取向。
一、表达风格和超越风格
一提到内蒙古美术创作,人们自然就会想起“风土”。多年来,内蒙古美术家在表达草原风情的过程中,可以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艺术》)但是时代不同了,对艺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今天,表达“风格”不再是艺术的目的,表达“风格”超越“风格”,反映“风格”以外的“风格”背后的民族精神应该是艺术家们更高的追求。当然,“风土”是客观存在,但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层特征,有一种一下子抓住异域异邦人好奇心的魅力。《风土》的这种魅力吸引了一些画家满足于视觉体验,反映了生活停留在新奇的场景和略有变化的“形式”上。长期以来,中国花坛有“风土”泛滥的局面,感到相当麻烦。内蒙古,“蓝天上白云飘飘,白云下马奔跑”,“骏马像彩云一样,牛羊像珍珠一样撒播”,“伴随着诗意的画面,雄壮的牧歌和淡淡的马头琴、赛马、摔跤、磨马、挤牛奶、剪羊毛等独特的生活内容,但蒙古民族却是这样的。纵观蒙古民族的多才多难、征服和光荣的历史,你就会明白马头琴的乐音为什么那么哭笑不得、诉苦,为什么大调的旋律那么宽那么深。(大卫亚设)。
蒙古民族是一个喜欢抒情的民族,但其情不像文人雅士的音风祥月和自己的卡塔尔西斯,不可能是“飘着乳香”、“和你一起看草原”这样甜美的感情。总是淳朴的史诗,英雄的赞美诗,《江格尔》 《蒙古秘史》 "其语言像处女一样单纯,充满格言、诗句和谚语,在平淡中展现出力量和雄魂,像北魏时流传在今天的图默特平原上的游牧民族。敕川,阴山下,天如宫丽,笼罩四方。天空苍苍,田野茫茫,风吹草动,牛羊低看。这是女性和儿童都知道的雪茄,现在谁来解决它的味道?是悲伤、悲伤、自信、冷漠还是孤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是什么诗意的画,里面有朴素而深刻的自然意识。(莎士比亚。)
蒙古民族是崇尚自然的民族,可以在他们居住地——蒙古包的造型和蒙古族的服装、音乐歌舞、传统节日、民间工艺、民俗用品等有形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中看到。例如,在音乐、舞蹈中表现骏马、大雁、鹰的作品、乐器的马头琴、刺绣、地毯、皮革工艺的花草图案、动物图案等都有充分的说明。在蒙古族牧羊人眼里,马不仅仅是野兽,它还具有灵性、情感,甚至精神和思想,所以画马也不可能只有那张票。但是遗憾的是,内蒙古《草原画》虽然有很多画马的作品,但真正画出马的精神性,画出马和蒙古民族血油相结合的深刻作品的作品并不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托玛斯、周永生、海一坎等画家。像Tomus的《蒙古女人与马系列》这样的作品,在看似简单的屏幕上准确地表达了蒙古民族和马的深刻关系。周永生通过夸张、变形和其他艺术手法,蒙古马也写了超越动物学意义的话,具有某种精神特性。海尔汗在他梦想般的画面中努力消除马的动物属性,增加自然的灵性。(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千里迢迢》)另外,中年画家阿斯瓦根、青年画家张海、格吉莱图画的话也能看到不同程度的精神追求,这是值得称赞的。
当然,我们不是完全排斥“风格”,而是说“风格”不是一切。“风土不仅不能涵盖一个民族的生活,还不能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和心理。漂浮的“采风”,奇异的狩猎助长了部落文明的保守性,其心理是只满足于该民族猎奇的博物馆角色。”但是造型对造型艺术有直接的诱惑。
特别是那些对形式偏爱的艺术家,在浓郁的民族风情面前常常会激动不已,这激情会使他们以为风情即是内容,从而标举为该民族该地区的普遍特征。同时,过去某些画家的风情样式的成功也会导致一种普遍风尚,这也是原因之一。综上所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所构成的民族精神应是艺术表现的更重要的领域,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显示民族的观念、民族的心理和意识及民族健康向上的力度,应是当下内蒙古“草原绘画”的重要任务。
二、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机结合
具有地方特点的民族文化,常常被人们视为内蒙古独有的“本土文化”。比如辽金时期的番马画,就被许多人认为是“内蒙特产”,其实它和中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辽金政权虽与宋交恶深远,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和往来。反映在绘画方面,辽金的绘画虽然题材内容具有鲜明的边地游牧特色,但在画风上,则呈现出明显的汉化倾向。如契丹族出身的画家胡瓌,他的人物鞍马画,以其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真挚的情感识受,真实地再现了辽代契丹人的游猎生活。但在画法上,明显受五代、宋初时状物精微的画风影响,可谓渊源有自。
蒙古族民间图案中被大量使用的龙凤纹、团寿纹图案,皮革工艺中的剪皮艺术,均为受汉文化影响的产物。足见汉文化对草原文化的影响之深。但同时,还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本来属于中原地区的东西,传到内蒙古草原之后,中原地区反而逐步消失了,内蒙古草原地区却保留了下来,并且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以致让人产生错觉,误以为是内蒙古地区的“土产”。因此,无论以历史轨迹还是从现实情况看,只封闭地保持地域文化、保持民族特点,是不能发展和自强的。不能只把自己的文化局限在民俗的层次上,即基层文化的层次上,还应创造具有扩张力和包容性的“上层文化”。在这方面,当代“草原绘画”大有作为。另外,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各民族共同发展,消除隔阂已是大势所趋。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更是各民族共同的愿望与责任。生存、发展等迫在眉睫的全球化问题,不单单是发达国家民族的文化问题,也是今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所面临的课题。所以,当代内蒙古“草原绘画”要把地域文化、民族精神和主流文化有机结合,积极地融入主流文化语境,参与中心话语的表达,惟其如此,“草原绘画”才能与主流文化共同繁荣和发展。
三、民族传统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
一说到保护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文化,不少人总希望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保持“原汁原味”,不要有丝毫改变。但仔细想想,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且毫无疑问还要不断发展下去,绝不可能定格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上。想叫属于历史范畴的民族文化永远保持“原汁原味”,恐怕很难办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能不注入新鲜的“汁”,也不可能不产生新鲜的“味”。古往今来,一切优良传统总是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许多古建筑,既有前代建筑的基因,又有同时代建筑的特点,并非一成不变、代代雷同。蒙古族的居住场所,过去是毡帐、蒙古包,适合游牧和迁徙,现在是砖瓦房,适合定居。这是一个继承、发展与交融的关系,新旧之间,并不互相排斥。
试想,如果民族传统排斥时代要求,蒙古族的文化艺术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辉煌灿烂。拿服装为例,蒙古族服装有几十种上百种不同的款式,那是一代又一代的先民们不断汲取各种营养创造出来的。许多服装款式是古代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结合,是蒙古族服装和其他民族服装风格的结合。譬如蒙古族妇女的蒙古袍,与慈禧太后、还珠格格们穿的衣服很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那是古代蒙古族服装与清代满族服装的结合,后来成为蒙古族独有的服装款式了。
总之,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的产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挖掘、强化民族文化的固有精髓,同时要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精神,使它能与现代诸元文化对话。为什么我们就只能以表面的“风情”取悦于人,而不能也表现我们的抽象思维、生命冲动和对世界的解释呢?多少万年前大家都在群居和打磨石器,而今天任何诱人的文化都是人类智慧者的创造,羞于拿来不如放胆引入并做出更好的来。另一方面,唤醒和强化民族的走向未来的意识和生命力。没有前者,后者无根基;而无后者,前者也会萎靡。二者是互补的。所以我们应创造出深沉的真挚的民族艺术及同步的高层次的当代艺术。而现代民族艺术的根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情的寻根,它应是敢于展示自己维护民族与超越民族的内在矛盾的勇气,唯有经过这一胎动,新的“草原绘画”才会降生。(王鹏瑞)
1.《【草原绘画高中作文】现代“草原绘画”的价值取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草原绘画高中作文】现代“草原绘画”的价值取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0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