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诗词是的语言艺术。诗词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本站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行路难(其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明确:金樽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

  明确: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3.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和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讨论归纳:哪怕面前的道路阻碍重重,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音。

  6.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拓展延伸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四、本诗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会取得成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

  (2)学生自由诵读,并相互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的意思。

  明确: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精神吧。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谈谈你对各句诗的理解。

  明确: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年”,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对本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这种与诗人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是很自然的。

  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三、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喻指自己,抒发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四、拓展延伸——模拟对话

  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请做模拟表演。

  五、本诗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水调歌头》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

  2.说说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二、研读品析——深入探究

  1.这首词在正文之前有个小序,请结合关键字词分析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明确:(1)“中秋”,交代写作时间,已暗含相思之意。

  (2)“醉”,苏轼因何而醉?

  (3)“兼”,可见本词表达的感情不止一个方面。

  2.那么,在这首词中,苏轼到底以月为媒抒发了哪些情感呢?这就是我们解读本词的核心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及词中具体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上阕:

  (1)矛盾、苦闷的心情:政治上失意,使他心情郁闷,想回到朝廷做官又担心朝中激烈复杂的党派斗争使自己难以容身。

  (2)积极乐观的情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

  下阕:

  (1)反诘埋怨:为何月亮在人们别离之时分外圆呢?

  (2)旷达乐观:人月无常,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在所难免。

  (3)美好祝福: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明确: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情绪,但积极的处世态度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4.品味佳句。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

  (1)我喜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我喜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我喜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我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三、拓展训练——月中有情

  月是文人钟爱的形象,十五夜望月,皎月当空,月明如昼,似白玉,似明镜。在这良辰美景之中,古人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名句表达了他们心中思故里、念亲人的真挚感情。

  你还知道哪些借月写情的诗词作品?

  示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四、本词小结

  回顾悠悠历史,掩卷沉思,我们不禁为苏轼坎坷的一生而扼腕,为手足不能执手言欢而神伤。但当我们再次仰望当空的明月之际,更为他那挺拔的人格、豁达的胸襟而深深折服!

1.《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