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钦:作家,亲子教育专家。有《随心写出好文章》 《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来我也等》 《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篇散文、随笔集。

* * * * * * *

如今父母大都知道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喜欢提问的孩子,他们没有老一辈那么烦躁。但是“爱文”一定是思维发展的象征吗?

有一段时间朋友的女儿来我家住了几天,我发现她很喜欢提问。做作业要在几分钟内问一遍,这个字怎么读,那个字怎么写,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她已经六年级了。露露记得在四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很少问这样的问题了。作业都是独立完成的。他“工作”的时候,我很少进他的房间。

我带她上街的时候,她也喜欢问,几乎说个不停。但是我发现很难和她说话。她问完问题,得到简单的答案后,就跳到了另一个问题上。她问的问题也很简单。比如“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那是什么”“那是什么”“那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东西很有趣,是吗?“奇怪的是,这种句型在露露很少出现。同样的东西,露露说:“这个东西的味道是什么?可以问:“你知道吗?”“这东西怎么玩?”

她不停地问,但似乎对回答不感兴趣。经常,我还没有解释。她跳到另一件事上。它使我疲惫和空虚,使我心烦。(大卫亚设)。

我觉得我和她之间好像有一道墙。我在墙那边,她在墙那边,我们的问答像隔墙的声音一样困难。很多时候,她真的不是我要回答的问题。她好像是自己回答的。我的回答是完全不可能有的。(莎士比亚)。

她好像不停地辩解,但没有想。不停地问问题,但完全不听。这给了我对“问题”的新感悟。如果一个孩子的思维仅仅局限于知道这个事物的名称,而没有对其容貌和本质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思考,而是因为容易知道答案而想转移到下一个事物,那么这一定会错过深刻理解的机会。而且提问是交流的过程。只有心态开放,互相流动,才能从问题和回答中吸收足够的营养。

知道一个概念,只是进入大千世界的一个很小的房间。浅层次的问题,只是往返于小房间之间,没有实际停留,也没有拿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莎士比亚)。

我不知道她的思维为什么这样。也许她和父母的交流模式是这样的。只是停留在表象的水平上。或者她提问真的不是有什么疑惑,只是想通过提问与对方建立关系。

孩子的精神基因主要是通过与父母的交流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与子女交流对他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发挥更深的精神开发作用,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问这个问题确实不仅与智力有关,还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关。有一个朋友的孩子,我和他说话或玩游戏的时候他很安静,但当我转过身去做别的事或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暂时不能照顾他的时候,他会立刻提问。问的都是很浅的问题。好像随便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仍然不搭理他,他会生气地大声打断与别人的对话,使我不能立即回答他。这种问题不是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好奇心和探索,而是心理危机。是不安全感的象征,是对你关心的要求。这是一种很累,时间几乎耗尽的感觉。

孩子不停地想引起大人的关注,原因是内心不安。因为他害怕被边缘化,害怕被抛弃。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受到充分尊重、与父母关系良好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可以从父母那里安全转移,关心周围的大千世界,因此有更强的探索和追问的能力。而且,他的独立让父母很舒服。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也能得到营养。

这段时间整理了日记,看到当年和露露的对话《树一直在长》,我意识到和儿子对话的方式对我们大家都有很大帮助。当时露露8岁,在四年级。

附件:

树一直在生长

和露露商量古树,我说树每年长一点,树越老,树越大。

露露:“树每年都长吗?总是很长吗?”

我:“是的,一年一圈,一圈。”

露露:“树可以继续生长。那个人能继续成长吗?”

我:“不行,人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发育,越老可能越短,最终会萎缩。”

露露:“为什么?单击

我:“我不知道。科学上好像有一种解释,我见过,但忘了。不仅是人,猪、狗、猫等也是如此。也许吧,如果一直长下去,食物也不能满足,空间也不能满足,所以上帝安排了吧。树不一样。树越大越好。因为本身就是资源,不会伤害其他生物,所以让它们成长。动物太大,对自己和其他生物不利。吃草的动物长到建筑物的高度,每天吃掉一大块草会怎么样?而且本身的骨头也承受不了那么大的重量。海洋中的鲸鱼上岸后,如果没有水的浮力,骨头就会被自己的重量折断。所以它不能持续很久。自然淘汰吧。”

露露:“那棵树不会自然地被淘汰吗?树能长得和天空一样高吗?”

我:“不。树也不能无限生长,太大了,脚下的土地也装不下,能源也不能供给,自然枯萎。(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树名言》)如果树的体积太大,风的抵抗力也会随着增大而断裂。因此,总有限制,总有限制它的机制。”

世界要平衡发展,不能制造任何东西。

个东西过分强大,过分强大的东西,无论周围的环境还是他自身都不能支持,所以过于强大是要遭天谴的。这也是个真理吧。

2004-11-28

其实,在儿子问我这个问题之前,我真没有仔细想过,我最初的回答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儿子的追问让我的思路深入下去,想清楚了一系列的问题,也纠正了当初的偏差。

好的追问是对思想的启发,是一种滋养而不是掠取,因而好的交流是种享受,不会觉得累。

很多时候,我对儿子是抱有敬意的,觉得我不能轻易去塑造他,他本身的灵性就已经是无价之宝了,我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帮助他更自由地吸收周遭的营养,同时将一些遮蔽天性、扭曲天性的东西去掉。

记得某一天,大约是鲁鲁8岁半时,我做饭放弃了川味,按北京口味炒了一个蒜薹肉丝,他吃得很香。我们于是有了一段对话。

“妈妈,你说我为什么那么适应北方的生活呢?”鲁鲁问。

“大概,因为你上辈子是北方人!按佛教的观点,人死后灵魂还在,还会投胎,进入下一轮的生命,成为一个新的人。但是上一世的印记多多少少还会保留一些。灵魂你知道吗?”我做着轮回的手势,问他。

“知道。”

“哦,知道?”看着他平静的表情,我有点惊讶,“那你说说,什么是灵魂?”

“我说不清楚,但我知道。”鲁鲁笑着说。

“哦,和我一样,我也是知道,但说不清楚。没人说得清楚。”我也笑了。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像西瓜瓤吃了,西瓜籽还在。”鲁鲁忽然补了一句。

我不禁瞪大了眼睛,望着他,半天没有言语。这个西瓜瓤和西瓜籽的比喻,越想越觉得深刻,生命和灵魂,不就是这样的吗?

2005-4-25

我与儿子的对话,很多具有哲学意味,越小孩子的问话,往往越是本质。因为孩子是从完全无知的状态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他所认识的每一件事物,要形成完整的印象,要知道它的全部,就要一层一层深入下去,就必须去问为什么,这就是哲学所要做的事。孩子都是哲学家,他们的深刻程度会让你惊叹,而他们赋予世界的想象力,更会让你目瞪口呆。

1.《【小学生爱问问题作文】卢钦“哀门”是思考的象征吗?我们该怎么和孩子们问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学生爱问问题作文】卢钦“哀门”是思考的象征吗?我们该怎么和孩子们问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3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