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年一次的高考临近,这个影响全国、全社会的考试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我们也希望所有考生都戴上金标题目,马成功。

说到高考,其中语文高考作文题目出乎意料地会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话。毕竟,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唯一能说话的地方。

像郑思智、理化生几门课一样,除了在高中教室努力学习外,很少有人努力参加考试。英语和数学也一样。什么是正使节,什么是圆锥曲线,已经可以说是“博学”了。

换句话说,语文高考作文,这里面不仅仅是给考生题目,考生写800字教权这么简单,所以把它放在历史的尺度上考察,其实是新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缩影。那么,从高考实施到现在,高考作文写了什么?这背后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本期内容将简要介绍高考作文的变化之路。祝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在内容正式开始之前,有必要提前说明。我国的高考试卷大致有两种试卷形式,一种是全国大多数地方通用的,另一种是一些省或直辖市自己出版的试卷,我们这里提到的作文题目不一定都适用于死海。

但是实际上,在高考历史上,大多数省市都有权自己出试卷。或者从2002年以后开始,2015年以后,这种权限逐渐减少。

所以我们提到的作文题目大部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通用,那个省市自己出版的作文题目为什么也不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1950年开始,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等我国部分大行政区内,高校逐渐开始实行联合招生,目的是加强大学对国家的统一管理,同时方便各大学从更广泛的生源招生。

1951年,为了适应国家建设需求,教育部第二年对招生工作发出了几点指示。1952年6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1952年正式部署高校招生,成为新中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开始。

随着高考开始,作为高考必备考试内容的语文作文也将同时开始。

这个时期的语文作文与现在给资料或话题,然后根据资料写作文大不相同。命题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题目和文体类型。

1952年的题目是《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和《记一件新人新事》,从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

1953年的题目也分别为《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和《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是两者之一。

当时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阶段,全国上下都充满了对新社会的憧憬,新的新鲜事、革命干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高考作文中反映的并不奇怪。

未来几年,作文题目开始要求结合自己的经验反映时代的变化。例如1954年标题《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5年《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最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后面有两个。第一是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当时国家进行高等院校调整,模仿苏联建设各学科的专业体系,而且工业化建设刚刚开始。必须保障一些不足专家的需要。但是最终随着大家接近这些专业的志愿,师范体育、土地修缮等专业的报考人数和计划数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即使合格了也不会报道,或者中途退学,第二年接着等待考试的人也不少。

p>国家因此督促各地的招生机构,对报考人数少的专业多做宣传,鼓励考生报考。第二件事情是国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高考作文的题目会和大学志愿、幸福年代相关。

而1957年的题目《我的母亲》,与其说是写现实生活的母亲,倒不如说是要求歌颂母亲一样的社会主义祖国,从题目以及时代背景上就能看出,命题者想要考生写什么样的文章。

紧接着的1958年,刚刚踏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中国,开始有些急于求成,掀起了“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等运动。

于是这两年的作文题目便是《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59年),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呢?

当然是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了。1960年给定的两个题目就是这样,一个叫《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另一个叫《大跃进中的新事物》。

从1961年开始,作文题目不再提大跃进了,而是换了一种政治思想教育方式。

比如《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了我》(1961)、《说不怕鬼》(1962)、《雨后》(1962)、《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1963)、《五一国际劳动节日记》(1963)、《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4)。

这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的题目《说不怕鬼》。

早在1959年春天,毛主席让有关人员编纂一本《不怕鬼的故事》,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挑选那些人和鬼作斗争的事迹,比如著名的“宋定伯捉鬼”,就是一个名叫宋定伯的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骗出了鬼的弱点,结果鬼变成了一只羊,被宋定伯给卖掉了。

编这本《不怕鬼的故事》是有用意的,这里的鬼,一是指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二是指国内的困难和障碍。该书于1961年10月出版,而当时苏联、美国都在支持印度与中国较量,但这些“小鬼”是无法吓倒中国人民的。

于是在1962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有了《说不怕鬼》这个题目。不过伴随着1966年特殊运动的开始,高考也戛然而止。

此前一年的作文两个题目是《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谈革命与学习》。前一个题目与越南战争爆发有关,而后者似乎已经隐隐预示了国内后来的一段特殊岁月。

1977年,高考得以恢复,并在12月份举行了考试,由于时间关系,各省市这一年的高考基本上都是自己命题,所以作文题目各式各样,但这些题目依旧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比如河南省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上海的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吉林省的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与吉林人民心连心》,山西省的是《心里话儿献给华主席》等等。

(注:这些省份不止一个题目)

到了1978年,全国高考再次统一命题,作文题目自然也归于统一,题目叫《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这里的速度很大程度上是指中国的发展速度,也就是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大幕。

从1980年开始,以往的命题作文开始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材料作文地位上升,所谓的材料作文就是给一段材料或者漫画,让考生自主发挥,而当时这些材料的基调多数都会指向改革问题。

比如1980年作文材料给的是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含义是既要高瞻远瞩,也要脚踏实地,戒骄戒躁。

1981年给的是毁树容易种树难,1985年和1986年也都和环保问题有关。这背后就是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显现。

与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反思的同时,作文命题也开始强调人的思辨性。

前面我们曾提到1954年、1955年的作文题目和报考志愿有关,1989年的作文同样如此,但相比三十多年前,新时代的作文不再否认报考志愿时的困惑和苦恼。

1991年的作文,更是让学生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进行讨论,不再是过去整齐划一的论调。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考生在高考中要写的作文主题,从过去的国家政治为主,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生、生活感悟、道德品质等内容,其背后反映的就是社会日渐开放,人们思想文化多元化。

从新世纪开始,新的话题作文开始出现在考试中,虽然与材料作文相比,二者都有一段材料,但话题作文比材料作文更加开放自由,允许学生自主决定立意,自己选择问题,自己拟定题目,仅仅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因此人们也称之为“三自一不”。

同时各省市的高考试卷也开始实行自主命题,以2002年的北京为先声,全国统一命题的格局被进一步打破,(注:上海1985年开始)随后教育部也开始大范围推广分省命题,这种情况下作文题目也就愈发多样,很难再一以论之。

不过在结合政治、社会、人生、道德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趋势没有变化,但与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主流的、正确的基调依然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我们以新出炉的2021年高考作文为例,北京卷作文给出了一段话,要求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像这样的题目如果要让一个在网络上浸淫多年,生活颓唐的中年人来写,多半会感慨生不逢时,还会借机对北京高考的地域特殊性发一番感慨。

这样的观点如果是一个学生在试卷上写了出来,那么多半他的作文分数不会有多高。

而且可以想见,无论是近七十年前,还是七十年后,这样的文章都不会受欢迎,从这一点来看,高考语文作文尽管年年都有不同,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好像似乎又从来都没有变过……

内容来源:

封思颖:《我国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研究:70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吴琴:《五十五年语文高考作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闫雅婷:《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等等

1.《【高中作文改革变化】从1952年到2021年,近70年的中国高考作文写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作文改革变化】从1952年到2021年,近70年的中国高考作文写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4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