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有很多可以被理解为好童话的寓言。这些故事,孩子们读了有益的东西,成年人读了也没有收获,有时对过去的一些认识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者》)因为童话里隐藏着哲学和秘密,所以你可能真的不知道。读童话的时候稍加注意,往往会读到其中有趣的新想法。(莎士比亚)。
两年前承担了照顾外孙的任务。外孙两岁的时候,女儿给他买了一套针对儿童的《成语故事绘本》套。为了让活泼好动的家伙安静一会儿,我开始读这些故事。看家伙的表情,好像听懂了一点。在和外孙一起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我照顾外孙的一份创伤吧。(莎士比亚)。
我第一次给外孙讲的故事是《井底之蛙》。故事来自《庄子.秋水》,内容众所周知。也就是说,住在井下的青蛙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很满意。他得意地对着从海里上岸的乌龟炫耀那个住处有多大,有多好。青蛙告诉乌龟,住在这里很舒服,晚上在井边兜风,晚上可以钻进井墙的洞里睡觉。在井水游泳,在泥里打滚,很自由。青蛙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常年生活在固定中,只看到水井大的天空和地面,完全看不到外面五彩缤纷、广阔的世界。(莎士比亚)。
乌龟的眼睛里青蛙生活的井里充满了绿苔,浅水里散发着恶臭,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受不了青蛙一次又一次地吹牛。对青蛙说。“我生活在大海里。大海大得一眼看不到。其广阔无法用天理来形容。其深度是无法用万丈衡量的。大海比你这干涸的水井,臭气熏天的水,不知道哪个更宽,哪个更有趣。(莎士比亚。)青蛙听了乌龟的话,张大了嘴,突然变成了愚蠢的眼睛。
这个故事读起来可能会觉得简单明了,但通过青蛙和乌龟的对话,反映了一些人狭隘的认知状态。生活中有些人就像井里的青蛙,只盯着自己微不足道的知识,视之为珍宝,自以为是。(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怎么知道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我们往往是“井底之蛙”。谁能讲这样的儿童故事,只有孩子们有教训。这个故事里折射了多少人的影子。我们每个人都玩过“井底青蛙”,或者好像还在制作“井底青蛙”。只有走出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怪异的小天地,才能在广阔的海洋中尽情游泳。
不久前社会上流行“躺下”一词,其实“躺下”并不新鲜。自古就有。“守株待兔”的故事是告诉古人如何“躺下”。这个故事是在《韩非子.五蠹》以内的宋国的一位农民,他在耕种的时候偶尔捡到一只被树桩撞死的兔子。农夫意外地得到了从天而降的这只兔子,非常高兴。他回家后兔肉喝着酒,津津有味地饱餐了一顿。从那以后,农夫扔下田里的庄稼,每天在树桩旁等着下一只兔子。农夫天天盼着又盼着,总是把希望寄托在第二天。农夫“平躺”的那天,地里的庄稼都干死了。农夫不等第二只兔子来找,等待是人们的嘲笑。
比如,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了彩票,就知道下次一定会中奖,以为中了大奖就能成为百万富翁的农夫的心态有多相似。(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成功)所以他不惜金钱,每天“守株待兔”。结果兔子没打中,两手空空。再次,在工作和事业上取得一点成绩,就不会不思进取,不再努力,等待运气从天而降。偶然的机会爆出文章钱的时候,以为自己会成为莫言第二名,开始装腔作势,品评,不再努力学习写作。(莎士比亚)。
p>须知,意外的收获,只是一种偶然,不是事物的必然规律。把偶然当必然,或固执己见,不思变通;或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守株待兔”,把自己变成宋国那位愚蠢的农夫,这该有多么可笑。幸福不会从天降,幸福不是“躺平”就能等来的,是靠奋斗争取来的。谁如果还抱着“守株待兔”的侥幸心理,幻想着某一天会有奇迹发生,一觉醒来,改变命运,那么,他终究会一无所获,被饿死也不奇怪,也不值得同情。
认真读这些童话故事,还会发现,有些内容用今天的观点加以解读和分析,会有一番新意。我们常听有人说,看一个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从小就能看出来。这句话对不对呢?其实并不尽然,有时可能是对的,有时却不对。三国时有个“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如果把孔融的一生多了解一些,就会知道这句话对孔融就并不适用。
《三字经》里面说“融四岁,能让梨”,这个“融‘’就是孔融,能上《三字经》,绝非凡人吧。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祖辈都是做官的。他生在圣人之家,家教当然是一流的。孔融在四岁的时候,与几位哥哥一起吃梨,他挑小梨吃,把大梨让給兄长吃。小孔融的这个举动,让他从小就成为懂孝悌的楷模。孔家人都满怀期望地认为,这个小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街坊邻居想必也都视此子为“神童”。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必定前途无量。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并非如此。从孔融后来成长的经历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所作所为却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必须承认,年轻时的孔融还是很有血性和骨气的。一次,反对宦官的张让被追捕,四处逃命,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不在家,孔融就将张让藏了起来。后来事情败露,孔融和孔褒都被官府抓了起来,要判死罪。生死关头,兄弟二人都说是自己私藏张让,争着领罪,最后朝廷还是判了孔褒的罪。这一下子可不得了,孔融名声大噪,由神童变成了侠士,三十几岁便做了北海太守。
没有想到,孔融成名之后,飘飘然自我膨胀起来,眼高于顶,谁也不放在眼里,包括当时在朝廷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袁绍和曹操。他开始沉湎于清名而沾沾自喜。他在任青州刺史时,袁军攻城3个月,箭雨已经射进城内,眼看城池不保,他却故作镇静,还在那里摆出名士的派头,摇头晃脑,凭几读书。战争残酷,刀剑无情,当晚城池被攻破,他才不得不仓皇出逃。孔融的好虚名而不务实,由此可见一斑。
他还嘲讽曹操与曹丕父子,反对曹操的禁酒令,散布无父无母的论调。这一切最终惹怒了曹操,将他下狱处死,时年56岁,老婆孩子也因他而受到株连。谁会想到,一个从小众人眼中的乖孩子,小神童,长大后竟会落到如此悲催的下场呢。
诗仙李白的成长经历与孔融正好相反,在“铁杵磨针”这个成语故事里面,李白同学小时候很顽皮,经常逃课,并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乖孩子。
李白在故事中的年龄,应该比“孔融让梨”时的孔融要大。那个时候,似乎没有人看出来这个淘气的孩子将来会成为诗人,而且还会成为大诗人,甚至成为诗仙。
河边的老婆婆用铁棒磨绣花针的行动,深深教育了小李白。小李白从此再也不逃学,他发奋读书,终成名垂千古的诗仙。如果按照从小看到老的说法,李白不认真学习,经常逃学,无论如何也不会练成后来的诗仙。这个故事出自宋朝祝慕的《方舆览胜》,它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列子.汤问》里的“愚公移山”,与“铁杵磨针”的意思十分相近,都很有教育意义。愚公为了家人出行方便,要搬走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他决心带领全家人,子子孙孙一辈接着一辈地干下去。一家人要靠手搬肩挑,搬走两座大山,在“智叟”看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愚公不向困难低头,知难而上,毫不退缩。他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于是,上帝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帮愚公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试想一下,如果愚公被困难吓倒了,无所作为,像“守株待兔”中的农夫那样在家“躺平”,那么,他又如何会感动上帝派神仙帮他搬走两座大山呢?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讲话的题目就是《愚公移山》,毛泽东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愚公学习,“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篇文章,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
“愚公移山”这则看似简单的寓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树立积极克服困难的决心,拿出战胜困难的行动,万万不可“躺平”,“躺平”是没有出路的,更不会感动上帝。
至于《愚公移山》这个故事里面蕴含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属于哲学命题的范畴,在这里就不做探讨了。总之,开卷有益,包括童话在内,里面蕴含的哲理我们并不一定知道,闲暇读读,有益无害。
1.《【成语故事与童话故事】读童话中有趣的新想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成语故事与童话故事】读童话中有趣的新想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4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