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

1、[卵形卵形]

[意思]比喻兄弟的才德都很好,难分高下。后来比喻了很多两个人一样不好。

[资料来源] 《世说新语德行》第8条

【原文】陈元芳子张文、英才、季方子孝善,各论父亲功德,争不开。在太谷和太谷商谈。太谷说。“元芳为难兄弟,季芳为难兄弟。”

【故事说明】颍川有一个叫陈燕的人,从小爱学习,办事公平。后来,行政长官冯公更加诚实,人们尊敬他。他的大儿子叫元芳,小儿子叫桂芳,也有很高的德行。

袁方后来被法院任命为侍役,也想让他成为祭司军官,但他没有,法院封他为徐翊。陈燕、袁方、季方的声望都很高,所以在河南城墙上,画了三幅父子形象,帮助人们学习自己的道德。

院方有个儿子叫张文,仪表有个儿子叫孝善。有一天,他们争论父亲的功德,大家都说自己父亲的功德高,争吵得毫无结果,一起请求爷爷陈燕判决。陈燕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芳为难哥哥,桂芳为难弟弟。他俩功德都很高,难分高下!”两个孙子满意地离开了。

[扩大]这是一个关于兄弟的故事,使我想起了其他兄弟的故事。红楼梦第75届中秋夜打鼓赏花,子夜看宝玉和贾环写的诗,说:“好像是兄弟。”.妙处在于古人之间有“二难”,你们俩也可以叫“二难”。只是你的两个“困难”字,做难教训的“困难”比较好。“认为那个死板的家庭也能幽默,这真是不能接受。但是他老人家的幽默恐怕没有人敢理解。

“难兄难弟”一词常用来指后来一起经历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生活)比如元朝张可求《折桂令湖上饮别》首歌里有句话:“难哥兄弟都白发苍苍,在异乡相见。”没有风,没有雨,黄花也不像重阳。“但是发音大概从第二声变成了第四声。

2、[分离绝交]

【意思】剪席子意味着断绝来往,不再来往。经常用来形容朋友的绝交不再来往。

[资料来源] 《世说新语德行》第11条

[原文]关宁、华田公园中的锄头有可见的金雕,关辉镐和瓦石没有区别,华浦把它扔了出去。而且尝同席读书,有一个人骑着法师冠冕从门口经过,宁愿读以前的书,看剪贴书,宁愿把座位裁掉,坐在那里说:“儿子雨我们的朋友也是!”" "

【故事说明】三国时,华歆、元元、关宁当时被称为龙龙,华雪把龙源的中心称为龙服,关宁年被称为龙美。

关宁和华信年轻时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俩整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一起读书,同床共枕,彼此和睦相处。尽管如此,两个人的性格却不同。关宁高洁一辈子没进过官场。关宁被世利效用,孔明世代相传。(谚)通过两件小事,关宁目睹华熙夺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息和失望。华熙回来后,关宁拔出刀,当着华熙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劈成两半,痛心地坚决声明。“我们俩的抱负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再是朋友了,就像这个被砍的席子一样。”

[扩大]这个故事只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伯纳德肖,SORALD)但很多人得出结论:淘金是仰慕金钱,看宪兵是仰慕权力,这是有失偏颇的。(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事实上,化身品行很高。

洁的人。同是世说里的故事,有华歆送还礼品和顺路救人的故事,可见一斑。

就拿割席绝交的故事来看,“捉金而掷”,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拾金不昧嘛。至于出去看过门的轩冕,这就让我们想起太史公笔下的刘邦和项羽,一个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感慨,一个发出“彼当取而代之”的壮语,这在太史公看来,是优点啊。

3、【小时了了】

【含义】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三条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故事说明】李元礼就是李膺,东汉朝臣、名士,名气很大。《世说新语﹒德行》有载:“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很多人就是因为有李元礼的欣赏和赞誉,就因此声名大噪的。

孔文举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汉末文学家,曾任北海相,故也称孔北海。

【拓展】孔融让梨的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就不消多说了。小小年纪的孔融去登龙门,真是不感小看呀。既然是龙门,求见者就必然多不胜数了,就必然遭到门吏的阻挠。所谓阎王易见,小鬼难缠啊。不过这难不倒我们小小的孔融,阎王也好,小鬼也罢,都服了他,偏偏一个不识趣的人,自讨了没趣。

只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确实大有人在。所以这句话也经常被用到,虽然是借用的判断句,但 “想必您小的时候肯定很聪明”这样现成的回答,却没多少人用过。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义】字面意思是鸟巢倾覆了,其卵就会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都不得幸免。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无以保全。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五条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故事说明】据《魏氏春秋》记载:“(孔)融对孙权使有汕谤之言,坐弃市。”临事,他的子女无动于衷。原来二人预料必被株连,故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喻。

【拓展】孔融十岁登龙门(拜访当时清流领袖李元礼),对人情看得很清;他的儿子八九岁,能坦然面对家庭巨变,对事故看得很透。让我汗颜的同时也让我顿生凉意。那样的清与透,在某中程度上大概是要一个时代的血与痛换来的。

一直很喜欢世说,其实并不是因为里面的都是名士风流,更因为里面的早惠的儿童和率真的成年人,包括那些妇女。是恩格斯说的吧,大意是妇女和儿童的的生活状况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或者是说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解放程度。所以想,也许从这些孩子的言行中,最能感触到魏晋之风吧。

5、【拾人牙慧】

【含义】牙慧,原指言谈中所流露之智慧,后喻他人曾说之言论与见解。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语为己用,或抄袭他人之言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七条

【原文】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故事说明】殷中军,即殷浩,东晋人,学识渊博,善发议论,少时颇有名气。曾封为建武将军,取中原时战败,而遭免官,放逐至浙江信安。偕同者有其外甥韩康伯。韩康伯常中断殷浩的发言,私表议论。一天,殷浩见韩康伯又夸夸其谈,便出此语。

【拓展】“拾人牙慧”亦作“拾人唾涕”或“拾人唾余”。宋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答吴景仙书》:“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从其同义词“拾人唾涕”或“拾人唾余”来看,我并不认为慧是智慧的意思,而应该是一个通假字。不过不说也罢。

韩康伯经常打断舅舅的话,多多少少有些不够礼貌,且有些轻浮之嫌。殷浩吐此言,也不知道是划清界限还是在维权。此语出在文学篇是有缘故的。做文章是最忌讳抄袭的。古人有言:“大概著书立说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赋诗作文,都是自写胸襟。”亦作“拾人涕唾”。所以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写胸襟”。

6、【标新立异】

【含义】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32条

【原文】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故事说明】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魏晋时期的士人多崇此书。晋代的向季和郭象曾对《庄子》作注。《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拓展】标新立异,总该是一种创新吧。就这一点,就能折服多少人啊。在文学上,“自写胸襟”自然是一种高度,这种高度是要人慢慢地体味的,是需要理解和欣赏的,是以心以情以理慢慢浸染他人的心理的。而标新立异大多是一种智慧的突兀而出,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不容忽视且忽视不了的。

7、【皮里春秋】

【含义】 指表面不露好恶、不表态度,但内心实际上是有褒贬的。

【出处】 《世说新语﹒赏誉》第66条

【原文】 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故事说明】在百度搜索皮里春秋的出处时,显示的都是《晋书*褚裒传》,其原文是“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殊不知“季野有皮里阳秋”最早是出自《世说新语》,《晋书》的很多地方就是取材于世说的。

《晋书》中的桓彝,就是桓茂伦(字茂伦),东晋人。阳秋,即春秋,晋人避简文宣太后阿春讳,以“阳”代“春”。孔子作《春秋》,每每以微言含蓄着大义,故后世称其为“春秋笔法”。皮里春秋则指表面不露好恶、不表态度,但内心实际上是有褒贬的。”裁中,即指在内心进行褒贬。

【拓展】在搜索这个成语时,出现得最多的是这么句话——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薛宝钗咏螃蟹诗中的一句。蟹肚里有黑、黄两种不同的颜色,以“春秋”指花色,“空黑黄”,就是花样多也徒劳的意思,因为最终难免成菜肴进人腹。这一句诗既新颖别致而又寓意深远,这也难怪有人因此说宝钗深有城府的。

《红楼梦》里还有一回,也与此语有关。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写黛玉给刘姥姥取了个绰号“母蝗虫”。这“母蝗虫”真正形象恢谐,正如宝钗所言:“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由此看来,不唯宝姐姐善春秋,林妹妹在这点上也是不弱的。由宝姐姐一咏蟹诗来说宝姐姐城府深,是毫无来由的,人家分明是在批评螃蟹“皮里春秋空黑黄”嘛。词语出自《赏誉》篇,多是用来形容人的为人处世的。

8、【嵚崎历落】(qīn qí lì luò)

【含义】比喻品格卓异出群。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20条

【原文】 周伯仁道桓茂伦:“嵚崎历落,可笑人。”或云谢幼舆言。

【故事说明】从这个成语的含义中并不容易看出这有什么“可笑人”,而且此语出自《容止》篇,好象并不搭边,不象形容容止的嘛。不过,成语的产生是经历过漫长的岁月的,后来的含义通常有了改变或者引申,前者比如“难凶难弟”,后者比如“嵚崎历落”。从结构上看,应该是并列结构;从字面上看,“嵚崎”和“历落”的含义差不多,大概是差别大,距离大,有高低的意思。果然,单独查了“嵚崎”的含义,大概有下面四种意思:1、形容山路险阻不平。2、指崎岖的山路。3、引申指艰难险阻。 4、犹坎坷、困顿不得志。如此一来,也就能发出会心一笑了——是在说桓茂伦轮廓太分明,长得太有个性呢!

【拓展】面目轮廓深,在当时大概是因为有胡人的血统吧?不是有人说那个时候不是五胡乱华么?用教科书里的说法,魏晋时期是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胡汉通婚已经很常见了吧?不过人们还是爱拿这说事。不过就有个不怕这种嘲笑的,那就是东晋豫章山寺的僧人康僧渊。《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条有这样的记载:“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康僧渊的祖先是西域人,长得高鼻梁深眼睛的人还受到别人的调笑,何况东晋名家桓家呢。不过,如果是这种鼻高眼深的长相,应该还是很英俊的呢。

还是回到这个成语上来。“嵚崎历落”正是因为有这个崎岖不平,才有形容面目的轮廓和品格或才能的卓异出群。

9、【黑白分明】

【含义】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15条

【原文】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故事说明】稽中散即大名鼎鼎的嵇康,《世说新语》里也是有名的帅哥。赵至,字景真,有口才,曾任辽东郡从事,主持司法工作,以清当见称。

白起,一般也很熟悉,是战国时秦国的名将,封武安君,据说他瞳子白黑分明。人们认为,这样的人一定见解高明。表,是用来观测天象的一种标竿。玑衡,古代测量天象的仪器,即浑天仪。管,指古代用来校正乐律的竹管。

【拓展】大帅哥,也是当时的一个偶像极人物,对自己的朋友说,你的眼睛黑白分明,只是可惜小了点。又是对人物相貌的评价。魏晋人士非常看重人的相貌和风度,翻翻《晋书》,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两句这人的容貌风采的。魏晋时期,士大夫,也许包括整个社会,对男性外貌美的审美很普遍,相反,对女性的相对而言就弱些。不过奇怪的是,他们对男性的外貌美的追求是趋于女性化的。比如后世用来形容女子美的一些词,在世说里都是形容男性的。比如玉人、壁人什么的。这在《容止》篇里很常见。

想起小时侯听评书,里面称赞男生的相貌往往说:“眼见此人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四方阔口,豹眼圆睁,鼻如悬胆,目似朗星。端的一个好相貌!”但对世说时代的大众偶像来说,就该大大地改词了。就该改成:“眼见此人肤如凝脂,唇似点朱,面似月下白玉,腰如风中杨柳,口嘘兰麝,体溢芳香,端的一个好皮囊!”这话用在魏晋男偶像身上,很是恰当。不过若是用在貂禅MM身上,也无不妥。所以魏晋时期的美男子,如潘安、如卫玠,大概长得都是《红楼梦》里的宝玉模样。

另外,查得汉董仲舒有《春秋繁露﹒保位权》:文中有“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句,故黑白分明最原始的出处大概是此。

10、【道边苦李】

【含义】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第4条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故事说明】王戎,字浚冲,山东琅琊人,竹林七贤之一。王氏一族是有名望的大族,从他的亲族辈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导、王敦,等人物,掌握著东西两晋政府的政坛,有“八王”之称,与同为山西名族的斐氏“八斐”并称。

【拓展】在上面说过,魏晋时期,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两句这人的容貌风采的。世说是这么形容王戎的容貌的:“容眼烂烂,如岩夏电”这就是说他的眼睛光彩有神,应该是个很高的评价和描写。但这个两眼有神采的小老弟——他是当时名流组合“竹林七贤”中老幺,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稽康小十一岁——却被哥哥们称之为俗物。世说记载:“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他所谓的俗,大概是因为节俭之顾。《世说新语﹒俭吝篇》就有四条讲的是王戎。除了“卿卿我我”这个成语来源于他和他妻子的故事外,还因为他的这些个俗。

上面说的都是成年后的王戎。还是回到幼时的王戎身上来。王戎自幼便有“神童”之称。《世说新语﹒赏誉》第六条有这样的记载:“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钟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钟曰:‘向二童何如?’钟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果其不然,王戎在仕途上是很风顺的,后封安丰侯。“道边苦李”便是他被成为神通的一个小小的证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看问题不要光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说明了王戎能能善于观察、推理,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完全一个古代中国的神探柯南嘛!

11、【卿卿我我】

【含义】形容男女相爱,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出处】 《世说新语*惑溺》第35条

【原文】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故事说明】王戎事迹见前条。

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这就是王戎为什么说“于礼为不敬”了。

【拓展】《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卿字的相关注解是这样的:“古时夫妻或好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

这个解释应该是从王戎妻子之后开始。其实。“卿”原来是官位名,“三公九卿”即是此意。后来成为男子美称——中国嘛,自古以来一直是个官本位国家,曾经连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被成为“官家”呢,而封建社会里,执政掌权的官员们都是男性。再后成为帝王对大臣的称呼,电视里古装剧里经常出现的“爱卿平身”就是此意。再后来成为女子美称,这个大概也是有传统的——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总爱拿自己与帝王的侍妾相提并论,推己及人,帝王拿“卿”来称呼自己,自己就拿“卿”来称呼自己喜欢的女子,也过过阿Q式的皇帝瘾啊。这大概就是那个所谓的礼的由来吧。

世说《俭吝》篇第三条记载:“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 看这夫妇两相唱随的画面,就想起他家侄子王衍和侄子媳妇的事情来。侄子媳妇也是和王戎夫妻个性相似,据说出门总让随身的丫头带着可以检诸如牛分类的肥料,而王衍深恨其俗,把钱都不叫钱,叫“阿堵物”了。这又是另一个典故。所以卿卿我我这个词语产生与王戎夫妇,是再正常再美妙不过的了。

王戎夫妻作为一对俗人,但却为丰富了恋人的词汇作出了大大的贡献。即使是革命志士,也向往着侠骨柔肠,也愿意与自己的恋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先生,在《与妻书》里就写过“意映卿卿如晤”句。其实,有哪份感情不是世俗的呢?即使说是超越世俗的情感,那也是世俗人才能拥有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神话故事里,不管是妖精,还是神仙,都向往人间的生活的缘故吧?

12、【蒹葭玉树】(亦做蒹葭倚玉树或蒹葭倚玉)

【含义】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后多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3条

【原文】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

【故事说明】蒹是荻,葭是芦苇,蒹葭:没有长穗的芦苇。比喻微贱、貌丑。玉树指传说中的仙树或珍宝制作的树,比喻品貌之美。

夏侯玄,字太初,少时博学,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被誉为“四聪”之一。据传相貌英俊,与嵇康、潘岳等人同为魏晋时期的美男子。

【拓展】士族阶层讲究仪容举止,这成了魏晋风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夏侯玄,初任散骑黄门侍郎,有次和皇后的弟弟毛曾并排坐在一起,就认为这是耻辱,因为太不相称。魏明帝很不高兴,就把他降为羽林监。

不仅如此,仪容风采有时甚至能借以活命或办成事情。例如第23 则记陶侃因苏峻作乱事欲杀庾亮,可是见到庾亮后就不一样了,“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由此可见注重容止是当时的社会风尚。这就难怪夏侯玄宁愿得罪皇帝的小舅子,也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了。不过夏侯玄和嵇康、潘岳这些个美男子却没庾亮这好的命了。

13、【身无长物】

【含义】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指生活节俭。后多用来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44条

【原文】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故事说明】王恭,字孝伯,出身于名门望族,为人清廉。他的妹妹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但作为皇亲国戚,王恭却从不以此自傲,而是以平等的心态待人,生活俭朴,赢得了世人的好评。晋安帝时起兵反对帝室,被杀。王大,王忱,小名佛大,也称阿大、王忱年龄相仿,但王忱辈份在王恭之上,所以王恭尊称王忱为长者。

蕈(diàn),竹席。卿字的用法,在“卿卿我我”条中已有解释。六朝时,在对称中,也用于尊辈称晚辈,或同辈熟人间的亲热称呼。荐,草席。

【拓展】这个成语带给我两点思考。

其一,作为象王恭这般的当权者,应学王恭清廉贵峻,“身无长物”。

和古人的身无长物相比,现代人对物质的需求欲望就截然不同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物质的需求和提升生活水平的欲望,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以身在要职,以权谋私,则不应该。这样的人该多想想陈老总“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话才好。

其二,作为一般人的我们,也应该学王恭的简单节俭,“身无长物” ,保护资源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自古便有“俭以养德,静能修身”的说法。节俭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且更是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同时,它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一个人对待他周围事物的态度,不是玩世不恭,贪得无厌,而是懂得珍惜,甚至像王恭一样先人后己。

14、【竹头木屑】

【含义】厚头,靠近根部的竹头。竹头与木屑,比喻细微的东西。后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出处】 《世说新语﹒政事》第16条

【原文】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故事说明】陶侃是晋人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为大将军,生活俭朴,爱惜时间,节约物资。当足,当做竹篙的铁足。撑船闲的竹篙,头部包上铁制的部件,就是铁足。陶侃用竹根代替铁足,既善于取材,又节省了铁足。他自己提倡节俭,也以此为标准取人。“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由此可见,陶侃的节俭是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

【拓展】这又是一个有关节约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不唯节约,还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意思在里面。这里只讲后面的一曾意思。

竹头木屑,看似废物,可是善用者就可将它们化平庸为神奇。物且如此,何况人乎?世无弃物,人无废材!所以我们要宽容地对待他人,自信地对待自己。对人对事对物都不要怀厌弃之心,心怀坚忍,永不放弃。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扬长避短,远离悲观和沮丧,勇敢地面对各种磨难,把磨难变成天赐的良机。失意的时候,不妨长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5、【楚楚可怜】

【含义】 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84条

【原文】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孙曰:“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

【故事说明】遂初,是指孙绰的文章《遂初赋》。孙绰在《序》中说,自己仰慕老子、庄子之道,愿隐居山林。畎(quǎn)川:地名。止足之分,止足指知止、知足,即安分守己;分指本分。壅,培土。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

【拓展】高世远说:“小松树不是不茂盛可爱,只是永远不能用做栋梁呀!”孙绰说:“枫树、柳树虽然长得合抱那么粗,又能派什么用场呢?”完全同意孙绰的观点。当然,我相信孙绰并不是说枫树柳树没用——竹头木屑尚且有用,何况枫树和柳树呢——而是根据高的逻辑说的,这大概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吧。

舒飞廉在《树的初芽》里说过,幼小的事物是可爱的。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它显得弱小,而楚楚可怜就显弱小些。楚楚可怜在这里原本形容幼松纤弱可爱,后用来形容女子,大概是喜欢女子娇弱的气质吧?在这样的女子面前,人们自觉不自觉就愿意去呵护对方。比如普通的男子,面对自己楚楚可怜的女子,他能怎么办呢?惟有缴械投降,不败而败。不唯男子如此,女子也是一样,若是和自己的姐妹或者是朋友相执不下,谁要做出个楚楚可怜的样子谁多半就会取得胜利。所以“楚楚可怜”并不真的可怜,相反,它是个杀伤力还比较大的武器。

16、【芝兰玉树】

【含义】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92条

【原文】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故事说明】芝兰是芝草和兰草,是芳香的草;玉树是传说中的仙树,葭玉树条)。二者都用来比喻才德之美。

谢安,字安石,晋代政治家,后官至宰相,也是成语故事“终南捷径”的主人公。谢玄,字幼度,有经国之材,官至广陵相。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跟这叔侄两有莫大的关系——一个是坐镇千里之外,指挥自若,一个是直接指挥者。

【拓展】魏晋时期的谢家是有名的大家族。用红楼梦里的话,说它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一点都不为过。据史书记载:谢氏先世从三国曹魏时即开始为官僚世家,到东晋时更成为首屈一指的高门望族,权势显赫,朝野敬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里说的谢家,就是谢安、谢玄家族。

谢玄说要使谢家子为芝兰玉树一般生长于阶庭之中,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绝。谢玄的话说出了他的志向,也符合谢安要求。后来的实际情况也正如谢玄所说那样,谢氏一族如芝兰玉树生于阶庭一般,世代长青,香馥满堂。

阶庭前长满芝兰玉树,既可自傲,亦可骄人,家有佳子亦是如此。记得很早前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说是有人问法国作家大仲马他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他说,是小仲马。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几乎是所有人的希望。

17、【渐入佳境】

【含义】 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出处】 《世说新语*排调》第59条

【原文】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故事说明】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学问渊博,很有才气,性格怪异,人们都称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传说他喜欢吃甘蔗,但是与常人不一样,先食尾,再往下直至根部。有人对他的这种吃法感到很好奇,他则回答说:“渐入佳境。”甘蔗下部比尾梢甜,从尾梢吃起,越吃越甜,此谓渐入佳境。后人遂用“渐入佳境”比喻境况渐好或兴味渐浓。或喻年老的幸福境遇。

【拓展】这渐入佳境,好比我们家乡的俗语“芝麻开花节节高”。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是一种渐入佳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一种渐入佳境;事业由小做大,蒸蒸日上,也是渐入佳境……好象有句话说完美就意味着终结,所以真正的完美应该是走在通向完美的路上。因为这样才能够永无止境。所以,如果生活能够选择的话,我们都愿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渐入佳境的。

确实如此。说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她也确实很早就出名了),落寞地客死异乡。创造经典贾宝玉形象的欧阳奋强,二十多年来郁郁不得志,因为别人不敢用他,说他很难超越贾宝玉的形象。相反,象张曼玉、赵雅芝、蒋雯丽等演员成名得却比较晚,可一直活跃在银幕上,可谓是大器晚成,渐入佳境了。还有不知所措老师在《蝗虫的情谊》里讲到蝗虫兄的一点经历,其实也是渐入佳境一种表现。青年时期有点挫折,无异是一笔重要财富。过去了,就会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可不是渐入佳境么?

一路走来,渐入佳境,在我看来,是最美丽幸福的人生了。愿天涯所有的兄弟姐妹们和家人朋友们,都能越走路越宽,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和谐,渐入佳境!

18、【颊上三毛】

【含义】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出处】《世说新语*巧艺》第9条

【原文】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翻译】顾长康给裴叔则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间他是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识,这恰恰是表现他的才识。”看画的人寻味起画像来,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才更有气韵,远远胜过还没有添上的时候。

【故事说明】顾长康解释见上条。

裴楷,字叔则,“八裴”之一,当时名士。

【拓展】裴楷是当时名士,也是一美男子,时称“玉人”。《容止》篇记载:“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此处说顾长康给裴楷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想必是“玉人”原本没有胡须的。没有却画上了,岂非是无中生有?不,我们的大画家说,这样更显他的精神气度,旁人观之,果然。可见,颊上三毛却是有画龙点睛之效的。多出三毛,就全神飞动了。

确实,画画讲究不经意之处,要格外经意。很早的时候就听过这么个故事,说是一个大画家画了副斗牛图,图成后竟被一个放牛娃取笑,说画家画得不对,牛打架的时候尾巴是往下垂着的,而不是像那画家画中的尾巴翘得高高的,看来画牛的人没放过牛,也没见过牛打架的。这个故事是说,艺术要源于生活;颊上三毛的故事则是说,艺术要不仅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要捕捉来自生活的神韵。大概是这么样的吧。

19、【醉玉颓山】亦作【醉山颓倒】

【含义】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第5条

【原文】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翻译】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姿态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萧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山涛评论他说:“嵇叔夜的为人,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他的醉态,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

【故事说明】嵇康,字叔夜,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玄学代表人物之一,博学多才,诗文俱佳,热爱音乐,擅长弹琴,是“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也是当时著名的帅哥:七尺八寸,状身材高大;萧萧肃肃,状举止潇洒脱;岩岩,形容高峻挺拔;傀俄,形容高大雄伟。一句话,在描述嵇康优美的举止仪容,即使醉酒之后,亦是风度翩翩。连后来的诗仙李白也赞他“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嵇康之美,可见一般。

嵇康之美,不仅产生了“醉玉颓山”(或“醉山颓倒”)这个成语,还产生了另一个成语“鹤立鸡群”,这将在后文再讲。

【拓展】当时名士不仅讲究仪容举止,而且多饮酒,鲁迅先生对此还有专门论,我就不累述了。然,名士醉酒也讲究仪容,仪容好,便是“醉玉颓山”,虽则将倒,却仍然是玉,是美;或如贵妃醉酒,也是美。

可现在的社会,喝酒难得产生这种美。扬斑竹《当代劝酒词大全》最能表现当今社会需要的酒态,那是不倒不能成事呀。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杯来盏往是常见的,所谓“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有时候在宴席上解决的公务可能比在办公室里解决的公务更加重要。所以经常听到“喝了公家的酒,伤了自己的胃”的说法,虽然不知道是在调侃还是在自夸,但多是实情。

20、【鹤立鸡群】

【含义】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11条

【原文】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故事说明】王戎见“道边苦李”条;嵇康见上条;嵇绍是嵇康的儿子,十岁时失去父亲。西晋建立后,嵇绍被朝廷征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嵇绍担任侍中,在皇帝身边供职,经常出入宫廷,很受信用。

【翻译】有人对“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嵇绍在人群之中,就像一只仙鹤站立在鸡群里一样引人注目。”王戎听了说:“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的风度呢!”

【拓展】鹤立鸡群,自然是很突出的,因为本质不一样。要想鹤立鸡群,那你首先要是只鹤才行。所以对于这个成语本身,是没有什么好说的。还有个本质不同的一个童话故事,叫做丑小鸭的,其实那只丑小鸭是只美丽的天鹅,只是她自己不知道,她周围的鸭妈妈鸭兄弟姐妹也不知道,所以一直把她当做是最丑的一只丑小鸭。两个故事一对比,发现即使是鹤立鸡群,也需要勇气和胆量,而且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知道自己是一只鹤,而不是与众不同的鸡;要明白自己是只美丽的天鹅,而不是只丑小鸭。否则就有泯然众矣的危险。在我看来,起点太高不一定是好事,相反,要在鹤群中再高出一头更容易持久,这就叫做出类拔萃。不过,两个词的含义差不多。我更喜欢后者。因为虽然都是更加突出,前者有种孤独,而后者叫做优秀。

21、【天壤王郎】

【含义】原是谢道蕴轻视其丈夫王凝之的话,后用以喻对丈夫不满意或者指一门子弟子,才貌等某一方面差距很大。

【出处】 《世说新语﹒贤媛》第26条

【原文】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未。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翻译】王凝之妻子谢夫人(谢道韫)到王家后,非常轻视凝之;回到谢家后,心里非常不高兴。太傅谢安安慰、开导她说:“王郎是逸少(王羲之)的儿子,人品和才学也不错,你为什么竟不满意到这个地步?”谢夫人回答说:“同一家的叔父里头,就有阿大、中郎这样的人物;本家兄弟,就有封、胡、遏、未这样的人物。没想到天地之间,竟有王郎这种人!”

【故事说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王谢两家都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家族,谢道韫是谢家的女儿,王家的媳妇。其父是安西将军谢奕,大名鼎鼎的谢安是她的叔叔,其他叔父也各有功名;其兄弟及堂兄弟中也是人才辈出,那个“遏”指的就是指挥淝水之战的统帅谢玄。

王凝之是,王羲之是王导的儿子,而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虽说王凝之并非一个才华高妙的人,在他的弟兄之中,也只能算是平庸者,但也算是个名士,诗词歌赋也是样样拿得出手的,相貌也不差,虽没弟弟王献之漂亮,总是一个娘老子生的,估计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多少也是个美男子。搜索资料时有这样一段文字——黄长睿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献之)书具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还记载王凝之善“草隶”。由此看来,在本家兄弟当中虽不突出,走出去还是一个才子的。

【拓展】魏晋之期,战乱频仍,且有“五胡乱华”之民族大融合,思想上多少受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和战争的巨大影响,所以思想意识领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自主,从文学上讲据说是人文的自觉。这些读书的时候在历史里学到过一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女子也开始了人文的自觉,开始有意思地坚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只是在《世说新语》里,就有很多女子表现出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勇敢地挑破了封建礼法男尊女卑和三从四德的教条,比如谢道韫,比如许允妻,比如钟氏。其中许允妻是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获取了丈夫的芳心,钟氏和丈夫倒是相处和睦,却也和丈夫开过玩笑,说若是我嫁给这样(好象是指她的小叔子,先放着,以后再慢慢查)的人,生的孩子肯定胜过他(眼前被丈夫夸奖的孩子)。而谢道韫干脆就大薄老公,说天地之间还有象他这样的人呀!此后女子对自己的老公不合意就说是“抱天壤王郎之恨”,不想谢道韫轻视老公的一句话,却使得自己的老公名垂青史,人间事,多如此。

不过细心想想,也是谢道韫自视太高,也确实是太高,所以不管嫁与谁,要想各方面与之匹配,确实很难。比如她提到自家的兄弟,数名震青史的少年英才谢玄最为突出,就这个谢玄也曾遭到姐姐谢道韫的嘲笑的呢。《世说新语》有载,当年道蕴曾讥笑谢玄学业毫无长进时问他,你是“为尘务经心”呢,还是“为天分有限邪?”再说王家最出色的子弟王献之,他的才智也貌似不及嫂子谢道韫。“步幛解围”的故事讲的就是他们叔嫂的故事:“昔王献之与客谈议不胜,其兄凝之妻谢道蕴遣婢白曰:“请与小郎解围。”乃施青纱步幛自蔽,以与客谈,客不能屈。”两者高下,可见一斑。是以天下男子,难出其右。故王凝之死后,谢道韫一直未再嫁,暗自揣度,一是与王郎日久生情,二是世间皆是王郎吧。因为在当时贵族之女为夫守丧的事情并不多,《世说新语》里曾经记载过庾亮的儿子战死后,儿媳妇原本是想为丈夫守丧的,却被自己的父亲诸葛诞骗回去再嫁了。当然改嫁后的生活也很和谐美满,这就是后话了。

22、【千里莼羹】

【含义】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

【出处】《世说新语﹒言语》第26条

【原文】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斜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汪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翻译】陆机去拜访王武子,正好王武子跟前摆着几斛羊奶酪,他指着给陆机,问道:“你们江南有什么名菜能和这个相比呢?”陆机说:“我们那里有千里湖出产的莼羹可以比美,只是还不必放盐豉呢!”

【故事说明】陆机,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莼羹,用莼菜、鲤鱼做主料,煮熟后加上盐鼓制成的一种名菜。莼,莼菜,一种水草,嫩叶可以做汤。豉(chī),豆豉。这句意指未下盐鼓的莼羹就同羊酪相当,如果放人盐豉,羊酪就比不上了。

王济,字武子,西晋大将军王浑的次子,晋武帝的女婿。王济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挥金如土,生活十分奢侈,《世说新语•汰侈》里多有记载。

【拓展】莼菜是我国南方一种普通的水生野蔬。“千里莼羹”却使它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陆机从家乡来到京师洛阳,皇帝的女婿王济问他们家乡什么东西能抵得上这里的羊酪。陆机回答说:“我们那里,上千里遍地都是的莼菜,搁锅里煮了,不放佐料都比你这个强。”这种回答在当时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是陆机的自尊和机智,那王武子不就是仗着是大城市里的人,就瞧不起我从下面来的人吗?据说巴黎人将所有非巴黎的法国城市和乡村都叫外省,大概就是王武子的姿态吧。再才是因为莼羹是故乡风物,因而就转到思乡上来。比如悟情女的豆丝、杜鹃兄腊月二十五的豆腐、紫檀老师的桃花面、laoli老师的泥蒿炒腊肉和汉口的臭干子,何尝不是一种千里莼羹呢?再就是与陆机同时代的张翰,他更是把莼羹演绎成一种人格理想和生命情趣的象征,这就是“莼鲈之思”的典故。

同义词:【莼鲈之思】

【出处】《世说新语﹒识鉴》第10条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译文】张季鹰(张翰,字季鹰,张西晋文学家。性格放纵不拘,时人比之为阮籍,号“江东步兵”。)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23、【看杀卫玠】

【含义】原指卫玠被人看死,后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第19条

【原文】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翻译】卫玠从豫章郡到京都(建康,现在的南京)时,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这种劳累,终于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卫玠。

【故事说明】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宴、王弼之后的著名的清谈名的士和玄理学家,也是魏晋时期第一美男子。卫玠少时即擅清谈,连当时的清谈高手王澄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人称“卫玠谈道,平子(王澄小名平子)绝倒。”

【拓展】卫玠之美,是当时最时尚的一种美——有些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当然,他确实身体素质不太好,小时候爱清谈,说话说长了就受不了。《世说新语﹒容止》第16条载:王丞相(王导)见卫洗马(卫玠),曰:“居然有赢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王济是卫玠的舅舅,皇帝的女婿,人长得漂亮,有钱且奢侈,也是目高于顶的人物,见到卫玠不免也相形形秽(《世说新语﹒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卫玠之美,可见一斑。

听说卫玠出门的时候,是用四只白色的山羊拉车的,可见对自己的容貌也是极其的自负,只可惜身体欠佳,被粉丝们围追堵截,不幸早殃,年仅27岁,就像翁美玲一般,死在最盛的时候,使得他的英俊美貌成为历史上不老是神话。

不过话说回来,卫玠之死,他的粉丝们有不可推脱的关系,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卫玠之美名是由粉丝们追捧而成,其死也可以说是被粉丝捧杀的。所以作为一个大众明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粉丝过度的热情。现在的明星们就乖多了,出门都带身形彪悍的保镖。前几年在孝感搞了个同一首歌,我没去,我一伙伴体育馆很近,就和她老公站在外面看了看明星的进进出出,她告诉我,如果不是那些保镖,邓庭苇估计怕不能安全回家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冲过去强行拥抱这个娇小的明星呢!

明星遇到这样的粉丝当然多少有些人身安全隐患,可粉丝也是冒着相当大的危险的。在看杀卫玠的时候,有没有粉丝受伤或者殒命,世说中并未提及,可看看当今一些粉丝在围观明星的时候,也时常有被挤伤踩伤甚至殒命的消息的新闻还是时有发生的。由此看来,当明星不易,当粉丝也不易呀!

24、【真金百炼】

【含义】 比喻人经过长久、多次的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97条

【原文】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翻译】袁宏起初写《东征赋》的时候,没有一句话说到陶侃。陶侃的儿子胡奴就把他骗到一个密室里,拔出刀来指着他,问道:“先父的劝勋业绩这样大、您写《东征赋》,为什么忽略了他?”袁宏很窘急,无计可施,便回答说:“我大大地称道陶公一番,怎么说没有写呢?”于是就朗诵道:“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故事说明】《东征赋》篇末称颂了东晋诸名流。陶公,陶侃,封长沙郡公。

【拓展】世说此条当是讲袁宏的应急反应之快,也是说他有文采的意思。不过这个成语却并不是表达的这个意思,而是另有深意。诗人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歌者唱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哲学家阐述的“蚌病成珠”,从根本上说,都是真金百炼的意思,总的来说,都是要表达挫折是一笔财富的意思。

挫折是笔财富,这是对能够战胜挫折的人说的,惟有意志坚强者,才能战胜挫折。都说真金不怕火炼,那是因为真金经历了百炼的,原本就是从火中炼出来的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我们惟有选择坚强,要相信风雨过后就有彩虹。真金如此,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又何尚不是如此。

汶川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无论是救助者,还是被困着,都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都体现出坚强的意志。那个在废墟里唱歌的小女孩,那个打着手电筒读书的小女生,那个被战士们救出后不忘记给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男孩,那些在废墟里经过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时最终获救的人们,那些长时间作战的战士们,他们无疑是有着坚强的意志的。这些生命的奇迹,都是由这真金百炼铸造出的坚强意志所取得的。

汶川地震,以及其他的一切重大灾害,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次锤炼。这次磨难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挫折面前,我们挫而不折,愈加坚强,更加团结,成为历经百炼的真金。

25.【吴牛喘月】

【含义】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20条

【原文】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翻译】满奋怕风。一次在晋武帝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很严实,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满奋就面有难色。武帝笑他,满奋回答说:“臣好比是吴地的牛,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

【故事说明】满奋,字武秋,曾任尚书令、司隶校尉。吴牛,吴地的牛,即指江、淮一带的水牛。据说,水牛怕热,太阳晒着就喘息。看见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就喘起来。比喻生疑心就害怕。

【拓展】黔无驴,有好事者载以入。当地老虎初见之,以为神,惧之。后多次试探该“神”,知技仅此耳,而大啖之。连老虎都惧怕不熟悉的生物,何况人呢?惧怕与自己不同的生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但这种惧怕也总是带着丝好奇,久而久之,熟悉了,或悦纳之,或远离之,或消灭之,就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了。但如果这种陌生的东西给自己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后,这种惧怕就根深蒂固了。如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如惊弓之鸟,就是如此。奋满畏风当属此列。

喜怒哀惧是人类的四大基本情绪,而我们通常对惧这种情绪的记忆尤为深刻。有惊弓之鸟,因为对伤痛的深刻记忆,使得它一听到弓弦的声音就奋力飞奔,以至伤口迸裂而死。其他的情绪体验和记忆大概不会有这样惨痛的经历。虽说岳飞里有个牛豪杰,是因为高兴而笑死,周瑜因为生气而箭创迸裂而死,还有林黛玉因为郁结于心,哀伤而死,但这些都是正当时的,不是因为回忆这些喜怒哀而产生这种悲剧的。这是深度的惧怕。还有一种惧怕,程度要浅些,就是对那些不同与自己的生命的一种惧怕,这种惧怕还有很多的好奇在里面。所以,人类最深刻的记忆大概应该是惧怕。而惧怕与自己不同的生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可世界正是因为不同而缤纷多彩,所以我们也知道该悦纳不同的生命,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吧。

所以我一直在想,这个吴牛喘月,大概是因为那里很少见到月亮,才会惧怕的吧。如果是那样,就和奋满惧风就不大相同了。但细细想来,吴地的月亮应该不会很稀少吧,很多诗词都有对吴地一带的月亮有所描写和刻画,柳永的那个杨柳岸,晓风残月好象说的就是吴地的月亮吧,即使是文学作品,跟当时的地貌环境气候等也不应该有太大的出入吧?也许这个吴牛喘月只是一个很遥远的传说,桑海之前是桑田,很早很早之前,在那个时候的吴地的月亮大概比重庆的太阳还要稀少N多倍吧?当然了,是否有这个沧海桑田已经不重要了。

26、【望梅止渴】

【含义】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世说新语﹒假谲》第2条

【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翻译】魏武帝曹操率部远行军,找不到取水的路,全军都很口渴。于是便传令说:“前面有大片的梅树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渴。”士兵听了这番话,口水都流出来了。利用这个办法得以赶到前面的水源。

【故事说明】这个是简单的,耳熟能详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三国中被称为奸雄的曹操。

【拓展】《世说新语﹒假谲》篇中记载曹操的频率是最高的,所以曹操自然是个十分聪明的人物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对曹操的印象就满好,也许读三国读得晚,学教材中的诗词学得早些,特别喜欢曹操的四言诗。很喜欢他的《龟虽寿》,甚至因此觉得天下的诗,四言的最好听。

人们习惯喜欢看大人物的小细节。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满足了我们的这个喜好。也许是因为细节很能反映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吧。世说里都是小故事,都是细节,这也是招人喜欢的一个原因。

望梅止渴其实就是一个条件反射的实践。在大军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情况下,曹操急中生智,大喊前面有大片的梅子,还不厌其烦地形容那梅子的味道,惹得大家想起往日吃梅的情形,立即条件反射,舌口生津,暂时地解了燃眉之渴,打起精神,最终“得及前源”。虽然是使了诈,但全无恶意,只是个应变之计,相反,还鼓舞了大家——有了希望,干劲就足了。

天公爱与曹公便,最终让他们找到了水源。望梅止渴虽然只是一时之计,但它产生的那种积极的暗示,是很有利于我们鼓舞士气,激发自己的潜能,超越自己,最终达成既定的目标的。确实,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是激发自己潜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如果再行N多行程还没发现水源的话也不行,这就涉及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设定了。

负重致远庞统 好好先生司马徽扬汤止沸刘廙坚壁清野荀彧

明眸青睐甄洛 倒屣相迎王粲手不释卷吕蒙 画饼充饥卢毓

傅粉何郎何晏 穷途之哭阮籍长林丰草嵇康势如破竹杜预

围魏救赵 一言九鼎 三顾茅庐退避三舍 按图索骥草木皆兵

一鸣惊人 指鹿为马 纸上谈兵

1.《【洛阳白马寺小学三年级作文】漫步春天《魏晋风华》笔记阅读整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洛阳白马寺小学三年级作文】漫步春天《魏晋风华》笔记阅读整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56950.html